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搞好同事關係——從獨立到相互依賴 (9)
蘭茜對於業務方麵非常熟稔,一套項目能與客戶交流得滴水不漏,可是由於缺乏組織這類會議的經驗,蘭茜不得不找到行政主管盧玉芬,希望從她那裏能夠得到一些指導和建議。敲開辦公室的門,盧玉芬客套的寒暄和熱情的笑容令蘭茜備覺溫暖,說明來意後,盧玉芬很幹脆地答道:“會議問題,我們做行政工作的,即使領導沒有安排,也應該盡力去做,對於會議設置和籌備事務,我會在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找你溝通一下,然後,等你同意之後,我們就進行。”
看到盧玉芬的熱情,蘭茜非常滿意地離開了,她覺得工作真的沒有什麽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自己不擅長做的,隻要讓人們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就OK了。
當蘭茜安然地等消息的時候,她還告訴自己不要去催盧玉芬,因為本來就是額外的工作,還是等盧玉芬做好了主動來找自己,然後因為自己也不擅長組織會議,隻要裝模作樣地看一下會議流程,就可以實施盧玉芬的方案了。
距離會議差不多隻有一個星期了,還沒有接到盧玉芬的任何電話。這時候,蘭茜覺得非常著急了,於是,她幹脆直接地去了盧玉芬的辦公室。開門的是盧玉芬的秘書,秘書聽說她找盧玉芬,向盧玉芬要會議安排資料,非常吃驚,她說,盧玉芬休假了,昨天開始,正好要休十天的年假。
也就是說,盧玉芬回來的那天,正是會議召開的那天。蘭茜暗想糟糕了,這個盧玉芬休年假的時候,居然把幫助自己安排會議布置的事情給忘了。
蘭茜知道,此時的她,想哭都沒有時間,應該馬上安排會議,統計人數,安排地點,選好座位,組織好交流會的各個項目……任何一個小的環節,她發現隻要自己不盯緊了,就可能出錯誤。
沒有想到的是,她還是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有一個大客戶,臨時決定要來,但是蘭茜沒有給安排好接待,那名大客戶自己來到了單位,酸溜溜地和老總表示了不滿。
蘭茜知道,雖然這名客戶本來就沒有理由一定要求馬上有人去接待,可是因為他和公司談的全是大業務,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客戶的一切要求就都應該滿足,況且臨時要求接送這樣的事情,更應該很自然地考慮到。
蘭茜知道了自己的失誤,但是她不知道是自己工作的漏洞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原來客戶臨時決定要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蘭茜的手機號,就給行政部門打電話,行政秘書告訴了盧玉芬的時候,盧玉芬的回答是客戶應該直接向蘭茜請示,行政人員沒有接到會議的委派,沒有資格傳達,對此事裝作不知道。
蘭茜更不知道的是,盧玉芬剛上任的時候,隻做了一個對員工的規定,而唯一觸犯這個規定但是卻很健忘的人就是自己……
心理學專家支招
對於個人來說,需要修補的地方是很多的,沒人要求人們要做一個完美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完美。
因為,當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一個缺點永遠無法被人們準確地預測為危機,而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切卻已來不及了。
所以,每天拿出一點點時間反思自己,想改變的時候,就馬上做吧!留白效應——沒說完的話更有意味
留白效應最早來源於書法繪畫上的一種手法,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智慧。
對於心理學來說,留白也同樣重要,如果將這種智慧,這種空白,運用到職場,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有時候,不說的話比說出來的話,更蘊涵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有所注意的是,別人欲言又止的話,比起直接的批評和建議,更有意味。
