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軟實力,硬道理 (3)

還有一個大家熟知的東西,前麵也提到了,品牌也是軟實力的一種,這也是需要積累的,而且品牌除了時間積累之外,還需要你不停地花錢,要不停地通過個案積累讓大家相信你。比如說召回這件事情,BP石油已經幾百億美金花出去了,就為了不損害到品牌價值。這些隻有通過大量的事情別人才能相信你這個企業是誠信的,品牌價值才能延續。人也一樣,人的軟實力要通過很多事件積累,讓周圍的人相信你是這樣的人不是那樣的人,這些東西是不能通過培訓解決的,要通過事件、時間和過程讓人了解,比如你是誠信的人,怎麽知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銀行的卡單上你從來沒賴帳,承諾的一定能做到,這樣十年以後人人都知道了,這個時候你的軟實力也就積累起來了。

我最近有一個小投資,是個朋友的項目。結果這個朋友虧了很多錢,最後我說,你虧了錢隻證明一件事:你是好人但不是能人。我說你是好人,你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資本,你下次還可以跟我談;如果你最後掙了錢把錢卷跑了,證明你是能人但你不可能再跟人談第二次了,這個事情畢竟是花了錢證明他是好人,因為他確實很努力,財務也很透明,但這件事情確實是失敗了。所以要有事件才能證明你的軟實力,我認為軟實力的形成,需要在事件、人物、故事、時間和周圍人對你的評價上經過一個時間段的累積,大概需要個7、8年時間別人就了解你了,軟實力也就出來了。

真正的領導都是虛空的

我喜歡讀老子的《道德經》。我覺得《道德經》裏講了很多王道之術,這也是軟實力的一種。很多人看可能不這麽認為,覺得老子很虛,什麽無為有為的難理解。書裏說的確實比較抽象,但實際上是講怎樣把虛空變成實的分享。比如說有為和無為這點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領導者實際上是虛空的。

所謂虛空的就是說你有戰略、有價值觀但你不做具體的事情,看著很虛空,但是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說給大家的,實際上是遠景、價值觀,用感染力說服大家,然後剩下的人就去做事情。所以最好的領導者相當於神一樣,我們誰也沒看見,但大家都聽神的話把事辦了;次一點的領導是君主的領導,天天生氣發威,然後拿鞭子抽著大家;最次的是暴君,出了力後來大家把他顛覆了。

實際上這些話大概是一個意思,我們要用正確的價值觀,用戰略來感染和管理一個社會或者一個組織,這是最好的領導者,這就是虛空,通過虛空換得實際的有。而不是說,比如一個創業者、一個經理、一個領導人,每天都去做群眾和基層願意做的事情,你是董事長你總做銷售的事情,財務的事情,你很實但最後變成了無,當你做這個事情公司沒有方向,公司沒有方向船就飄到別的地方去了。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最多的是終極的王道之術,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說一個好的領導應該管什麽?應該不管什麽?怎麽管?我覺得《道德經》裏講得很充分,像“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講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從反向研究使勁得到正麵的結果;像“為而不有”,說的是你做這件事,即使成功了也不占有它,不讓它成為一個包袱,這就像李嘉誠追求無我。我們往往一成功到哪都說我是博士,我怎樣牛叉,結果被壓倒了;無為而有,你做一件事情不怕被壓倒,你每天懷著空杯心態,這樣你才能謙虛,跟人打交道才能變成無我的境界。

吃虧和占便宜是算不清的人生賬

一些大學生和職場裏的人有很大困惑,感覺很糾結,他覺得自己天生具備一種無我甚至於超我的境界,思想境界很高,感覺特別為別人著想,但是在他所在的環境,他是被排斥的。結果往往是替別人著想,放棄一些東西,放棄了自我的追求——包括最基本的去追求物質的本能,但別人還覺得你跟他們格格不入,在這個環境中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想換地方,但換地方別人覺得你頻繁追逐環境的變化,或者覺得你不是很穩重,但是如果不換,總是在這個圈裏待著,總是追逐自己的短處,自己的長處總發揮不出來,形不成軟實力,總之很糾結。

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和環境的關係應該算一個長期的帳,你在短期你幫別人總是吃虧,比如一塊錢你給了別人就真少一塊錢,但你如果遇到事後總是拿一塊錢給別人,十年之後你可能會得到一萬。一個堅持無我的人或幫助別人的人,都不是當下有回報的人。這樣的人做事憑的是一個信念、一個觀念,首先不看重回報,其次這種回報不知道在哪,第三不知道回報多少。如果你一筆筆地算得清清楚楚,你不會去幫助別人,因為每次都吃虧,所以一般來說像前麵提到的那個哥們借了5000萬最後變出來這麽多錢,他起初並不知道會變出這麽多錢,而且他也沒有算過,如果他一開始算這麽清楚就不會隻拿利息了。所以我說這是一個人生態度的問題,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每一次的博弈,如果你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就不在乎每一次的博弈,軟實力也是靠這種不計較的事件的積累形成的。

