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花未全開月未圓:給自己留個缺 (1)
第五章花未全開月未圓:給自己留個缺(1)
“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日子過於快樂,人就會迷失其中而不能自拔;事物過於美好,它必定會開始腐壞敗落。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我們有所期待,有所憧憬,這不是更好嗎?做人做事,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的自由。
1.虛空包萬物:一隻碗的處世哲學
一天,去超市買碗。長長的貨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各式各樣的碗:有仿古的,像是典雅的青花瓷,古香古韻;有繡著淡淡紅花綠葉的,那麽小巧精致地可人憐;還有素白的,上麵什麽都沒有——也許它知道,自己隻是一隻碗吧。於是把它拿了下來,磨砂的樣子,很有質感,很慶幸自己的眼光還不錯。
回到家,我把它放在桌子上,毫無緣故地看著它發呆,好像想起了前生往事似的,奇怪的感覺。這隻碗是什麽呢?看它的形狀,是執意要守住什麽的姿態,是要守住一雙筷子,還是一腔的溫暖呢?但看它裏麵,空空如也,什麽都沒有。
哪裏是這隻碗呢?是裏麵的一團空白,還是外麵的一層薄壁?它穩穩地坐在桌子上,就在這裏;但它,其實是空的吧。正因為空,才可以容天下美食、人間百味。它外示以有,內蘊以空,似乎正和佛家“相有性空”之理。
想到這裏,我不禁莞爾,這小小一隻碗,竟也暗含玄機、深不可測。“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萬事萬物,無不在訴說著本然之妙。
繼而想到當年讀到的老子那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車才能發揮其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能拿來盛東西。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裏麵才能住人。所以,“有”雖然可以給人以便利,“無”卻是在發揮著根本的作用。
平時,我們總認為所謂的碗就是那個實的碗壁,其實一個完整的碗,是由看得見的碗壁和看不到的碗中的虛空部分共同組成的。這虛無的部分,和那個可觸可摸的碗壁一樣必不可少;甚至這虛空,遠比實的碗壁來得重要,它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部分。
這虛空,不就是老子常說的“無為”嗎?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無所作為,隻躺在那兒睡大覺。而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背自然的規律而為。無為,就是隻做那屬於碗壁的部分。隻要把碗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點,也不少做一點,然後就能盡享其中的逍遙。
若少做一點,碗就會漏水;若多做一點,就是用東西把碗中間的虛無部分填滿,此時,這碗恐怕就盛不了水了,也不再是一隻“碗”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可謂影響深遠。中國幾乎曆朝曆代都有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等政策。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和煎一條小魚是一樣的,不能胡亂折騰,老把魚翻來翻去,它就很容易爛掉。國家的法律“朝令夕改”,整個國家也容易“爛掉”。
這就是管理學當中的“無為”,難怪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也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在企業管理當中,我們也需要“無為而治”。一個事無大小全部過問,甚至大包大攬、事事躬行的管理者,一定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因為他們這樣做,把碗中的虛空部分都填滿了,那讓下屬去做什麽呢?又怎麽激發下屬的積極性呢?
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做好碗壁部分就行了,管得太多,反而沒有效率。這樣,才算是一個高明的管理者。自己輕鬆了不說,下屬也舒服了,兩全其美。
在文學藝術方麵,老子的無為思想影響更大,促成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特有風格。與外國熱情奔放、直抒胸臆的藝術特色不同,中國的詩歌、小說、繪畫等文學藝術都比較委婉、含蓄,點到即止。
中國畫當中的“留白”,最能體現老子的無為思想。一張白紙,可以說是個虛無,但畫家在上麵略點幾筆,整張紙立馬就有了生命,鮮活了起來。而紙上虛無的部分,更是畫龍點睛地將整張畫的審美意境烘托了出來。
另外,中國人含蓄、內斂性格的形成,與老子的思想也不無關係。可以說,老子的思想代表了東方哲學特有的味道:含混、朦朧,對於事理隻是點到為止,似乎帶有神秘主義傾向。發源於印度的佛家也是這樣,因為它們都是個人深入內心世界的發現,不是通過思考、推理得出的結果。
西方的哲學則比較明確、理性,易於理解,因為它是以希臘羅馬的理性思辨做根基的,其近現代哲學更是將理性思維發展到了極致。但“二元”理性思維自有其局限,它僅適用於這個現實的世界,始終無法實現人類超越自身的夢想。因此,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古老神秘的東方哲學在西方逐步複興,成為了一門顯學。相信這種融合,必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2.得饒人處且饒人,給自己留條退路
