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3)

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3)

《金匱要略》雲:“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本案即為暴受風寒,入裏化熱而又月經適至,以致熱入血室。症見頭痛項強,甚則譫語妄言,宜氣分血分雙治。加晚蠶沙、皂角子以潤腸通便。就診兩次,服藥4劑,應手而愈。

赤白芍——桂枝——柴胡(見第11頁)。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薑半夏——薑竹茹

半夏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除滿;竹茹味甘而淡,氣寒而滑,可清熱止嘔,下氣消痰。半夏性溫偏熱,善化濕痰而止嘔;竹茹性偏於涼,長於清利熱痰而止嘔。二藥參合,一熱一寒,相互製約,相互為用,健脾燥濕,和胃止嘔力彰。

施老臨證處方,常用薑半夏、薑竹茹,意即半夏、竹茹用生薑製之,其目的是增強溫中散寒,止嘔止痛之力。

丹參——牡丹皮

丹參味苦色赤,性平而降,入走血分,功專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腫止痛,養血安神;牡丹皮功擅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壓。牡丹皮性寒苦泄,其氣清芬,色赤入血,長於涼血散瘀,清透陰分伏火;丹參善於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二藥伍用,涼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熱之力增強。

牡丹皮、丹參伍用,治療範圍很廣。治血證(吐血、鼻衄、齒衄、下血)多與生艾葉、生荷葉、生柏葉、生地黃伍用。治瘀血諸疾,多與生蒲黃、五靈脂參合。治陰虛發熱、低熱不退、久久不愈者,可與青蒿、鱉甲、白茅根配伍。治熱痹,風濕性關節炎,有風濕活動者,常與黃柏、蒼術、、沒藥參伍。

晚蠶沙——炒皂角子(皂莢)

晚蠶沙又叫原蠶沙,為家蠶之糞便,以晚蠶的屎入藥為佳,故又名晚蠶沙。本品可祛風除濕,活血定痛,和胃化濁,升清,防腐;皂角子為皂莢樹的成熟種子,故又名皂莢。皂莢降濁潤燥,潤腸通便,祛風消腫。晚蠶沙以升清為主;皂莢以降濁為要。二藥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協和,清升濁降,消脹軟便甚妙,上能治頭暈、中能消胃脹、下能通大便,均為清濁升降功能失調的治法。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晚蠶沙、炒皂角子並書,它出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宣清導濁湯。用於治療濕溫(指夏秋之季感受濕熱之邪所引起的一種熱性病,症見發熱持續、頭重身痛、胸脘痞悶、苔白膩或黃膩、脈濡)久羈,彌漫三焦,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吳鞠通雲:“晚蠶沙化濁中清氣,大凡未有死而不腐者,蠶則僵而不腐,得清氣純粹者。故其糞便不臭不變色,得蠶之純清。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濁部,又能化濁濕而使之歸清,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蠶,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莢辛鹹性燥,入肺與大腸。金能退暑,燥能除濕,辛能通上下關竅,子更直達下焦,通大便之虛閉,合之前藥,俾鬱結之濕邪,由大便而一齊解散矣。”二藥伍用,升清降濁甚妙。吳氏用此對藥,以導濕濁從大便出,固具巧思。然而施老頗有發揮,告雲:“二藥參合,升清降濁,上能治頭暈,中能消胃脹,下能通大便。”對於清濁升降失調引起的頭暈、腹脹、腹痛,以及大便秘結難下,或初硬後溏者均有良效。皂莢以炒品為佳,其滑腸潤便,降濁通便的力量增強。

砂仁殼——豆蔻殼

砂仁又名縮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本品辛散,氣味俱厚溫通、芳香理氣,醒脾消食、開胃止嘔、行氣止痛、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白豆蔻又叫白蔻仁,為薑科多年生植物白豆蔻的幹燥成熟果實。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本品味辛香燥,其氣清爽,上行入肺,以宣發肺氣、行氣止痛;中入脾胃,以化濁散寒、開胃消食。

砂仁香竄而氣濁,作用於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氣清,作用於中、上二焦。二藥伍用,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氣機,開胸順氣,行氣止痛,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和中消食之功益彰。