吃虧和占便宜是人生永遠算不清的賬。我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時為了給朋友幫忙,用我的章處理了些事情,結果給我帶來了債務問題,好幾千萬得我還,幫忙幫出一堆債務,怎麽辦?我還了吃這麽大的虧,我不還就可能把他抓起來。這是人生態度問題,對我來說,如果把他抓起來坐牢,他一輩子就沒了,我隻要扛得住我就慢慢扛著,所以我把這些都背下來了。這個朋友後來成功了,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了,社會多了一個好人,我沒被壓垮,最後也把這個事處理了。

當然,我是一個俗人,如果現在沒處理完,我心裏也會不舒服,但是當時做這個決定完全是價值觀的導向,不是算賬的結果,我不知道他能怎麽著我會怎麽著,我隻是一個想法:先扛著,別讓他進去。如果你是價值觀的選擇就不會算這個賬,如果算賬就一直糾結,因為這個賬永遠難算平,是情感的賬,像男人女人談戀愛永遠算不平的賬,你最好把它變成價值取向,是幫人,而不是變成每一次的博弈,去算吃不吃虧。許多信宗教的去奉獻去吃苦,他沒有覺得吃虧,因為他是價值取向,有的人總在算結果反而是非非常多。

90後:不要代表,隻要表達

有些80後、90後剛開始工作,覺得60後、70後瞧不起他們,確實也有些人覺得他們軟實力不夠,不可靠。我不這麽認為。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挑戰和每一代的因素。比如我們這一代想的事都是大趨勢,小事都做不來,嘴都特別能說,現在80後很技術化,很少敘事,個人興趣發展得非常好,個人特長、專業、商業操作的一套商業文化比我們強,這些東西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優勢。前兩天馬雲和我在北海道演講,馬雲講對80後特別對90後非常有信心,為什麽呢?互聯網時代是這批人在主宰,而隻有這些人是未來互聯網時代的真正參與者、駕馭者、管理者和創造者。當然我們得敬畏這批人,我們沒有理由說我們比別人強,我們除了年齡比別人大,其他一無是處。因為年齡大帶來的所有東西——所謂經驗、眼光,他們年齡大了也會有,這個東西不值得驕傲。

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第一次參加小孩家長會的時候,校長講了一段話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當時他們一年級開學,校長講,所有的教育都是用我們幾百年前的知識,教我們孩子去應對未來幾十年不確定的事件。這話很對,讓我知道必須用未來的知識應對未來。所以今天教育本質要發生變化,應該教會學生用未來的知識去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我覺得這就對了。實際上80後、90後是掌握了應對未來的知識,然後去應對我們不確定的未來,我覺得這才叫牛叉。我掌握了一堆應對過去的經驗,我現在要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我感覺到知識和經驗不夠用,除非你說往亂裏整,回到野蠻生長,那我的經驗比你們強,但社會是向未來、新方向開放的,互聯網是朝更加法治、民主、富強的方向發展的,我們這代人以及上麵的幾代人都沒什麽優勢。

舉例來說,在客戶裏碰到問題,在怎麽處理客戶糾紛上,對比一下各個年齡段的方式很有意思。60歲以上全用這套辦法,讓他打官司也不打,就是開會鬧事,然後也不去注冊合法的組織,反正就是折騰,這就是他們所謂的一不相信法律,二不相信次序,就是謾罵,假定你是什麽然後開始做一個對抗;再小點40、50歲的原來老的知青,很簡單,直接辦事,或者一棍子就打了就辦了就完了,不跟你討論這些;30歲以下全部會打官司,他們知道得靠律師解決事情,我上班忙,找律師處理,我根本不開會,搞情緒,不喜歡,這就是法治的進步;如果到了90後可能更法治、更理性。90後最近講的一句話讓我感覺到有希望:我們不要代表、隻要表達。90後講這句話什麽意思?我們50後、60後、70後被代表習慣了,隻被代表不會表達,從來不說我要說什麽,我說的話都是媒體上說的標準答案,90後說不要代表隻要表達,我自己會說憑什麽你代表我,如果都這樣了,每個人更加個性更加善於表達,民主社會的基本要件逐步形成了,因為民主首先是表達,按法律、按次序表達,其次形成不同的意見,按照法律的軌道來處理不同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千萬不要覺得年輕是一個弱點,你代表未來,代表未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未來,是一個很具體的未來。你比如說今天80後全部是在網上生活的,這就是未來。而因為有網絡你發現偉大的人都不牛叉了,這就很好。為什麽?這就消除了的土壤,是精英、愚弄,偉大變成偶像欺騙,今天就沒有了,互聯網把這事解決了,就解決了很多問題,還有其他人也解決了很多問題。凡是偉大地端著的都掉地下了,這樣大家開始進入完全平等的遊戲規則,這個社會以後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