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3)

鱉甲滋陰潛陽,養陰清熱,散結消痞;龜甲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鱉甲為鱉的背甲,龜甲為烏龜的腹甲。龜甲滋陰力強,鱉甲退熱力勝。龜甲通心入腎以滋陰,鱉甲走肝益腎以除熱。二藥伍用,相互促進,陰陽相合,任、督之脈並舉,滋陰清熱退熱,育陰息風止痙,平肝潛陽降壓力彰。

鱉甲、龜甲有砂炒炮用者,有醋炙入藥者,還有生品使用者種種。施老常以生品入藥,因炙品易破壞其有效成分而降低治療效果,故少用炙品,多用生品入藥。鱉甲、龜甲為血肉有情之品,有膩膈礙胃之弊,臨證之時,宜與穀芽、麥芽等開胃助納之品參合。

朱寸冬——朱茯神(見第26頁)。

黃連——阿膠珠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阿膠甘平,補血止血,育陰潤燥。黃連以瀉為主;阿膠甘平,以補為要。二藥相合為用,一清一補,一瀉一補,養陰清熱,安眠、止痢甚妙。

黃連、阿膠伍用,出自《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治陰虛火旺而致的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數。施師常用於心髒病變合並神經衰弱,證屬陰虛火旺者,屢獲良效。

生龍齒——生牡蠣

生龍齒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牙齒骨的化石,質重味澀,重以去怯,澀可收斂,鎮靜安魂,鎮驚安神;牡蠣為貝殼之類,質體沉重,斂陰潛陽,軟堅散結。二藥伍用,相互促進,鎮肝潛陽,安魂定魄之為增強。

磁朱丸——秫米(見第164頁)。

第六節冠心病心絞痛(胸痹)

一、心陰不足

符某女50歲門診

患心絞痛多年,屢經醫治,隻能緩解一時,病根難除,兩年前曾大痛1次,情況嚴重,入院治療數月。近年來經常心絞痛發作,發作時脈緩慢,每分鍾不足60至。血壓波動,一度增高至180/130毫米汞柱,現時110/70毫米汞柱。見頭暈、氣短、胸悶、心煩,不能起床隻能睡臥,食欲、睡眠及二便尚屬正常,1年前斷經。

舌質絳少苔,脈細弱。

【辨證立法】

發病多年,氣血兩虧。心主血脈,陰血不足,肝失所養,故頭暈,心煩,疲極多臥。疏泄失司,氣機不暢,故胸悶時發心痛。陰虛火旺,舌質紅絳。治以養心疏肝,調理氣血。

【處方】

紫丹參18克

柏子仁12克(打)

台黨參10克

地錦草5克

炙甘草3克

幹薤白6克

全瓜蔞15克(同打)

醋柴胡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炒遠誌6克

朱茯神12克

寸冬6克

炒枳殼5克二診:藥服4劑,已能起床,且可出門散步15分鍾,每日散步2~3次,心絞痛未發作,胸悶氣短好轉,仍覺心煩,遵前法加重藥力。

【處方】

紫貝齒

石英各12克(同打先煎)

醋柴胡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炙甘草3克

龍眼肉6克

柏子仁10克炒遠誌6克

紫丹參18克

台黨參10克

幹薤白10克

苦桔梗5克

熟棗仁10克

炒枳殼5克

另:血琥珀、三七各2克,共研細末,分裝膠囊,隨藥分2次送服。

三診:前方隔日1服,已盡3劑,諸症均大減輕,改用丸方圖治。

【處方】

三七60克紫丹參60克醋柴胡30克

春砂仁15克全當歸30克廣陳皮15克

血琥珀60克杭白芍15克炒遠誌30克

朱茯神60克柏子仁60克五味子30克

麥冬30克台黨參60克地錦草60克

酒川芎30克大生地60克炙甘草60克

炒枳殼15克苦桔梗15克

共研細末,龍眼肉300克煎濃汁去渣合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白開水送服。

【解讀】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是由於粥樣硬化病變使冠狀動脈狹窄、閉塞,影響冠狀循環血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種心髒病,故又叫“缺血性心髒病”。

臨床表現:多於勞累、著涼、興奮激動、飽餐後突然發病。發病時胸骨後或心前壓憋悶、疼痛,也有胸骨下段、上腹部(心窩部)作痛。疼痛亦有向左上肢放射,以左肩前內側經過前臂到達小指與環指,有時放射到頸部、咽喉、下頜部和牙齒等。疼痛的程度可輕可重,其特點是帶有一種壓迫感或緊縮感或悶痛,剛發作時,開始較輕,迅速加重,常伴有窒息感,或有瀕死的恐懼感,迫使患者停止活動,安靜休息,不願說話。一般發作持續1~5分鍾,經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1~3分鍾後,迅速緩解。

