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泌尿係統疾病 (1)

第五章泌尿係統疾病(1)

第一節急性腎炎(水腫)

王某男23歲病曆號52、6、185

發病20餘日,過午寒熱,頭麵出汗,小便色赤,顏麵、四肢水腫,口渴思飲,大便幹,三四日一行。經醫院查尿有紅細胞,蛋白及上皮細胞等。

苔薄白,舌質紅,脈浮數。

【辨證立法】

外邪入侵,營衛閉塞,遂致水氣不行,滲溢而為水腫,正邪搏結,因發寒熱,裏熱甚熾,口渴思飲,迫血妄行,熱入**,法當清熱、利尿,潤燥止血治之。

【處方】

白茅

葦根各18克冬葵

瓜子各12克(同搗)

鮮生地各10克車前子

草各10克(布包)

瓜蔞子

根各10克朱茯神

寸冬各6克

仙鶴草12克鳳尾草10克

雲茯苓10克阿膠珠10克

墨旱蓮30克甘草梢6克

二診:服3劑,尿中紅細胞減少,小便量亦增多,大便仍燥,水腫依然,寒熱猶作。

【處方】

前方加火麻仁12克,再服3劑。

三診:服藥3劑,經檢尿仍有細胞及蛋白,小便尚不通利,大便較幹,下肢水腫見輕。

【處方】

白茅

葦根各30克

鮮生地各10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瓜蔞根

子各10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墨旱蓮

車前草各12克

冬葵

瓜子各12克(同搗)

酒黃芩

柏各6克

炒香豉12克

鬱李仁6克

山梔衣6克

炙草梢5克

四診:服藥4劑,寒熱已退,醫院檢尿仍有少量紅細胞及蛋白、上皮細胞。水腫雖漸消,而晨起麵腫,晚間腿腫較重,口幹舌燥尚未減退,擬豬苓湯、葵子茯苓散加味治之。

【處方】

淡豬苓10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搗)

車前草12克

滑石塊10克(布包)赤茯苓

小豆各12克

阿膠珠10克

炙草梢3克

仙鶴草12克

五診:藥服6劑,症狀減除,飲食、睡眠、二便均已如常,經醫院檢尿仍有少量蛋白,擬予丸方常服。

【處方】

每日早服六味地黃丸1丸,午服雲南白藥0.3克。

【解讀】

急性腎炎是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總稱。是一組不同的病因,通過免疫機製引起的腎小球急性炎症改變,主要表現為尿改變、水腫、高血壓的綜合征。屬中醫“風水”、“皮水”的範疇。本案即是此類疾患。經治五次,症狀基本消失,但蛋白尚未全除,故予常方六味丸治之。雲南白藥可治腎炎後尿中蛋白久久不消者,亦治肺結核陰虛潮熱。

注:鳳尾草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或根。味淡微苦,性寒。入大腸、腎、心、肝經。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鮮生地——大生地(見第171頁)。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冬葵子——茯苓

冬葵子寒滑利竅,利尿通淋,滑腸通便,下乳消脹;茯苓甘淡滲利,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二藥參合,利尿消腫之力益彰。急、慢性腎炎諸症均可選用。

冬葵子、茯苓伍用,出自仲景《金匱要略》葵子茯苓散,用於治療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等症。冬葵子500克、茯苓100克,共研細末,每服10克,日服3次,白開水送服。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車前子——車前草(見第13頁)。

赤茯苓——赤芍藥(見第21頁)。

麥冬——茯神(見第26頁)。

阿膠——仙鶴草(見第133頁)。

瓜蔞子——瓜蔞根(天花粉)(見第24頁)。

梔子——豆豉(見第2頁)。

酒黃柏——酒黃芩(見第161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第二節慢性腎炎(水腫)

周某男20歲病曆號52、10、380

患腎炎已1年餘,初在縣醫院治療,水腫一度消退,嗣後回家調養,又漸腫脹,在鄉多次服藥未效,故來京求診。現症:全身水腫,小便不利,腹脹不思食,困倦無力。

舌苔薄白,脈沉澀。

【辨證立法】

原罹腎炎,調攝不當,遂成慢性疾患。腎氣不充,脾運不健,水氣泛溢,全身水腫,經查亦有腹水現象,擬通腎陽,健脾行水法為治。

【處方】

川桂枝

杭白芍各10克(同炒)

建澤瀉10克

野於術6克

赤茯苓

小豆各12克

白通草5克

川厚樸10克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冬瓜子

皮各30克(同打)

