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4)

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4)

溫邪內伏,蘊結不解,所以曆久發熱不退。當以清熱為主,佐以透邪,基本以七清三解法治之。

【處方】

白葦

茅根各12克

酒黃連5克

芩6克

龍膽草(酒炒)6克

金銀花

藤各10克

赤芍藥

茯苓各10克

炒梔子6克

桑枝6克

葉18克

煨葛根6克

薄荷5克(後下)

蔓荊子5克(炒)

甘草梢3克

炒香豉

12克二診:服藥2劑,汗出頭痛減,大便瀉已止,小便量增多,色深黃,口渴多飲,體溫38℃,仍作譫語,咳嗽氣促,舌紅苔垢。防轉肺炎,擬清涼透邪佐以止咳化痰為治。

【處方】

白葦根

茅根各15克

生石膏15克

肥知母6克

淡竹葉10克

節菖蒲5克

酒黃芩10克

連5克

炙紫菀5克

炙橘紅5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桑葉6克

枝18克

蔓荊子6克(炒)

粳米

100粒(布包)三診:服2劑,發熱漸退,體溫不及38℃,口渴多飲,小便短赤,汗出如蒸,神誌清楚,但仍煩躁,舌紅,苔黃已不厚,脈稍數。溫邪初退,不宜汗解,應導之由小溲而去。

【處方】

赤茯苓

小豆各12克

車前子

草各10克

節菖蒲5克

冬瓜子

葵子各12克

瓜蔞皮

根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炙甘草3克

朱茯神

麥冬各6克

鮮石斛各6克

炒遠誌10克

淡竹葉10克四診:熱退至常溫,神識清楚,除覺體倦無力及食欲不振外,餘無他症。擬養陰開胃作善後處理。

【處方】

北沙參10克

朱麥冬

茯神各10克

旋覆花6克

半夏曲10克(同布包)

鮮生地

石斛各10

佩蘭葉10克

節菖蒲6克

炙甘草3克

冬瓜

葵子各10克

淡竹葉10克

炒遠誌10克【解讀】

本案為年事已高,又罹溫邪內伏發熱不退之證。初診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及梔子豉湯加減,以清熱為主,佐以宣透之味,二診以新加白虎湯為主治之,加強清涼透熱作用,三診清熱為主,養陰為輔,四診則反之,養陰為主、清熱為輔。溫邪蘊久最易傷陰,不可過汗過下,惟以導邪由小溲而出,始較妥貼,三診中重用利尿之藥,達八味之多。充分體現施師退熱時,采用引邪由水道而出的特點。施師組方時,既突出重點又照顧全麵,二診在清涼透熱時佐以止咳化痰的前胡、白前、紫菀、橘紅消除咳嗽症狀,以防微杜漸。四診主要養陰扶正又用半夏曲化痰開胃,佩蘭葉醒脾化濕,善後處理十分周到。本案雖屬年高病久,每診法隨證變,治法很有條理,配伍頗具匠心,遂使4個月不退之熱,四診而愈。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金銀花——金銀藤(忍冬藤)

金銀花質體輕揚,氣味芬香,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分之毒,故為清熱解毒之佳品;金銀藤具有生發之氣,故能理氣行滯,通絡止痛,疏風清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藤以通絡止痛為要。二藥伍用,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消腫、通絡止痛之力增強。

金銀花、金銀藤伍用,習以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四肢酸楚、疼痛等症。若治熱痹諸症,常與牡丹皮、丹參,蒼術、黃柏配伍應用,其效更捷。據報道,近人亦合用本組對藥治療脈管炎,並證實具有解毒消炎、通絡止痛的功效。

桑葉——桑枝(見第19頁)。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赤芍藥——赤茯苓(見第21頁)。

炒梔子——炒香豉(見第2頁)。

炙前胡——炙白前(見第7頁)。

瓜蔞皮——瓜蔞根(天花粉)

瓜蔞原植物名栝樓。其果實的果皮叫瓜蔞皮,又名栝樓殼。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功專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開胸間胃口之痰熱。瓜蔞根又稱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其味甘、苦、酸,性涼而潤。入肺、胃經。能生津止渴、清肺潤燥、化胸中燥痰、止咳,又能通行經絡,消腫排膿。

