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搞好業務關係——有手腕才有影響力 (3)
領導宣布這個安排的時候,大家給於曉軒的是熱烈的,發自內心的掌聲。
心理學專家支招
如果你的周圍,有一個零失誤的員工,想想看,他就會成為你的魔障;如果你的旁邊坐了一個完美的同事,他可能就是你內心的地獄。
所以,任何一個人對待自己都不能過於苛刻,如果天天做的都是警惕犯錯誤,那麽就沒有精力去更好地思考本職工作,要知道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麽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這裏重要的一點是,對待任何錯誤的態度,無論錯誤大小,都不能狡辯,更不能推卸責任,否則再小的錯誤也會因為不當的舉措,而釀成大錯。在自己沒有給公司創造巨大的、讓老板覺得你獨一無二的價值之前,要清掃死角,消除不安全隱患,降低工作失誤概率。鄰裏效應——求人辦事前,先成為他的“熟人”
鄰裏效應指的是,彼此感覺熟悉的人,會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
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這個實驗。他們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種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心理學家詢問了所有住戶的主人: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
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鄰居交往的幾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隻有10%。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人們和自己近距離的人接觸會非常多,而對於距離變遠的人的接觸就會逐漸變少,生活中有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講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因為人們和鄰居接觸多,彼此間的話題也非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偶爾通個電話,大部分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苦於找不到話題。
與人交往得越多,你們的關係就越親密。因此,有個心理學家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
職場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和自己部門的人會很熟悉,而和其他相關部門的人的聯係相對會較少。在這裏,注意到這樣的一個說法,那就是“相關部門”,要知道一個公司設置各個部門都是要發揮獨特的作用,而且是為了公司流程的整體運作和共同目標服務的。
很多部門的同事也許你平常不理睬他們,但是當你需要他們為你提供服務的時候,感覺就會非常生疏,導致辦事效率降低和不順暢,那麽怎麽辦?這就需要應用到“鄰裏效應”,應該在求人辦事以前,先成為他人的“熟人”,這就是為什麽有的人和別的部門混得“臉兒熟”,辦事就又快又好,而有的人一聽說需要部門協作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就會頭疼,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
鄰裏效應就是讓你未雨綢繆,在請求其他部門幫助之前,先給自己鋪好路。想一想,麵對一個熟人的時候,當你滿麵笑容地請他協助你的工作,他怎麽可能拒絕呢?
這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毫無刻意地達到目的,又不留痕跡。
呂晨風是M公司老總親自從外企請來的人事總監。
老總非常重視呂晨風,甚至把呂晨風的資曆和背景在開晨會的時候,一一對大家列舉陳述,所有員工都覺得呂晨風的閱曆太不簡單,但是大家也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M公司是出了名的“缺乏溝通”的孤島,不知道呂晨風會如何打開局麵。
人事部門在招聘的時候,都沿用了一貫的風格,就是傾向於重用那些好靜少言的員工,這樣的做法就間接形成了公司現在的格局,那就是同事之間的溝通非常少,大家各忙各的,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碰個頭解決一下,平時很少說話,很多員工甚至連同部門同事的名字都叫不上來。
呂晨風開展的是人事工作,必須很快和各部門都熟悉起來,老總也知道這一點,於是就安排了一次他和各部門主管的聚餐。
聚餐原本是非常熱鬧的事情,巧的是一群沉默的人聚集在一起,結果是更加沉默,大家除了客套話,很少溝通,老總不在,也沒有人願意第一個搶風頭,還有幾個主管看到這個情況,感覺到老總對呂晨風的重視,心裏酸溜溜的,更加不說話。
看到這種情況,呂晨風就主動給各部門的同事敬酒,一圈碰杯之後,大家開始放鬆了,對呂晨風也有了好感,覺得他是一個很痛快的人,這時,呂晨風卻喝醉了。大家就主動攙扶他,還有的主管主動給呂晨風倒杯水,扶他去洗手間。
第二天,呂晨風精神抖擻地上班了,為表示昨晚聚餐,他喝醉了,大家對他的照顧和體貼,他又一一地去辦公室找到昨天認識的主管們,表示道謝。在一天的時間內,呂晨風順利地加深了各個部門對他的印象,和同事們達到了友好的交流。
老總向秘書詢問呂晨風的情況,秘書就悄悄說:“新來的呂總和各部門的主管都熟悉了,因為他酒量不行……”
老總說:“別開玩笑了,呂晨風的酒量是我平生罕見的。”
……
這種低姿態地向人示弱,接受救助的做法,滿足了同事被需要的快樂,也增進了交往,幫助呂晨風賺足了人氣!
