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1)
第六章人生在世,難得糊塗(1)
科技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心勢必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凶險、虛實難辨;機變的心思存留於胸中,人心就難以保持純潔、空明,精神就難以安定、專一。心中總是惶惶不安的人,又如何能品嚐生命的真滋味呢?
因此,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走向另一個方向。人生之路,難得糊塗。
1.為人常計較,煩惱陪到老
相信我們都看過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並記住了那個滿腦子都是奇思妙想,常常懲惡揚善而不失調皮可愛的小和尚。裏麵簡潔、流暢的線條,樸實的風土人情,尤其是流露出的智慧,在以後的卡通片當中很少見到。長大後,隻在看卡通大師宮崎駿的電影時,彷佛又讓人回到了童年。
其實在曆史上,是真有一休和尚其人的。一休法名一休宗純(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時代的禪僧,動畫片描寫的隻是他童年時代的一小段生活,實際上他活到了八十八歲。一休禪師不同於日本二戰時期的那些“偽禪師”,其修養與智慧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在動畫片當中,一休經常顯露出過人的智慧,並且跟他的師傅也是“鬥智鬥勇”。記得裏麵有這樣一集,非常好玩。
當時有一位信徒送一瓶蜜給他的師父,師父這天正好要出門,心想這瓶蜜放在屋裏很不安全,萬一讓一休偷吃就不妙了。於是就把一休叫來吩咐道:“一休!剛才信徒送來的這瓶藥,毒性很大,你千萬不能貪食。”
一休當然明白師父的意思,師父走後,他就把整瓶蜂蜜都吃光了,吃完蜂蜜後一休心想:師父回來以後怎麽向他老人家交待呢?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然後就把師父最心愛的花瓶打碎了。
看到師父回來,一休馬上躺在地上號啕大哭。師父關切地問:“一休,你怎麽了?”
一休說:“師父,我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把你最心愛的花瓶打碎了。”
師父說:“一休,你怎麽這麽粗心大意,把那麽貴重的花瓶打碎了。”
一休無限悔恨地說:“師父,我知道不該將你的花瓶打碎,為了表示懺悔,向師父有個交待,我隻好以死謝罪,就把那瓶毒藥吃下去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瓶毒藥竟沒有把我毒死,所以我才這樣悲痛。”
師父聽了一休的解釋,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隻好對一休說:“以後注意,下不為例。”草草把這件事了結了。
一休禪師當時還是個孩子,孩子就有孩子的特性:貪吃、貪玩。但一休禪師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智慧和謀略,是一般成年人也不具備的。這種智慧,既可幫我們擺脫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又可提升個人的品德與修養。
關於一休禪師,還有一個“唾沫自幹”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大家都不喜歡他。有一天,青年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在說法,聽完後決定痛改前非,就對一休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別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臉上,我也會輕輕拭去,默默承受。”
一休禪師說:“就讓唾沫自幹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麽可能?為什麽要這樣忍受?”
“這不是忍受不忍受的問題,你就當作是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唾沫吐到臉上,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侮辱,微笑著接受吧!”一休禪師和氣地說。
“如果拳頭打過來怎麽辦?”青年問。
“一樣啊,不要太在意。隻不過一件小事而已。”一休禪師微笑著說。
青年終於忍耐不住,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上打去,打完問道:“現在感覺怎麽樣呢?”
沒想到一休禪師真的一點兒也沒生氣,反而十分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如石頭,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輕人無言以對,似乎對一休禪師的言行有所領悟。
一休禪師的境界確實了得,可能我們大部分人很難做到。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度包容的心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個人氣量狹小,遇事斤斤計較,那麽在生活中就會處處碰壁,心裏麵也是煩惱糾結。
假如我們能換個角度,學會理解、包容別人,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相信我們的心理視野和人生之路必將無限寬闊起來。
職場上常常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了一點兒小小的利益就與同事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兒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借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麽;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借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
這樣的精明,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正是與同事相處中的一大禁忌。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認真仔細、斤斤計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大家自然會知道你到底是什麽樣的人,那時候,試想還會有人樂於跟你打交道嗎?
相反,如果能夠以一顆敞開的心放下那些無謂的雞毛蒜皮,就沒有處理不好的同事關係,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集體。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須要用心去經營的。
如果你非要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就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比如:被人誣害、因同事犯錯而受連累、遭人冷言譏諷等等。有人不即時發作,卻暗自把這些事記在心裏,伺機報複。這種仇恨心理,不但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健康,自食其果。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職場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為什麽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當然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還是不同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導致了最後迥然的結果。
有些人在與同事相處時,“利”字當頭,什麽虧都不能吃,什麽便宜都想占,工作揀輕的幹,待遇往高處要,看別人時戴著顯微鏡——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卻總是網開一麵、另當別論。這樣的人怎麽會招人喜歡?又怎麽能擁有和諧的同事關係呢?
相反,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不為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與同事計較,這樣的人怎麽能不處處受到同事佩服和歡迎呢?
所以,在與同事相處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的原則,盡量不要與同事計較瑣碎的利益,要目光長遠、寬容大度。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同時也能為自己和同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人生在世,擁有的多,不一定快樂;計較的少,必定快樂。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的人看似得到的比別人多,其實心裏到底高不高興,隻有他自己最清楚。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再多的外在物質財富也不能替代內心情感的充溢豐足。
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那你呢?也和羅吉士一樣,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嗎?還是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遇到任何事都感到怒火中燒?
1898年冬天,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
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卻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五個瘦弱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論理,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以為是路過這裏,因為遇到寒流才來自己家取暖的。於是便開心地與羅吉士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吃晚飯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
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了,隻見他跟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麽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
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表現在言行上便是為了小事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充實了呢?
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就像大師的雕刻作品,它的價值不在價格與實體上,而是創作者對作品付出的情感與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
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生活於這個人情淡漠,呆板冷酷的現實世界,我們是否懂得,生命中哪些東西才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呢?
2.精明過頭招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