川萆薢

石韋各10克

淡豬苓10克

炙草梢5克

二診:藥服2劑,腹脹稍減,小便增多,水腫未見消退,藥力未及,宜多服數劑觀察。

【處方】

前方赤小豆增至24克,加黃芪皮12克,冬葵子12克,炒韭菜子6克,益元散10克(同布包)。

三診:藥服6劑,小便量未見增多,而大便溏瀉數次,腹脹減。

【處方】

前方黃芪增至30克,加黨參10克,防己10克,蒼術10克,再服6劑。

四診:服藥6劑,情況良好,又再服4劑,小便增多,水腫消減,腹部脹滿大為好轉,食欲增強。

【處方】

川桂枝

杭白芍各10克(同炒)

綿黃芪30克

漢防己10克

大腹皮

子各10克

冬瓜皮

子各30克(同打)

炒白

蒼術各10克

川厚樸10克

炒澤瀉10克

淡豬苓6克

雲苓塊15克

地萹蓄10克

炙草梢5克

五診:又服10劑,水腫全消,惟晨起顏麵覺腫脹,腹部脹消,頗感輕快,食欲甚好。

【處方】

前方加黨參10克,再服10劑後,原方加5倍量配製丸藥,回鄉常服,仍忌鹽醬諸鹹物。

【解讀】

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原發於腎小球的一組疾病。臨床特點為病程超過1年,多為緩慢進行性。其特點是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及高血壓等表現。慢性腎炎,治之較難,施師始終以五苓散合防己黃芪湯為主方加味治之,黃芪用至30克,前後數十劑共用2斤餘。按《冷廬醫話》曾記一醫案,用生黃芪120克,糯米酒一盅治水腫,前後共服數斤黃芪而愈,蓋水腫之形成,在於水聚於皮裏膜外,使腠理緊固,水被驅逐,腫脹遂消,黃芪有利尿作用,已被現代科學證實,其治慢性腎炎,療效甚顯。黃芪不僅有利尿作用,且有補氣之功,氣足濕退,水腫得消。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炒蒼術——炒白術(見第28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冬瓜子——冬瓜皮

冬瓜子、冬瓜皮為胡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和果皮。冬瓜子甘涼,潤肺化痰,利水消腫,散結排膿;冬瓜皮甘涼,利濕消暑,利水消腫。《本草從新》:“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冬瓜子去裏水為主,冬瓜皮去表水為要。二藥伍用,利水消腫之力益彰。用於治療腎炎之水腫、滲出性胸膜炎等。

川石韋——川萆薢

石韋微寒,上可清肺熱,下能利**,肺為水之上源,源清流自潔;萆薢苦平,祛風除濕,利水通淋,泌別清濁。石韋以通為主;萆薢以利濕為要。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利尿消腫之力益增。

石韋、萆薢伍用,為祝師治療產後水腫常用的經驗對藥之一。蓋產後勞傷氣血,腠理空虛,外邪乘虛而入,邪搏於氣,不得宣越,故令虛腫輕浮。與生黃芪、當歸伍用,益氣補血。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益元散——韭菜子

益元散清熱祛暑,滲濕利尿,鎮靜除煩;韭菜子溫腎壯陽,固精縮尿。益元散以利為主,韭菜子以收為要。二藥伍用,一散一斂,補腎利尿消腫之力增強。

黃芪——防己(見第181頁)。

大腹皮——檳榔(大腹子)(見第153頁)。

第三節急性腎盂腎炎(淋證)

王某女34歲病曆號52、11、23

病已10日,初起症如感冒,旋即腰部感覺疼痛,排尿時尤感不適,小便渾濁,尿意頻頻,而尿量減少。經西醫診為急性腎盂腎炎,飲食尚可,因排尿頻頻,臥不安枕。

苔薄白,舌質紅,六脈浮數。

【辨證立法】

濕熱蘊鬱下焦,腎及**均受其損,排尿不利,小便混濁者濕熱蒸熏之故也。擬清熱利濕活瘀治之。

【處方】

車前草

墨旱蓮各10克

海金沙10克

益元散12克(同布包)

炒澤瀉10克

白茅根30克

淡竹葉6克

白薏苡仁12克炒韭菜子

血餘炭各10克(同布包)

條黃芩6克

川黃柏5克

白茯苓各10克

金銀花12克

炙草梢3克

另:血琥珀末3克(分2次衝)

二診:服藥4劑,尿量增多,疼痛減輕,排尿時仍感不適,小便渾濁不清。

【處方】

台烏藥6克

益智5克

海金沙

滑石塊各10克(同布包)

