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消化係統疾病 (7)

消化係統疾病(7)

五診:患者由西安來信雲,服丸藥50日很見好,現已上班工作,大便每日1~2次,軟便居多,子時尚有微量出血,曾在西安醫院多次檢驗大便,未見阿米巴原蟲。複信,除再配一料丸藥外,另附一湯劑方作補充用。

【處方】

黑升麻9克

芥穗6克

阿膠珠12克

仙鶴草炭15克

椿根皮炭12克

炒地榆10克

苦參10克

炙黃芪18克

當歸身6克

白術10克(土炒)

禹餘糧

赤石脂各10克(同布包)

石榴皮10克

熟地黃炭各15克

血餘炭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秦皮6克

炙甘草10克【解讀】

阿米巴痢疾是感染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有急、慢性之別。急者起病較急,每日腹瀉數次至十餘次,腹痛,稍有裏急後重。可有發熱、納呆、腹脹等不適感。糞便混有黏液、膿血,呈果醬色,便量較多,有腥臭。慢性者多由急性期過後症狀遷延不愈,常有五更泄瀉、胃腸功能紊亂等,也可有反複急性發作。糞便檢查,可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本例為一屢治未愈病程極長之阿米巴痢疾,證情複雜,虛、實、寒、熱四證錯綜糾結。補虛唯恐助邪,瀉實又慮傷正,清熱過,其陽更衰,溫陽甚,其腸更燥,治療時稍有不當,病便難瘥。

施師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施溫、清、補、消四法於一爐即補其虛,又行其滯,清其腸熱,又溫腎陽。所立之方,似甚龐雜,仔細分析,均有法度,溫清補消之比重,恰如其分,體現了施師用藥注重比例,配伍精確,組方嚴謹的風格。

施師根據白頭翁、苦參、秦皮、黃連、黃柏、椿根皮、石榴皮諸藥有抑殺阿米巴原蟲的藥理作用,故在各診處方中,均選用之,施師在治病中,經常參照中西醫理,不斷探索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新途徑。

注:椿根皮即椿樹的根支,有香椿、臭椿之分。曆代本草中常合並敘述,兩者功用大體相同,故均可入藥,統稱為“椿根皮”或“椿白皮”。炒炭入藥,澀腸止瀉作用益彰。

赤石脂——血餘炭

赤石脂甘溫,色赤質重,專走下焦,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收口;血餘炭和血生血,厚腸防腐,通利小便。赤石脂以斂為主,血餘炭以利為要。二藥伍用,一斂一散,相互製約,相互促進,厚腸防腐,澀腸止瀉,和血止血之力益彰。用於治療慢性泄瀉、痢疾。

幹薑——黃連

幹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幹薑辛開溫通,黃連苦寒降泄。二藥參合,辛開苦降,一溫散、一寒折,除寒積、清鬱熱,止嘔逆、製泛酸,和胃止瀉,散痞開結甚效。

幹薑、黃連伍用,出自《傷寒論》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滿疼痛。

久瀉、久痢之人,往往寒熱錯雜之證甚多,臨證之際,宜詳細辨證,二藥取舍多少,宜靈活運用。若熱多寒少,則多用黃連,少佐幹薑;如熱少寒多,則多用幹薑,少佐黃連;寒熱等同者,則黃連、幹薑各半。

生熟地炭(大生地炭、熟地炭)(見第48頁)。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荊芥穗炭)(見第102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赤石脂——禹餘糧(見第125頁)。

阿膠——仙鶴草

阿膠因產於山東省阿縣而得名。其味甘氣平,色黑質潤,為血肉有情之品,善補肝血滋腎水,潤肺燥養心神;仙鶴草收斂止血,解毒療瘡,收縮內髒血管,升高血壓,強心,興奮呼吸。阿膠以補血養心為主,仙鶴草以強心、調整心率為要。二藥伍用,補心強心、調整心率的作用增強。

阿膠、仙鶴草伍用,善治各種心髒病變,尤證屬心陰不足者宜用。若伍以人參、五味子,其效更佳。亦可略加木香、香附等藥,使之氣血溝通,療效更著。

心髒病若屬瓣膜病變者,施老常用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丹,令其久服,亦每獲效。

晚蠶沙——血餘炭(見第115頁)。

鴉膽子——龍眼肉

鴉膽子苦寒有毒,涼血解毒,殺蟲止痢,防腐生肌,燥濕清熱,除腸中積垢;龍眼肉甘溫,補心安神,養血益脾,潤五髒、治怔忡。鴉膽子以驅邪為主,龍眼肉以扶正為要。鴉膽子腐蝕作用較強,內服易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胸悶腹痛等症,故用龍眼肉之甘緩護胃補中,以減少胃腸刺激症狀,而展其治療作用。用於治療阿米巴痢疾和熱性痢疾。

