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把人情債當手段 (1)

當你和牛人交往的時候,即使你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也可能瞬間就會被忘掉。倒不是說牛人“忘恩負義”,而是他們太忙了,記憶空間有限。

此時,你需要強化這種交往。

如何強化?每一件事情的角度都是多麵的,找出這件事情中讓你收獲的好處,隻要你去想,就總會找到。

例如,你幫助別人完成了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本來你累得要命,隻為了得到他的感激,從而期待在以後的發展中,需要他的時候,也會得到他的幫助。

可是偏偏對方不想欠你人情,他給你豐厚的報酬,不想欠下人情債。

那麽,你怎麽辦?

既然他擔心人情債會給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壓力,那麽你不妨讓自己欠對方的人情債。

例如,你寫E-mail告訴他,在這個事情的處理過程中,你收獲了從未有過的成長,正因為辦了如此複雜的一件事情,你對社會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更深刻地理解了辦事的規則……總之,你要把自己幫別人的事實說成你被別人幫助。

這樣,你就永遠不會讓他撇清關係,可以為進一步接觸打下一定的基礎。當你再次約他一起吃飯的時候,你不是以幫人者自居,讓對方產生心理壓力,而是你感謝這段緣分,你也有所收獲,你願意平等地與之交往。

要補充的一點是,這裏給讀者提供的東西看似是手段,實際上並不僅僅是手段,也不是教你虛偽,而是教你找到事情的另一個角度,你看問題從此會更全麵。

當你遇到一些非常強勢的人的時候,就必須拿出進攻性。

因為麵對別人進攻的時候,一味防守隻會刺激對方攻城略地,戰無不勝。

比如當你是一名銷售員,當對方挑釁你的時候,你聽到這樣的質疑:“你不就是想把這個東西賣出去嗎?”

你可以這樣回答:“您就是這麽看待我這個人的嗎?”“您真的這麽認為嗎?”“我哪裏讓你產生了這樣的誤會?”

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卻轉換了思路和話題。

要知道,類似這種反問的話,刺激了對方的再思考,中斷了他部分的思路,他本來以為說完“你不就是想把這個東西賣出去”這個結論後,你會感覺尷尬,而產生放棄的心理。可是,大部分人很難從人格上否定另一個人,當你把話題架高,讓他來回答“我哪個表現讓您出現了這樣的誤會”的時候,他需要的就是為自己的言論和評價負責。因為對於一些牛人來說,他們不怕傷害別人,但是他們不希望的是,說出一兩句特沒品味的話,讓自己感覺有份。

所以,隻要你練習反問句,就能讓你的防禦更加堅固。

在牛人所在的權威領域創造不了平等,就在他領域之外創造平等,平等就會蔓延開來。

一聽“控製狂”,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詞十分誇張,離自己很遙遠。

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已經學會了控製。例如,當大人們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孩童時期的我們就通過大聲哭鬧來表達自己,對大人們進行了情感上的控製。

長大之後,沒有人再輕易用“哭”來控製別人了,但是下麵的場景卻很多,你應該感到不陌生:

A:“你幫我把這部分文件複印了吧。”

B:“我沒有時間。”

A:“我上次給你複印的時候,可是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

當然在這段對話中,A不是壞人,但是讓人覺得很壓迫,因為他就是個“控製狂”。

“控製狂”看起來並不是冷漠的人,反而是一些看起來挺爽朗的人,他會很樂意地幫你一點小忙,有時甚至會自告奮勇地幫助你,然後希望你從此對他感恩戴德,沒齒不忘。

接受了“控製狂”的幫助,心理上就會招致巨大的負擔,尤其當他把“幫了你”掛在口頭上的時候,慢慢地,你內心的感激就變成了厭惡。

“控製狂”有個很奇怪的表現,就是很關注他人,別人發生了什麽事情,他們往往非常熱心。在他們為別人做的某一件小事上,記憶力尤其好,好像他們腦子裏有個小本子,專門記錄某年某月某日,他做了什麽來幫你。包括什麽時候,你吃了他一塊巧克力,什麽時候他給了你一個蘋果。僅僅隻是一些小零食而已,可是“控製狂”甚至會覺得他“養活”了你。

更要命的是,在你們兩個有矛盾的時候,他會把這些拿出來作為攻擊你的武器,他不在一件事情上就事論事,而是扯到很久很久以前……你們兩個人的交情,說來說去,就為了來論證你是多麽忘恩負義、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可以理解的是,“控製狂”不是惡人,因為每一個人,幫助了別人之後,希望得到別人的感動。但是,如果做每一件事的目的就是為了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麽,那還不如不做,免得將來自己生氣,也免得將來有一天把自己陷入“控製狂”的境地。

那麽,如何對付“控製狂”呢?