舉個不當的例子,如果領導和下屬說話絮絮叨叨,什麽都一定要講清楚,下屬對領導的決策一覽無餘,就容易滋生懶惰的心理,隻做領導交代過的,不能主動工作和積極思考。所以,有的領導經常在安排工作的時候,說到一半不說了,下屬們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往往會更加謹慎,能夠想到領導沒有想到的,做領導沒有交代過的,生怕有所遺漏,甚至當下屬幹完工作向領導匯報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生怕領導批評自己沒有領會領導意圖。
再例如,張純是外貿公司的業務代表,在多年的業務交流中,他跟另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李力誠成為要好的朋友,兩人在工作之外也經常約著一起吃飯。
後來公司要談一筆大業務,領導找到張純,就問他和李力誠的關係,張純沒有去分析領導的“留白”,後來張純的公司丟掉了一筆大訂單,大客戶改簽李力誠所在的公司。公司裏開始有了一些傳言,說張純把公司的底價透露出去。張純百口莫辯,才知道當初領導的深意。所以說,在和同事的交往中,留白更加重要,和同事溝通的時候,要留心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有耐心把事情了解透徹再做決定。
寧小波和謝謙是競爭對手,其實,謝謙的態度一直非常平和,有時候,兩個人為一個方案爭辯的時候,謝謙的態度從不像寧小波一樣激進,反而更像商量事情。
但是寧小波並不理睬謝謙的態度,反而像吵架一樣地逼迫謝謙表明立場,有時候,謝謙的觀點還沒說完,就被寧小波粗暴地打斷。
寧小波非常好奇,為什麽公司裏多少個有膽、有識、有為的年輕人,都在跟謝謙的較量中紛紛落馬,摔得鼻青臉腫夾著尾巴落荒而逃,而眼前的這個人,說話經常說一半、漏一半,毫無幹練之處。
寧小波有和謝謙一決勝負的勇氣。他覺得自己始終占據著各方麵的優勢,年輕、博學、新潮、反應靈敏,懂電腦、懂英文,這些都是謝謙無法具備的。謝謙唯一能炫耀的就是他的經曆和經驗,據說十幾年前他是和公司一起創業的,但是寧小波對此同樣不以為然,他認為這就是謝謙所有的籌碼。
但是,寧小波沒有想一想,這個含蓄內斂的人必有過人之處,不然,為什麽其他的老員工都紛紛離職,隻有他穩坐釣魚台。寧小波的部門是公司策劃部,每次開會的時候,寧小波都大出風頭,後來甚至沒有謝謙發言的機會。
由於寧小波迅速而果斷的辦事能力,幾乎所有的同事都發現謝謙的落伍,但是,就在寧小波得意的時候,卻被謝謙的“留白”大大地栽了一跟頭。
那一天,謝謙領了一個人來找寧小波安排工作,說這人是他的……寧小波連謝謙都不放在眼裏,況且,謝謙的親朋好友,於是,為了讓謝謙盡失顏麵,寧小波故意把謝謙周圍的人,查戶口一樣地盤問了一番,然後一紙調令讓他去了一個無關緊要的部門。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董事長把寧小波叫去,他才知道刁難的那個人是董事長恩師的外甥。從此,無論寧小波多有能力,董事長都刻意地回避讓他發言,而且,公司所有的高層捕捉到這個信號,對寧小波都開始冷漠,好像寧小波並不存在,至多是一個可多可少的物品。
當寧小波怒氣衝衝地找謝謙質問的時候,謝謙還是很平靜地說要想不辦錯事,就一定要先學會不打斷別人說話,其他沒什麽可以傳授的。後來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寧小波終於決心另外去尋一份工作了。
心理學專家支招
職場留白是一種藝術,一個人要注意給別人留有轉身的餘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現在的人們考慮問題都喜歡來個相對思考,對於絕對的東西,在心理上有一種排斥感。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有一個人斬釘截鐵地說:“事情必須這樣做”,別人在心理上就會有另外的一種想法,那就是:“我難道必須執行你的想法嗎?”
