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5)
太公說:“身為將帥,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張傘篷,這樣的將帥叫做禮將;將帥不能以身作則,就不會體會到士卒的冷暖。翻越險阻關隘,通過泥濘道路,將帥必先下車馬步行,這樣的將帥叫做力將;將帥不身體力行,就不會體會到士卒的勞苦。軍隊宿營就緒,將帥才進入自己的軍帳,軍隊的飯菜做好,將帥才開始就餐。軍隊沒有舉火照明,將帥也不舉火照明,這樣的將帥叫做止欲將;將帥不能克製自己,就不能體會士卒的饑飽。將帥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勞苦,同饑飽,那麽全軍官兵聽到前進的號令就歡喜,聽到停止的號令就憤怒。攻打高深的城池時,亂箭和石頭紛紛落下,但是士兵仍然會爭先恐後地攀登。進行野戰時,兵器一交鋒,士兵就爭先恐後地衝上去。士兵不是喜歡受死和重傷,而是他們的將領很清楚他們的冷暖和饑飽,了解他們的勞苦,因此深受感動而願意盡力報效國家。”
想要帶兵打仗的時候鼓舞士兵的士氣,將帥在平時就要以身作則。本篇提出了“將有三勝”的方法,即將領要做“禮將”“力將”“止欲將”。其實這“三將”就是強調作為將領要以身作則,與下級士兵同甘苦,共患難,這樣士兵就會心甘情願地為將帥拋頭顱,灑熱血,做到“聞鼓聲而喜,聞金聲而怒”“士爭先登”“士爭先赴”,自覺地為國效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將帥隻要能夠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就能夠激發起高漲的士氣,畢竟很多人還是願意為一個體恤自己、關心自己的人去做事情的。南宋將領李庭芝就非常體恤自己的士兵,因而他的士兵都十分愛戴他。
李庭芝自幼耳濡目染其祖輩的忠義之舉,當國家麵臨危難之際,便毅然投筆從戎,轉戰南北。公元1259年,李庭芝奉命管理揚州。他初到揚州的時候,那裏剛剛遭遇了戰火之災,再加上連年不斷的戰爭,城中到處是斷壁殘垣,十分淒涼。人們根本無法安定,麵對這種情形,為了盡快恢複經濟,李庭芝下令免除揚州百姓所欠的全部賦稅,同時借錢給當地老百姓重建家園,待百姓居舍建成後,又免除其貸款。這樣,隻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當地百姓與官兵就都有了居室。
治理揚州期間,遇到轄區內有水旱之災時,李庭芝就命令發放庫存的官粟,如果不足,就拿出自己的積蓄賑濟災民。揚州百姓感激至極,交口稱讚,奉他如父母。劉粲從淮南入朝,理宗(當時的皇帝)向他詢問淮南之事。他回答說:“李庭芝老成持重,軍民安定。如今邊塵不驚,百事俱興,全是陛下用人得當的結果。”
公元1267年,忽必烈決定進攻襄陽和樊城,命令征南都元帥阿術與劉整共同負責指揮。忽必烈的軍隊來勢洶洶,一路上攻占了許多城鎮。而南宋統治集團的一些官員卻閉目塞聽,對皇帝也封鎖了消息。公元1268年,南宋朝廷得知事情的嚴重性,不斷派兵支援襄陽、樊城二城,但總是不得力。當時蒙軍主攻的城市是襄陽,他們認為襄陽破,則與其唇齒相依的樊城就會不攻自破。聽到這個消息,李庭芝就去支援襄陽,頗為盡力。鹹淳八年,襄陽已被圍困了五年,但援兵還遲遲不至,而離其比較近的官員又竭力拒守,城中物資供給已經十分困難。就這樣,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元軍很快便攻破了襄陽。
攻破襄陽以後,元軍乘勝追擊,大舉進攻兩淮和四川。不久,元軍包圍了揚州,兩淮安撫製置使印應雷暴死,朝廷立即起用李庭芝製置兩淮。為了能夠集中力量應付淮東局勢,李庭芝請求分配夏貴負責淮西。鹹淳十年十二月,元軍攻破鄂州,度宗詔令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響應,遣兵入衛京師,以激勵各地軍帥。公元1275年春,賈似道在蕪湖兵敗,沿江諸將有的逃跑,有的投降,沒有一個人堅守陣地。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庭芝所轄郡縣的大多數將領都能堅守城垣。元軍來勢洶洶,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利於揚州。為了激勵士氣,李庭芝時常發放獎賞給他手下的將士,將士受恩,人人為他拚命搏殺。十月,元帥阿術率軍駐紮鎮江,攻打揚州。阿術久攻揚州不下,就在城外築起了長圍。不久,揚州城中糧食已盡,死者滿道。
