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想不發火有妙招
什麽時候,達到溝通最難?
當你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甚至到了別人想和你吵架的時候,你能控製自己不發火嗎?
對於很多人來說,控製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當你控製的時候,表情也會非常不自然,很假。
那麽如何控製自己的怒氣呢?給大家一個很簡單、有效的方法。
當遭遇別人挑釁的時候,你想發火之前,不妨先重複一遍對方說的話,當你重複的時候,對方也會陷入一個冷靜的梳理過程。
例如,有人說:“你怎麽把電腦用壞了呢,對工作這麽不負責任!”
本來你想立即就和麵前的這個人吵一架,但是你可以說:“你的意思是,電腦是我不正常操作使用壞的?你能保證不是其他方麵的原因嗎?而且,僅僅因為我的電腦出現故障,你就下判斷說我對工作不負責任是嗎?”
當你的問題問出來後,雖然你沒有發火,但是會刺激對方思考,他自己就會檢查出語言中的邏輯漏洞。這樣,不等你發火,對方就會作解釋,而解釋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我不是那個意思……”
此外,製怒的這個動作還要“防患於未然”,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要有方式方法,不卑不亢去溝通。
畢竟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或者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效果。
例如,你想給某個人一個建議,你可以要這樣說:“你在各方麵都很優秀,如果你給我的報告中沒有錯別字,那就更好了。”
這樣的說話語氣使別人很樂意去接受的你的意見和觀點,也會很容易去改正自己的缺點。但是如果你用指責的態度指出別人的問題,對方就算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也因為你指責的語氣而心懷不滿。
溝通的目的是什麽,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
當人們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遠離了這個初衷,絕大多數人都遇到這樣的情形,和他人發生激烈爭執的時候,思路頓時就飄到了很久以前,N年前的事情也會被翻出來,常常會老賬新賬一起算。
當人們開始“翻舊賬”的時候,常常忽視了問題本身。忘記了出發點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但是走著走著,已經偏離了我們起初的軌道。
所以,在和他人的交流中,我們要隨時控製自己的話題,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牢記目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對於人的攻擊,溝通最終的結果也是為了問題的解決。當我們說出自己的觀點以後,先聽對方如何看待,隨後一定要將重點轉移到問題解決方案的提出上。
還要注意的是,要解決一個問題之前,就應該提前做好利益的分割,很多人溝通都是因為一些利益方麵的衝突,這讓溝通變得複雜,在這種時候,盡可以把問題變得簡單一些,也就是兼顧雙方的利益。
要弄明白你們雙方角色的關係,是“在商言商”,還是有特殊的感情關係。
如果是利益上有衝突的雙方在溝通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會搶著表達自己的意思,卻忽略對方的意思。當你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對方卻沒有什麽感覺的時候,溝通就無法進行。
所以,既然利益是雙方共同的關注點,那麽,在溝通的時候,要逐步探明對方的利益訴求,以合理的分割作為原則,爭取達到一致。
我年輕的時候,感覺自己腦子轉得快,常常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讓對方啞口無言。
總是以為自己又成功拿下一個客戶,或者又成功說服了一個人,很有個人成就感。
直到有一次,我在酒桌上搞定了一個大老板,當時他拍著胸脯給我做出承諾,一定能夠按照我的要求進行。那天我心情非常好。
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第二天,這個老板把一筆業務轉給了他的一個手下全權代理。而手下完全沒有按照我和老板約定的條目進行,讓我非常生氣。
開始我找這位老板的時候,他還支支吾吾,說“手下人不好管”,可是沒過幾次,他就不接我的電話了。一筆業務就在磕磕絆絆中進行得很艱難。
這個事情給我的刺激很大,讓我意識到很多事情不能隻靠“術”來征服別人,還要有“道”的支撐。口頭上說服別人是容易的,得到別人口頭上的承諾也是容易的,但是當我們不能合理地給別人提供價值的時候,即使別人礙於情麵勉強答應,但是後續,他們會因為內心的不滿意而產生變故,讓事情會更加複雜。
溝通同時也是門妥協的藝術。要兼顧兩個方麵的利益,才能做到平衡。
該妥協的時候也應該妥協,盡量不要逼迫別人勉強答應他本意不想做的事,合情合理才不會導致前期承諾時候簡單,後期執行的時候繁複無比,讓自己措手不及。
溝通時要隨時關注對方的表情,有時候,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就會暴露出對方真實的想法。
你看自己是一個天,他人看你是一個點。讓你的同事低估你的優點,讓你的對手高估你的缺點,方能無敵於職場。
職場中,想讓人心甘情願幫自己很不容易,畢竟工作不是幫忙,各人有各人的職責,職場也不是交朋友的地方,而是賺利益的場所。
隻有付出利益,才能交換到利益。這一點不但對於同事間的關係,對待領導和員工也照樣試用。
不付出,靠職權控製是建立不了合作意識的。
那麽什麽是最好的合作?就是合理控製。每個人都有自己可控製的資源,每個人都需要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個合理的團隊中,你如何處理和其他人的關係?