瓜蔞皮清肺化痰,寬中利氣;天花粉清熱化痰,養胃生津,解毒消腫。二藥伍用,藥效倍增,蕩熱滌痰,生津潤燥,開胸散結,潤肺止咳甚效。

施師臨證處方時,多以瓜蔞皮、瓜蔞根並書,治療肺燥咳嗽甚效。若與南沙參、北沙參合用,其效更著。

知母——石膏

石膏多以生品入藥,故又叫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經。本品質重氣浮,入於肺經。既能清泄肺熱而平喘,又能清熱瀉火,清泄氣分實熱,以解肌膚邪熱。

知母甘、苦而寒,質潤多液,既升又降,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瀉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體重而降,氣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偏走氣分,以清氣分實熱。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泄肺、胃實熱之力增強。

生石膏、知母伍用,出自《傷寒論》白虎湯。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舌上幹燥,而煩躁不得臥,渴欲飲水數升者,以及脈滑數而手足逆冷,此熱厥也,亦主之。

生石膏亦可軋細水飛,水量須多,取1~2大碗,頻頻飲之,以取微汗為佳,即古人所謂石膏可解肌退熱者。

糖尿病屬於中醫學“消渴”的範疇。所謂上消,多屬肺陰虛而化熱之故,宜用生石膏、知母為治。蓋以生石膏甘寒清熱,除煩止渴,用知母苦寒堅陰,滋陰潤燥,二藥相合,相得益彰,治療上消諸症,確有實效。祝諶予老師雲:糖尿病渴飲無度者,加浮萍30克以解其渴,屢用屢驗矣。

炙紫菀——炙化紅(橘紅)

紫菀(見第7頁)。

橘紅即橘皮的外層紅色部分,或柚類果實的外層果皮。味苦、辛,性溫。散寒理氣,燥濕化痰,消食寬中;紫菀甘苦而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橘紅偏於燥濕化痰,紫菀側重潤肺祛痰。二藥伍用,一燥一潤,一化一祛,痰可祛、咳可寧。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炙紫菀、炙化紅伍用。

化橘紅係化州“柚皮”,與橘紅(即橘皮)係二物,不可混淆。化橘紅祛痰力強,而亦較燥,理氣和中之功遠遜橘皮。《本草從新》雲:“化州陳皮,消痰至靈,然消伐太峻,不宜輕用。”

炙是以蜂蜜為輔料,與藥物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緩益氣、潤肺寧咳、解毒矯味之功,與藥同製,可緩和藥物過偏之性,並與藥物起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

遠誌——石菖蒲

遠誌苦溫芳香清冽,辛溫行散,寧心安神,益腎強誌,散鬱化痰;石菖蒲辛散溫通,利氣通竅,辟濁化濕,理氣化痰,活血止痛。遠誌通於腎交於心,石菖蒲開竅啟閉寧神。二藥伍用,益腎健腦聰智,開竅啟閉寧神之力增強。用於治療頭暈、頭腦不清,心神不穩,心煩意亂,失眠,記憶力減退,甚或表情淡漠、癡呆等症以及腦卒中,腦卒中後遺症,症見神誌不清,舌強語澀者。

遠誌、石菖蒲伍用,名曰遠誌湯,出自《聖濟總錄》。治久心痛。《千金要方》加入龜甲、龍骨,名雲孔聖枕中丹。用於治療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筆者體會,凡屬神經衰弱,睡眠差、記憶力減退者確有實效。對於情誌不遂以致表情淡漠,甚或癡呆、失眠、不安等症者,常與溫膽湯合用,多收良效。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焦遠誌、節菖蒲伍用。遠誌炒焦之意,即去其內含的遠誌皂苷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引起惡心。節菖蒲即九節菖蒲,根瘦節密,一寸有九個節。施老經驗,此類品種療效較好。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鮮生地黃——鮮石斛

鮮生地黃與鮮石斛均為甘寒之品,又同取鮮品入藥,意即取其更多的汁液,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退熱、泄熱除煩之功。

鮮生地黃、鮮石斛伍用,出自《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傷津液,舌苔變黑者。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朱茯神——朱麥冬

茯神為茯苓菌的菌核抱鬆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神。麥冬又名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經。本品既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又能養胃陰、生津液、潤腸燥,還能清心除煩。

