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搞好同事關係——從獨立到相互依賴 (5)
聽了這句話之後,徐立傑於是努力工作,爭取給自己多攢點跳槽資本,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他有了很大的突破,而張默琛還是對公司持絕望態度,也沒有任何工作目標,就是隨意地做著領導分配下來的任務。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一個人隻有付出大於得到,讓老板真正看到他的能力大於位置,才會給這個人更多的機會和支持,讓他幫助自己創造更多利潤。
有一天,兩個人的合同到期了,徐立傑準備好了對領導說離職,可是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領導給他的管理層職位的聘用書,而等待張默琛的,是不再續簽合同,也就意味著,徐立傑換到了高檔的車廂,而張默琛卻不得不中途下車。
心理學專家支招
原來的工作沒有挑戰性,自己想換種方式生活、調整一個新的工作空間、不想輕易滿足現狀、想要勇敢地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空間,是很多人不斷跳槽時標榜的理由,但是有時候,缺乏足夠的意誌力才是導致工作出現問題,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雖然,跳槽是個機會,但是過於頻繁地更換單位或者工作,會不利於專業經驗和技能的積累。
除非自己在原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混日子、熬資曆,或者收入與付出又確實不成正比,這份工作已經沒有提升空間的時候,跳槽才不會被稱作半途而廢的職場選擇。
要記住,不論什麽情況,你現在對工作的努力,都決定了你將來如何填寫你的簡曆給你的下一任老板,既然誰也無法擺脫工作,那麽為什麽,不在這一次,就把自己的小宇宙燃燒起來呢?
彼得原理——別搶不屬於你的骨頭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總結出的結論,他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在各種組織中,大家都習慣了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員工們能夠在自己本職工作上稱職和勝任了之後,就開始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職位。
這個原理有時候也被人們稱為“向上爬”原理。“向上爬”的說法更加生動,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例如,一名稱職的教授在本職工作上非常出色,於是他就認為自己可以晉升到大學校長的位子,可事實是,當他到了理想的職位後才發現自己無法勝任。或者,一個優秀的員工被提升為管理他人的領導者後,就表現出了能力上的欠缺。
職場中,這種現象尤其多,每個人都想往上爬,爭奪更高的權利,高職位就像骨頭,當上級留下一塊骨頭的時候,人們就忘記了自己的能力,忘記了反思這塊骨頭究竟自己能不能啃得動而拚得你死我活。搶到骨頭的發現原來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好吃。
但再來一塊骨頭,人們還是會不要命地去搶;沒搶到就心生怨恨,虎視眈眈地盯著搶到骨頭的,陷入永無休止的爭鬥。世界上每一種工作,都會碰到無法勝任的人。總會有能力不足的人被調到一個不勝任的職務上,他會在這個位子上原地踏步,把工作搞得一塌糊塗。對於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占據了不贏的位置,導致發展停滯的惡劣後果。
楊遠帆和許長青的同事關係非常好,在公司裏也是非常被領導器重的兩個人。
年終,公司搞推廣策劃評比,每個人都可以做出PPT展示自己的成果,勝出的人不但會有優厚的年終獎,而且領導會給一個意外的驚喜。
楊遠帆非常積極,為了一個創意,他常常想好久,他對細節的把握已經做到了唯美和極致,他滿心歡喜地準備好了要展示的PPT。
許長青長時間裏並沒有重視這次的推廣策劃方案,而且,他也不擅長去做市場調研,他知道對於公司那些嚴謹的領導來說,沒有精確的數據,再好的設計也缺少說服力,而且最讓他鬱悶的是,居然在最後一天,他才知道,由於部門領導的欠缺,大領導的神秘驚喜是,評比第一名的人,可以代理該部門的領導者。
怎麽辦?怎樣拿到那筆做策劃的數據呢?方案征集截止日的最後一天,許長青突然歎了一口氣說:“遠帆,這個推廣怎麽做呀,讓我一時半會兒去想,還真的沒有什麽好的創意,我做了一個PPT,你幫提提意見,我好修改一下。”
楊遠帆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許長青做得太一般了,沒有什麽創意,楊遠帆就隻能和許長青說說字體顏色等小細節的問題,說的時候,許長青很謙虛地聽著,聽完了,就很隨意地對楊遠帆說:“讓我也看看你的方案吧。”
這讓楊遠帆躊躇了,但是因為許長青的態度非常誠懇,而且一想明天就要開大會了,許長青想改也來不及了。
第二天開會,許長青因為資曆老,按次序先發言,許長青的PPT所用的推廣創意居然和楊遠帆的一樣,在講解時,許長青對老板說:“數據的那部分PPT考在另一個電腦,電腦發生了故障,我不能夠提供精確的數據,就提供一個簡單的情況吧。”
接著,許長青就將楊遠帆研究的數據結果當眾分析了出來,楊遠帆聽得目瞪口呆,他沒想到許長青會搶自己的功勞,他不敢把自己的方案交上去,也不敢申訴,隻好棄權。後來,許長青的方案獲得老板的認可,終於可以代理處理部門的事務了。
坦白來講,許長青偷了楊遠帆的創意,而且搶了不屬於自己的骨頭,終於有一天出事了。由於推廣不是他自己的,雖說他知道數據的增長趨勢,但是具體數據他還是沒有查清楚,在執行方案時出現了漏洞,又無法及時修正,結果方案還是失敗了。後來領導得知這個方案不是他自己做的,而且出了重大的工作事故,就無情地找了個借口將許長青邊緣化了。
心理學專家支招
職場中永不停息的是向上爬,或者是把別人拉下馬,踩著別人再往上爬。
對於個人而言,不是你的功勞,你不要去搶,不管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搶別人的功勞總不是成功的捷徑。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你搶別人功勞的事情被人發現,你將會無臉見人,不僅被搶者會成為你的敵人,而且更會影響所有人對你的看法。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工作的唯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隻有自己親手創造的功勞才是自己的財富,別人的東西終歸是別人的。要想真金不怕火煉,在職場中獲得真正的認可,就要憑自己的真本事去創造,投機取巧的做法終究會害人害己。因此不要去做奪取他人功勞又自毀前程的傻事。
