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搞好同事關係——從獨立到相互依賴 (4)

作為個體,為了自身與團隊的發展,就不能和團隊對抗,因為對抗產生對抗,隻有包容才能產生包容。隻有當你說我們是最棒的時候,別人才會說,不,你才是最棒的!

在一家大型的外貿公司中,領導將霍瑞成、小玉和羅剛分到了一組,讓他們對外負責談下一個項目。

很顯然,在這個項目小組裏,霍瑞成和羅剛都是骨幹,小玉基本上是一個跟從大家工作與學習的小角色,但是,雖然業務能力和談判經驗都不足,小玉的英文還是非常出色的。

他們三個人到了外地,進行了一場艱難的談判,為了談價格,他們製訂了很多方案,當然,小玉通常就是聽霍瑞成和羅剛的爭論。他們二人都有著豐富的談判經驗,於是各自有一套見解和看法。有時候,常常為一個問題、一句話爭論得麵紅耳赤。

後來,正式的談判開始,霍瑞成發現當自己開始實施自己的方案時,羅剛雖然意見相左,但還是能夠積極給予支持與配合。於是一致對外,談判的進展還是非常順利的。

對方當然不甘心被霍瑞成等人牽著鼻子走,於是在最後關頭,他們又調整了思路,要求霍瑞成所在的公司滿足他們的優惠條件,而且,限期三天之內,一定要給予答複。這個突然的變化讓霍瑞成、羅剛和小玉陷入了矛盾之中。

究竟應該怎麽辦,他們打電話請示領導,可是領導的回複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他們三個人已經成為一個團隊了,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尋找外援,應該積極根據情況擬訂方案,馬上實施,因為無論領導有多大的能力,但畢竟不在談判現場,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霍瑞成隻能和羅剛、小玉商討對策,對於這個限期,霍瑞成認為這不過是對方在最後時刻的“困獸一搏”,他對羅剛說:“想一想,如果我們三天之內不答應他們的條件,他們也不可能在三天內尋找到新的談得比較成熟的合作方。我們如果答應,就會有大量的資金白白地丟失掉。”

羅剛並不這樣看,他認為對方隻給了三天的時間,要求在三天內決定,就應該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檢查對方的提議。可以在期限截止前,盡早向對方提出緩和的做法。可能的話,還可以依照對方的意願,再重新訂立一個期限,這麽做,就可以免於成為對所設定的期限下的犧牲品。

可是霍瑞成並沒有按照羅剛的方案執行,他果斷地向對方表明態度,談判隻能按照原來的條件實施。令人驚喜的是,對方果然按照霍瑞成的條件簽約了。

談判非常成功,回到公司之後,三個人受到了嘉獎,而且得到了一筆豐厚的獎金,霍瑞成打聽到小玉和羅剛的獎金和自己一樣多,非常不滿意。領導就對他說:“雖然,談判按照你的方案成功了,但是對於一個團隊來說,三個人的功勞是平等的,小玉負責了你們三個人的全部行程安排,而且在你和羅剛兩個人之間打圓場,彌合裂痕。而羅剛最後想的方案也是非常穩妥的,給你提供了另外的一種思路。所以,獎金的分配是合理的。”

心理學專家支招

很多人誤以為,職場是個人利益的爭鬥場所,“團隊”隻是做戲,其實,團隊的必要性應該引起每個人的重視。舉個例子來說,即使在團隊中有人缺少經驗,但是他任勞任怨,沒有人有權力可以蔑視他的辛勤勞動,況且,一個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來。

也許很多時候,個人處於集體中會感覺到壓抑,實際上良好的團隊氣氛不會限製個人發展的自由,除非個人過於強調個性,沒有一顆謙虛的心,看不到別的成員的幫助與支持。人際關係能力是綜合性的概念,它能細小到在麵試時你描述一件事情的語氣方式,也能擴大到你在團隊裏的合作性……這些都是一個人長期表現出來的素養。