冠心病多發於中老年人。起病在肝,根源在腎。皆因髒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其發病機製多由氣滯、血瘀、瘀濁、寒凝等因素引起的心髒脈絡狹窄、瘀血不通使然,治療上宜標本兼治。治本者宜補,治標者宜通。心絞痛發作頻繁後,當“急則治其標”,多用通絡止痛,即氣滯宜調、血瘀宜逐,痰濁宜豁,寒凝宜溫。當病情穩定時,守“緩則治其本”,多用扶正培本之補法,即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其中又以補脾、補腎為主。初病及年輕體壯者宜散宜通,久病及年老體虛者宜補宜和。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運用先通後補,或先補後通,或多通少補,或多補少通,通補兼施,標本兼顧之法,宜靈活運用,精心選藥,力爭做到溫而不燥,活而不破,滋而不膩的尺度。隻有這樣,才能驅除病因,調和氣血,暢達血脈,恢複髒腑功能,從而解除病痛。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紫石英——紫貝齒(見第164頁)。

酸棗仁——柏子仁

酸棗仁養心陰、益肝血,清肝膽虛熱而寧心安神;柏子仁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二藥伍用,相得益彰,寧心安神,療失眠甚效。

丹參——三七

丹參活血化瘀,去瘀生新,消腫止痛,養心安神;三七祛瘀止血,消腫定痛。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強心通絡止痛之力增強。

丹參、三七伍用,專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而設。根據施師經驗,冠心病心絞痛之初起,尚無器質性病變者,則重用丹參,少佐三七;反之,病程日久,又有器質性損害者,則主取三七,佐以丹參,臨證之際,應靈活運用,酌情增減,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亦可與炒遠誌、節菖蒲,瓜蔞、薤白等藥伍用,其效更著。

注:三七又名旱三七、參三七、田七、舍不換。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胃、大腸經。可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治吐血,咯血,鼻血,便血,血痹,崩漏,癥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跌撲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

二、氣滯血瘀

康某男45歲病曆號60、6、28

病已兩年,平日常感心前區脹悶,時而作痛,心悸氣短,動則尤甚,食欲欠佳,大便不暢,小便如常,3個月前曾大發作2次。

舌淡黯、苔白,舌根部稍膩,脈乍大乍小,時有間歇。

【辨證立法】

脈證合參,職是氣血失調,流行不暢,絡脈阻滯,發為心胸脹悶、疼痛。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

旋覆花6克

赭石15克(同布包)

川鬱金10克

炒枳殼5克

薤白頭10克

炙甘草6克

苦桔梗

白檀香各5克

娑羅子10克

紫蘇梗5克

當歸尾6克

川桂枝

北柴胡各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陳香櫞10克

紫丹參25克

綿黃芪

12克二診:服藥2劑仍覺心區疼痛不適,每於下午2時及夜間即發,似有規律,並有左手指麻木。夜間發作,影響睡眠,服安眠藥始能入睡。又服2劑後,藥效漸顯,疼痛有所減輕,心跳、氣短亦見改善,飲食漸增,精神較前為好。

【處方】

薤白頭6克

全瓜蔞25克(同打)

紫丹參25克

白檀香5克

苦桔梗5克

炒枳殼6克

紫蘇梗5克

香附米10克

青橘葉10克柏子仁10克

西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旋覆花10克

赭石15克(同布包)

北柴胡

川桂枝各5克

杭白芍12克

(同炒)

川芎5克

三診:患者服前方,症狀逐漸減輕,連服數劑,因客居招待所,服湯劑諸多不便,又以症狀既見好轉,健康日臻恢複,海濱散步,遊覽風景而氣促心痛並未發作,改為丸方常服。

【處方】

紫丹參120克

雲茯神60克

龍眼肉60克

當歸身30克

陳阿膠60克

炙甘草30克

柏子仁60克

地錦

仙鶴草各60克

五味子30克

大生地60克

三七60克

紅人參30克

幹石斛60克

寸麥冬30克

山茱萸60克

熟棗仁60克共研細末,蜜丸重6克,白開水送下。

【解讀】

此方服百日,心絞痛從未發作,胸悶、心跳亦漸消失,但診脈仍有間歇,遂將前方加用炒遠誌30克、川芎30克、杭白芍60克、鹿角膠60克配丸藥,又服百日左右,症狀全除,體力健旺。1961年再遇患者,據雲已將此方傳至家鄉,又治愈心絞痛病者多人。所用湯劑重在行氣活血,丸方偏於強心養陰,使心髒氣血流暢,功能恢複,心絞痛遂不發作。此例療效甚顯。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杭白芍——桂枝、柴胡(見第11頁)。

