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

第三章中華民俗民風(1)

婚嫁禮俗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人們將婚姻視為神聖之事,《禮記》中記載:“昏禮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婚姻的實質在於宗族的延續。傳統漢族婚俗基本上延續了古代的“六禮”製度。傳說周文王卜得吉兆,親迎太姒於渭河之濱,整個過程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儀式,後來此儀式演變為婚俗儀禮的範本,即為六禮。

納彩——傳統婚聘第一禮

納彩即男方父母托媒向中意的女家表達求婚之意。舊時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戀愛。男孩子長到十七八歲,家長就開始托媒找女家,如果相中哪家姑娘,就托媒人去提親。若女方不允,也會婉言謝絕,俗話說“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

古代納彩所帶禮物用雁,因為人們認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順乎陰陽往來;二是雁失配偶,終身不再成雙,取其忠貞,以雁為禮表達求婚之誠意。

問名——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問名是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後,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克,謂之合八字。

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幹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據五行之說,相生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區還根據雙方的屬相合八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迷信說法。

納吉——婚約達成

納吉是將合婚得吉的結果通知對方。這一禮俗唐代叫“報婚書”,近代又稱“換帖”,即現代意義的“訂婚”。納吉時,男方要備禮到女家,雙方互換婚書,表示婚約達成。舊時男方備禮用雁,到了近代逐漸演變為如耳墜、戒指、銀帽等飾物。納吉之後男女雙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是“有人家了”。

納征——下聘禮

納征亦稱下彩禮、下財、下禮、過禮、過彩禮、放定、下定、行大盤、行聘、行聘禮等。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彩禮。彩禮的數量和品質,各地不同,主要視家境的貧富而定。下彩禮即依禮製,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實質是送和要結合。行聘前,先由媒人執彩禮帖(禮品清單)與女家商議,往往雙方對數量、品質多存爭議,需商議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時,男家備禮書,置於紅漆木盤上,排隊手捧肩挑禮品,伴以鼓樂送至女家,女家協助將禮品擺開,供女家親友鄰人觀賞過目。女方收下,下彩禮畢,婚約正式成立。聘禮中的物品多用雙數,忌諱單數。

請期——選擇良辰吉日

請期又稱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舊時隻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議。其程序是先請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將日期及迎娶事項寫成帖,請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見,故稱“請期”。一般要卜得兩個吉日,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然後經女方篩選,將選中的日子確定,俗稱“定日子”。

在迎娶之前還要進行迎親“過禮”儀式。過禮多在上午進行。禮品數量不限,但必為雙數。必備禮品為活鵝一對,代雁;酒一壇;衣服、首飾、衣料;喜餅,為大盒酥皮點心;喜果、幹鮮各四盤,多為棗、栗子、花生、桂圓,取吉祥寓意;茶葉,取“三茶六禮”之意。

親迎

親迎是迎娶新娘的儀式,俗稱娶媳婦,它是婚嫁禮儀的中心環節。漢族地區大致有迎親、祭拜天地、行合巹禮、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確定後,男女雙方都要為婚嫁做準備,稱為“備嫁”。

到了娶親之日,一般都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早晨吃過喜麵後,迎親的花轎就要啟程。新郎換上禮帽,胸前係大紅花,一切就緒後,迎親的隊伍夾帶著鼓樂隊浩浩蕩蕩去迎接新娘。

花轎到女家門前,鼓樂隊要吹三遍才開門,意為“憋性”,故意把新郎拒之門外。新郎進門後,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長。新娘出嫁的著裝不論哪個季節都是一襲紅,通常喜棉忌單。若是夏天出嫁即在腰間纏一縷棉絮,據說這是寓意“兒女厚實”。新娘離屋上轎時,足不著地,一般由新郎或家中兄長背出或抱上花轎。待新郎、新娘在轎中坐穩後,同時起轎,一前一後,娶親的隊伍開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轎後,走在最前麵的人要撒青龍帖或喜字帖,遇到橋、井、廟宇或拐彎處都要貼青龍帖,中途不能落轎。

