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神經精神係統疾病 (1)

第七章神經、精神係統疾病(1)

第一節頭痛

一、肝陽頭痛

邢某男19歲病曆號52、12、85

昔日性情粗暴,極易發怒,在高小讀書時用腦過度,入中學後,功課愈繁,急躁易怒更甚,與同學多不能合,時感頭暈,後頭痛,1年前曾在某醫院治療月餘已見好。最近2個月以來,後頭痛又作。曾去某醫院精神科檢查未明確診斷。現症為晚間睡前後頭痛最甚,急躁憂慮,情緒不佳,容易發怒,頭發脫落,不能讀書,稍一用腦即頭痛不適,睡眠多夢,飲食二便尚好。

舌苔黃,脈象弦疾。

【辨證立法】

《內經》論肝雲:“其誌為怒,怒傷肝。”又雲:“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平素急躁善怒,肝氣實之象,實則陽亢,遂有頭痛。肝藏血,發為血之餘,肝血不足故有脫發之症。擬用苦寒瀉肝,潛陽製亢,及養血法。

【處方】

熟地黃各6克

細辛3克(同搗)

白蒺藜12克

僵蠶5克龍膽草5克

霜桑葉10克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

黃菊花10克

酒川芎5克(酒炒)

鹿角膠6克草

石決明10克

18克(同搗)

苦丁茶5克

東白薇5克

黑芝麻81克(研)

二診:服藥3劑,效果未顯,隻是頭痛部位有下移至頸部之勢,宗前法加羌活3克,獨活1.5克,蔓荊子5克,茺蔚子6克,去苦丁茶。

三診:前方先服4劑,已然見效,頭頸疼痛有所減輕,曾電詢可否再服。囑其效不更方,再服4劑。前後共服8劑,深感數月以來,未有如是之舒暢,後頭痛已大減,但未全止,小便黃,大便幹,腰覺酸楚。

脈稍弦已不疾,尺脈沉而無力。

【處方】

白蒺藜

沙苑子15克

10克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先煎)

龍膽草5克(酒炒)

酒黃芩6克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黃菊花10克

酒黃柏6克

蔓荊子3克(炒)

酒川芎5克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熟地黃各10克

北細辛3克(同搗)四診:前方仍服8劑,頭痛已愈,但有時頭暈,睡眠仍多夢,已能看書,自覺精神暢快,偶然尚發急躁,於三診方中,加天麻5克,再服8劑。

五診:服藥後諸症減輕,目前隻覺全身乏力,擬服丸藥收功。

【處方】

四診原方,將劑量加2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開水送服。

【解讀】

本案為肝陽頭痛,恙由用腦過度,腎精虛損,水不涵木,肝陽上擾。《類證治裁》:“風內擾巔者筋惕,震動髓海。”一旦肝實之象消除,腎虛之兆即顯,腰酸楚即是明證。初診用龍膽草、苦丁茶、黃菊花、白薇清肝熱止痛;生龍蠣、石決明平肝降逆,鎮驚止痛;白蒺藜、白僵蠶息風解痙止痛;生、熟地黃、鹿角膠補腎填髓以治其本;桑葉、黑芝麻參合,謂之桑麻丸,是為脫發而設。

白蒺藜——白薇(見第48頁)。

白蒺藜——白僵蠶(見第44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石決明——草決明(決明子)(見第47頁)。

生地黃(幹地黃)——熟地黃(見第48頁)。

桑葉——黑芝麻

桑葉輕清升散,疏風清熱,平肝明目;黑芝麻質潤多脂,色黑降下,善入肝腎,滋腎養肝,潤燥烏發,滑腸通便。桑葉以升為主,黑芝麻以降為要。二藥參合,一升一降,清上滋下,補益肝腎,滋陰潤燥,養血涼血、烏須黑發之力增強。

桑葉、黑芝麻伍用,名曰桑麻丸,又名扶桑丸。治肝經虛熱,頭眩眼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風濕麻痹,肌膚甲錯。清·張璐雲:“桑葉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須發不白,不老延年。”

施師以黑芝麻為君,佐以桑葉,治療頭發、胡須早白,脫發諸症,常收顯效。亦可與何首烏、生地黃伍用,其效更著。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見第47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二、胃寒頭痛

祝某男42歲病曆號52、12、328

解放前經商,生活無保障,思慮焦急,日久則生胃病,最怕寒涼。繼而頭痛,自覺如戴重盔之沉悶,屢經檢查均為神經衰弱。服鎮靜劑,初則有效,後即失去作用。解放後生活無慮,夙疾未除,又添加左鼻孔阻塞不適。

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緩。

【辨證立法】

思傷脾,脾胃相表裏,胃為陽腑,最畏寒涼,遇冷則發病,胃寒可知。寒氣衝逆則頭痛沉重,鼻塞亦為不通之象。擬溫散辛通開鬱法主治。

【處方】

吳茱萸6克(黃連水炒)

清半夏6克

生薑渣10克

酒當歸6克

白蒺藜12克

僵蠶5克(炒)

