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2)

低血壓病多屬於中醫“頭暈”、“頭昏”、“虛勞”等的範疇。本案患者即是低血壓病症,深觀病情,職是氣血不足,脾腎俱虛,氣血不調之故。施師治之,著重調理脾胃,補益心腎,健脾胃則生血有源,補心腎則上下交通,氣血協調,心腦安泰,諸症消除,精神旺健,患者前後服丸藥80天,已照常工作。

厚樸花——玳玳花(見第21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砂仁殼——豆蔻殼(見第17頁)。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生棗仁——熟棗仁(見第162頁)

白薇——白蒺藜(見第48頁)。

野黨參——炙黃芪(見第109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焙內金——漂白術(見第89頁)。

杭白芍——川桂枝(見第2頁)。

漂白術——炒枳實

枳實辛散溫通,破氣消積,瀉痰導滯,消痞止痛;白術甘溫補中,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枳實辛散性烈,以瀉為主;白術甘緩補中,以補為要。枳實以走為主,白術以守為要。二藥參合,一消一補,一走一守,一急一緩,相互製約,相互為用,助其升清降濁之樞機,以達補而不滯、消不傷正、健脾強胃、消食化積、消痞除滿之功。

枳實、白術伍用,出自《金匱要略》枳術湯。治水飲停滯於胃,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張潔古以白術60克、枳實30克組方,名曰枳術丸。治胃虛濕熱,飲食壅滯,心下痞悶等症。李杲曰:“白術苦甘溫,其味苦除胃中之濕熱,其甘溫補脾家之元氣,多於枳實一倍。枳實味苦溫,泄心下痞悶,消胃中所傷。”《醫宗金鑒》謂:“枳實破結氣,白術除水濕,李杲以補為主,然一緩一急,一補一瀉,其用不同,隻此多寡轉換之間。”

筆者體會,枳實、白術用藥分量的多寡,臨證之際,應詳盡辨證,審因增減、若體壯新病者,則以枳實為主,白術為輔;反之,體弱久病,脾虛胃弱,消化無力者,應以白術為主,枳實為輔,否則易傷人也。

另外,枳術湯與枳術丸的運用亦有法度。《張氏醫通》雲:“金匱治水腫心下如盤,如用湯以蕩滌之;東垣治脾不健運,故用丸以緩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川續斷——川杜仲(見第48頁)。

白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見第47頁)。

油當歸——肉蓯蓉(見第101頁)。

第三節風濕性心髒病(心悸、水腫)

朱某男52歲病曆號52、4、720

患者從事商業工作,平日站立較多,兩年前發現兩足水腫,下午較甚,逐漸四肢酸楚,骨節疼痛,全身乏力,氣短心悸,經兩個醫院檢查診斷為風濕性心髒病,近4個月來全身疼痛,手臂不能高舉,兩足水腫,心悸,小便少。

舌苔白滑,脈沉澀。

【辨證立法】

風濕為患,傷及經絡,血流不暢,瘀阻不通,症現周身酸痛,手臂高舉不能。經雲:“不通則痛”。擬活瘀通絡利水祛風法為治。

【處方】

川桂枝3克

赤、白芍各10克(同炒)

金狗脊15克

炒遠誌10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川續斷

杜仲各10克

片薑黃10克

豨薟草12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打)

旋覆花10克

新絳5克(同布包)

車前草

墨旱蓮各10克

炙草節

梢各3克二診:服藥5劑,周身疼痛減輕,腿腫亦見消,小便量增多仍色黃。

【處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炙黃芪15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打)

片薑黃6克

鮮生薑3片

豨薟草12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漢防己10克

墨旱蓮

車前草10克

6克

炒遠誌10克

大棗3枚

旋覆花6克

新絳5克(同布包)