身在職場,不是自己的功勞,就不挖空心思去占有。不搶功,不奪功,這樣的人不僅人際關係好,而且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成敗效應——成就感,無法從“獨角戲”中獲取
成敗效應是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的人們的一種心理反應。他通過研究一群學生的反應,推導出人們的心理,那就是,人們願意在努力之後,再去體驗成功和失敗的心理感受。
具體的研究方法是,他給了學生們幾套難度不等的問題,讓學生們自由地選擇解答。他發現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了一類中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再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題,而挑較為複雜的難題,借以探索新的解決方法,等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達到成功的境地時,會感到內心的愉快與願望的滿足。這就是成功效應。
但是對於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他們經過極大的努力之後仍然不能成功,失敗經驗累積的次數過多之後,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厭棄學習。這就是努力後的失敗效應。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很多人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認為工作是提升自我的過程,隻要努力,哪怕沒有同事的認可,領導的獎勵,自己一樣可以做到心靜如水。其實,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每個人的工作都需要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要從自己的工作成果中去支取。
與其說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而唱“獨角戲”,不如搞好自己的業績,那時再唱的“獨角戲”,才是一出挑起大梁、獨當一麵的重頭戲,具有“一人在台,萬人喝彩”的聲勢。
馮麗娟是銷售的精英人物,後來領導重視她,就把她提升為銷售總監。
對於銷售總監這個職位,馮麗娟以為自己不是特別在乎的,因為她所在的公司實行的是提成製,一個業務熟練,能夠拿下“大單”的銷售人員,他的收入也不比銷售總監低多少。
所以馮麗娟就沒有先冷靜分析自己銷售總監職位所具備的責任,而是盲目地按照自己做業務的方法去努力做銷售總監的職務。
平時,她常常為了和客戶談事情,而熬到很晚才下班,於是她也把這種工作方式帶給了其他的銷售人員,她的要求是每天固定約好第二天要談的客戶,如果不能按照固定數目報上來,就要受處罰。
可是,這種方法聽起來很努力、很積極,操作起來卻有著很大的弊端,有的時候,銷售人員為了談妥客戶,以便於自己匯報當天工作內容,就會硬性地和客戶約時間,很多客戶對這樣的行為非常反感,硬性約客戶的效果其實並不好。
但是馮麗娟並不這樣認為,她覺得當大家習慣了這樣的努力之後,哪怕沒有業績,這種做事的方法也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馮麗娟也是一個非常重視工作的人,她要求自己的員工必須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不像其他部門,經常搞一些聯誼活動,有幾次,財務主管主動要求兩個部門之間聚餐,都被馮麗娟拒絕了,果然在其後的不幾天,當她要預支一筆業務費用的時候,財務主管以沒有提前打招呼、手裏沒錢等等拖了好幾天。
與此同時,自己部門的人看不到她的努力和苦心,部門裏比較懶散的朱麗麗,因為被她勒令隨時匯報工作情況而時有怨言,而業務能力很強的幾個同事因為自恃有業績,假報發票,被她批評後心生不滿。
馮麗娟不在乎大家對自己的暫時誤會,她相信總有一天,她的努力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可是,沒想到的是,銷售部的員工開始背著她嘀嘀咕咕,甚至還去過大領導的辦公室!終於,一天上午老板把她叫去了,告訴她,她部門裏的人一致投訴她,認為她“不適合銷售總監”的工作。
這樣的努力,卻得到這樣的回報,馮麗娟真正麵對這一刻的時候,徹底失望和傷心了。其實,在努力之前,她就應該明白,沒有人不需要成就感,而沒有一種成就感是可以從獨角戲中支取的!
心理學專家支招
成敗效應在職場的特殊之處,在於這個效應不因為一個人的老臉與否而影響作用的發揮,有時候一個越老練的人,在努力之後越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實際上,避免打擊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努力之前,舍得花時間和氣力,去研究好自己的職責所在,知道怎麽樣和別人共同合作、怎麽做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可等等。
不想失敗,就要注意和老板的溝通,很多職場人會因為沒有成績越就不願去找領導溝通。這樣的風險很大,因為業績低迷會讓領導對其工作能力產生懷疑;如果領導再不知道究竟此人在想什麽,就會認為他無法勝任工作,時間一長,就難免遭受失敗的打擊。
還要注意,在做事情的同時,要把人做好。要把塑造自己的品牌作為一項重要的事情來做。在和其他人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盲目認為自己的做法就是對的,應該考慮別人的承受能力。這樣在職場上的聲譽才會良性地拓展職場之路的長度和寬度。
韋奇定律——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韋奇定律是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來的,這個定律講了這樣一種客觀存在的情況,那就是當一個人已經有了主見的時候,如果有十個朋友和他的看法相反,他就很難不動搖。
的確如此,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周圍有家人、親戚、朋友組成人際交往圈,一個人在準備作決策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谘詢他人的意見。有時候,在別人的慫恿之下就會改變自己最開始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