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呼吸係統疾病 (4)

第二章呼吸係統疾病(4)

舌有薄苔,脈虛細。

【辨證立法】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不納氣,心力衰弱則氣短,身動即喘。治宜強心益肺納腎氣為法。

【處方】

麥冬10克

大棗

黑錫丹5枚

3克(同布包)

五味子5克(打)

人參3克(另燉濃汁兌服)

陳橘絡

紅各5克北沙參10克

炙甘草3克

雲茯苓

神各10克

白杏仁6克

西洋參5克

二診:服藥4劑,汗出止,喘稍定。前方加核桃肉25克,蛤蚧尾1對,研極細粉分2次隨藥送服。

三診:服8劑,喘息已平,餘證均輕,欲到南方療養。改擬丸劑常服。

【處方】

人參30克

五味子30克

紫河車60克

玉竹30克

淡蓯蓉30克

巴戟天30克

冬蟲夏草30克

南沙參各30克

雲茯苓

神各30克

麥冬30克

白杏仁30克

炙甘草30克

黑錫丹15克

胡桃肉60克

補骨脂30克

蛤蚧尾3對

橘紅

絡各15克共研極細末,蜜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開水送下。

【解讀】

久患喘息,證屬肺心俱虛,腎不納氣,方用黑錫丹以鎮攝腎氣,生脈散加味以強心益肺,蛤蚧、胡桃肉補腎納氣,杏、橘等味化痰止咳,丸方仍循前法配製,冀鞏固療效。半年後患者來信雲,服丸劑後其喘息至今未發,體力較前大有好轉,複函囑將丸方再配服一料。

人參——西洋參

人參味甘,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止渴,寧神益智;西洋參甘涼,補肺降火,養胃生津,益氣強心,鎮靜安神。人參偏於燥,西洋參偏於潤,二藥伍用,一燥一潤,燥潤參合,互製其短而展其長,補益心脾,扶正固本之力增強。

黑錫丹——大棗

大棗甘緩,補中養血,補脾和營,養心安神,緩和藥性;黑錫丹護真陰、扶真陽、強心氣、納腎氣,定虛喘。二藥參合,以大棗之甘緩,製黑錫丹之重墜,共奏益氣強心、溫腎納氣、鎮逆平喘之效。

黑錫丹定虛喘,非真陽衰微者不可妄用。用黑錫丹者,必須咳喘,痰飲稀薄,顏麵或四肢浮腫,四肢不溫,真陽虛憊者方宜。若乍寒乍熱,痰黏不易咳出,誤用黑錫丹者,必致陰竭陽脫之禍,患者痰濁涸戀,陽氣未振,陰霾未散,真陽反傷,以致加重病情,故用此藥時,須千萬慎重,切勿妄投。

注:黑錫丹為黑錫(去渣淨秤)、硫黃(透明者)各60克,胡蘆巴、補骨脂、小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川楝子、肉豆蔻各30克,肉桂15克組成。先將黑錫和硫黃放新鐵銚中如常法結成砂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極細末,餘藥也研成極細末,然後和勻再研至黑色光亮為度,用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幹備用。

陳橘紅——陳橘絡(見第66頁)。

雲茯苓——雲茯神(見第29頁)。

五味子——紫河車

五味子(見第73頁)。

五味子溫而不燥,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斂肺氣歸腎,以收止咳平喘之功;紫河車別名衣胞、胞衣、人胞、胎盤,為健康產婦的胎盤。其為精血所生,有大補氣血,培補元氣,強壯治喘之效。二藥伍用,扶正培本,止咳平喘之效益彰。與蛤蚧尾參合,納氣平喘之力更著,故施師常入丸劑之中參合使用,以資鞏固療效。

沙參——冬蟲夏草

沙參甘涼,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冬蟲夏草甘溫,益腎補陽,止血化痰。沙參以養陰為主,冬蟲夏草以溫陽為要。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互生,潤肺平喘之力增強。

補骨脂——胡桃肉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呼、納相合,呼吸功能是屬正常,人即安康。胡桃肉甘溫,補腎助陽,斂肺定喘,潤腸通便;補骨脂辛溫,補腎助陽,納氣歸宅,溫脾止瀉。二藥伍用,一肺一腎,金水相滋,斂肺納氣,止咳平喘甚妙。