心理學專家支招
人們都有這樣的心理感受,那就是熟人求自己好辦事,即使難辦的事情,有時候也“抹不開臉麵”,但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向自己開口,那就沒有絲毫的壓力,可以一口回絕,更不必優先辦理。
公司機製下尤其如此,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永遠不和其他部門打交道,而且每個打交道的同事性格迥異,不可能保證在你急需協作的時候,他就能夠跳躍煩瑣的流程,第一位地幫助你。
所以,平時就應該不動聲色地接近同事,遇到同公司同事的時候,無論是不是自己部門的,都一定記得主動打招呼,當其他同事谘詢自己事情時,應該積極熱情地解答。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從平常小事上,創造接觸機會。這裏,還有特別要說的一點是,如果別人很熱情地請你吃東西,請一定不要拒絕,可以借此增進和同事的了解,並記得回請對方做為答謝。
蹺蹺板定律——合夥人,利益均衡是王道
心理學家霍曼斯在1974年提出了這樣的一種理論,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在本質上來說,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那就是沒有人甘心在人際交往中,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沒有一個人願意對他人無償地付出,也沒有一個人會得到他人的無償付出。一段穩定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相互交換的平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玩蹺蹺板的道理是一樣的,平衡才是王道。
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即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對於這一點,職場的人應該更加重視,尤其是剛入職場的人,由於缺乏逆境的鍛煉,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走入社會後,其他人也會像老師一樣圍著自己轉,其他人有什麽好的事情都會想著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難,別人都會像朋友一樣無私無欲地出手相助。以至於很少去考慮,在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之後,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些什麽,要知道,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障礙,它會阻礙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把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放在第一位,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這樣的人,注定孤孤單單,走不了太遠的路。
況且職場不是校園,同事之間的關係不是師徒關係,而是競爭關係,更應該平衡利益。對於蹺蹺板定律來說,這更是合夥人做生意的王道,很多人由於資金、人力等方方麵麵的原因,齊心協力地一起做生意,有的合夥人成功了,發展了自己的品牌,有的合夥人卻失敗了,甚至再好的朋友都反目。而且,更多的反目,不是出現在最困難的時候,而是出現在事業漸入佳境的情況下,為什麽會這樣,關鍵在於產生利益的時候,合夥人會不會玩好蹺蹺板。
餘震峰和藍斌是非常好的朋友。
餘震峰開了一家網吧,藍斌就幫忙,網吧開業之後,來的人非常少。餘震峰考察了市場,發現自己的網吧規模太小,設備的檔次不高,於是決定提高檔次。
這時,作為朋友兼雇員的藍斌就把自己的三萬元積蓄拿出來借給了餘震峰,因為兩個人是多年的朋友,也並沒有寫借條。兩個人一起籌劃,網吧的檔次提升之後,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
兩個人都越來越忙,後來他們還合夥製定了網吧會員製度和包夜消費優惠等各種項目,這家網吧終於成了附近最好的上網場所,不久,餘震峰算了一下自己的收入,有三萬元足以還藍斌的借款了,但是餘震峰沒有馬上行動,他認為自己用這個資金再做些運轉和擴張,那麽這三萬很有可能就變成了四萬、五萬……或者更多。
可是,他沒有想到他還給藍斌的隻是三萬,受益的時候他完全沒有考慮藍斌的利益。
就這樣,半年後的一天,藍斌對餘震峰提出了還款的要求,而且,告訴餘震峰,他不想再做網吧的這份工作了。
餘震峰聽到藍斌撤資的消息非常惱怒,當他找到藍斌問原因的時候,藍斌很平靜地說,開網吧太累了,自己覺得生活不規律,想把自己的投資抽回來,去做點其他生意。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餘震峰拍著胸脯說:“老藍呀,你累,我比你更累呀,你白天工作是辛苦,可是每晚都是我在這盯著,我已經連續幾年沒有好好睡一個安穩覺了。”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藍斌輕蔑地笑了,他平靜地說:“你累,你應該心裏平衡,網吧的收益是你的,我累,我心裏不平衡,因為網吧的收益和我沒關,包括我的借款,其實你早就可以還我了。”
聽完藍斌的這句話,餘震峰再也沒有說話,他馬上取出資金還給了藍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索取無度,已經傷害到了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朋友。
心理學專家支招
利益均衡不但對於合夥人來說非常重要,平常和人的交往也應該重視蹺蹺板定律,不要總是等待著別人的幫助,有時候可以這樣想,是為了自己而幫助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那麽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你也就沒有資格向別人求助。
在職場中尤其要注意到的一點是,一定要維持自己和別人利益的平衡點,很多人為了利益不均而爭鬥,其實個人內心都應該有一個天平,例如,收益最大的人,自然要承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收益小的人,相對要少承擔,如果一個總經理對員工說:“你們在精力上對公司的付出比我少多了!”根據蹺蹺板定律,這同樣是可笑的,因為收獲不同,付出相對不同很正常,沒有那一個人願意無償被別人包括公司利用,大部分的員工都是根據自己的薪水來安排自己的工作態度。當然,就個人發展而言,非但不要總是利用別人為自己做事,而且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應該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如果,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提升,與其做一個討好別人的人,不如做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這樣的人更容易被人尊敬,人際關係不必刻意經營也能遊刃有餘。定勢效應——越老練,越危險
定勢效應就是人們常有的一種固定不變的態度,這種心理學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國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的一個實驗得出的。包達列夫向兩組大學生出示了同一個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組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說,馬上要給大家看的照片上的人,是個非常恐怖的罪犯,而向另一組大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科學家。
看後,他讓兩組大學生被試用文字描繪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第一組的評價是:此人深陷的雙眼證明他內心對這個世界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和社會對抗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評價是:此人深陷的雙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學研究的路上輕易不肯放棄的決心。
這個實驗有力地說明了定勢的作用。這也讓我們想到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有的“大反派”在鏡頭前一出現,我們就覺得他要扮演一個壞人,這就是從長相產生的定勢效應。有個成語叫“疑人偷斧”,講的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