別把他為你做的事情太當回事,這不是讓我們寡恩,而是要你多去發現,分辨他人給你的是“恩情”還是“債務”。當別人幫你的時候,隻要他願意,那麽就一定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負罪感是很強烈的感情,在我們覺得虧欠別人的時候,很容易答應他們很多無理的要求。很容易被對方控製,作出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卻還覺得是自己責任所在。

改變這一切,必須要分清哪些是你應該做的,哪些是你想做的,哪些是對方以各種理由強迫你做的。

當“控製狂”要求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就事論事,不提過往,並表示:“我是個就事論事的人,現在我沒空去做你交代的事情。”

幾次之後,對方就會知道,他在這方麵,是無法控製你的。

你喜歡常常給你“忠告”的人嗎?

有的人非常有意思,很願意給別人忠告。例如,當一個老員工讓新員工幫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新員工搖頭不動。老員工就可能給予忠告了——“你這麽偷懶可不行呀,我讓你去複印可是為了你好,工作中成長最重要,你多做一些事情,就多有一些收獲。”

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很無聊,明明自己偷懶,還冠以幫助別人成長的名義。畢竟,任何人來公司工作,都不會以幫助別人成長為目的。

如果你是新員工,你會接受嗎?

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果這個老員工對你不錯,你對他有期待,他提出要求的時候,你應該立即起身幫忙複印,還要說“您坐著,讓我來。”

第二種情況:你的確很忙,沒工夫“伺候”他,就誠懇地說:“您自己來吧,我手頭有更重要的工作。”

不必懼怕給你忠告的人會怎麽評價你,這根本撼動不了你的地位和別人對你的評價,因為任何人不順著這類人的心意,他都會給人忠告,其實其他人比你都煩他。

講個親身經曆的事情吧。

我有個老同學,他最愛給人忠告,也曾經給過我忠告,說我“太驕傲”,理由就是,有一次我和他去參加一個商業聚會的時候,我隻跟旁邊的人說了話,跟其他的人可能隻是換了名片或者連名片也沒有換(因為我認為交談過才能留下印象,我不希望幾十張名片中,一個人也不記得自己)。這種我有意為之的行為就被定義為“驕傲”。

“忠告”同學對另一個同學的評論就更負麵,他說這一位同學虛偽、不真誠、有心機,理由就是他問起我這位同學是否結婚的時候,這位同學裝作沒聽見,不回答。還有個理由就是他問這位同學月收入多少的時候,這位同學還是裝作沒聽見。

該同學的做法惹怒了“忠告”同學,“忠告”同學苦口婆心勸說這位有心機的同學“要坦誠”,可是這位同學,不但堅持“不坦誠”,還斷絕了和“忠告”同學的往來。

還有一位我們都很喜歡的同學,這位同學的人際關係處理得滴水不漏,堪稱完美,可是這位“忠告”同學是這麽評價他的:“感覺他做作,一切的友善都是裝出來的。”可就是這位“裝出來友善”的同學,在“忠告”同學去國外出差的時候,還安排了國外的朋友親自開車接他,並提供免費吃住。可依然被“忠告”同學定義為“裝模作樣”,原因隻是沒有滿足他虛無縹緲的對“真誠相待”需求。

所以,當一個人給你忠告的時候,判斷一下他的忠告是為了讓你舒服,還是讓他自己舒服?這就是虛偽和忠告的真正區別。

某種程度上,“控製狂”願意與人爭辯。

任何話題都可能產生爭辯。

一個女性朋友就因為這樣一件事情,和多年男友鬧掰了。理由很簡單,男朋友忘記了她的生日,當女性朋友發火的時候,男朋友是這麽說的:“我容易嗎,大清早起來上班,每天想著工作上的事兒,辛辛苦苦,你還怪我?”

不但如此,他還說,“你應該反思自己,為什麽不能夠善解人意,為什麽不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對待我呢?”

這一次的爆發終於導致決絕分開,後來女性朋友說,其實她已經累積了好多年,她的男朋友太好辯論,不論做錯什麽事,沒有一次肯承認是他的錯誤,總是有理由。

單位升職沒有他,他說是因為有個女同事會溜須拍馬。

加薪名額沒有他,他說是同事妒忌他的能力,故意陷害他。

看到成功人士出現在電視上,他說如果他有那麽好的背景也能成功。

就連他偷看她的手機,他都會說那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受過他人的欺騙,所以……

每一次辯論,他都有理由。

可是每一個理由,都讓人對他的人品打上一個問號。

這樣的人,太好辯論,無論你指出他做錯了什麽,他總會想個辦法,讓你去原諒他,為了他的行為負責。

和這樣的人其實不易交往太久,因為久而久之,接觸他的人可能會習慣他的怨天尤人,習慣性地為他負責,習慣性地忍受。

可是當有一天,忍受的一方筋疲力盡的時候,也就是恩斷義絕的時候。

所以,對待這樣好辯論的人,要讓他為自己負責,不要因為小事而原諒,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對待他的狡辯,我們應該當仁不讓,擺脫他的控製,必須讓他為具體的行為道歉,這才是對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