酒地龍10克

炙草節

梢各3克

沙苑子12克

功勞葉15克三診:前方連服8劑,效果良好,自覺全身已有力氣,心悸、氣短均見減輕,手臂已能高舉過頭。

【處方】

炙黃芪15克

米黨參5克

川附片6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漢防己6克

桑寄生

枝各15克

左秦艽5克

炙草節5克

野於術6克

片薑黃6克

酒地龍10克

川桂枝5克

炒遠誌10克四診:服藥情況良好,連服10劑,諸症均減,配丸方常服。

【處方】

綿黃芪30克

川桂枝30克

澤瀉30克

金狗脊30克

地龍肉30克

酸棗仁30克

炙草梢30克

漢防己30克

米黨參30克

淡豬苓30克

功勞葉30克

車前子30克

川附片30克

野於術30克

雲苓塊30克

豨薟草30克

白薏苡仁60克

墨旱蓮30克

片薑黃30克共研細末,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讀】

風濕性心髒病簡稱風心病,是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心髒瓣膜的病變。臨床表現:輕者可無明顯症狀,重者可見呼吸困難、咯血、咳嗽和急性肺瘀血、肺水腫諸症。更進一步則可出現右心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屬中醫學的“心悸”、“怔忡”、“咳嗽”、“痰飲”等病症的範圍。多由心髒長期受累,心氣虧損,陰血不足,久虛不複使然。常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勞累過度,妊娠分娩等因素誘發或加重。患者常有心悸、怔忡、氣短、胸悶、頭暈、乏力、失眠、多夢、尿少、下肢水腫、兩顴暗紅、舌質淡黯、脈沉細或有結代等症。其主要病機為氣陰兩虛,心血瘀阻。“心主血脈”,心髒的功能依賴心氣的鼓動與心血的充盈。心氣虛損,無力推動血運,遂有血行不暢、瘀滯。心血不足則血脈不充,亦使血行不暢。心陰、心血本為一體,可以互生,心血虛則心陰亦虧,故血瘀之致多為氣虛血少,陰液虧損是也。誠如張景嶽所雲:“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者無有不滯者。”其治療大多當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為宜。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黃芪——漢防己

黃芪甘溫補中,補氣升陽,行水,利尿消腫;防己苦寒降泄,行經脈,通腠理,利九竅,利小便,消水腫;黃芪以升為主,防己以降為要。二藥參合,一升一降,升降調和,故利水消腫的力量增強。

黃芪、防己伍用,出自《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又名漢防己湯。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它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亦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畏風,還治濕痹麻木。

防己品種有二:一為漢防己,為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一為木防己,為馬兜鈴科藤本植物廣防己的根。漢防己利水消腫作用較強;木防己祛風止痛作用較好。治水腫者,宜選漢防己;療痹證者,可取木防己。

黃芪、防己伍用,善治腎炎諸症。屬急性者,宜與麻黃、浮萍或與麻黃、石膏參合;屬慢性者,可與血餘炭、炒韭菜子、桂枝等藥伍用。另外,對變形性膝關節病、麵色晄白、體胖虛證亦有良效。

旋覆花——新絳(見第8頁)。

赤、白芍——桂枝(見第6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桑枝——桑寄生

桑枝橫行四肢,行津液,利關節,清熱祛風,除濕消腫,通絡止痛;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逐濕,補血通脈。桑枝以通為主,桑寄生以補為要。二藥參合,一補一通,相互為用,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通絡道、止疼痛、降血壓相得益彰。

注:黃芪又名綿黃芪(出自《本草圖經》)、箭芪(出自《醫學集成》)等。

第四節肺源性心髒病

王某女47歲病曆號51、51、103

患咳嗽多年,初時每屆天氣轉涼即行發作,近年來不分季節,喘嗽已無寧靜之時,每覺肺氣上衝,咳嗆難忍,稍動即喘。去年2月發現周身逐漸水腫、心跳、心慌,經醫院檢查診斷為肺源性心髒病。

舌苔淡黃、脈細弱並有間歇。

【辨證立法】

夙患咳喘,肺氣久虛,失其清肅之權,日久及於心髒。心主血,肺主氣,氣血失調,水濕不運,遂生水腫,擬強心以養血,平氣逆以治咳。

【處方】

雲茯苓

神各10克

炙白前

紫菀各6克

炙草梢3克

北沙參各10克

炙蘇子

化紅各5克

龍眼肉12克

炒遠誌10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阿膠珠10克(烊化)

柏子仁10克

白杏仁6克

冬瓜子24克二診:服藥2劑後,即見症狀減輕,遂連服至10劑,水腫見消,咳喘大減,心跳心慌亦輕,飲食睡眠均佳,擬返鄉要求常服方。

【處方】

朱寸冬

茯苓各10克

白杏

薏苡仁6克

12克

款冬花5克

旋覆花

赭石各10克(同布包)

化橘紅

廣橘絡各5克

柏子仁10克

阿膠珠10克(烊化)

龍眼肉12克

半夏曲10克

枇杷葉6克(同布包)