等到迎娶隊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轎衝著喜神的位置落定,迎親的姑娘們鋪下紅氈,掀開轎簾,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下轎後,就開始拜天地儀式。一般天地桌擺放在堂屋門前,女東男西站定,在司儀的喊聲中,開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的儀式,隨後送入洞房。

離娘肉

男子娶親時,要準備幾十公斤的豬肉給女方送去,此肉稱為“禮肉”或“離娘肉”,這是數十種彩禮中必不可少的一種。

離娘肉的選擇很有講究,一般多為新鮮的生豬肋條肉和豬後腿。有些地區習慣送一塊,這塊肉就要大一些,少則15公斤,多則20公斤。送肋條肉時,肉塊以有6根肋骨為最好,以求吉利。有些地區送肉的數量要根據新娘親戚的數量來決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爺等親屬,每家都有享受一塊禮肉的權利。所以,男方家要準備數十塊2~3公斤重的肉塊,到女家時分送給新娘的各門親戚。若是送豬後腿,必須是整腿贈送,不能切開。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兩家以後將常來常往。

婚宴

婚禮設宴是一種慶賀形式,對送禮者來說也是一種答謝。無論是在飯莊設宴,還是在家擺席,按傳統成規,席次要依禮而行。由於中國傳統觀念強調男女有別,一般來說婚宴上男女分席而坐。未成年的孩子不分性別隨家長一同就座。最早的是6人席、8人席,後來興起圓桌9人席,又出現10人席。

席的類別大致可以分成:1貴賓席:(上賓席)如邀請來的娶親人員(娶親太太、送親太太、娶親官客、送親官客)、做官的、有功名的人、社會名流等。按官位大小及社會威望排列桌次、座次。一般由本家邀請其社會地位身份相等的人物作陪。2新親席:男家招待女家主婚人及家庭成員,由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作陪。女家招待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由女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作陪。3近親席:父係的近本家、姑姑家、母親的姥姥家、姨家、表親家等來賓單開席。4朋情席:根據來賓情況,按長幼次序,年長者上座,年輕者下座,安排桌次、座次。席間,本家要挨桌謝席。新郎、新娘一般也要敬酒、布菜,說客氣話。

進洞房的禮俗

1坐帳:新娘被送入洞房後,朝著喜神的方位坐下,謂之“坐帳”。

2撒帳:將栗子、紅棗、花生等撒在新人的床上,邊撒邊念“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此謂之“撒帳”。過去坐帳要坐三天,為此新娘在婚前幾天便要節食,避免坐帳時難堪,後改成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3吃“子孫餃子”:舊時,京西一帶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抬去食盒,內裝米、麵、肉、點心等,娘家要請“全福人”用送來的東西做餃子和長壽麵,所謂“子孫餃子長壽麵”,把包好的餃子再帶回家。結婚這天,新娘下轎,先吃子孫餑餑長壽麵。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同坐,並由“全福人”喂沒煮熟的餃子吃,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與生孩子同音)!”

4“同牢”:古人的結婚儀式中有“同牢”之舉。就是新郎、新娘同吃一份肉(很可能這肉是放在一隻碗裏),以表示共同生活的開始。

5合巹:新婚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此風俗起於上古。本用匏(葫蘆)一剖為二,將兩器(瓢)之柄相連,以之盛酒,夫婦共飲,表示從此成為一體,名為“合巹”。後世改用杯盞,乃稱“交杯酒”。

6結發:結發本來指束發,即將新婚夫妻的頭發象征性地結紮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別剪一綹頭發用彩線紮在一起做信物的。後世把元配夫妻稱作結發夫妻。

鬧洞房

結婚當晚,親友不論老幼都可鬧房。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者要在外高唱鬧房詩,直到守門人感到滿意才開。入房後,還要取預先擺在床上的物件,由鬧者結合物品內容唱讚詩,逐件取完後才能看新人。然後,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戲謔性節目。鬧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歡樂、熱鬧的氣氛,是婚禮的最。

