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消化係統疾病 (8)

消化係統疾病(8)

綜觀全案,初治肺腸,未補氣血,繼而著重補養脾胃,此即所謂“培土生金”之法;且以營生中焦,若使脾胃健旺,飲食精微以濡養髒腑,生血有源,正氣日複,病邪遂退,終於痊愈,勢所必然。患者雖然久病氣血雙虧,法宜補益,但因其脾胃虛弱,又有結核病變在腸,即使投以補益氣血之品,也難以吸收。故從脾胃入手。倘若補益過早,邪無出路,閉門緝盜,反致他變。結核病患者,多現陰虛,而施師治療本病,運用硫黃,不獨未現陽燥,病情卻日見好轉,治病如用兵,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注:硫黃又名天生磺、硫磺。出自《綱目拾遺》,係含硫溫泉升華凝結於岩石上者,收集後,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餘次,然後放在香油中,撈取浮於表麵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光,有臭氣。味酸、性熱。入腎、脾經。壯陽、殺蟲。治**、虛寒瀉痢。

龍涎香為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幹燥品,呈不透明的蠟狀膠塊。色黑褐如琥珀,有時有五彩斑紋。質脆而輕,嚼之如蠟,能黏齒。氣微腥,味帶甘酸。可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氣逆,氣結癥積,心腹疼痛,淋病。內服:研末,1~3分。

茯苓——茯神(見第29頁)。

赤石脂——禹餘糧(見第125頁)。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白杏仁——白薏仁(見第66頁)。

白前——百部(見第58頁)。

橘紅——紫菀(見第25頁)。

赤石脂——血餘炭(見第133頁)。

赤石脂——白石脂

赤、白石脂同為礦石類之石脂。色白者為“白石脂”,色赤者為“赤石脂”。赤石脂澀腸止瀉,止血固下;白石脂收澀固脫,厚腸止瀉,止血止帶。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氣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收斂固澀之力更強,澀腸止瀉、止血固精更彰。二者分子顆粒均有吸著作用,內服能吸著消化道內的毒物,如磷、汞、細菌毒素及異常食物發酵的產物等。對腸胃黏膜的局部炎症有保護作用,可以減少異物刺激,並吸著炎性滲出物,使炎症得以緩解。另外,對腸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白石脂,二藥伍用,善治久瀉,久痢,前、後二陰出血諸症。伍用機製,《本草求真》說:“赤入血分,白入氣分。”二藥參合,一氣一血,氣血雙調,收斂止瀉、止血益彰。

二、氣虛表裏不和

趙某女22歲病曆號51、71、382

病已經年,曾在天津某醫院治療,診斷為腸結核症。現症腸鳴腹痛,大便溏瀉,日行3~5次,且有黏液。胸脅脹滿,嘔逆不思食,每日下午自覺發熱,小溲短赤。

苔白質淡,六脈沉細而數。

【辨證立法】

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飱瀉,濁氣在上,則生脹。”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升降失調,既脹且瀉,病患經年,正氣已虛,表裏不和,寒熱時作,擬升清降濁調和表裏法治之。

【處方】

醋柴胡5克

赤、白芍各6克(同炒)

吳茱萸

黃連各5克(同炒)

米黨參6克

建蓮肉15克

炙甘草3克

白術炭各6克

扁豆花

衣各10克

車前子10克

薑厚樸5克

薑半夏6克

赤茯苓10克

小豆18克

血餘炭5克

禹餘糧10克(同布包)

懷山藥24克

罌粟殼12克二診:前方服2劑,療效未顯.前方去扁豆花、扁豆衣,改白扁豆30克,去車前子加薑竹茹6克,陳皮炭6克,服6劑再診。

三診:服藥4劑,尚有2劑未服,寒熱已退,嘔逆亦減,大便次數已少,但仍溏瀉,腸鳴依然,因需赴津一行,故來求診。前方未服之藥,仍要服完,再擬一方,須進10劑。

【處方】

懷山藥24克(打碎炒)

白術炭各6克

米黨參10克

雲苓塊12克

幹薑炭3克

白扁豆30克

黃連

吳茱萸各5克(同炒)

建蓮肉12克

薑半夏6克

炒白芍6克

五味子3克

血餘炭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罌粟殼12克

薑厚樸3克

炙甘草3克四診:去津半月,共服12劑,諸症大為好轉,腹痛腸鳴已止,大便每日1次,已呈軟便,食欲漸增,嘔逆已止,精神旺健。擬常方鞏固療效。

【處方】

米黨參10克

白扁豆30克

五味子3克

黃連

吳茱萸各5克(同炒)

炙甘草3克

雲苓塊10克

懷山藥24克(打碎炒)

