第6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6)

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6)

黛蛤散為中成藥。本方為宋代民間驗方。原見《醫說》卷四,並無方名。清·祝補齋《衛生鴻寶》曾命名青蛤丸,後改為黛蛤散。方由煆蛤殼180克,青黛18克組成。共研細末,每次服10~15克。布包,水煎服。方中蛤粉滋養肺陰、軟堅散結、化痰止咳、止血;青黛散肝鬱、泄肝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二藥參合,清泄肝肺鬱熱、化痰止咳、涼血止血,用於治療肝火犯肺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咳嗽不已、痰中帶血、咽喉不利、胸脅作痛等症。另外,也可治療支氣管擴張所引起的咳嗽有痰、痰吐不盡、咯血等症。外用可治黃水瘡。

馬勃為馬勃科植物大頹馬勃、脫皮馬勃、紫頹馬勃的幹燥子實體。味辛,性平。入肺經。本品質輕,善宣肺氣、清熱解毒、解散鬱熱而利咽喉,治咽喉腫痛、咳嗽失音等症。外用能止血,用於治療鼻衄、外傷出血等症。

馬勃清熱解毒,宣肺氣,利咽喉;黛蛤散清熱化痰,散結。二藥伍用,瀉火解毒、清熱消炎、涼血止血、消腫止痛、化痰散結、清利咽喉之力增強。用於治療熱聚上焦所致的咽喉腫痛,淋巴腺腫痛等症以及肝火犯肺,咳嗽不已,熱傷肺絡,痰中帶血,甚則咯血、鼻衄、齒衄等症。

施老臨證處方均注“同布包煎”,以免液汁過濃粘鍋。

炒梔子——炒香豉(淡豆豉)(見第2頁)。

白前——前胡(見第7頁)。

陳皮(橘皮)——紫菀

陳皮辛散苦降,散寒理氣,燥濕化痰,消食寬中;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陳皮偏於燥濕化痰,紫菀側重潤肺祛痰。二藥伍用,一燥一潤,一化一祛,痰可去、嗽可寧。外感、內傷咳嗽均可選用。

施師臨證處方,習以炙陳皮、紫菀,炙前胡、白前並書。所雲“炙”者,即以蜂蜜為輔料,與藥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緩益氣、潤肺寧嗽、解毒矯味之功。與藥同製,可緩和藥物過偏之性,並與藥物起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

赤茯苓——赤芍藥(見第21頁)。

桔梗——枳殼——薤白——杏仁(見第4頁)。

第七節百日咳(鷺鷥咳、頓咳)

王某女5歲病曆號51、1、12

咳嗽十餘日,日漸加重,且呈陣發性咳嗽,偶遇哭鬧及飯後則陣咳尤劇,甚則嘔吐食物,或咳帶黏液痰,劇咳發作之時,連續嗆咳,麵紅憋氣幾至妨礙呼吸,涕淚交流,極為痛苦。常於睡中咳醒,即須坐起,待陣咳平息,方能就寢,因而睡眠不足,飲食失調,大便幹,小便黃。

舌苔膩,脈弦滑。

【辨證立法】

咳為陣發,麵紅憋氣,甚則嘔吐,痰稀有泡沫,眼瞼浮腫,均是百日咳征象。痰濁壅盛,肺失肅降,擬清肺化痰為法。

【處方】

炙前胡

白前各3克

炙紫菀

蘇子各3克

萊菔子3克

雲茯苓

神各5克苦桔梗3克

白杏仁5克

炙甘草1.8克

赭石

旋覆花5克

3克(同布包)

炙麻黃0.6克

酒黃芩5克二診:藥服3劑,仍咳,隻是次數減少,陣咳時嘔吐。前方去酒條芩,加紫蘇葉2.5克,北沙參3克,化橘紅3克,陳橘絡3克。再服3劑。

三診,前方又服3劑,咳嗽次數更為減少,仍是陣咳狀態,咳劇時嘔吐。

【處方】

炙麻黃0.6克

苦桔梗2.5克

萊菔

白芥子5克

1.5克

紫蘇葉2.5克

白杏仁5克

款冬花3克

生石膏6克

北沙參各3克

炙紫菀

蘇子各3克

炙前胡

白前各3克

炙甘草1.5克【解讀】

百日咳中醫謂之“頓咳”、“鷺鷥咳”、“疫咳”等病名,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多在冬春季節發病,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臨床上以陣發性、**性咳嗽和痰咳後伴有特殊的吸氣性回聲為特征。由時行疫毒犯肺,以致肺氣不宣,氣鬱化熱,釀液成痰,阻於氣道,氣機上逆而成。劇咳傷及肺絡,遂有咯血。初起邪襲肺衛,宜辛溫化痰,順氣降逆;中期邪熱戀肺,宜清熱宣肺;日久肺脾氣虛,宜兼顧脾肺。施師臨證,習用麻杏石甘湯合三子養親湯,再加西洋參或南、北沙參之類效果良好,服藥後陣咳次數逐漸減少痊愈。本案患兒之母,後來診病時雲:第三診方連服6劑,隻有微咳,末再服藥即愈。