辛夷花5克

酒川芎5克

苦桔梗5克

蔓荊子6克

北細辛3克

熟地黃各10克(同搗)二診:服藥4劑,頭痛變為隔日發作1次,鼻塞時通時阻,服藥感覺舒服,睡眠好,食量增,前方加白杏仁6克以通肺氣,米黨參10克以振脾陽。

三診:連服5劑,諸症均減,已無沉悶之感,頭又抽痛,前方加全蠍5克。

四診:前方連服4劑,頭痛未作,鼻塞已通。前方加白附子6克。仿牽正散意以治抽痛,鞏固療效,囑每周服2劑。

【解讀】

胃寒頭痛多由脾胃陽虛,過食生冷、感受寒涼所致。施師治之,取吳茱萸湯為法,吳茱萸用黃連水炒用,意即溝通寒熱,起中介作用是也;生薑辛溫、發表、散寒、溫中、止嘔,施師認為生薑發散之功甚強,故易生薑渣來治胃寒諸症。

生、熟地黃——細辛(見第48頁)。

白僵蠶——白蒺藜(見第44頁)。

注:生薑渣即將生薑洗淨後搗爛、壓榨絞出其汁不用,僅將渣入煎劑用之,其目的是為減少發散之功,增強溫中之力矣。

三、血虛頭痛

傅某女22歲病曆號52、2、568

病已年餘,始於用腦過度,頭痛而脹,尤以頭後為甚,氣短,急躁易怒,大便數日一解,全身乏力,月經不調,量少色淡。

麵色白,舌苔薄白,脈象沉軟。

【辨證立法】

月經不調,量少色淡,是屬血虧,真血虛耗,心失主輔。故有心跳氣短,血不養肝,則急躁易怒,頭痛而脹,大便數日一解,非屬熱結,乃屬腸枯不潤,氣虛不達之象。治以養血助心疏肝活絡之法。

【處方】

紫貝齒

石英10克(同打先煎)

火麻仁15克

黃菊花10克

柏子仁10克

酒川芎5克

熟地黃各6克

砂仁5克

北細辛1.5克(同搗)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蔓荊子5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炙黃芪10克

油當歸10克

白蒺藜15克

何首烏12克

炒遠誌10克

炙甘草3克

二診:服藥3劑,頭脹痛減輕,精神稍好,用腦多時即煩急易怒,心跳氣短,大便已解但不暢,前方去黃芪,加白薇6克。

三診:去年連診2次,服藥有效,但因出差,年餘始返北京。現仍頭痛發脹,性情急,厭煩囂,喜獨處,惡音聲,大便不暢,食欲不振。

【處方】

紫貝齒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朱茯神10克

寸冬6克

火麻仁10克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厚樸

玫瑰花各5克(後下)

炙甘草3克

旋覆花5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月季

玳玳花各5克(後下)四診:前方服5劑,除食欲增加之外,效不甚顯,餘症如舊,又增睡眠不佳,每夜隻能睡4~5小時。

【處方】

磁朱丸6克

秫米12克(同布包)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

春砂仁5克

北細辛1.5克

生熟地黃各6克

(同搗)油當歸10克

酒川芎5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全瓜蔞18克

薤白頭10克(同搗)

炙甘草3克

青皮炭

陳皮炭各5克

火麻仁12克五診:服藥6劑,睡眠好轉,心神安寧,不甚煩急,大便通暢,食欲增加,惟頭痛未減。

【處方】

陳橘紅

絡各5克

白蒺藜12克

酒川芎5克

生龍骨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黃菊花10克

冬桑葉6克

雲茯神

茯苓10克

香白芷3克

炒遠誌6克

六診:前方服藥8劑,頭痛見好,又因出差1個多月,未能繼續治療,頭痛又複如前,大便也不通暢,四肢酸麻。

【處方】

紫貝齒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生龍骨

牡蠣各12克(同打先煎)

冬桑葉6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油當歸10克桑寄生18克

火麻仁15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酒川芎5克

炒遠誌6克

酒軍炭3克

七診:連服10劑,症狀都已減輕,除過勞時頭痛心跳之外,一切接近正常。

【處方】

六診處方之劑量加2倍,再加柏子仁、酸棗仁各3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開水送服。

【解讀】

本案職是血虛頭痛,恙由用腦過度,暗耗陰血,血不上榮,腦失所養,遂有頭痛、健忘。累及心肝,故有心跳、煩躁之表現。養血助心,疏肝活絡,理應效果顯著.就診兩次服藥不滿10劑,即停藥出差1年之久,由於治療不能持續,又複旅途勞累,病勢隻有加重,豈有自愈之理。回京就診,又服19劑再度出差,如此波折仍能取得良好效果,皆因辨證明確,守方有法。貧血而大便幹燥者,多屬腸失滋潤,蠕動無力,並非熱象實證,血充氣達,便即潤暢,無須通瀉之劑。

紫石英——紫貝齒(見第164頁)。

生、熟地黃——砂仁、細辛(見第48頁)。

當歸——黃芪(見第101頁)。

何首烏——白蒺藜(見第44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