炙白前

紫菀各6克

炒遠誌10克

炙草梢3克【解讀】

肺源性心髒病是由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慢性阻塞性肺的病症所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右心室擴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心髒病。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心主血脈,為血液循環之動力。久患喘咳,肺氣虛弱,致使心髒受損,治宜心肺兼顧。氣為陽、血為陰,血之循環需賴氣之推動,而氣之敷布又依血之運載。故施師用強心以養血,平氣逆以治咳,使氣血調順,水腫即消。本案患者獲得意外顯效,二診來時要求予常服方返鄉。症狀雖見好轉,心髒病是否痊愈,因事過10年無法追訪,謹選此案供參考。

雲茯苓——雲茯神(見第29頁)。

南沙參——北沙參(見第40頁)。

紫菀——紫蘇子(見第7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柏子仁——龍眼肉

柏子仁養心安神,益脾潤腸;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二藥伍用,相互促進,養心安神,平心悸、怔忡之力增強。用於治療心動過速等症。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白杏仁——白薏苡仁(見第66頁)。

半夏曲——枇杷葉(見第59頁)。

炙紫菀——炙化紅(見第25頁)。

第五節心內膜炎(心悸)

鄧某女41歲病曆號51、3、19

原患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閉鎖不全,經常心跳,氣短,過勞即胸悶氣促,3日前發熱、心跳殊甚,氣促,呼吸困難,某醫院診為心內膜炎症。

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時有間歇。

【辨證立法】

心血虧損,陰虛發熱,即擬滋陰、清熱、強心治之。

【處方】

鮮生地各10克

生鱉甲10克

嫩青蒿5克

白茅根12克

炙甘草3克

炒丹參

皮各6克

北沙參10克

阿膠珠10克

黑芥穗6克

赤、白芍各6克

銀柴胡9克(同炒)

柏子仁10克

炒遠誌10克

龍眼肉10克二診:前方服2劑,熱稍退,心跳較前好,然效果並不顯著,擬前方加力。

【處方】

銀柴胡5克

赤、白芍各10克(同炒)

生、熟地黃各6克

春砂仁3克(同搗)

炒丹皮

參各6克

野百合10克

酒川芎9克

酒黃連3克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柏子仁10克

炙甘草3克

阿膠珠10克

生龜

鱉甲各10克

炒遠誌10克

三診:服藥3劑,發熱退、心跳緩和平穩,氣促見好,惟心煩,睡不安。前方加生龍齒、生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秫米12克、磁朱丸6克(同布包)。

【解讀】

心內膜炎是指心瓣膜和心壁內膜與大血管內膜的炎症。臨床表現:多數起病緩慢,有不規則的持續低熱,進行性貧血,乏力,盜汗,體重減輕。

青蒿鱉甲湯治陰虛發熱,加炒黑芥穗更助其力。次診增加清熱活血藥,用砂仁者,諸多血分藥中略加氣分藥,以溝通氣血。最後以斂陰潛陽收功。心內膜炎以滋陰清熱法治之,亦是一格。

鮮生地——大生地(見第171頁)。

丹參——牡丹皮(見第15頁)。

赤、白芍——銀柴胡

赤、白芍(見第6頁)。

銀柴胡味甘,性微寒。甘寒清熱益陰,退陰分虛熱和涼血除蒸,並有除疳熱的作用。善治勞熱骨蒸和小兒疳熱等症。

赤、白芍清熱涼血,養血益營,散瘀退熱;銀柴胡入走陰分,清肝胃虛熱。諸藥參合,涼血退熱降壓之力倍增。

生鱉甲——嫩青蒿

青蒿氣味芬芳,性寒而不傷胃,既能達於表,透發肌間鬱熱,以清熱去暑,又可入於裏,升發舒脾,泄熱殺蟲;鱉甲為介蟲之類,鹹寒屬陰,功專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清骨間之邪熱。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虛熱、退伏邪的效力增強。

青蒿、鱉甲伍用,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治瘧疾及溫病之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者。同時也治邪熱留於陰分(即所謂“低熱”)。邪熱留陰,陰液已虛,但不可一味滋陰,滋陰則留邪。亦不能散邪,更不能用苦寒,因均可傷陰。隻可以青蒿透熱,以鱉甲養陰退熱,使陰複則足以製火,邪熱自除。青蒿退熱而不傷正,即古人謂:用之佐氣血之藥,退陰火,解勞熱,大建奇功也。

生鱉甲——生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