砂仁、白豆蔻同為辛散溫通、芳香化濁之品,故二藥常常相須而用。又因其內含揮發油,故宜研為細末衝服。一般用量:每次服1克,每日服2~3次,白開水送下。若入煎劑者,亦宜後下,否則影響療效。筆者嚐治一位虛寒胃痛的老人,自覺心下逆滿,繼則惡心嘔吐,疼痛難忍,水穀不入,曾擬理中湯、溫脾湯調治,但藥病格拒,服藥後即吐,故改為砂仁、蔻仁各30克,共研細末,每次服1克,日服3次。服藥1次,疼痛少安,連服3次,疼痛頓除,亦未見嘔吐。

施師臨證,常用砂仁殼、豆蔻殼,意在增強行氣散結功效。

萊菔子——萊菔纓

萊菔子俗名蘿卜子。味辛、甘,性平。入肺、脾、胃經。本品既能消食除脹,又能降氣化痰、祛痰止咳,還能利氣消脹;萊菔纓又叫萊菔葉、蘿卜纓。味辛、苦,性溫。本品能行氣消脹、和胃消食、清咽止痛。

萊菔子以消食化積,行滯通便,祛痰下氣為主;萊菔纓以行氣消脹,和胃消食,清咽為要。二藥伍用,行氣消脹、化滯通便的力量增強。

白茅根——鮮生地

鮮生地甘寒多汁液,性涼而不滯,質潤而不膩;鮮白茅根,味甘而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二藥伍用,涼血止血,清熱退熱,利尿排毒之力益彰。

施師臨證,每遇發熱病家,宜用白茅根、生地黃的鮮品,其清熱、涼血、退熱之力更速。筆者近年來,為加速退勢之功,常重用生石膏、寒水石各15~30g,其效更彰。

炒香豉(豆豉)——炒山梔(梔子)(見第2頁)。

第二節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

趙某男25歲病曆號56、11、15

兩天前外受風寒,症見發熱(體溫39.5℃),惡寒,頭痛,身痛,四肢酸楚,伴有胸悶納呆,大便偏幹,小便短赤。

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辨證立法】

時屬冬季,天時不正,又遇時疫流行,素有內熱,外感時爭,正邪交爭,遂有惡寒發熱,久久不退,治宜清熱解毒,疏散外邪。

【處方】

鮮茅

蘆根15克

30克

桑葉6克

枝24克

苦桔梗6克

淡豆豉12克

炒防風

芥穗各6克

枳殼6克

蔓荊子5克

青連翹10克(同打)

金銀花10克

白僵蠶5克

梔子6克

薤白10克二診:服藥3劑,熱退痛除,惟納穀不香,頭時昏沉,舌苔白濁,脈濡緩,擬化濁清熱、調氣開胃以善其後。

【處方】

厚樸

玳玳花各5克(後下)

佩蘭葉10克

黃芩6克

杏仁6克

赤茯苓10克

芍藥6克焦內金10克

苦桔梗5克

薤白6克

炒穀

麥芽各10克

連翹10克

炒枳殼5克【解讀】

流行性感冒屬於中醫“時行感冒”的範疇,係由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傳播。《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早已用“時行病”賅之:“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

臨證特點:起病急,局部症狀一般較輕,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具有高熱、畏寒、全身酸痛、頭痛、乏力等。流行期間,亦可以咳嗽、胸痛等症狀為主,或以惡心、嘔吐、腹瀉為主的時行感冒。中醫仍以清熱解毒、芳香化濁、淡滲利濕、氣血雙清、表裏雙解諸法為治。

鮮茅根——鮮蘆根(見第3頁)。

桑葉——桑枝

桑葉為桑樹的葉子,又叫冬桑葉、霜桑葉。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經。本品質輕氣寒,輕清發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風熱,又能清瀉肺熱、滋肺燥、止咳嗽,還能散風熱、清肝熱,涼血止血、烏須黑發;桑枝為桑樹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經。本品長於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利水消腫,桑葉以散為主,桑枝以通為要。二藥伍用,疏通兼備,清熱疏風解表,祛風通絡止痛益彰。用於治療外感初起,身熱不甚、頭痛、周身不適、疼痛等症;風濕痹痛,四肢拘攣,關節疼痛等症;風熱癢疹等症。

