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消化係統疾病 (9)

消化係統疾病(9)

本案為津虧血少之便秘,數年未愈,擬旋覆代赭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枳術丸之意,理氣降逆,並化裁麻仁丸養陰潤燥。兼用北沙參、丹參、當歸等味,和血生津,穀麥芽、砂蔻仁升發胃氣,施治妥當,久病得愈。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火麻仁——鬱李仁(見第93頁)。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砂、蔻仁(砂仁、白豆蔻)(見第17頁)。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二、氣虛陰虧

王某女60歲病曆號51、12、819

近二三年來,大便秘結,每3~5日一行,少腹脹痛,有墜感,曾服瀉藥,反覺不適,食不甘味,睡眠尚好。

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尺脈甚弱。

【辨證立法】

年事已高,體力衰弱,腸血少,蠕動緩,因此大便結,非火盛之象,腎司二便,腎虛則無力排出。擬補腎虛潤燥結法。

【處方】

杏仁各6克(同搗)

紫油樸5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杭白芍10克

柴胡5克(同炒)

火麻仁15克

肉蓯蓉30克

油當歸12克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桔梗各5克

炒枳殼5克

二診:服藥7劑,大便已通暢3次,少腹脹痛減,惟食欲欠佳,宜升清陽降濁陰。

【處方】

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大腹皮

子各6克

杏仁泥10克

焙雞內金10克

青皮炭各5克

野於術5克

紫厚樸5克

雲苓塊12克

苦桔梗5克

炒枳殼5克

佩蘭葉6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三診:服藥6劑,大便每日1次,已屬正常,腹不脹,食欲增,擬丸方鞏固。

【處方】

按第一診處方加大5倍劑量,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讀】

便秘又名大便難、大便不通、大便秘結,指大便幹燥堅硬,排出困難,或排便次數減少,通常2~3天以上不大便者。致病原因,有氣虛陽弱、推動無力者;有陰虛血少,腸燥便結者;有實熱痰濕壅結者;有氣滯不行者。其治療方法有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法,有瓜蔞、風化硝潤燥通便法,有硫黃、半夏溫陽通便法,有橘紅、杏仁行氣通便法,有皂莢、蠶沙升清降濁通便法等。

年高之人,常見便結,不宜輕用瀉藥,愈瀉愈虛,腸之蠕動更現遲緩,宜用油潤滑腸之藥。且腎虛腰脊無力,亦致排便困難,肉蓯蓉含脂甚多,有益腎之功,胡桃肉油潤養血,通命門,助相火。火麻仁、油當歸潤便,晚蠶沙伍皂莢,有軟便之功。便通之後,清陽未升,故現食欲不振。二診又以升陽益胃之法,最後則用膏丹培補本元。

油當歸——肉蓯蓉(見第101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桃、杏仁(桃仁、杏仁)(見第66頁)。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桔梗——枳殼(見第4頁)。

蘇梗(紫蘇梗)——桔梗

紫蘇梗辛苦微溫,行氣寬中,溫中止痛,理氣安胎;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蘇梗偏於下降理氣,桔梗長於升提上行。二藥伍用,一上一下,開胸順氣、理氣止痛、消脹除滿益彰。用於治療一切氣機不暢,以致胸悶不舒、氣逆等症。

大腹皮——大腹子(檳榔)

大腹皮又名檳榔皮、檳榔衣。味辛,性微溫。入脾、胃、大腸、小腸經。本品具有宣發之力,性善下行,既能行氣異滯、寬中除脹,又能利水消腫;大腹子又名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本品辛溫通散,苦溫下降,既能消積導滯、下氣平喘、行氣利水,又能化濕殺蟲。現代醫藥研究證明,檳榔中含有揮發性生物堿、檳榔堿,為有效驅蟲成分,其中以生檳榔含量最高。據實驗表明,檳榔能使絛蟲體引起弛緩性麻痹,觸之則蟲體伸長而不易斷,所以能把全蟲驅除。檳榔的麻痹作用,主要在絛蟲的頭和未成熟節片,也就是絛蟲的前段。檳榔為驅絛蟲佳品,對豬肉絛蟲、短小絛蟲療效較好,對薑片蟲、蛔蟲、鉤蟲、蟯蟲、鞭蟲等亦有驅除作用。

大腹皮質體輕浮,辛溫行散,專行無形之滯氣而散氣寬中,利水消腫;檳榔質體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積滯,以消積、行水。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之力倍增。誠如《本經逢源》:“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臌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大腹皮、檳榔合並伍用。二者即一物二種,其成熟的種子為檳榔(即大腹子),種子的成熟果皮為大腹皮。二藥協同為用,行氣消脹、利水消腫、去滯除滿的力量增強。