有兩個村莊位於沙漠的兩端,若想到達對麵的村莊,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要繞過大沙漠,經過周邊的鄉鎮,但是得花二十天的時間才能到達;而如果直接穿過大沙漠,隻要走三天時間。
但是,穿越沙漠卻很危險,許多勇敢的年輕人曾經冒險一試,卻都是有去無回,連屍骨都被流沙吞沒了。這條看不見的“馬其諾防線”,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痛。
一天,一位智者來到其中的一個村莊,村裏人希望他可以幫他們想個法子,讓他們既安全又方便地到達另一個村莊。智者來到村口的胡楊樹下,如血的殘陽映紅了這片不知埋葬了多少生命的遼闊沙漠。風在沙漠上留下了絢爛的花紋,此刻,一切都安息了。遠方,一柱青煙直直地聳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似乎美麗的風景總如美麗的女子一般,暗含殺機,不可逼視。
智者看著這棵隻剩下枝幹的胡楊樹,嘴角突然輕輕地一彎。他讓村裏人找來許多胡楊樹苗,每公裏種一棵,直到沙漠的另一端。
樹種好了,智者也要走了。臨走前,他告訴村裏人:“如果這些樹苗能活下來,你們就可以沿著胡楊樹穿過這片沙漠;但如果它們都死了,那每次過沙漠的時候,一定記得要把枯樹苗插深一些,並清理四周,以免它們都被流沙淹沒了。”
村裏人點點頭,目送智者越走越遠。
結果,這些沙漠中的胡楊樹苗都被烈日烤幹了。不過它們卻也成了路標,兩地村民便沿著這些路標,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一年夏天,一個外地來的商人來到村莊,他要一個人到對麵的村莊做買賣。大家叮囑他說:“經過沙漠的時候,遇到快傾倒的胡楊時一定要把它再紮深些,如果遇到將被流沙淹沒的胡楊樹,一定記得要將它扶起來,並整理四周。”商人點點頭,便帶著水和幹糧上路了。
沙漠裏,他遇到了第一棵即將被淹沒的胡楊樹,他想:“反正我隻走這一趟,淹沒就淹沒吧!”
於是,他就這樣走過一棵又一棵即將消失在風沙裏的胡楊樹,看著一棵棵被風吹得快傾倒的樹一一倒下。
最後,商人走到了沙漠深處,靜謐的沙漠中,隻聽見呼呼的風聲;回頭再看來時的路——樹影都不見了。商人發現自己竟迷失了方向,他像個無頭蒼蠅似的在沙漠裏東奔西跑,卻怎麽也走不出去。
商人精疲力竭地躺在沙漠裏,一場剛剛過去的沙塵暴將他大半個身子埋了起來。望望頭頂火辣辣的太陽,他說了這句話後便停止了最後的掙紮:如果我聽了他們的話,起碼還有退路可走啊……
人生無常,不會處處順風順水。我們應該給自己留條退路,今天的退路,正是明天前進的進路。留條退路,不是讓自己有遁逃、懈怠的機會,而是讓我們有機會能夠重新起步,並且汲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項羽破釜沉舟,其勇氣固然可嘉,但置之死地而後生,從來不是兵家常用之策。孤擲一注的人,最後往往會輸得一敗塗地、體無完膚。事情不能做絕了,最好是給自己留條退路。
三國時的馬謖奉命把守街亭。他不根據實際情況,一味信奉兵書上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王平苦諫,他沒有聽從,更將武侯再三叮囑的“當道紮營”等語拋諸腦後,而紮兵山上。
結果司馬仲達大兵一到,斷其水道糧道,然後放火燒山……馬謖並沒有在熱血與烈火中得到永生,反而成為千古罪人。
相反,陶朱公在助勾踐一統越國之後,便攜西施退隱西湖。或對奕棋盤,或泛舟湖上,或對酒當歌,或推窗邀月,或舞文弄墨,或歌樓聽雨……過起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傳為千古美談。曾國藩更是在權傾朝野之際,自削兵權,全身而退,最終不但免於殺身,更是彪炳千古。
我們再看創辦了曾馳名中外的國藥店“胡慶餘堂”,富甲天下的胡雪岩。其一生可謂恪守中庸之道,本分謹慎做人。但在功名利祿的石榴裙下,他最後也失去了自我,膨脹了起來,最後不得善終。
光緒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耗銀兩千萬兩,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企圖壟斷絲業貿易。結果惹怒了外商,他們聯合拒購華絲。後又因海關海運操於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運。次年夏,被迫賤賣,虧耗一千萬兩,家資去半,周轉不靈,風聲四播。各地官僚競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十一月,各地商號倒閉,家產變賣,胡慶餘堂易主,宣告破產。接著,清廷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胡雪岩遣散姬妾仆從,三年後鬱鬱而終。
生活當中,我們待人接物也是如此,凡事都要以寬容之心為自己預留一條退路。不是有那麽一句話嗎,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據說是出自一位棋藝高超的道士之口,據宋朝姚寬《西溪叢語》中記載:
曾經有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人家先走一步。這個道士後來死在褒信縣,死時對一個村裏的老頭托付死後的事情。幾年後,這個老頭遵照囑托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後,見到的隻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原來道士已經得道升天了。
當年道士曾經有詩說:“爛柯(指中國象棋)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覺得自己有理就揪住別人的缺點窮追猛打,非逼人家豎起白旗不可,這樣得理不饒人之人,日久終將自食惡果。風水輪流轉,誰能擔保自己總會吉星高照呢?人情留一線,日後才好相見。
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