丹參——檀香(見第85頁)。

川鬱金——炒枳殼(見第156頁)。

香附——紫蘇梗

香附疏肝解鬱,理氣活血,調經止痛;紫蘇梗行氣寬中,溫中止痛,理氣安胎。香附入血分,行血中之氣;紫蘇梗走氣分,以行氣寬中。二藥伍用,一血一氣,氣血雙調,理氣解鬱,行氣止痛,消脹除滿的力量增強。

青橘葉——鬱金

青橘葉入肝經氣分,疏肝理氣,行氣散結,消腫止痛;鬱金偏走足厥陰血分,長於行氣解鬱,祛瘀止痛,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橘葉行氣於左,鬱金行氣於右。二藥伍用,一氣一血,一左一右,理氣血、調升降,行氣消脹、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益彰。

青橘葉、鬱金伍用,嚐治一男性罹滲出性胸膜炎,參合冬瓜子、冬葵子、甜瓜子各30克,藥服十餘劑,水消病愈。

地錦草(臥單草)——仙鶴草

地錦草主心氣,通血脈,散血止血,利小便為主;仙鶴草強心,興奮呼吸,調整心率為要。二藥伍用,調氣和血、宣通痹阻、流通血脈、調整心率益彰。

地錦草、仙鶴草伍用,是為心動過速而設。施師每遇心動過速者,急用地錦草、仙鶴草,龍眼肉合冰糖服之,少時即安。根據臨床體會,地錦草、仙鶴草,或龍眼肉、炒遠誌等藥,確有強心作用,尤其對心動過速者,其效甚著。另外,亦常與珍珠母、紫石英,朱砂、琥珀等對藥伍用,以增強療效。

苦桔梗——紫蘇梗

紫蘇梗行氣寬中,溫中止痛,理氣安胎;桔梗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蘇梗偏於下降理氣,桔梗長於升提上行。二藥伍用,一上一下,開胸理氣、消脹除滿益彰。

氣機不暢有氣滯血瘀者,有痰濕阻絡者,有升降失和者,有氣虛血弱者。在治療上,氣滯血瘀者,與桃仁、紅花伍用;痰濕阻絡者,與半夏、陳皮參合;升降失和者,與炒枳實、炒枳殼伍用;氣虛血弱者,與黃芪、當歸參合,其效更著。

三、肝腎陰虛

羅某男37歲病曆號52、5、221

胸悶心悸已有兩年,自恃體質素強,迄未醫治,近月來症狀加重,心悸氣短,胸悶而痛,頭暈目眩,不能勞累,影響工作。

舌苔正常,脈象沉弦。

【辨證立法】

體力素強,自覺壯健,雖病而未求醫,賴飲酒以解乏倦,日久損及心腎。肝腎本同源,頭目眩暈,脈象沉弦,乃陰虛肝旺之象。陰血不足,心絡閉阻,故胸悶而痛。病在心腎,著重治肝為法。擬養陰平肝,佐以通陽宣痹,活血通絡。

【處方】

全瓜蔞12克

薤白頭10克(同打)

廣鬱金10克

節菖蒲6克

米黨參6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

東白薇6克

炙甘草30克

白蒺藜

沙苑子各10克

炒遠誌10克

米丹參15克

赭石10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二診:服藥4劑,諸症均有所減,擬回家鄉調治,希予丸方常服。

【處方】

沙苑子30克

白蒺藜60克

川杜仲

續斷各30克

苦桔梗30克

石決明60克

甘枸杞30克

鹿角膠30克

廣鬱金30克

龍眼肉30克

東白薇30克

左牡蠣30克

米黨參30克

山慈菇30克

夏枯草30克

炒遠誌30克

酸棗仁30克

雙鉤藤30克

節菖蒲30克

幹薤白30克

炙甘草30克共研細末,蜜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

【解讀】

經雲:“勞傷腎”,而君相相資,腎損遂及於心,故積久勞傷,多見心腎雙損。肝腎同源,治肝以益腎,助腎以利心,體現中醫辨證施治之整體觀念。本案療法,心、肝、腎三髒並治,而以治肝為重點,組方用藥比例恰當,照顧全麵。患者服完丸藥來信雲:“頭暈目眩症狀已除,胸悶、胸痛也大為減輕。”

炒遠誌——節菖蒲(見第26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節菖蒲——廣鬱金

石菖蒲辛溫,開竅除痰,醒神健腦,化濁開胃;鬱金苦寒,涼血清心,行氣解鬱,祛瘀止痛。菖蒲以開竅為主,鬱金以祛痰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一溫一寒,相互促進,豁痰行氣、宣痹止痛,相得益彰。

石菖蒲、鬱金伍用,亦治冠心病心絞痛諸症,但以痰濕為患,氣滯血瘀,絡道不暢,以致胸前疼痛者為宜。

全瓜蔞——幹薤白(見第74頁)。

沙苑子(沙蒺藜)——白蒺藜(見第47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