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

六朝古都的開封府,最輝煌也北宋,最落魄也北宋,因為金人一擊把它打成了南宋。宋朝的詞人,抒愁情時必拍欄杆,拍卻雕欄無數,詞人還往南渡,金兵大舉入關,此恨千古悠悠。我讀宋詞,多感內中有脂粉氣彌漫,讀宋代科技史,始知北宋重理工。唐是失之太監,野史家如是說。科技興盛,工業發達,商業繁寧,北宋何有滅之天理?蓋一詞以蔽之,兵臨城,王朝更迭,貫穿華夏五千年文明史。

我是從鄭州出發去開封的,坐的火車。聯係了開封宣傳部、團委及旅遊局,便已至午時,該操練美食科目的時候了。人不好吃,天誅地滅,我以為比其正宗說法來得正確。有關自私,確乎不能完全成立,至少人還能為愛情犧牲自己吧。開封有兩大名吃,鯉魚焙麵和灌湯包子,皆為皇家經典美食。或許是東道主未知身邊坐有一民間美食家,居然沒有上鯉魚焙麵,給我留有印象的是蟹黃魚丸與灌湯包子。關於蟹黃魚丸,我另篇講述,此說灌湯包子。

灌湯包子,就是包子裏麵有湯。應該說,我是先認識武漢的四季美湯包而後結識灌湯包子的,去開封以前,我尚不知有灌湯包子一說。席間擺談,知為灌湯包子是皇家食品,估計灌湯包子還是在前,四季美湯包在後。皆因四季美湯包落腳大武漢,享譽武漢三鎮,商業大埠,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占了一個好地盤。看起來包子也一樣,置身於好的位置,就能聲名遠揚,一旦成為掌門包子,也就是世界名包了。

吃開封灌湯包子,看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灌湯包子皮薄,潔白如景德鎮細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製褶皺32道,均勻得不行。擱在白瓷盤上看,灌湯包子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唯要記住,吃灌湯包子注意抄底,橫中一吃,未及將湯汁吸納,其湯就順著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湯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湯包子燙著背心,在理論上是存在的。所以,吃灌湯子必須全神貫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顧。

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湯如詩歌,肉餡是為散文,麵皮為小說。因為小說是什麽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點,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故此,吃罷灌湯包子,率先記住了湯之鮮,肉餡是近乎於湯進入味覺感觀的,麵皮除去嚼感,幾乎可以忽略。此便是南人吃北國之體驗,未知北人是否列麵為第一位。

由是以吃而領悟到哲學的意境,在我們人界,心靈美是為重要,設若內容與形式主義同美,當是至美境界,美人與霓裳相得益彰,造化萬千世界,恰給了人間恒久記憶,不可以分離的。誠然,灌湯包子是精致主義的,如同宋詞的精細化寫作,它已然脫離了民間的粗鄙化牛飲,顯然是與翰林院為同宗,翰林院便也就類同今時的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吧。

吃罷灌湯包子,再遊覽開封城的山陝甘會館、鐵塔、龍亭和清明上河園。鐵塔實為琉璃塔,甚是精湛,美食美景美人,與古城開封同在。

我愛喝稀粥

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縣,和河北的其他許多地區一樣,人們差不多頓頓飯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飯炒菜之後,按道理是應該喝點湯的,我們河北人也常常是喝粥。

家鄉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麵或玉米子熬的糊糊。鄉親們稱這種粥為“嚓(音ca)”,他們說“嚓鍋黏粥”,而不說什麽“熬一鍋粥”。新下來的玉米,有時候加上紅薯,飯後喝上兩碗,一可以補足尚未完全充實飽滿的胃,二可以提供進餐時需要攝入的水分(那時候我們進餐的時候可沒有什麽飲料啊——沒有啤酒可樂,也沒有冰水礦泉水),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淩,為一頓飯收收尾,作作總結,把嘴裏的鹹、腥、油膩、酸、辣(如果有的話)味去一去,為一頓飯打上個句號。

喝稀粥的時候一般總要就一點老醃蘿卜之類的鹹菜。鹹稀與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這一點無須多說。吃慣了這種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麥片粥、燕窩粥、海鮮粥,如我後來有幸吃過的那樣,也常常不能忘情於老醃蘿卜、雲南大頭菜或者四川榨菜;還有“天源醬園”“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製醬菜,鹹菜也是不斷發展豐富提高的,常吃稀粥鹹菜也罷,食者是完全用不著氣餒的。

也有屬於甜點性質的粥:赤豆湯、八寶蓮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鹹菜,則無一定之規了。

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別是大米粥。新鮮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著一種療養,一種悠閑,一種軟弱中的平靜,一種心平氣和的對於恢複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鮮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著對於病弱的腸胃的撫慰和溫存。幹脆說,大米粥本身就傳遞著一種傷感的溫馨,一種童年的回憶,一種對於人類的幼小和軟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種和平及與世無爭的善良退讓。大米粥還是一種藥,能去瘟毒,補元氣,舒肝養脾,安神止驚,防風敗火,寡欲清心。大魚大肉大蝦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膩,令人吃不消的時候,然而大米粥經得住考驗而永存。

另一種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著玉米麵嚓的稠稠糊糊、熱熱燙燙的黏粥,真有一種與大地同在、與莊稼漢同呼吸、與顆顆糧食相交融的踏實清明。玉米粥使人變得淳樸,變得實在,玉米粥甚至給人一種艱苦奮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鄉土意識、憂患意識、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人不堪其憂我也不改其樂的意識。玉米粥會叫人想到貧窮困難,此話不假,筆者在三年困難時期就有過一天隻喝兩頓粥的經驗,玉米粥拚命喝,喝得肚子裏咣裏咣當,喝得兩眼發直。正因為如此,筆者才由衷歡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繁榮經濟、人民生活提高的有目共睹的偉大成績。同時,玉米食品又是和營養學、現代化、生活選擇的多樣化聯係在一起的。例如,在那個一些小子認為月亮都要比中國的圓的美國,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歡迎的大眾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為配菜與主菜一道上台盤,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來,國內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興未艾起來。嗚呼,吾鄉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價簡陋而棄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還遠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