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坦克車的滑鐵盧

植田這趟到上海不像是來打仗,倒像是來擺闊的。隨身帶著的家夥可謂浩浩蕩蕩。

除了步兵的2個旅團外,另有1個山炮聯隊,野戰重炮兵聯隊1個大隊,攻城重炮兵聯隊1個中隊(可惜沒城牆給他們攻),野戰高炮隊2個(可惜沒飛機給他們打),當然最牛的就數獨立戰車第2中隊了。

因為這個戰車中隊擁有硬通貨——從法國進口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日本自製的89式中型坦克。

現在日本人再也不想提那個英製維克斯坦克車了。

閘北成了這種類型戰車的墳場。

先前用手榴彈襲擊輪胎,到第5軍參戰的時候,連這些程序也省了。19路軍向宋希濂旅借來了重迫擊炮,幾炮過去,當場就能把坦克給炸癱了。

你也不能怪維克斯坦克差勁,本來就是給警察街頭巡邏時壯膽用的,連設計者本人也沒想到這可憐的小家夥還得承受野戰部隊的重炮打擊。

當年日本一共也就從英國進口了10輛坦克,在閘北的馬路上癱的癱掉,炸的炸掉,最後都被當成破銅爛鐵派了別的用途——當工事街壘用。

與維克斯坦克不一樣,法製雷諾坦克和日製89式坦克是標準的陸軍野戰專用坦克車。

不過,在實際使用當中,法製雷諾的效果並不好,原因不是別的,隻是因為它原本就是法國人拿來甩賣的清倉貨。

世界上第一個造坦克的國家是英國,接下來就是法國了。一戰中,除了英國坦克外,戰場上最拉風的就是這種法製FT-17雷諾坦克。那會兒在所有坦克裏麵,隻有雷諾首先采用了可以360度旋轉的炮塔,坦克手坐在上麵,端著挺機槍,突突突地掃上一圈,著實很酷。

可是地球是在不停旋轉的。隔了十來年後,武器技術已經突發猛進,要再說它有多麽了得可就要被人笑話了。

一戰的時候,因為貨俏,法國人閉著眼睛一家夥生產了3000多輛,等到戰爭一結束,他們傻眼了,都不打仗了,誰要買你那麽多坦克?又不能幫著耕田織布,跟買回一堆沒用的廢鐵差不太多;而且一戰後大家都知道了坦克的厲害,因此會造這玩意兒的國家越來越多,不止英法這兩家,德國、美國、蘇聯,甚至日本,大家都會。

怎麽辦,嚴重的供大於求啊,家裏壓著這麽多的坦克總不能當飯吃吧,隻好用上了生意場上的最後一招——揮淚吐血大甩賣。

就這樣,也隻拋掉一半。到“二戰”德國人打進法國時,倉庫裏還堆著1500輛雷諾FT-17呢。

來淘便宜貨的大娘大嫂當中,自然少不了以勤儉著稱的日本人的身影。

但事實證明,再便宜的垃圾也還是垃圾。在淞滬戰場上,垃圾雷諾可把日本兵給害苦了。

火力強不強先不去說它,關鍵是臭毛病奇多,平時這裏那裏出點故障簡直是家常便飯,就是上了陣還要耍大牌,開著開著一不高興就撂挑子不幹,躺那兒歇著了。

畢竟是老爺爺級別了,走兩步還要喘三口大氣呢,不容易啊。照理說,困了打個瞌睡也可以原諒,問題是這個瞌睡打得著實不是時候,因為不遠不近,不早不晚,它歇的地兒往往正好是戰場中央!

你這讓跟在後麵的一群老少爺們兒怎麽辦,進退兩難啊,難道也像你一樣躺下來歇著?

要知道19路軍雖然沒有什麽了不起的重武器,但輕迫擊炮還是有幾門的,手榴彈也不會閑著,縱使炸不了坦克,炸炸坦克後麵的“活靶子”還綽綽有餘。

真正對中方陣地起到了一點威脅作用的,倒是日本人自製的89式坦克。這是他們仿照英國坦克設計製造的第一款主力鐵甲戰車。

如果把維克斯坦克比作一隻鐵牛的話,那麽日製89式坦克就是一頭大象。

這種坦克不光重量和厚度大大超過維克斯,在火力配備上也是後者所無法向背的,除機槍外,竟然還配有火炮。

對於陣地工事來說,炮的威力往往比槍要大得多,機槍可能打半天沒有效果,隻要守軍把腦袋埋下去,躲著就是了。炮不一樣,一個炮彈打過去,就能把整個工事給摧垮。

顯然,閘北的經驗已經很難用上了,因為起碼你打不穿它的鐵甲。

但也正因為皮糙肉厚,分量足了,機動性相對就差了,加上江灣一帶到處都是水塘,處於這種地理環境之下,89式坦克很自然地就從大象蛻變成了烏龜,而且還是不會水的烏龜,它們不但不能給部隊幫什麽大忙,漸漸地還成了累贅,遲滯了步兵的行動。