川黃柏5克

白薏苡仁12克

淡竹葉6克

雲苓塊10克

炙草梢3克川萆薢10克

石菖蒲5克

炒萊菔子

血餘炭各10克(同布包)

炒澤瀉10克

金銀花12克

小木通5克

白茅根30克

三診:前方又服4劑,腰際及排尿時之疼痛已見好。小便清長不混,擬予丸方收功。

早服萆薢分清丸10克;晚服知柏地黃丸10克。連服10日,白開水送服。

【解讀】

腎盂腎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初得之時,起病急驟,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疲乏無力,腰酸腰痛,尿頻尿急,尿少而痛,小便渾濁不清,或有血尿,或有特異臭味。急性期延誤治療超過半年者可轉為慢性。此時患者,有的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僅有尿檢異常,亦有的反複急性發作,影響腎功能,故宜徹底治愈。施師治療仍以內洗為法,所謂內洗即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滲濕利尿,排除汙濁是也。

血餘炭——炒韭菜子

血餘炭散瘀止血,補陰利尿,韭菜子溫腎壯陽,固精縮尿。二藥伍用,一補陰、一補陽,一滲利、一收縮,補肝腎、壯元陽、祛瘀生新、止痛止血、通利小便的力量增強。

施師臨證時,習慣以血餘炭、炒韭菜子伍用,善治腎盂腎炎諸症。若腰酸、腰痛者,宜與杜仲、續斷參合;若小便不利,有水腫征象者,宜與車前草、墨旱蓮伍用,以增強療效。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海金沙——益元散

海金沙為海金沙科多年生攀援蕨類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生於葉上,色黃如金,質細如沙,輕撒水上,能浮之水麵,振搖後下沉,故名海金沙。味甘淡,性寒。入小腸、**經。本品甘淡利尿,寒可清熱,其性下降。善瀉小腸、**血分之濕熱,利尿通淋,為治諸淋、尿道疼痛之要藥;益元散上可清水源,下能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熱,導邪從小便而出。二者參合,清熱利濕,利尿消腫之力益彰。

川黃柏——條黃芩(見第161頁)。

赤茯苓——白茯苓

赤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幹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陶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綱目》:“瀉心小腸**濕熱,利竅行水”。白茯苓為多孔菌科茯苓的幹燥菌核白色部分。其味甘淡,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藥品化義》:“又治下部濕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腰臍不利,停蓄邪水。蓋淡滲則**得養,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上源,補脾於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二者相須而用,滲濕利水消腫之力倍增。

益智——萆薢

益智補腎固精縮小便,溫脾止瀉攝涎唾;萆薢分利清濁,祛風濕,利關節。益智以固澀為主;萆薢以分利為要。二藥伍用,一澀一利,相互製約,互製其短而展其長,固下元、利小便、祛濕濁甚效。

益智、萆薢伍用,出自《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麵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漩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施師經驗,二藥伍用,不僅善治腎盂腎炎,而且還治尿酸性關節炎(痛風)諸症。

第四節**結核(血淋)

常某女32歲病曆號51、11、666

病已半載,小便頻數量少,時現血尿或小血塊,溺時尿道不適,有時疼痛,經某醫院檢查為**結核。

舌苔薄黃,脈象滑數。

【辨證立法】

腎與**相表裏,主水液。二者均病則行水不暢,熱鬱**則生血尿,擬升清陽、利小便,活血、行氣以止痛。

【處方】

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搗)

海金沙

血餘炭各10克(同布包)

沒藥各6克

炙草梢3克

黑芥穗

升麻各3克

大薊炭

小薊炭各6克

赤小豆

茯苓各15克

春砂仁3克

熟地黃各6克(同搗)

台烏藥6克二診:前方服5劑,小便量增多,次數減少,尿中仍現血色,溺時疼痛。

【處方】

前方去大、小薊炭,加仙鶴草12克,阿膠珠10克,石韋10克。

三診:服7劑,尿中已無血塊,色仍暗紅,尿量多,次數減少,疼痛亦稍輕。

【處方】

早、晚各服加味滋腎丸20粒;午服斷紅丸1丸,服20日。

四診:丸藥服完,感覺良好,再擬丸方,以資鞏固。

【處方】

血餘炭60克

陳阿膠60克

野黨參30克

熟地黃各30克

仙鶴草60克

山茱萸60克

黑芥穗30克

升麻15克

炒杭芍60克

五味子15克

罌粟殼30克

鳳尾草30克

墨旱蓮30克

炙黃芪30克

野於術30克

白茯苓各30克

當歸身30克

苦桔梗15克

車前子

草各30克

台烏藥30克

炙草梢30克

共研細末,懷山藥300克,打糊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