茯神入心經以導其痰濕,而開心益智,寧心安神;麥冬甘寒養陰,苦寒清熱,生津益胃,潤肺清心除煩。茯神以補心氣為主,麥冬以補心陰為要。二藥伍用,一陰一陽,相互促進,共收養心寧心,鎮靜安神之功。

施師臨證處方時,習慣以朱茯神、朱麥冬配伍應用。意即茯神、麥冬二藥用朱砂拌之,以引藥入於心經,而達養心潛陽、鎮靜安神、增進睡眠之功。

半夏曲——旋覆花(見第12頁)。

第四節暑濕

高某女56歲病曆號51、1、634

盛暑酷熱,貪食生冷,院中乘涼,深夜始睡。今晨忽腹痛如絞,腹瀉4次,惡心嘔吐,不思食,頭痛微熱,腰酸身倦。

舌苔薄白,六脈濡數。

【辨證立法】

外感暑濕,內傷寒滯,互阻中焦,胃失和降,故嘔吐不食。脾乏健運,因以腹瀉。擬以祛暑、利濕、和胃、健脾法治之。

【處方】

藿香

苦桔梗各5克

廣陳皮5克

炒薏苡仁12克

幹蘆根12克

鮮生薑3片

扁豆衣

花各6克

雲茯苓10克

薑半夏6克

薑厚樸6克

大棗3枚

白術炭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炒香豉10克

炙甘草3克二診:服藥2劑,嘔吐腹瀉均止,但覺胸腹不適,食欲欠佳,全身酸軟無力,頭已不痛,但覺暈。

【處方】

雲茯苓

神各10克

厚樸

玫瑰花各5克

扁豆花

衣各10克

六一散10克(用鮮荷葉包煎)佩蘭葉10克

陳皮炭6克

炒枳殼5克

苦桔梗5克

野於術5克

炙甘草3克

【解讀】

夏日暑濕熏蒸,脾胃不健,複加貪食生冷,乘涼感寒,致使脾胃升降失調,泄瀉之病,盛暑多見,恙由是故。本案化裁藿香正氣散方,藥服兩劑,吐瀉均止,二診則以開胃和中為善後。

藿香梗——桔梗

藿香梗辛溫,氣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濕止嘔,行氣止痛;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理氣寬中、消脹止痛之力增強。

蒼術——白術

蒼術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本品辛溫升散,苦溫燥濕,既能發汗以解風寒之邪,又能芳香化濁、燥濕健脾,還能祛風濕、止痹痛,白術以浙江於潛所產品質最佳,故又名於術。本品味甘、苦、微辛,性溫。入脾、胃經。臨床運用,有生、炒之別。生品入藥,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氣;炒後入藥,是為增強燥濕之力。本品甘溫補中,苦溫燥濕。既能補脾益氣,又能燥濕利水,還能固表止汗。

蒼術健脾平胃,燥濕化濁,升陽散邪,祛風濕;白術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安胎。蒼術苦溫辛烈,燥濕力勝,散多於補,偏於平胃燥濕;白術甘溫性緩,健脾力強,補多於散,善於補脾益氣,止汗。二藥伍用,一散一補,一胃一脾,則中焦得健,脾胃納運正常,水濕得以運化,不能聚而為患,人則康複無恙。

蒼術、白術伍用,出自《張氏醫通》。用以治療脾虛痰食不運。筆者嚐治漫性肝炎,表現為脾胃虛弱、納運失職、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甚或下肢微腫者,屢用每收良效,若午後腹脹較甚者,參合小烏附湯(烏藥、香附),則行氣消脹之力益彰,尚無耗散正氣之弊。

施師臨證處方時,蒼術、白術習慣用炒炭入藥,一則可去其燥,二則能增強健脾止瀉之功。

二藥運用,頗有法度。《本草崇原》雲: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

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衣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幹燥種皮。質堅而脆,以色黃白、片大者為佳。味甘,性微寒,有健脾化濕,達肌行水,止瀉止痢之功。扁豆花為豆科植物扁豆未完全開放的花,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濕之效。《本草便讀》:“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氣分而行氣,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季泄痢等證也。”

雲茯苓——雲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