金銀花(忍冬花)——青連翹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銀花、雙花。味甘,性寒。入肺、胃、心經。本品質體輕揚,氣味芬香,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分之毒,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還能涼血解毒。連翹味苦,性微寒。入心、膽經。本品輕清上浮,故善走上焦,能瀉心火、破血結、散氣聚、消腫毒、利小便,為瘡家之聖藥。金銀花、連翹伍用,並走於上,輕清升浮宣散,清氣涼血,清熱解毒的力量增強。二藥參合,還能流通氣血,宣導十二經脈氣滯血凝,以消腫散結止痛。

金銀花、連翹伍用,出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銀翹散。用於治療溫病初起諸症,亦治多種熱性傳染病之初起諸症。筆者體會,還可治療瘡瘍腫毒、脈管炎諸病,但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也可與紫花地丁、蒲公英參合。

注:連翹分為青翹、老翹兩種,青翹多不開裂,呈綠褐色,表麵突起灰白色小斑點較少,種子多數細長,一側有翹,黃綠色。一般而言,青翹力盛,老翹力弱。

蔓荊子——連翹

蔓荊子辛苦而涼,輕浮升散,直奔頭麵,既能涼散風熱,又可清肝明目,通竅止痛;連翹既能散肺熱,又能清心火。二藥伍用,其功益彰,專清上焦風熱,以解表清熱,解毒止痛。

施老以蔓荊子、青連翹伍用治療頭痛。證屬風寒頭痛,常與荊芥穗、防風同用;證屬風熱頭痛,常與桑葉、菊花配伍,其效更著。

炒芥穗——炒防風

荊芥穗即荊芥的花穗,味辛芳香,以辛為用,以散為功,偏於發散上焦風寒;炒黑入藥,又入於血分,可發散血分鬱熱。防風氣味俱升,性溫而潤(昔謂:“風藥之潤劑”),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風邪,又有走氣分,偏於祛周身之風,且能勝濕(凡風藥皆能勝濕)。二藥伍用,相輔相成,並走於上,發散風寒,祛風勝濕之力增強。

荊芥、防風伍用,名曰荊防散。《本草求真》說:“荊芥……不似防風氣不輕揚,驅風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風邪,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荊芥發汗散寒之力較強,防風祛風之力較勝。二藥參合,既能發散風寒,又有祛經絡中之風熱,故凡四時感冒,惡寒怕風,發熱無汗,全身疼痛之症,均可配伍應用。施師認為,若屬外感表證,用麻桂(辛溫發表重劑)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辛溫發表輕劑)用之最宜。

厚樸花——玳玳花

厚樸花味苦、辛,性溫。本品氣味辛香,具有生發之氣,能寬胸理膈、化濕開鬱、降逆理氣;玳玳花又名代代花。味甘,微苦。本品香氣濃鬱,具有生發之氣,能疏肝和胃、理氣寬胸、開胃止嘔。

厚樸花與玳玳花參合,相互促進,生發之力倍增,芳香化濁,理氣寬中,降低血壓,醒脾開胃,增進食欲之功益彰。

厚樸花為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花蕾,玳玳花為雲香科植物玳玳花的花蕾。前者為棕紅色,後者為黃白色。二者均是香氣濃鬱之品,具有生發之性。施師生平善治胃腸病,每臨證處方之際,常運用厚樸花、玳玳花,或取玫瑰花、玳玳花,以起畫龍點睛之妙用。但入煎劑者,均宜後下,以免有效成分被蒸發,影響療效。

赤茯苓——赤芍藥

赤茯苓以清熱利水為主,赤芍藥以涼血散瘀為要。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熱利水、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力增強。

赤茯苓、赤芍伍用,為施師所習用,諸凡用治血熱夾瘀之小便不利、水腫、血尿,血熱所致鼻衄、齒衄、吐血,均有良效。

第三節溫邪內伏

馬某男61歲出診

病已4個月,反複發熱不退,曾自購成藥服用未見效果,體溫在39℃左右,頭痛如裂而暈,口渴多飲,大便稀溏灼熱,小便短赤,煩躁不安,時發譫語。

舌質紅,苔黃厚,脈數。

【辨證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