鴉膽子去殼取仁(不宜打碎),外用龍眼肉包裹(亦可用饅頭皮包裹吞服,其效也可),飯後吞服,成人每服5~20粒,日服3次,連服10~14天。

第十三節脫肛

桂某男41歲病曆號52、7、600

前年曾患痢疾,因之脫肛,迄今已有兩年.大便經常每日2次,溏瀉兼有黏液膿樣物,每便必脫肛,疼痛,時常出血。腹脹悶,不思食。

舌苔黃垢,脈象沉數。

【辨證立法】

積熱於腸,久痢未愈,苔黃脈數職是其征。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中氣日虛,脫肛症現。宜分清濁,除腸熱。後議補中氣治脫肛。

【處方】

廣皮炭各5克

吳茱萸

黃連各5克(同炒)

焦薏苡仁18克

炙甘草3克

蒼術炭

白術炭各6克

炒槐米10克

葛根炭10克

條芩炭10克

苦參10克

血餘炭6克

禹餘糧10克(同布包)

椿根炭10克

炒地榆10克

紫厚樸5克

二診:服藥4劑,大見功效,大便每日1次,已無膿樣溏便,脹悶消,食欲增,脫肛未效,擬補中益氣湯治之。

【處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血餘炭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椿根皮炭10克

黑升麻

芥穗各3克

吳茱萸5克

黃連6克(同炒)

廣陳皮3克

炒槐米10克

當歸身5克

箭黃芪12克

米黨參10克

野於術6克

炒地榆10克

炙草梢3克

焦薏苡仁18克三診:服藥6劑,大便每日1次,服藥期間脫肛隻現2次,疼痛大減,食欲增強,擬用丸藥鞏固。

【處方】

早服七寶妙靈丹1瓶;晚服補中益氣丸l0克。

【解讀】

治病宜分層次,慢性痢疾引起脫肛,若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方,清濁不分,腸熱未清,脫肛亦必不效。施師先治腹瀉,主取血餘炭、青陳皮炭、蒼白術炭、椿根炭、葛根炭、條芩炭諸藥,解毒防腐,厚腸止瀉,後再補中,2年夙疾,10劑而效。先後緩急,層次分明,可師可法矣。

血餘炭——禹餘糧(見第115頁)。

青皮炭——橘皮炭(陳皮炭)(見第82頁)。

蒼術——白術(見第28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炒黃連)(見第84頁)。

黃芪——黨參(見第109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荊芥穗炒炭)(見第102頁)。

第十四節慢性結腸炎(中氣不足)

陰某男23歲病曆號52、2、57

患病已4年,經常大便下膿樣物,腹痛重墜,屢治未效,食欲日漸不振,全身無力,時有脫肛現象,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

舌苔薄白,六脈濡弱。

【辨證立法】

病曆4年,脾胃虛弱已甚,中氣不足,形成脫肛,應以補中益氣治之。

【處方】

炙黃芪12克

炙升麻3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雲苓塊10克

米黨參10克

當歸身5克

白術炭各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炭5克

焦薏苡仁18克

晚蠶沙6克

血餘炭10克(同布包)二診:前方服2劑,症與前同,未見效果,囑以原方服4劑再診。

三診:兩次診方共服6劑,已見效果,脫肛現象大為好轉,體力較強,食欲亦增,大便仍有膿樣物,腹仍時痛,下墜依然。前方加厚樸5克,葛根6克。

四診:又服4劑,諸虛更見好轉,脫肛未發,重墜之感亦消,精神旺健,食欲日增,大便間或有膿樣物,腹痛也輕,要求常服方。

【處方】

炙黃芪12克

紫厚樸5克

白術炭各6克

炙甘草3克

血餘炭

赤石脂各10克(同布包)

米黨參10克

川黃連5克

陳皮炭6克

雲苓塊10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白薏苡仁12克每周2~3劑,至愈為度。

【解讀】

慢性結腸炎起病緩慢,臨床表現以腹瀉、左下腹疼痛,伴有裏急後重,腸鳴音亢進,排便後症狀緩解。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脾胃大傷,食欲不振,疲乏無力,體力日減,清陽不升,中氣下陷,遂有脫肛之症。施師謹守補中益氣法為治,並用蒼白術炭、血餘炭、焦薏苡仁之類防腐解毒,去濕消腫,促進炎症吸收痊愈,最後用五味異功散為主方補養脾胃,以收全功。

黨參——黃芪(見第109頁)。

蒼術——白術(見第28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升麻——柴胡(見第110頁)。

晚蠶沙——血餘炭(見第115頁)。

血餘炭——赤石脂(見第133頁)。

第十五節腸結核(腸癆)