炙白前——炙前胡(見第7頁)。

茯苓——茯神(見第29頁)。

炙麻黃——白杏仁(見第6頁)。

旋覆花——赭石

赭石味苦,性寒。入肝、心經。本品苦寒體重,以苦清熱,以寒瀉火,以重鎮降。善走肝、心血分。既能鎮胃降氣而止嘔止噫,又能平肝息風、鎮肝降壓,還能涼血止血、降氣。

旋覆花鹹寒,消痰平喘,降氣止嘔,宣肺利水;赭石苦寒,平肝瀉熱,鎮逆降氣,涼血止血。旋覆花以宣為主,赭石以降為要。二藥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奏鎮逆降壓、鎮靜止痛、下氣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旋覆花、赭石伍用,出自《傷寒論》旋覆花代赭石湯。治傷寒發汗,若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元代醫學家羅謙甫曰:“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又說:“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斂浮鎮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此即“濁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氣可除”是也,古人謂:“氣下則痰喘止。”故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喘和肺心病之咳喘。

按:據氣為血之帥,氣升血亦升,氣降血亦降之理,旋覆花、赭石伍用,可治療氣血並走於上,以致麵紅耳赤、頭暈目眩(類似高血壓病),以及吐血、鼻衄、齒衄諸症。

炙紫菀——炙蘇子(見第7頁)。

萊菔子——白芥子

白芥子又名辣菜子。味辛,性溫。入肺經。本品辛散溫通而利氣,既能溫肺開胃、利氣祛痰、消腫止痛,朱丹溪說:“痰在脅下及皮裏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義也。”又能溫通經絡、利氣散結、祛經絡之痰。

萊菔子辛平,長於順氣開鬱,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消脹除滿;白芥子辛能入肺,溫可散寒,長於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利氣消食、祛痰止咳、降氣平喘之力增強。

萊菔子、白芥子伍用,出自《韓氏醫通》三子養心湯。治氣逆痰滯,以致咳嗽氣喘,痰多,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苔黏膩,脈滑者。

咳嗽一證,當先治痰。治痰分為兩種途徑,一肺一脾。痰多者以豁痰為主,當選白芥子治之;食滯運化失職,主取萊菔子為治,二藥參合,相互為用,化滯豁痰止咳甚妙。

炙麻黃——生石膏

麻黃辛溫氣薄,中空外達,善行肌表衛分,開腠理散寒邪,宣肺氣以定喘;生石膏辛寒,質重氣浮,清瀉肺熱以平喘。二藥伍用,一溫一涼,互製其短而展其長,辛涼平喘止咳之力益彰。用於治療表寒裏熱,咳嗽氣喘等症。

南沙參——北沙參

《本草求真》雲:“沙參有南、北二種,北沙參質堅性寒,南沙參體虛力微。”施師認為:“南沙參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力弱;北沙參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力強。”二藥伍用,相互促進,養陰生津、清熱止渴、潤肺止咳的力量增強。用於治療熱性病之傷津口幹舌燥、舌紅少苔,或舌光無苔等症和肺虛有熱,咳嗽不已等症。

沙參古無南北之分,至清代《本草綱目拾遺》《本經逢源》始分南北兩種。北者質堅,南者質鬆。北者力強,南者力弱。合而用之,可增強藥效也。

第八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春溫)

呂某男9歲門診

高熱2日,頭痛嘔吐,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昏不知人,經醫院抽脊髓液檢查,診斷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2日未見好轉,情勢危急,擬服中藥,以冀萬一。