鬧房節目,又叫“戲出”,內容有文明與粗俗的,有高雅含蓄與情趣低俗的。常見的有“薑太公釣魚”、“雙龍搶珠”、“挾泥鰍”、“水底撈月”等。如“薑太公釣魚”,是用一個麵盆盛半盆水,水麵浮動一塊小木板,板上放塊蛋糕,上麵插幾個小鞭炮,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釣竿,下垂一支點燃的香,用這香去點燃下麵的小鞭炮。“戲出”做完,賓客散去。喜娘領了“花彩”(即紅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婦始上床安寢。

回門

舊稱回鸞,又叫請回門。新娘小弟乘轎到男家邀請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備“太平麵”請郎舅,並給紅包,然後新婚夫婦乘坐女家來接的轎子回娘家。回門的禮節與新婚典禮的禮節大體相同,要叩拜祖先、嶽父母、親友長輩,並參加飲宴。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親自下廚,象征性地燒一兩道菜答謝結婚之日前來幫忙的親友,此謂“試廚”。

婚典俗信

禮中有俗,俗中有禮,是中國傳統禮儀的特點。在中國傳統婚禮中即是如此。比如婚禮前需要準備的大棚、喜字、禮堂、喜房等就有許多俗信。

喜棚主要是用來設宴招待親友的,因而也稱酒棚。

喜字是民間的吉祥圖符。按習俗,娶親用雙喜字,嫁女貼單喜字。

禮堂是新婚夫婦拜天地的地方。禮堂要設天地桌,所謂天地桌就是供奉天地諸神的香案,新婚夫婦拜天地用。天地桌要用紅緞子圍起來,地上鋪紅地毯。

喜房就是洞房,洞房門口要貼喜聯,窗上貼紅喜字,炕(床)上麵吊著紅羅帳。炕(床)上有紅緞、綠緞繡被各一床,鴛鴦繡枕一對。炕前鋪紅氈。

中國傳統婚禮,對禮儀人員有特殊的要求。第一,必須是全福人(也稱全合人),即應有配偶和子女,父母在堂更好。在人倫關係上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更理想。鰥寡孤獨者是不能做禮儀人員的。第二,禮儀人員的屬相不能與新郎、新娘犯相。第三,必須懂得傳統婚嫁禮俗,善於應酬外場。第四,麵容、體態無顯著殘疾,儀表端莊,舉止大方。

壽誕禮俗

壽,是年齡久長之稱。古時候,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隻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50歲或60歲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慶壽”。

祝壽禮儀

從60歲開始,各地風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要為當事者舉行祝壽活動。

一般不能自己給自己慶祝,而應由子女或親戚朋友出麵舉行。子女或親朋在決定給“壽星”慶祝壽辰之後,較講究的做法是預先發請帖給其他的親朋好友。請帖要大方、莊重,措辭要精練達意。內容主要說明:為誰祝壽、壽期何日、地點何處即可。

壽禮的範圍很廣,但最常見的有壽糕、壽桃(如季節不當令,也有用麵粉做成桃子樣的)、壽麵、壽聯、壽幛等。隻準備其中一兩樣即可。

主辦慶壽活動的人家,應預先設立“壽堂”。壽堂正中用紙或綢剪貼一個大紅“壽”字,有的則掛一幅書法家書寫的“百壽”中堂,兩旁張掛壽聯。

壽慶柬帖

這是慶祝生日應用的柬帖。壽慶柬帖與其他喜慶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孫或親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

子孫具名

為子孫具名的壽慶請帖。父壽用“家嚴”或“家父”字樣,嚴母壽用“家慈”或“家母”字樣,雙壽則用“家嚴”、“家慈”字樣並列。兄弟眾多的,可由長子或推兄弟中對外最有聲譽的代表具名,數代同堂者也可用“率子孫鞠躬”字樣,不必全體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