一、氣陰兩虧

侯某男52歲出診

患肺結核,已有20餘年。病情時輕時重。曾兩度在療養所療養,症狀尚穩定。近1年來,又患腸結核,久治不效,患者麵色蒼白,體質瘦弱,短氣少神,倦怠無力。咳嗽,痰多,大便日行四五次,為膿樣物,間有血色,有時溏瀉,腹隱痛,小便少。

舌光無苔,脈象沉細。

【辨證立法】

麵色蒼白,體質瘦弱,短氣少神,舌光無苔,脈象沉細,消耗殊甚。脾胃虛弱,氣血雙虧,病在發展,不宜峻補,肺與大腸相表裏,二者兼顧,先擬清肺理腸,健脾和胃法,一俟病邪消退,再施培補之劑。

【處方】

雲茯苓

神各10克

白杏

薏仁6克

15克

懷山藥30克

北沙參12克

血餘炭

禹餘糧各10克(同布包)

炙白前

百部各5克漂白術10克

訶子肉10克

車前草

墨旱蓮各12克

炒紫菀

橘紅各5克

蒼術炭10克

甘草3克

二診:患者久病,深感治愈甚難,已全無信心,屢經家人勸說,始服2劑,旋又停止,再進數劑,即又不服,15天共服6劑.咳嗽較好,大便膿血依然。

前方去白前、百部、北沙參。加赤、白石脂各10克,炒萸連各5克,炒地榆10克,炒遠誌10克。

三診:前方於8天內共服4劑,膿血減少,溏瀉增多,然食欲轉佳,精神也好,患者服藥後感覺腹內舒適,前時之無信心治療,有所轉變,但畏服湯藥,擬用丸藥治療。

【處方】

早服硫黃3克衝服(煮粥);午服附子理中丸1丸;晚服參苓白術散6克。

四診:丸藥服20日,大便次數減少,但仍溏瀉,腹痛已較前大為減輕,唯覺口幹。

【處方】

早服硫黃2克、午服香砂六君子丸5克、晚服四神丸5克。

五診:前方共服1個月,效果甚好,食眠均較前為佳,大便日行2~3次,有時溏,有時軟便,已無膿血月餘,治愈之信心更強,求配丸藥治之。

【處方】

白及60克

橘紅30克

蒼術60克

人參30克

砂仁15克

車前子30克

五味子30克

硫黃30克

金石斛60克

訶子肉30克

禹餘糧60克

小青皮15克

朱茯神60克

紫厚樸30克

橘絡30克

紫菀30克

白術60克

雲苓60克

甘草60克

炒遠誌30克共研細末,懷山藥600克,打糊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六診:丸藥共服3個月,病情好轉,時屆暑日,返農村居住半年,未能服藥,近來大便又行溏瀉,食欲不佳,精神萎頓,氣短心慌,返京求診,再服丸藥治療。

【處方】

人參30克

白術60克

白及30克

紫河車30克

懷山藥60克

廣皮15克

清半夏30克

西洋參30克

建蓮肉60克

遠誌30克

龍涎香6克

阿膠60克

砂仁15克

甘草18克

北沙參30克

硫黃25克

雲苓塊60克

訶子肉30克(煨)

五味子30克

廣木香12克共研細末,用雄豬肚一個煮極爛,搗如泥合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七診:前藥共服100天,大便每日1次,食欲甚好,精神已漸恢複,唯睡眠夢多。前方加琥珀15克,酸棗仁30克,再服100天。

八診:丸藥服完後,經去醫院檢查,腸結核已愈,肺結核為硬結期,停藥4個月,偶食多脂肪物即行腹瀉外,無其他症狀。擬用調糊做粥法以健胃腸。

【處方】

懷山藥、真糯米、土炒於術、薏苡仁,雲苓塊,諸藥各等份,研細末,每用30克,打糊如粥加冰糖調味,每日當點心服2次。

【解讀】

腸結核為結核杆菌引起的病變。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早期症狀並不顯著,久病可見食欲不振、反胃、惡心、嘔吐、腹部脹氣,右下腹或臍周陣發性絞痛、隱痛、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呈糊狀,或為水樣便,右下腹有壓痛點,亦可出現腫塊。

本例患肺結核20餘年,合並腸結核。列入消化係統篇者,以其主治在腸。初診時,患者因病已久,屢治未愈,已失去信心。二診後病情見好,患者求治之意轉為殷切,返鄉半年,未能服藥,症狀有所複舊。再依原法,重用參類,共服藥200天,多年夙疾,竟已痊愈。整理此案時,曾追訪患者,據雲:10年來腸結核病,從未再發,打糊為粥之方,仍時常服,並介紹久患腹瀉者,亦多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