所以,不能說太絕對的話和一切直接接觸或傷害別人情感的話,更嚴格地說,在和別人接觸的過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一定”、“必須”怎樣怎樣等,談個人的意見的時候,可以用“我想”等詞語來代替。與他人相處的奧妙,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所在。如果一個人總是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麽,她將不可能獲取別人的真誠與合作。
投射效應——不當炮灰,也不過度防衛
投射效應指的是人們很容易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很多時候,人們都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在職場中,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被別人當了職場炮灰,覺得自己被人利用,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投射效應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的出現反而意味著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本身自己的思想有了偏差,例如過度防衛。
隨著職場競爭的激烈,的確,人們的腦神經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生怕一不小心,做了職場炮灰,於是,人們提著心、吊著膽,警覺地察言觀色,以保全自我。這樣緊張的狀態,很多時候容易讓人們陷入到過度防衛的怪圈。
人們變得像刺蝟一樣麵對別人,看到別人的時候,還以為別人是刺蝟,要知道,當以這樣一種滿身盔甲的狀態麵對職場環境時,很容易讓人勞心傷神,耗掉了輕鬆,耗掉了坦然,耗掉了工作效率和好人緣。
當然,如果提倡職場中人,完全毫不設防地與人交往這也是不現實的,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周圍的形式,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最好的答案。
陳明一和同事王初曉激烈地爭論了起來。
陳明一非常大聲地說:“這套方案你提出質疑的理由不充分,因為一套方案還沒有實行就否定,這才是冒險的行為,而且,在方案沒有實行以前,誰都不能保證成功或者失敗,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而且你能保證你的方案就一定能夠創造價值,那我聽你的!”
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陳明一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加快了,臉上的溫度也在升高。
可是,王初曉也有自己的堅持,他說:“根據公司以往的經驗包括客戶反饋,都說明了這套方案的問題,況且,現在隻是讓你改進一下,也不是完全徹底推翻舊方案,隻是做了調整和優化,你應該冷靜點。”
陳明一更加憤怒,他說:“改來改去,我沒法冷靜。”說完,他重重地將記錄本扔到桌子上,氣鼓鼓地坐在椅子上不再說話。最後,其他同事打了圓場,說考察一番再決定。
同事們三三兩兩離開了辦公室,陳明一卻依然坐在電腦前。坦白地講,方案存在的問題,陳明一更加了然於心,但是當王初曉真正提出來的時候,他還是非常激烈地維護自己的觀點,仿佛不想馬上被擊倒。
所以,他不由得較起了勁。別人越是反對,他就越是要沒有理由地堅持。陳明一能感覺到,自己最近的職場人際糟糕透了,不但工作時和大家合不來,平時在一起也容易起分歧。無論是沒有理由地堅持舊方案,還是和同事們業餘時間的爭論,自己都表現得很固執。
谘詢了心理醫生之後,他懂得了造成這種固執的原因,是由於自己內心的防衛過度。因為怕被別人當做職場“炮灰”,於是處處提防人,甚至先出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陳明一發現,問題不僅僅出在方案上,而是出在自己的心理上,而越反抗,也許越證明了自己的信心不足,擔心別人抓住自己的弱點進行攻擊,證明自己已經把自己定位於一個弱者的地位,因為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隻能過度武裝麵對一切。
於是,陳明一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調整推廣方案的同時,也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戰勝“過度防衛”。
心理學專家支招
很多時候,因為懼怕自己成為“炮灰”,人們容易誇大自己的價值,堅持自己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將別人反對的聲音和不同的意見,上升為對自己的否定、排斥,甚至是壓製。這時,人們的內心就會出現恐慌感,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便會表現出沒有理由的堅持和固執。也就是投射效應所反映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的頭上。
在職場中,大家要處理很多工作,同事之間產生不同意見是常有的事,但如果其中某個人將工作的分歧理解成對自己的否定,就會出現很多無謂的爭執,也就是過度的防衛,結果不但影響工作效率,還傷害了人際關係。
這種在很多人身上出現的過度防衛卻能耗掉人們的心理能量。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總是莫名其妙地感覺周圍人對自己有敵意,卻列舉不出充分的證據,而我們的內心卻因為這種感覺而焦慮、緊張,並為此時時提防別人時,就有必要提醒自己陷入過度防衛的怪圈了。
所以,職場中人不妨有時候和自己對對話,知道自己的心理底線,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在有原則的基礎上,再與人有原則地合作,既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又能恰到好處地與人相容,這就是一種不當炮灰,也不過度防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