補骨脂、胡桃肉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青娥丸。治腎虛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轉側艱難。清·王泰林《王旭高醫書六種》載,青娥丸治腎虛腰痛,《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故紙十兩(酒蒸),胡桃二十兩(去皮研),蒜四兩,薑四兩,杜仲一斤。虛寒喘嗽鄭相國方,肺腎虛寒,為喘為嗽,除蒜薑仲除去三味加蜜送。”

補骨脂與胡桃肉同用,有水火相生之妙。氣足則肺不虛寒,血足則腎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獨上療喘嗽,下強腰腳已也。古雲:“黃柏無知母,破故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按:水母,海蛇也)。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也說:“胡桃……諸書皆言能通命火,助相火,利三焦,溫肺潤腸,補氣養血,斂氣定喘,澀精固腎,與補骨脂一水一火,大補下焦,有同氣相生之妙。”

根據臨床體會,肺源性咳喘,心源性咳喘,凡表現為吸氣短,腎不納氣者均宜使用。尤其於緩解期,更須長服,定有益矣。

巴戟天——肉蓯蓉

巴戟天辛甘而溫,溫陽助火,祛風除濕;肉蓯蓉甘鹹而溫,質地滋膩,性柔不燥,補腎壯陽,潤燥益精,滑腸通便。巴戟天以燥為主,肉蓯蓉以潤為要。二藥參合,一燥一潤,相互製約,相互為用,溫腎壯陽之力益彰。

第九節浸潤型肺結核(肺癆)

宋某男27歲職員病曆號52、7、179

咳嗽已半年,音啞近4個月,經某醫院檢查為浸潤型肺結核。現症:咳嗽不多,音啞喉痛,食欲不振,腹痛便溏,日漸消瘦。舌苔白垢,脈象滑細。

【辨證立法】

久嗽不愈,傷及聲帶,遂致發音嘶啞。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不宣則腹痛便溏。脾胃不強則消化無力,食欲減退,營養缺乏,身體消瘦。幸無過午潮熱、夜間盜汗之象,陰分未見大傷,尚冀恢複可期。擬清肺健脾以治。

【處方】

炙白前

百部各5克

苦桔梗6克(生炒各半)

野於術5克

炒杏仁6克

紫川樸5克

炙紫菀

化橘紅各5克

訶子肉10克(生煨各半)焦薏苡仁6克

雲茯苓10克

鳳凰衣6克

半夏曲

枇杷葉10克

6克(同布包)

粉甘草3克(生炙各半)

土杭芍10克

冬桑葉6克

二診:服藥2劑,大便好轉,日隻1次,食欲漸增,咳嗽甚少,喉痛減輕,音啞如舊,仍遵前法治之。前方去桑葉,加南、北沙參各6克,炒蒼術6克。

三診:前方服4劑,大便已正常,食欲增強,精神甚好,咳嗽不多,音啞雖未見效,但覺喉間已不發緊。

【處方】

黛蛤散

馬勃6克

5克(同布包)

炒蒼

白術各6克

訶子肉10克(生煨各半)

鳳凰衣5克

炙白前

百部5克

5克

紫川樸10克

土杭芍10克

苦桔梗6克(生炒各半)

化橘紅

炒紫菀各5克

白杏仁6克

雲茯苓10克

粉甘草3克(生炙各半)四診:前方服4劑,尚餘音啞未見顯效外,他症均消失,擬專用訶子亮音丸治之。

【處方】

訶子肉30克(生煨各半)

苦桔梗30克(生炒各半)

粉甘草30克(生炙各半)

鳳凰衣15克共研細麵,冰糖118克熬化兌入藥粉,做成糖球,含化即可。

【解讀】

肺傷音啞,即古人所謂“金破不鳴”,治宜清肺。便溏納少,治宜健脾,即前世醫家所謂“培土生金”之意。本案通過脾肺雙治,咳嗽便溏等症狀消除甚速。治聲音嘶啞,用訶子亮音丸最有效,施師用之多人,演員每以此方作為保護聲帶之常備藥。