公元1276年,有人對李庭芝勸降。李庭芝把使者放了進來,殺死了他,並且在城上燒掉了詔書,表示誓死不從。不久,淮安知州許文德、盱眙知軍張思聰、泗州知州劉興祖都因糧盡而降。但李庭芝仍在征收民間積粟供給士兵,民間的糧食吃完了,他就命令揚州的官員出糧,官員家的糧食也吃光了,就令軍中將校出糧,摻雜上牛皮、麩曲供應士兵,他不希望有一個士兵餓肚子。士兵們感激李庭芝的體恤,表示會誓死效命,所以他們仍然天天堅持苦戰。
雖然最後元軍還是占領了襄陽,李庭芝被元軍抓獲並慘遭殺害,但正因為有李庭芝這樣的忠良始終堅持抗元,才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府得以苟延殘喘。公元1279年,腐朽沒落的南宋王朝終於抵擋不住元軍南下的攻勢,滅亡了。
雖然南宋滅亡了,但是李庭芝的名字刻在了大家的心裏。他體恤士兵,與廣大將士同甘共苦,受到廣大將士的愛戴。作為一個好的將帥,一定是一個以身作則、關愛手下的人。現代企業越來越講究人性化管理,不光要關愛職工,領導的以身作則也顯得日益重要。隻有一個以身作則的領導,才能帶領團隊取得成功。
日本前經聯會會長土光敏夫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土光敏夫在1965年曾出任東芝電器社長。當時東芝公司的效率低下,不是因為沒有人才,而是因為公司的組織龐大,部門眾多,再加上管理不善,員工工作鬆散,導致了東芝效益的下降。土光敏夫接任東芝電器社長後,提出一條口號,要重建東芝,這條口號現在很多東芝的老員工還記憶猶新,“一般員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腦,董事則要多用十倍,我本人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每天比其他人早到半小時,並且空出上午七點半到八點半的一小時時間,讓員工跟他一起動腦,研究討論關於公司的問題。他的口頭禪是:“以身作則最具有說服力。”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一次,為了杜絕公司的浪費現象,借著參觀的機會,他給公司的董事好好上了一課。
一天,東芝的一位董事很想參觀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遊輪。因為土光敏夫已經看過多次了,所以他事先和這位董事說好由他來帶路。
他們約好在櫻木町車站的門口會合,他在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隨後,那名董事乘坐公司的車趕到。
董事不好意思地說:“社長先生,抱歉讓您久等了。我看我們就搭乘您的車前去參觀吧!”他以為土光敏夫也是乘坐公司的專車來的。
土光敏夫平靜地吐出一句:“我並沒有乘坐公司的轎車,咱們去搭電車吧。”
這位董事當時就愣在那裏,羞愧得無地自容。
原來土光敏夫是故意這麽說的,他為了杜絕浪費,讓公司合理化,以身作則不乘坐公司的車,對那位董事進行了“深刻的教育”。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公司,所有員工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隨意浪費公司的物品,怕被土光敏夫抓到。由於他以身作則,東芝的情況逐漸好轉起來。
領導者的工作習慣和自我約束力,對員工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領導者都能夠按時上班,工作時間盡量不涉及私人事務,對工作盡職盡責,那麽在管理員工的過程中自然就會事半功倍,使整個團隊重新煥發精神。
陰符第七:重要的保密、調兵工具——陰符
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卒有緩急①,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為之奈何?”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②。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誓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③,若符事聞,泄者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①緩急:情勢緩急、軍情安危。
②陰符:古代軍中的一種秘密通信方法。符以銅版或竹木製成,麵刻花紋,一分為二,以花紋或尺寸長短作為秘密通信的符號。
③稽留:停留,耽誤。
武王問太公說:“率領軍隊深入敵國境內,全軍突然遭遇緊急情況,或者對我有利,或者對我有害。我想從近處通知遠方,從國內策應國外,以適應三軍的需要,應當怎麽辦?”