如果你要跟人合作,你就得問一問,合作的利益點在哪裏?關鍵點在哪裏?我能不能控製?
如果別人給了你全部控製權,任何事情隻要你拍板和決定就可以了。
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很牛,實際上,你遠離了人際關係的本質,長久下去,你一定喪失人緣,就別提通過合作建立自己的人脈了。
因為當一切都在你控製之中的時候,你就隻是在雇傭幾個機器人在替你幹粗活!最傻的人是自己。
當然,如果你全都不能控製,那麽你就是在替別人的理想打工,需要檢討自己,是否在工作中,已經機械到別人都不願意告訴你“為什麽”的地步了。
合作是一門藝術,不論和誰合作,你都要分析一下,這一次,你的利益在哪裏?你能控製多少?你能為對方帶來什麽?什麽讓他人選擇了你?
分析得越多,越有利於自己把握事情的本質和走向。
在一個團隊中,多數情況下你充當什麽樣的角色?
不得不說,每個人在團隊中發揮的能力不一樣。有的人是能力起主導作用,具備最好的執行力,還有的人成為主導者,是最能影響格局的人,自然還有人成為團隊中最吃苦耐勞,卻往往被忽視的角色。
能力不同,格局便不同。
但是無論扮演哪一類角色,都應該爭取自己的合理地位。
建立自己的威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一定的威嚴,你工作起來的時候遭遇強攻、被人隨意指使安排的情況就會少。
畢竟工作中總有雜事,應該誰來幹?大家都該循環分配。
如果每一次都是你來處理雜事,就要檢討自己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是不是一副好欺負的樣子,讓大家覺得你適合做雜事。
還是你總是關注細節,忘記了團隊發展目標。
人的關注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隻幹雜事就隻能越來越邊緣化。
正確的做法是,遇到被分配雜事的情況,不必盲從,也不要拒絕,應該問清楚:“下一次,還會繼續分配讓我做這類性質的工作嗎?”
不要小看問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亮出了你的威力。貌似你隻是詢問工作,但是給了別人一個信號:我可以大度,被分配做不重要的工作,但是我不會一直這樣。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無法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個人自信感不強。在一個團隊中,發發快遞、寫寫匯報郵件、給大家訂餐……這些工作最簡單、最安全。
可是你真的想永遠這樣下去嗎?
工作是鍛煉出來的,沒有一個壓力施加下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多優秀,自己可以變得多優秀。
最後一定要說一句的是,如果你有機會從事重要的工作,一定不要放過機會去嚐試,即使失敗了,你也沒什麽可失去,仍可以心氣平和地繼續手頭的工作。
成功的路永遠不是選擇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一步步試出來的!
合作的過程中,不相信同事是不行的。
還是我以前常說的那樣,不放心把自己的後背交給戰友,就打不敗眼前的敵人。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適度,如果需要你小心戒備的時候,你自恃與戰友關係好,不小心踩雷,你以為戰友會一定背著你前行嗎?
不要輕易有這種勇氣。我有個朋友,接管了一個分公司,他做事頗有些江湖氣,雷厲風行,手下們也很服他。
可是有一天,他開除了一個不合格的員工,這個員工居然給總公司寫信,信的內容有的是無中生有,有的是添油加醋,把朋友檢舉了一番。
其實朋友的業績有目共睹,可是正因為他能力超強,平時不加收斂,所以有小人作祟。公司大老板居然找人來朋友這裏調查情況。
開始,朋友和我一起吃飯的時候有些鬱悶,我特意讓他提高警惕,該做下屬的工作就得馬上做。可是朋友說:“這種事兒,沒關係,我手下不用囑咐也知道該怎麽說。”
他說這番話的時候,我起初以為他要麽就是在我麵前嘴硬,要麽就是還沒有重視,本想和他多說幾句,可是我還沒來得及強調事情的重要性,他便有事匆匆離開。後來,我也把這件事忘在腦後,可是事情過了一個月,朋友被降薪了!