青皮——陳皮(橘皮)(見第82頁)。

第十八節病毒性肝炎(黃疸)

薑某男27歲病曆號51、7、219

半月前曾發熱兩日,旋即眼球皮膚發黃。在機關診所治療,發熱雖退,黃疸未除,且現胸肋刺痛,呃逆不思食,小便深黃,大便幹結。

舌苔黃厚,脈弦數。

【辨證立法】

濕熱蘊鬱,胃腸積食不消,遂為黃疸,當以清熱利濕並助消化為治。

【處方】

赤茯苓12克

赤小豆18克

酒黃芩10克

清半夏10克

綠豆芽30克

厚樸

玳玳花各6克(後下)

炒枳殼5克

焦雞內金10克

川鬱金10克

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甘草5克二診:服4劑,大便通利,呃逆已止,黃疸稍退,食欲漸增,再遵前法增加藥力。

【處方】

酒黃芩6克

連3克

赤小豆30克

建神

半夏曲各6克(同布包)

扁豆衣12克

柴胡5克

白芍各6克(同炒)豆黃卷30克

厚樸

玫瑰花各6克(後下)

炒枳殼5克

廣鬱金10克

焦雞內金10克

野於術5克

綿茵陳30克

三診:前方連服7劑,黃疸全退,小便清長,大便通利,惟覺消化力弱,食欲尚未恢複正常。

【處方】

每日早、晚各服曲麥枳術丸10克,連服10日。

【解讀】

黃疸一證,多由感受時邪,飲食不節,濕熱或寒濕內阻中焦,迫使膽汁不循道所致。主症:身黃、目黃、小便黃。急性黃疸,治之尚易,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前世醫家對此類證候,積累經驗頗多。施師常以茵陳三物湯、小柴胡湯加利濕健胃藥治之,療效甚顯。急性肝炎可參考用之。

綠豆芽解毒清熱,利三焦,與豆黃卷同為再生之品,治黃疸頗效。施師重用茵陳(茵陳蒿),以增強清除濕熱退黃疸之功。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注1:豆黃卷又叫大豆黃卷,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種子發芽後曬幹而成。味甘、平,入脾、胃經。有清解表邪,分利濕熱之功。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注2:綠豆芽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經浸罨後發出的嫩芽,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李時珍雲:“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豆之芽,白美獨異,令人視為尋常,而古人未知者也。”施師於本案用之,實為解毒者也。

柴胡——黃芩

柴胡苦辛,味薄氣升,疏肝開鬱,和解退熱,升舉陽氣;黃芩苦寒,體輕升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瀉半表半裏之外邪,黃芩瀉半表半裏之裏邪。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火。二藥相合,升清降濁,調和表裏,和解少陽,清少陽之邪熱甚妙。柴胡又長於開鬱,黃芩又善於瀉熱。兩藥伍用,既可疏調肝膽之氣機,又能清瀉內蘊之濕熱。

柴胡、黃芩伍用,出自《傷寒論》小柴胡湯。功能和解少陽。治傷寒中風,少陽病口苦咽幹,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汗後餘熱不解,或症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暮則譫語;並治傷寒陽微結,頭汗肢寒,脈細便堅,亦半表半裏也。程應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黃芩清火,使半裏之邪得從內沏。”二藥伍用,通調表裏,和解少陽,清泄肝膽之熱益彰。若胃不和,痰飲內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飲,降裏氣之逆(即和胃通陰陽也),以增強柴胡、黃芩和表裏之功。

《濟生方》曰:“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匯言》雲:“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

黃芩——半夏(見第51頁)。

炒枳殼——川鬱金

枳殼辛苦微溫,行氣消脹,寬胸快膈;鬱金辛苦微寒,行氣解鬱,祛瘀止痛,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枳殼行於氣分,以理氣消脹為主;鬱金既入氣分,又走血分,以行氣解鬱,涼血散瘀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並治,行氣活血、解鬱止痛的力量增強。

枳殼、鬱金伍用,善治肝氣犯胃,兩脅脹痛,證屬氣滯血瘀者,臨證宜審。

筆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見有脅肋疼痛,以刺痛為主,胃脘不適之症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麵色青暗,舌質紫,且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瘀滯等)者,用之甚宜。

厚樸花——玳玳花(見第21頁)。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野於術(白術)——焦內金(見第89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第十九節肝硬化(癥瘕)