太公回答說:“國君和將領之間可以使用秘密的兵符,一共分為八種:有我軍大獲全勝、全殲敵軍的陰符,長度為一尺;有擊破敵軍、擒獲敵將的陰符,長度為九寸;有迫使敵軍投降、占領敵人城邑的陰符,長度為八寸;有擊退敵人、通報戰況的陰符,長度為七寸;有激勵軍民堅強守禦的陰符,長度為六寸;有請求補給糧草、增加兵力的陰符,長度為五寸;有報告軍隊失敗、將領陣亡的陰符,長度為四寸;有報告戰鬥失利、士卒傷亡的陰符,長度為三寸。凡是奉命傳遞陰符的,如果延誤時限、泄露機密,聽到的和隨便傳告機密的,都一律處死。這八種陰符,由君主和將帥秘密掌握,是一種用來暗中傳遞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戰場機密的通訊手段。這樣,即使敵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無法識破它的奧秘。”
武王說:“您說得太高明了!”
在古代,生產力和技術水平有限,所以在戰爭中,通信手段比較簡單,能選擇的方法屈指可數。為了通信保密,我們的先人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陰符就是其中的一種。本篇首先闡明了陰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卒有緩急,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接著詳細說明八種陰符的不同形製和內容。最後強調在使用陰符時應注意的事項:“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聞,泄者告者皆誅之。”可見古代行軍打仗中陰符的重要性,畢竟陰符承載著重要的信息,甚至關係著國家的存亡。
兵符就是陰符中的一種,是我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可以作為兵權的象征,有一個小小的兵符就可以調動千軍萬馬。因為陰符非常重要,所以統治者會對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符從中間分為兩半,讓相關的雙方各拿一半,想要使用的時候,兩半兵符必須扣合在一起才可以起作用。戰國、秦漢時期,遇到戰事,需要調兵遣將的時候,都要使用兵符。一般這樣的兵符上麵會畫一隻老虎,所以那時又稱兵符為虎符。
虎符分為左右兩半,一般右半邊存於朝廷,左半邊發給地方長官或者統兵的將帥。而且為了保險起見,都是專符專用,一個虎符隻能用於一個方麵或者一個地方。一個虎符絕對調動不了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遣將的時候,需要兩半虎符合在一起才能生效。戰國時期的虎節,可以說是虎符的前身。
為了維護統治,一般君主會掌握軍隊的征調大權,施行憑“虎符”發兵的製度,而且管理製度十分嚴密。調動的軍隊達到50人,就需要有君王的符命,可見兵符在戰爭中的確起著很大作用。
三國時期,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到慘敗,無奈向北方逃去,這樣南郡就變得空虛。諸葛亮趁這個時機,派兵勇奪南郡。諸葛亮的軍隊俘虜了南郡的守將陳矯,取得了南郡軍隊的虎符。然後諸葛亮拿著這個虎符,詐調荊州守軍,讓他們去救援南郡,而後趁勢派張飛襲擊了荊州。之後再用相同的方法調動襄陽的軍隊,讓他們去救援荊州,隨後派關羽襲擊了空虛的襄陽。
就這樣,憑借一枚小小的虎符,諸葛亮調動曹兵,兵不血刃地占有了三座城池。
小小的兵符有調動三軍的作用,因其承載著重要的信息和使命,所以在古代,不論是統治者還是將領都非常重視兵符。
陰書第八:承載重要信息的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