實際上,在整個淞滬戰場上,無論是前期輕型的維克斯,還是後期重型的89式,都沒有起到什麽大的作用。

植田帶著寶貝乘興而來,結果卻是讓他相當失望。不管如何努力,19路軍的陣地依舊巋然不動。

改弦易轍

在指揮上,植田也是昏招迭出。

這位“長老”的指揮部換了一個又一個(從公大紗廠移到複旦大學),可都是在家裏麵修行,進行遙控指揮,戰場的實際情況根本看不到。

所謂遙控指揮,實際上就是聽聽匯報,拍拍腦袋,不誤人子弟才怪。

2月21日,飛行員向他匯報:防守江灣的19路軍撤退了。

“長老”如釋重負,看來支那軍終於頂不住了。他立即下令前線日軍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全力追擊。

接到電令的是第6旅團(前原旅團),因為陣地前麵沒占到什麽便宜,這時候正在家裏生悶氣。一聽19路軍退了,頓時來了勁。

二話不說,大搖大擺地就準備來接收工事了。

剛剛走到近前,19路軍的陣地上忽然槍炮聲大作,日軍毫無防備,死的死,傷的傷,那個慘。

旅團長前原宏行少將氣壞了。八格牙魯,空軍傳的這是什麽情報,飛行員是不是支那奸細的幹活。

植田也納悶了,一查,飛行員倒不是奸細,19路軍部隊移動也是實情。隻不過,缺少了對實情的分析。

19路軍這是在進行換防,人家連撤退的念頭都沒有過好吧。

兩天了,戰局還沒有進展。把麵子很當一回事的植田臉上也掛不住了,不得不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到底是從以進攻見長的陸大出來的,這麽一琢磨,竟然給他琢磨出味道來了。

為什麽自己進攻會失利?

因為重蹈了下元師弟的覆轍。

乍一看,19路軍的火力配備很差,防守的江灣離市區又近,無論從防守力量還是戰略位置考慮,把這裏作為第一攻擊目標似乎都應該是最合適的。

但其實不然。

江灣這個地方水塘縱橫,地形複雜,對機械化作戰而言,是相當不利的。這個地方,管你什麽野戰炮、攻城炮、平射炮、曲射炮,一炮打過去,很可能就是把水塘的坑炸深一點而已。退一步說,就算把炮彈僥幸扔到了守軍陣地上,19路軍也有的是時間整修工事——日軍還得過水塘不是。

曾被寄予厚望的坦克車則更是一籌莫展,這裏土質疏鬆,連卡車一不小心都會陷進去,更別說笨重的坦克了。要是遇到前麵有水塘擋路,它們更是比步兵還要頭大,因為無論雷諾還是89式,都無法做到水陸兩用。

一句話,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從揚長避短的角度來看,也隻有利於揚守軍之長,避守軍之短。

19路軍巧妙地利用這裏水塘川流多的地理優勢,在河堤、道路、竹林旁邊建造了不少工事,其中甚至不少是以鋼筋、水泥製成的暗堡,通過它們來控製道路、橋梁和河口,足可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平原上耀武揚威的大炮坦克到此都束手無策。

這裏麵還有一個故事。

說是指揮作戰的蔡廷鍇有一天突發奇想:都說小鬼子矮東洋矮東洋,為什麽不在這上麵多做點文章呢?

於是他下令部隊將掩體挖深,同時做了幾百隻小木凳,上麵係著繩子,打仗時一人一個,踩在上麵向外打。打了一會兒,不打了,提著繩子,拖著板凳就往後撤。

日軍衝上來,他們馬上又來一個反攻。日本兵得躲子彈啊,往旁邊一瞅,嗬嗬,現成的掩體就在這裏,都不用自己挖。

還等什麽,跳下去。

結果一跳下去就出不來了。

因為那個掩體比他們高出幾個頭,根本看不到外麵,一時間也爬不出來。

19路軍省事了,隻要記得從腰裏摸出手榴彈往掩體裏扔就OK。

如是者三,掩體竟成了日軍的墳墓。

故事非常精彩,而且富有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但我要很殺風景地說一句,它的真實性其實很值得推敲。

至少在我所能接觸到的史料中,從沒有看到過有此記載。即使是在蔡廷鍇本人對一?二八會戰的回憶裏,也未對此提到過隻言片語。倒是金庸的老鄉張樂平先生在《三毛從軍記》中給過三毛這樣的機會:三毛和他所在的部隊就是這麽耍弄日本兵的。可那畢竟是戲說。

當然並不是說類似的事情一定沒有。就我所知,後來馬本齋帶領回民支隊開展平原遊擊戰時,確實用過這一招。不過那可不是挖的掩體,而是為了破壞日軍交通挖的坑,你還別說,上他當、倒他黴的鬼子還真不是一個兩個。

話說到這裏,咱們就先不要拿他們的生理缺陷(如果個矮也算的話)來開玩笑了,單說江灣戰場。

很遺憾,用不著把掩體挖那麽深,日軍就已經陷在裏麵叫苦不迭了。

植田的沮喪自不待言。

枉費我多吃了這麽多年的鹽,竟然跟著下元這個笨蛋走了夜路,真是失策啊。

他開始另外想招。

為什麽不從第5軍防守的左翼防區著手呢?

那裏地勢平坦,一馬平川,顯然更有利於機械化作戰。

恍然大悟後的植田認為自己的“中央突破理論”沒錯,錯在這個“中央”選錯了。

它不是右邊的江灣,而應該是左邊的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