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
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相知情也,此謂陰書。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主將欲合兵①,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遼遠,言語不通。為之奈何?”
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②,不用符。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相知情也。此謂陰書。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①合兵:集結兵力。
②書:陰書,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種方法,比陰符能傳遞更具體的消息。
武王問太公說:“率領部隊深入敵國之內,國君想要集結兵力,根據敵情進行靈活的變通,謀求出其不意的勝利。但事情繁雜,用陰符難以說明問題,彼此相距又十分遙遠,言語難通。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
太公說:“所有秘密的事情和重大的計策,都應當用陰書來傳達而不是用陰符。國君送陰書給將領傳達意圖,主將送陰書給君主請示問題,這種陰書都是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所謂一合而再離,就是把一封書信分為三個部分;所謂三發而一知,就是派三個人送信,每人送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參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書信的內容,這就叫陰書。這樣,無論敵人怎樣聰明,也不能識破我的秘密。”
武王說:“您說得太高明了!”
本篇首先闡明了陰書的作用,接著具體介紹了陰書的使用方法,從而達到“敵雖聖智,莫之能識”的效果。
公元219年,劉備手下大將關羽北進到荊、襄地區作戰。而當年的七月,孫權大軍打算攻打合肥,這樣一來就嚴重威脅到了曹操的統治。於是曹操調集大部分淮南軍隊防備孫權的軍隊。鎮守在荊州的蜀將關羽抓住這個機會,率領主力攻打荊、襄地區。
當時,魏征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守襄陽,右將軍於禁及立義將軍龐德屯樊城北,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今河南南陽)。八月的時候,樊城北下了一場大雨,於禁七軍皆被水淹,關羽趁機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分兵力包圍襄陽。
樊城的守軍僅僅有幾千人,城牆因為大雨多處崩塌,守將曹仁考慮放棄樊城。汝南太守滿寵極力阻止他這麽做,他說:“雖然這場大雨來得迅疾,但並不會持久。關羽不敢攻打襄陽,就是因為樊城要點還沒有被攻下,他怕我軍攻打他的側麵和後麵,斷了他的退路。如果我們這個時候走了,黃河以南的地區就被關羽他們占有了。我們該堅守待援才是。”後來,曹仁聽取滿寵的建議,激勵將士奮勇抵抗,說關羽一時也拿不下樊城。
這時,樊城附近的太守們協助關羽,殺了很多曹仁的官兵,關羽的軍隊聲勢浩大。曹操感到了危機,有了遷都的打算,但是立刻被司馬懿等人製止。他們認為:劉備跟孫權雖然是親家,但是外親內疏,如果關羽奪得的地方多了,孫權一定會不樂意。所以建議曹操勸說孫權襲擊關羽後方,以江南之地作為交換,這樣樊城的危機就解除了。
曹操采納了這個建議,派使者去勸說孫權。不久,曹操的使者帶回了孫權的密信,說是會派兵襲擊關羽,但希望曹操保密,防止關羽采取防備措施。這時,曹操身邊的謀士董昭認為應該把秘密外泄。因為如果關羽知道孫權的意圖,撤兵回防,樊城的危機自然而然就解除了;如果關羽回頭跟孫權作戰,就會兩敗俱傷,曹軍可以坐收漁利。如果曹軍方麵保密,孫權就得勢了,對曹軍也不利。而且,被圍的將士很久不見援兵到來,擔心城內糧草短缺,如果大批人產生恐慌,局麵就會不好收拾,所以還是泄密要好一些。
於是,曹操派人往圍城的軍隊和樊城的守軍裏分別射了幾支帶有密信的箭。樊城守軍拾到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加嚴密;而關羽知道孫權的打算後,既擔心腹背受敵,又不願意前功盡棄,因此處於徘徊兩難的境地。最終,曹操的主力軍到達,迫使關羽從樊城退走。
曹操僅僅利用一封密信就挫敗了關羽強大的攻勢,破壞了孫、劉聯盟,掌握了主動權。小小的陰書居然有如此大的作用,因而很多人都非常關注敵方的陰書,希望通過截獲對方傳遞的消息,取得戰爭的勝利。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明朝崇禎三年(1630),他在家鄉積極響應王嘉胤的反明號召,在米脂起義。後來,他在南陽等地與明軍交戰失利,為了保存起義軍的實力,他假意接受明朝的招降,駐守穀城,實際上暗中搜羅舊部,積蓄力量。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他重舉反明大旗,出兵攻占穀城周圍各縣,取得了勝利。
再度起義的張獻忠使明朝廷開始驚慌,立刻改派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督師,再次展開對農民軍的大規模圍剿。楊嗣昌一到,就對起義軍展開了殘酷的圍剿,並且傳檄河南、四川、陝西、鄖陽諸撫鎮將領,命他們分扼衝要。就這樣兩軍在四川、湖廣一代對峙近一年。第二年七月,張獻忠的部隊突破防線,進入四川,楊嗣昌率十萬大軍隨後追擊。見有強敵在後,張獻忠便進入了湖北興山、當陽。名將袁繼鹹得知此消息後,就率兵前去湖北堵截張獻忠的軍隊。張獻忠命令將領羅汝才率軍抵抗袁繼鹹,自己則是繼續東進。
起義軍在東進的過程中陰差陽錯地活捉了楊嗣昌的軍使。張獻忠從其口中得到了襄陽城防空虛的情報,於是打算奔襲襄陽。他殺掉使者,搜出其身上的兵符,然後在將士們中間挑出二十八人,讓他們換上明軍的服裝,拿著兵符先走。張獻忠則帶著兩千多人在後麵跟著。張獻忠知道襄陽是明朝的重鎮,內部儲存了大量的財物。一旦攻占襄陽,會給明朝造成很大的打擊,所以占領襄陽的意義是巨大的。