砂仁殼3克

焦薏苡仁15克

建蓮肉15克

幹薑炭3克

白術炭各6克

半夏

霞天曲各6克(同布包)【解讀】

腸結核病多屬虛證,但治法宜分清步驟。本案先以升清降濁、調和表裏治之,繼而健脾、固腸為主,最後則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收功。黃連對結核杆菌有抑製作用,始終用之。施師常囑;“凡屬慢性病,絕非數劑即愈,患者求愈心切,每服2~3劑,未及顯效,即欲改方,而醫者若無主見,屢易方劑,必致步驟紊亂。古人所謂:辨證難,守方更難,病有規律,醫有治法,辨證精確,胸有成竹,常見初服無效,再服則效顯。

赤、白芍——柴胡(見第11頁)。

蒼、白術炭(蒼術、白術炭)(見第28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黃連)(見第84頁)。

血餘炭——禹餘糧(見第115頁)。

扁豆衣——扁豆花(見第29頁)。

山藥——扁豆

山藥甘平,健脾止瀉,養肺益陰,益腎固精,養陰生津;扁豆甘溫,清暑化濕,補脾止瀉,解毒和中。山藥偏於補脾益陰,扁豆善於和中化濕。二藥伍用,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益彰。

半夏曲——霞天曲

霞天曲由半夏、冬白術、茯苓、黨參、灸甘草、廣陳皮、霞天膏共同發酵製成。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健脾胃,化痰飲。

半夏曲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霞天曲健脾胃,化痰飲。二者伍用,健脾胃、化痰祛邪之力益彰。

注:霞天膏即用黃牛肉熬成的膏。

第十六節便血

一、脾虛下血

叢某女25歲病曆號51、11、510

產後調攝不當,4個月以來,大便溏瀉,每日4~5次,腹不痛不墜。最近1個月,大便時屢屢下血,色黑。曾赴醫院檢查,雲非內痔,但直腸有破潰處。飲食尚好,睡眠正常。

舌有薄苔,六脈濡數。

【辨證立法】

溏瀉數月,脾虛之象,大便下血,腸絡受損,擬健脾止血固腸法。

【處方】

白術炭各6克

阿膠珠12克

木耳

柿餅炭10克

30克

炙甘草6克

赤石脂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黑升麻3克

芥穗10克

炒地榆10克

血餘炭

炒紅曲各6克(同布包)

吳茱萸

黃連各5克(同炒)

炒槐米10克二診:服藥3劑,大便次數依然,血已減少,前方加懷山藥24克,罌粟殼12克。

三診:前方服6劑,下血已止,大便次數減至每日1~2次,微溏,時見軟便,飯後胃脘覺脹,以四君子湯、赤石脂禹餘糧丸及左金丸之合劑治之。

【處方】

米黨參10克

白術炭各6克

懷山藥24克

雲茯苓10克

血餘炭

左金丸各6克(同布包)

紫厚樸5克

訶子肉10克

赤石脂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炙甘草6克【解讀】

便血又叫下血,是指血從肛門出而言。有火邪熱毒迫血妄行者,有濕毒蘊結大腸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者,有脾胃陽虛者,有思慮傷脾及氣虛下陷者,有肛裂、痔瘡者。施師治之,多用益氣止血、養血止血、收斂止血、固中止血、升清止血等法。

施師治瀉痢及大便下血,時常用炭類,因其即能促進水分吸收,又可保護腸壁,而中醫對出血疾病又有“血見黑則止”之說,此種用法,臨床多效。清·張璐氏雲:“下血雖曰大腸積熱,亦當分虛實,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散為主,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本方用黑升麻、芥穗炭者,即下病上取升清止血之意。木耳炭、柿餅炭治諸種腸出血症,如腸風下血、痔瘡下血等均有效,用阿膠亦可增加止血之效力。

赤石脂——禹餘糧(見第125頁)。

血餘炭——炒紅曲(見第129頁)。

蒼、白術炭(蒼術炭、白術炭)(見第28頁)。

木耳炭——柿餅炭

木耳色黑,炒炭入走血分,益氣活血,涼血止血;柿餅質潤,富有營養,健脾潤燥,澀腸止血,炒黑入藥,有增強止血之意也。二藥參合,均走血分,止血之功益彰。用於治療腸風下血和痔漏下血。

木耳、柿餅伍用,為施師之經驗,二者均炒黑入藥,以增強止血之功。病程日久,中氣不足,與參、芪伍用;清氣下陷,與黑升麻(升麻炭)、黑芥穗參合。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荊芥穗炭)(見第102頁)。

血餘炭——左金丸

左金丸疏肝瀉火,和胃止酸,厚腸止瀉;血餘炭厚腸止瀉,散瘀止血,補陰利尿。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疏肝和胃,瀉火製酸,解毒防腐,厚腸止瀉,散瘀止血。