他一臉鬱悶地來找我,問我為什麽當時就預感到事情不對勁兒。我對他說:“第一,離職的員工說老板的壞話,雖然這種事很不道德,但是很常見,誰都容易理解,那麽為什麽上麵還專門找人過來調查,一定是有小人添油加醋,才導致這樣的結果。第二,總公司來的人心理狀態是這樣的:他們來的時候畢竟是帶著任務來的,本意上他們希望查出點什麽,證明自己確實沒白來,證明他們自己投入了工作。但是如果你會做人,穩定住周圍的人心,他們自然要空手而回。第三,你的下屬是個很大的問題,當有人隨便說說你壞話的時候,憑你的能力,誰也不敢附和、也不敢撼動你。可是上麵不支持你了,他們不知道風往哪裏刮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來算計你。”
看到朋友很煩心,我告訴他:“現在的這個錯誤犯得很及時,早解決想不到的問題,就不等出大錯時收拾爛攤子,此刻知道工作中的關係以利益為先,一切沒那麽牢固,以後自然可能站得牢固。”
這句話讓朋友從憤怒的氣氛中慢慢抽離出來了,我接著幫他分析,其實總公司還是信任他的能力,因為降薪這件事情並沒有動搖他的根本,但是如果是降職,那就麻煩了,一定會有人希望借這次自己能頂替,如果有了這麽大的利益趨動,一切不堪設想。
作為一名職場觀察員,我總是看到很多人講“在職場,如何不可被替代”,每次看到這樣的說法,我都希望人們能把這個當成未來發展的目標,而不要誤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已然具備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實沒有任何人不可以被替代,“小心防備”比“以身試雷”好得多。
“樂群”這個詞,來源於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有些人“樂群性”高,有些人則相反。
職場中,有人不願意和他人一起共事,也不大願意主動和別人聊天,接觸,總是希望別人先接近自己,可是久而久之,時間長了,同事覺得他“不愛說話”,也就逐漸放棄與其交往,這時他就會感到被孤立,心理壓力增大。
可是開口和同事聊什麽呢?
沒有經過設計,天南海北的瞎聊是不可能的,這樣既顯得自己不職業化,又耽誤他人的時間,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實際上可以準備幾個話題,例如:
問一問你的同伴:“你的工作進行得還好吧?”
問一問你的同事:“你把繁瑣的工作做得有條不紊,請教一下有啥好方法啊?”
或者問那些皺著眉頭的同事:“我能為你做點啥,是否需要幫助?”
這些話題問出來,就會讓人感覺你是個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又懂得合作的人,隻有短短的幾句話,能讓你得到的回饋是相當可觀的。不得不說,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歡推、拖、拉,唯恐做得太多而吃虧。你與別人不同,將來你的發展自然也會跟別人不同了。
此外,樂群的氣質不是一種包裝,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觀點,比如當你的同事想出了一條連領導都讚賞的絕妙好計,你內心可能隱隱有些失落:為什麽不是我想出來的?可是你要懂得承認和接受別人,自己沒有發光的時候,不如偷沾他的光。比如你說:“你的這個主意太好了,好棒!”在這個人人都想爭著出頭的社會裏,一個不妒忌同事的人,會讓所有人覺得你本性純良、富有團隊精神,尤其領導會對你另眼看待。
在團隊中,需要別人幫你一把的時候,要學會使用誠懇的態度,用恰到好處的語言真誠地感謝別人的幫助,並保證他日必定回報。可以這樣說:“這件事情,非常需要你這方麵的能力,沒有你發揮作用,我可是六神無主呢。”
這樣,他人通常會答應你的請求。當然,將來有功勞的時候,就算對幫助自己的人沒有利益的報答,言談中你也需要宣傳一下他人幫你的“好人好事”。
要記得,不管人性多麽複雜,人都是喜歡美好的,人都是向往快樂的,人都喜歡單純的交往。
別以為控製別人是本領,控製別人用手為你做事是失敗的,手代表一個人身上最廉價的勞動力。應該影響他們的心,用心才能完成最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