這二十八個人到達襄陽的時候正是晚上,他們對襄陽守軍說自己是督師派來調運軍械的,而且出示了兵符。守城的明軍驗明了兵符的真假,然後開門放人。城門一開,二十八個人迅速進入城內,砍殺守門的明軍,占領城門。其他明軍正要衝上來消滅他們,張獻忠的後續部隊便到了,順利進入了城內。明軍驚慌不已,被迫投降。起義軍很快占領了襄陽,楊嗣昌聞訊嘔血而死。
軍勢第九:攻伐之道,作戰的一般原則
勢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勢①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倏②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製者,兵也。
“夫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故善戰者,不待張軍③;善除患者,理於未生④;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⑤也。
“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⑥,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聖人征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⑦,因以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
“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橫敵,對無立國。”
武王曰:“善哉。”
①勢:底本作“資”,疑誤,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②倏(shū):忽然。
③張軍:展開軍隊。張,伸展、展開。
④理於未生:意思是防患於未然。理,治理,處理。
⑤國工:一國的能工巧匠。
⑥玄默:緘默不言,即保守秘密,不暴露自己的企圖。
⑦天地盈縮:指自然界的盛衰變化,如四季的更迭、日月的盈虧等。
武王問太公說:“進攻作戰的原則是什麽?”
太公說:“要根據敵人的行動決定作戰的態勢,戰術的變化產生在敵我雙方的臨陣對壘之間,出奇製勝和正規戰術的運用源於將帥無窮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高的機密不能泄露,用兵的方法不可以外傳。而且機密極為重要,隻能在心中領會但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軍隊的作戰部署,隻能隱秘莫測而不能對外界暴露。倏忽而往,忽然而來,能夠獨斷專行而不受製於人,這就是用兵的原則。
“聽說我軍興兵,敵人就會商議應對的策略;發現我軍行動,敵人就會設計對我軍算計圖謀;敵人知道了我軍的企圖,我軍就會陷入困境;敵人摸清了我軍的規律,我軍就會遭遇危險。所以善於用兵的,不等到軍隊開戰就取得了勝利;善於消除禍患的,不等到禍患發生就把它消除了;善於戰勝敵人的,在無形中就戰勝了。最高明的戰術,就是造成無人敢與我為敵的局麵。因此,經過衝鋒陷陣白刃相交而取勝的,不能稱為良將;在失敗之後再來製訂措施守備的,不能稱為智士;智慧與普通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師;技藝與大眾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工。
“戰爭最重要的莫過於所攻必克,作戰最重要的莫過於保守機密,不露聲色,行動最重要的莫過於出其不意,謀略最重要的莫過於神妙難測。凡是未戰而先勝的,都是先向敵人示弱,然後才與敵人交戰的,因此可以事半而功倍。
“聖人觀察天地的變化,探求天地變化的規律,根據日月運行考察四季變化,推斷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萬物的生死,都是天地變化的一般規律。所以說沒有弄清戰爭的形勢就貿然戰鬥,即便兵力眾多,也必定失敗。
“善於作戰的,靜待時機不受幹擾,看見可以勝利就打,無法取得勝利就停下來不打。所以說作戰的時候不要恐懼,不要猶豫。用兵作戰的隱患,最大的就是猶豫。軍隊的災難,最大的就是狐疑。善於打仗的人,見到有利的情況絕不放過,遇到可行動的戰機絕不猶疑。否則,失掉有利條件錯過可行動的戰機,自己反而會遭受其帶來的禍殃。所以,明智的指揮者抓住戰機絕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毅然決定絕不猶豫。這樣,投入戰鬥才能像迅雷使人來不及掩住雙耳,像閃電使人來不及閉上雙眼一樣,前進就像驚馬奔騰,作戰就像狂風迅猛。阻擋它的就被擊破,靠近它的就被消滅,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抵抗呢?
“將領用兵,能不動神色就堅守用兵之道的就叫做神,能不用眼睛看就可以洞察事物發展趨勢的就叫做明。因而能夠掌握這種不說話就知道、不看見就清楚的神明道理的,作戰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天下也沒有敢跟他為敵的國家。”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本篇討論的是作戰的一般原則,也稱為攻伐之道。作戰指揮的一般原則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用兵要根據敵人的行動而決定,靈活用兵,不拘一格;二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即“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三是討論了用兵打仗要注意四個方麵,即“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四是用兵要深信不疑,疑惑是用兵最大的禍害,強調要抓住有利戰機;最後就是行軍打仗要注意速度,俗話說兵貴神速,要“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這樣就會“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靈活用兵指的是根據敵人的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決定。後周與南唐的之戰中,趙匡胤就是利用這一原則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