左金丸、血餘炭伍用,除用於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之外,更多用於急、慢性腸炎,急、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施老經驗,凡腸黏膜有損害,或有剝脫者,均宜使用。吾儕曾伍以地榆炭、蒼術炭、山楂炭、陳皮炭、生地黃炭、全當歸、香附米、台烏藥、益元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多例,均以2~4劑治愈。

炒地榆——炒槐米(槐花)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味苦、酸,性鹹寒。入肝、大腸經。能涼血止血,瀉火斂瘡。槐花又叫槐米、槐米花、槐蕊,為豆科落葉喬木槐樹的花蕾。味苦,微寒。入肝、大腸經。本品苦寒,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熱降壓,現代研究證明,本品含有芸香苷,具有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改善血管壁的脆性,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有防止腦血管破裂的功效。地榆苦酸寒,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主;槐花清熱、涼血、止血為要。二者均入肝與大腸,參合而用,涼血止血之力益彰。

二、氣陰兩虧

安某男74歲病曆號54、9、621

便血半載,日夜十數次,大便燥結呈球狀,有時純血無糞便,氣短腹脹,脹即如廁,頗以為苦。

舌質淡,脈沉細而弱。

【辨證立法】

年逾古稀,中氣已衰,脾失統攝,血不循經,運化無權,以致便血頻頻,陰虧腸燥糞結如球。擬補中益脾,理氣潤燥為法。

【處方】

米黨參6克

冬白術6克

阿膠珠10克

仙鶴草24克

火麻仁15克

炒地榆10克

炒槐米10克柿餅

木耳炭30克

10克

紫厚樸5克

熟地炭各10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二診:服藥6劑,下血次數減少,大便已成條狀,餘症悉除,仍以原方加減。

【處方】

黑芥穗

升麻各5克

熟地炭各18克

米黨參10克

炙甘草6克

椿根皮炭12克

白術炭各6克

阿膠珠10克(烊化)血餘炭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仙鶴草24克

赤石脂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炒槐米10克

炒地榆10克

木耳

柿餅炭10克

30克

三診;前方又服6劑,便血極少,日行2~3次,仍依前方增強藥力收功。

【處方】

米黨參10克

椿根皮炭12克

熟地黃炭各18克

黑木耳

柿餅炭10克

30克

炙黃芪18克

阿膠珠10克

黑升麻

芥穗炭各3克

仙鶴草24克

石榴皮15克

懷山藥24克

蒼術炭10克

赤石脂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炒地榆10克

伏龍肝90克(煮湯代水煎藥)【解讀】

本案年高久患便血重症,清補並施,澀通兼顧,立法用藥均有尺度,初診以四君子湯、槐角地榆丸化裁為主。二診以赤石脂禹餘糧丸合黃賓江之實腸丸及蒼術地榆湯治之。三診以黃土湯化裁。蠶沙、皂莢有軟便潤腸之效。末診重用黃芪、山藥,合黃土湯以收功。

炒地榆——炒槐米(見第147頁)。

生、熟地炭(生地炭、熟地炭)(見第48頁)。

阿膠珠——仙鶴草(見第133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木耳炭——柿餅炭(見第146頁)。

黑升麻——黑芥穗(見第102頁)。

晚蠶沙——血餘炭(見第115頁)。

赤石脂——禹餘糧(見第125頁)。

蒼、白術炭(蒼術炭、白術炭)(見第28頁)。

黨參——黃芪(見第109頁)。

第十七節便秘

一、津虧血少

劉某女55歲病曆號52、9、220

便秘六七年,經常燥結,五六日一行,屢治未愈,去年冬季病勢加重,腹中冷,背痛,食少,食即胸滿悶脹。

舌淡苔薄,脈沉滯而細。

【辨證立法】

脾氣不升,胸滿悶脹。胃氣不降,便結不潤,虛人血少津虧,非屬火鬱結燥。脈證相合,當宜緩通油潤。擬以養陰潤燥為法治之。

【處方】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野於術5克

杏仁各6克(同搗)

北沙參12克

細丹參2克

晚蠶沙10克

炒皂角子6克(同布包)

蔻仁9克

3克(同搗)

炒枳殼5克

火麻

鬱李仁18克

10克(同搗)

玫瑰

厚樸花各6克(後下)

生穀

麥芽各10克二診:服藥6劑,食欲漸增,大便好轉,小溲多,背痛已輕,但飯後仍有胸腹脹之感,前方加減治之。

【處方】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炒枳殼5克

杏仁各6克(同搗)

焦雞內金10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刀豆12克

野於術5克

火麻仁15克

北沙參12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紫油樸5克

蔻仁各3克(同搗)

廣皮炭6克三診:前方連服4劑甚效,大便已趨正常,仍遵前方增損收功。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