口緊未見舌苔,六脈細數無倫。

【辨證立法】

感染時疫,邪熱熾燔,熱盛風動,四肢抽搐,熱入心包,神識昏迷。險象堪慮,瀉肝清熱,辛香通竅,以複神誌,姑擬清熱鎮驚通竅法治之。

【處方】

全蜈蚣1條

幹蠍尾3克

龍膽草2.5克

黃菊花6克

青連翹6克

僵蠶

酒地龍各5克

雙鉤藤6克

酒杭芍10克

炙甘草2.5克

首烏藤

蒺藜各10克

鮮生地黃各6克

西洋參3克(另燉兌服)另:麝香0.15克,西牛黃0.3克,羚羊角(代)0.6克,研細末分2次隨藥衝服。

二診:昨日1晝夜盡1劑,夜間即現緩解,熱勢漸退,抽搐停止,但神識仍昏迷,喂藥曾吐1次。

【處方】

前方去麝香、西牛黃、蜈蚣、蠍尾、大生地黃、鮮生地黃。加鬱金5克,夏枯草3克,節菖蒲3克,明玳瑁5克(打碎先煎),仍用羚羊角粉(代)0.6克隨藥衝服。

三診:前方連服2劑,體溫恢複正常,神誌清楚,但精神倦怠思睡。病邪乍退,正氣未複之象。

【處方】

北沙參10克

鹽元參10克

青連翹6克

雙鉤藤6克

炙甘草1.5克

焦遠誌5克

麥冬5克紫貝齒15克(打碎先煎)

杭白芍6克

大生地黃10克

黃菊花6克

蒺藜

製首烏各10克

【解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球菌所致的腦脊髓膜的化膿性炎症。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以3~4月的發病率最高。臨床表現:起病急,高熱,畏寒,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煩躁,驚厥,昏迷,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

高熱神昏,項強抽搐,頭痛嘔吐,中醫謂之“急驚風”,即是熱極生風。中醫,仍以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息風止痙,醒腦開竅等法施治。取黃菊花、龍膽草、連翹清熱解毒;全蠍、蜈蚣、僵蠶、地龍、鉤藤平肝息風止痙,杭白芍、大生地、鮮生地、西洋參養陰涼血,清熱退熱;首烏藤、白蒺藜平肝止痛;麝香辛香通竅;西牛黃、羚羊角粉清心瀉熱,平肝息風止痙。

全蠍——蜈蚣

全蠍又叫全蟲。味辛、鹹,性平。有毒。入肝經。本品既能散肝經風熱,而平肝息風止痙,又能祛風通絡以止疼痛,還能解毒散結。另外,還可鎮靜降壓。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入肝經。本品走竄之力最速,內至髒腑,外至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功善通經絡、息肝風、解**、止抽搐。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搐瘈疭、小兒臍風、破傷風諸症;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斜、手足麻木,以及頑固性頭部抽掣疼痛,又能解毒消腫,以治瘡瘍腫毒、瘰鬁潰爛等症。

全蠍平肝息風解痙,祛風通絡止痛,解毒散結消腫為主;蜈蚣息肝風解**、止抽搐,通經絡、止疼痛,解毒散結消腫為要。二者均入肝經,為息風解痙聖品。相須為用,其力相得益彰,息風解痙作用倍增。

全蠍、蜈蚣伍用,名曰蜈蠍散,又叫止痙散。蜈蚣、全蠍各等份,研為細末,每次服1~1.5克,日服2次,治療驚癇,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等症。

僵蠶——地龍

僵蠶又叫白僵蠶,為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發病僵死的蟲體。味鹹、辛,性平。入肝、肺經。本品得清化之氣,故僵而不腐。其氣味俱薄,輕浮而升,既能疏散風熱、祛風止痛,又能息風止痙,還能化痰散結,祛風止癢。

地龍又叫蚯蚓。味鹹,性寒。入肝、脾、**經。本品既能清肺平喘,息風止痙,又能祛風清熱、通絡止痛,還能清熱利尿。

僵蠶辛鹹,氣味俱薄,升多降少,息風解痙,散風止痛,化痰散結;地龍鹹寒,以下行為主,清熱息風,通絡止痙。二藥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協和,息風解痙,舒展神經,通絡止痛之力增強。

僵蠶、地龍伍用,可治療神經性頭痛。施老謂:僵蠶、地龍參合,有舒展神經之功。筆者體會,舒展神經與息風解痙類同,故可治療風痰頭痛,若與天麻、白術、半夏參合,其效更著。僵蛹為蠶蛹經白僵菌發酵的製成品,功用、主治與僵蠶類同,故可互用。

全蠍——鉤藤

鉤藤又叫雙鉤藤、鉤藤鉤。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經。本品既能清肝熱、平肝風、降血壓、舒筋脈、除眩暈,又能瀉心包絡之火,以清心熱、息風止痙。

全蠍辛平,專入肝經,以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鉤藤苦寒,入走肝、心,功專清熱平肝,息風解痙。二藥伍用,肝、心同治,相互促進,息風解痙,通絡止痛之力增強。

全蠍、鉤藤伍用係施師為治療頑固性頭痛(類似神經性頭痛)而設。也可用全蠍、鉤藤各10克,人參6克,共研細末,每日服2次,每次服3克,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動脈硬化所引起的頭痛。

製首烏——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