炙白前——炙百部(見第58頁)。

炙橘紅——炙紫菀(見第25頁)。

半夏曲——枇杷葉(見第59頁)。

白術(野於術)——雲茯苓

白術甘溫補中,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滲利,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白術以健脾燥濕為主;茯苓以利水滲濕為要。二藥伍用,一健一滲,水濕則有出路,故脾可健、濕可除、腫可消、飲可化、諸恙悉除。施師用二藥治療肺結核諸症,即遵培土生金之意也。

茯苓、白術伍用,名曰茯苓湯,出自《景嶽全書》。治濕熱泄瀉,或飲食泄瀉。張元素《醫學啟源》以茯苓、白術為君治療水瀉。

苦桔梗——訶子肉——甘草(見第53頁)。

炒蒼術——炒白術(見第28頁)。

注:土杭芍即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麵掛有土色為度,以增加溫中止嘔、止血之功。

第十節滲出性胸膜炎(懸飲)

王某男39歲病曆號52、10、419

數日以來,寒熱、咳嗽、氣促、胸痛,咳時尤劇,食欲不振,周身倦怠,經某醫院診斷為胸膜炎,胸腔有少量積液。

舌苔薄白,脈浮數。

【辨證立法】

外邪乘肺,表裏不和,水飲停積,以致寒熱,咳嗽,脅痛,氣促。綜觀脈症,是屬懸飲。治宜和表裏,調氣機,清熱逐飲。

【處方】

甜瓜子各30克(同打)

丹參

牡丹皮15克

10克

炒枳殼5克

陳橘紅

絡各6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北柴胡5克

苦桔梗5克

赭石

旋覆花各10克(同布包)

青橘葉10克

鮮葦

茅根各10克

白杏仁6克二診:服藥2劑,寒熱稍退,諸症減輕,原法加力。

【處方】

冬瓜子

皮各30克(打)

紫丹參

牡丹皮15克

10克

青陳皮5克

青橘葉10克

車前子

草各10克(布包)

旋覆花

赭石10克

12克(同布包)白杏仁6克

炒枳殼5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全瓜蔞

幹薤白24克

10克(同打)

焦內金10克

苦桔梗5克

三診:服藥3劑,寒熱全除,小便增多,日十餘次,不甚痛,咳嗽亦輕,經醫院透視胸腔積液消失。脈現濡軟,正氣未複,擬用六君子湯加味,囑多服以愈為度。

【處方】

北沙參各10克

雲苓塊12克

白術10克

焦內金10克

陳橘紅

絡各5克

青橘葉10克

清半夏10克

炙甘草3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白杏仁6克

冬瓜子30克(打)【解讀】

滲出性胸膜炎,中醫無此病名,臨床所見有胸腔積液者,多與懸飲之證相類。症見咳嗽、胸痛、胸悶、氣促等。方用柴胡、蘆根解表,白茅根、赤芍、牡丹皮清熱,冬瓜子、甜瓜子、車前子、車前草、赤苓、橘紅、杏仁驅痰逐飲,丹參、旋覆花、赭石、橘葉、橘絡、枳殼、桔梗、青陳皮活血調氣止痛。諸藥配合,服藥5劑即使胸腔積液吸收,疼痛減輕,寒熱消除,收效迅速。

注:北柴胡又名硬柴胡,主產於北方各省。其退熱作用較好,諸凡普通感冒、流行感冒、瘧疾、肺炎之發熱均可選用。

冬瓜子——甜瓜子(見第66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冬瓜子——青橘葉(見第63頁)。

陳橘紅——陳橘絡(見第66頁)。

赤茯苓——赤芍藥(見第21頁)。

鮮茅根——鮮蘆根(見第3頁)。

牡丹皮——丹參(見第15頁)

車前草——車前子(見第13頁)

幹薤白——全瓜蔞(見第74頁)。

青皮——陳皮(橘皮)

青皮與陳皮,同為橘的果實,幼果為青皮,成熟果皮為陳皮。因老嫩不同,而功效有異。陳皮辛散苦降,偏理脾肺氣分,長於行氣健胃,燥濕化痰;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於疏肝膽氣分,兼能消積化滯。二藥伍用,青皮行氣於左,陳皮理氣於右,左升右降,升降調和,共奏疏肝和胃、理氣止痛、調中快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