所以,隻有在團隊中保持謙虛的心態,才能真正和團隊一起做第一。

巴霖效應——輕信,被算計的開始

巴霖效應來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他說:“每分鍾都有一名笨蛋誕生。”這種說法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目前風靡的“星座書”,就是這種心理效應的投影,心理學家說有人感覺有些星座書能準確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於這些詞句其實屬人之常情,基本上可以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所以人們就會輕信,而且如果星座書裏有某一條說得特別準確,更會加強讀者對其他各項空泛之論的信任。盲目迷信星座書的指點,不但不會幫助人們,反而會給生活帶來麻煩。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努力的女孩,長期在職場得不到提升,可能存在方法方麵的原因,可是如果迷信星座書講的一些道理,像書中講的金牛座的人桌上不宜擺植物、獅子座的人辦公桌上要多放一些銀色裝飾品,就有可能讓她迷失掉正確的判斷。

這個女孩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業績難以讓人滿意是星座的原因,然後,按照書中說的,給領導打申請更換辦公桌位置,隨後在辦公桌上擺放了銀色的小飾品,周圍同事被弄得莫名其妙。領導也感覺她沒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反而可能會立即辭退了她。

在職場中,巴霖效應是非常常見的,雖然人們常說,應該多聽別人的意見,但是每一個人都要注意的一點是,多聽,更要多想,不能輕信別人的評論,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輕信,是被算計的開始。

張躍洋是總經理萬總從別的公司高薪挖來的人。

他4年前自某著名大學畢業後,就到了原來的單位從事技術工作,剛開始時的工資是1000元;3個月後,憑借著良好的技術能力增加到3000元,一個偶然的原因,有朋友替他引見了萬總。

萬總非常看重張躍洋的技術能力,而且張躍洋的年齡也非常有優勢,於是萬總就以月薪6000元為條件,將張躍洋挖到了自己公司,安排到了主管李震的部門。

張躍洋一來到李震的部門,就受到了熱烈歡迎。張躍洋也在工作中表現出了出色的能力,因為良好的技術能力,同事們也非常佩服他。

可是,拿到第一個月工資的時候,張躍洋非常吃驚,他發現自己工資卡上的工資隻有3000元。他以為發錯了工資,馬上聯係了單位的人事部,人事部的人對他說,這是部門領導的意思。

於是,張躍洋找到了李震。李震看到了張躍洋一臉的怒容,就馬上安撫他說:“萬總沒有對你講公司有試用期嗎,員工工資要根據試用期的情況來考核,很多人的離職都是不能接受試用期造成的。的確,對於成熟的員工來說,這點是不合理的,但是公司情況就是如此,試用期長短不一……”

聽了李震的話,張躍洋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尤其對於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他而言,大腦更是“一根筋”。李震又大吐苦水,說起公司的一些製度要求很嚴格,經常有員工來找自己申訴,可是他也是愛莫能助。

聽完種種,張躍洋立即就給李震打了招呼要離職,也沒有等待萬總的批示,就怒氣衝衝地離開了公司。

張躍洋走了之後,李震就找到萬總匯報情況,他說:“張躍洋不能接受公司有試用期的規定,上班第一天,我就告訴他有試用期,但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發工資的時候可以拿到6000元,所以,這次工資一發下來,他給我發了個短信,就離職了。”

萬總聽完,也隻是歎了口氣,待李震離開之後,萬總對自己的助理說:“可惜呀,張躍洋這個年輕人,我們給他內定的試用期非常短,隻有第一個月是試用期。但是他連這都不能等。我並沒有把他當技術人員看待,我是想將來把他培養成主管的。”

助理問:“那李主管呢?”

萬總說:“能者上,庸者下。原本認為他到了部門之後,有技術優勢,再慢慢熟悉李震的工作,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取代隻懂一點技術皮毛的李震。”

此時的李震,在張躍洋離職後,邁著輕鬆的步伐,回到座位,露出了勝利者的笑容!