李某男43歲病曆號53、5、469

曾於1938年右肋間發生刺痛,以後又患過腸傷寒、回歸熱、惡性瘧疾等病。1943年右肋骨間逐漸形成如雞蛋大之腫塊,西醫診斷為良性腫瘤。當年已行手術剜除,但長期發覺肝區壓痛。於1950年經某醫院診斷為肝硬化。麝香草酚濁度試驗20單位。1953年轉回北京,由某醫院診斷亦為肝硬化兼慢性膽囊炎。經治療未見好轉,肝區壓痛日漸增劇,近來每日發寒熱如瘧疾狀。

舌苔薄白,脈象弦數。

【辨證立法】

病曆複雜,診斷不一,腸傷寒、回歸熱、惡性瘧疾等,均可損及肝髒,肝功異常是其一證,就主訴而論,右脅痛,逐日增劇,亦為肝之範圍,寒熱如瘧,均在日晡,加之脈弦而數,是屬肝鬱日久,邪實正虛,寒熱互結、擬疏達養陰清熱保肝,隨證施治,以應變化。

【處方】

白芍各6克

醋柴胡60克(同炒)

冬瓜子30克(搗)

車前子

草各10克

清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酒黃芩6克

連3克炙黃芪15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當歸身9克

米黨參10克

川鬱金10克

白杏仁6克

赭石1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苦桔梗5克二診:服藥5劑,仍發寒熱如瘧疾,每日發作7~8小時。舌苔邊白中黃而厚。

【處方】

川桂枝

醋柴胡各5克

白芍各10克(同炒)

酒黃柏

芩各6克

肥知母6克(米炒)

何首烏10克

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煨草果5克

野黨參10克

生石膏12克

生鱉甲15克

白葦

茅根各15克

黃常山5克

炒建曲10克

清半夏10克

炙甘草6克三診:服前藥1劑即不發冷,體溫下降至37℃。連服3劑後,寒熱全無,體溫正常,顏麵蒼黃無神,有時鼻衄。

【處方】

鮮生地黃

茅根各15克

蒼耳子6克

炒杏仁6克

厚樸

玫瑰花各6克(後下)

酒黃連3克

芩10克

生龍齒

牡蠣各10克(同打先煎)

苦桔梗5克

川鬱金10克

陳橘紅

絡各5克

炒枳殼5克

石決明10克

18克(同打先煎)

南白薇6克

白蒺藜12克

朱茯神

麥冬各10克

野於術5克四診:服藥8劑,神氣好轉,鼻衄已愈,睡眠夢多。

【處方】

川桂枝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冬瓜子30克(打)

酸棗仁12克(生炒各半)

炙黃芪15克

廣皮炭6克

赭石10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米黨參10克

炒遠誌10克

酒丹參15克

佩蘭葉10克

生牡蠣

龍骨各10克(同打先煎)

白蒺藜12克

東白薇6克

酒當歸6克五診:又服10劑,病情穩定,預防肝膽炎複發,改為常方。

【處方】

北柴胡5克

白芍各6克(同炒)

滑石塊25克

瓦楞子30克(同打先煎)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赭石1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酒黃芩10克

連5克

半夏

建神曲各6克(同布包)桃

杏仁各6克(同搗)

廣鬱金10克

火麻仁15克

冬瓜

葵子25克

12克(同打)

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鹽知母

黃柏各6克

炒枳殼5克

紫厚樸5克

炙甘草3克六診:前方每周服3劑,連用半年,全身症狀稍減,惟肝部壓痛如舊。暫用利膽道,化堅結,通大便兼以安眠。

【處方】

生牡蠣15克

瓦楞子30克(同打先煎)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北秫米12克

磁朱丸6克(同布包)

炒枳殼6克

紫石英

貝齒各12克(同打先煎)

川鬱金10克

赭石1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酒黃連6克

芩10克朱茯神

麥冬各6克

鮮生地

石斛各10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杏仁各6克(同搗)

生梔

棗仁6克

12克(同打)

火麻

鬱李仁15克

10克(同打)另加:當歸龍薈丸10克,每晚服1次。

七診:服藥十數劑,大便正常,睡眠好,肝部壓痛如舊,長期有輕度黃疸症,兼腰痛。

【處方】

生牡蠣15克

瓦楞子30克(同打先煎)

綿茵陳10克

炒梔子6克

浮海石10克

滑石塊18克(同打先煎)

北柴胡5克

赤、白芍各6克(同炒)

酒川芎5克

龍膽草6克

炒枳殼5克

甘草3克

川杜仲

續斷各6克

川鬱金10克

京三棱6克

淡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