心理學專家支招

有一個說法是,站在壁櫥上的孩子,興奮地躍向父親張手欲接的懷抱,結果撲空摔地。數次以後,孩子對誰都不再輕信了。這就是猶太家庭對孩子的家教課。猶太商人在商務活動中不為感性所控製,不輕信別人,他們隻相信根據客觀事實做出的判斷,從而能在生意場上縱橫捭闔。

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有的同事在你麵前詆毀公司,或者說另外的同事的壞話,或者……是該積極配合,還是怒目而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最應該保持的態度就是不要輕信,

無論對方說什麽,都應該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下,判斷別人語言的真實性,不要讓自己的心理被別人所操縱,最重要的一個根據就是判斷說話人的目的和辨析眼前的客觀事實。

當發現對方別有用心地欺騙你的時候,不必與他力爭,更不必怒目而視,因為職場中的人,個個都是演員,對方一定會用無辜的表情作為回答。所以最應該做的就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輕易被人鼓動,相信自己的判斷,隻有這樣,就不會被算計!

半途效應——他離職了,他升職了

半途效應是對人意誌力的一種考核,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當人們追求一個目標做到一半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對自己能否順利達到目標產生懷疑,甚至對這個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這時候的心理會變得極為敏感和脆弱。當出現這樣的心理時就很容易導致半途而廢,也就是半途效應。

產生半途效應的最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可能是製定的目標不夠合理。目標製定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第二個是人們在追求這個目標的時候意誌薄弱,而且,意誌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

人們在職場中也是如此,由於一些突發事件,如沒有獲得期望的獎勵,與同事、上級發生爭執,心情不痛快等,很多人就會決意要離開現單位,而全然不顧所付出的代價。但是在這種衝動的情況下離開,很難馬上找到合適的工作,往往不得不屈就某處,心情依然非常的鬱悶。

對於這些跳槽的人來說,對於半途效應會理解得更深。一個做事半途而廢、經常跳槽的人,即使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不久還是會厭倦,於是策劃著下一次的跳槽。就這樣,自己的工作目標不停地在換,以至於最後自己心靈厭倦,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像大家常說的,跳槽的真相是,總以為山的另一麵是什麽,辛辛苦苦走過去才發現,山的另一麵,還是山。

頻繁跳槽還會給新單位帶來聯想。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總監就談到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他招聘的時候,看到一個人的簡曆中,一年內有多次跳槽經曆,就會像發現一個汙點一樣。除非這個人的工作經驗很出眾,但是,他也仍會去側麵了解這個人為什麽會跳槽,是不是他自己有什麽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頻繁跳槽會讓新單位在接納自己的時候有所保留,所以,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如何正確地看待,如何堅持走下去是比“跳到那個單位能令你舒服”更有積極意義的問題。

徐立傑和張默琛在一個單位工作多年。

兩個人是不錯的朋友,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也總能互相幫助解決。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待遇也完全一樣,所以之間也沒有什麽不平衡,談到工作待遇的時候,彼此也不會尷尬。

他們在這個單位工作了兩年,雖然待遇不高,但是兩人都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有一天,徐立傑對張默琛說:“老張,我們都在這工作兩年了,為什麽不給我們升職呢,總是把好的職位給空降兵。”

張默琛說:“也許,公司就是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吧。”

聊完天,兩個人都回到工位上工作了,張默琛心想,既然公司沒有升職的機會,那就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吧。而徐立傑卻受到了刺激,他決心不在公司浪費自己的才華,於是,他開始四處投簡曆,準備跳槽。憑借著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果然有很多單位要麵試他。於是,徐立傑找到了張默琛,請張默琛在自己不在崗的時候,幫忙接一下領導查崗電話。

張默琛知道徐立傑是要抽時間去麵試,有合適的崗位就跳槽,於是他安慰了徐立傑,順口說了一句:“你現在走,公司也不會挽留你,因為你還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你到別的公司也是如此,他們會拿你在這裏的業績,給你定薪水。就在這待著吧,反正工資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