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2)

為了同時壓製外戚藤原家和皇族橘氏的勢力,聖武天皇起用身份較為低微的僧人玄昉和吉備真備參與朝政,這兩人都曾留學唐朝,學識淵深,新近歸國,其中玄昉因為曾入宮治好了天皇之母藤原宮子的病而最受寵信。

傳說玄昉曾想搶奪藤原宇合的長子藤原廣嗣之妻(日本很多佛教派別並不嚴禁婚娶),因此兩人仇深似海,然而政治立場的根本相左以及對執政權力的垂涎與搶奪,恐怕才是最終爆發“藤原廣嗣之亂”的真正根由。總之,脾氣暴躁的藤原廣嗣異常反感玄昉和吉備真備的擅權,多次直接或上書請求除去此二人,因此被貶出京都,前往九州就任太宰少貳。

太宰府乃是在七道諸國行政體係之外,負責西海地區政治和軍事的常設機構,主官太宰帥並非常置,多由輔官太宰大貳或太宰少貳負責實際工作。藤原廣嗣到達九州後,利用當地的社會矛盾大肆招兵買馬,在天平十二年(公元740年)再度上書請求誅殺玄昉和吉備真備遭到斥責後,公然掀起了叛亂。

藤原廣嗣的軍隊據說有一萬餘人,分三路向九州最北端挺進並準備渡海前往京都。聖武天皇得報,急命參議大野東人為將,動員東海、東山等五道17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九州平叛。

當年九月,官軍前鋒進入九州,十月初隔板櫃川與叛軍對峙,九日展開激戰。叛軍軍心散亂,戰不多時就紛紛投降。藤原廣嗣大敗而逃,還想遁往新羅,但老天也不相助,他因為風向不順而被迫返回。二十三日,廣嗣在肥前的值嘉島被官軍捕獲,數日後即被處死——來勢洶洶的藤原廣嗣之亂,不到半年就被平定了。

廣嗣死後,藤原式家走向沒落,然而世上終究沒有長久的榮華富貴,五年後,廣嗣的死對頭玄昉和吉備真備也先後失寵,玄昉被外放到築紫,最終為廣嗣殘黨所殺,吉備真備也左遷為築前守。至於橘諸兄,他的權力也逐漸萎縮,最終被藤原南家的仲麿所替代。

惠美押勝的興衰

藤原仲麿是藤原武智麿的第二個兒子,不到40歲就躋身殿上人之列。公元749年七月,聖武天皇讓位於有藤原氏血統的阿倍內親王(內親王即皇女所封之親王),就是孝謙女帝。同月,藤原仲麿拜為大納言,並在次月就任新設置的紫微中台的長官——紫微令中衛大將。他的權力逐漸攀升,逐漸淩駕於左大臣橘諸兄和右大臣藤原豐成(武智麿長子,仲麿之兄)之上。

藤原仲麿竭力維護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需要的律令製,時隔14年後,再度下令班田,並且調整服役男丁的年齡,以減輕百姓負擔。但對於當時的朝局來說,這也無異於杯水車薪——聖武天皇在位的時候就篤信佛教,下令各國都要建設國分寺和國分尼寺,在京都附近也大修寺院,建造大佛,耗費巨資,給百姓帶來沉重災難,聖武天皇雖然退位,身為上皇,這種行為卻並未停止。因此藤原仲麿的執政,未必能給底層民眾帶來多少好處,但卻得罪了相當多的貴族,尤其是新興莊園主階層。

一方麵因為執政者的專權,反對派想要推翻執政者,另一方麵執政者為了鎮壓反對派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兩方麵矛盾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終於點燃了“橘奈良麿之變”的導火索。且說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6年)五月,聖武上皇去世,遺命以天武天皇之孫道祖王為東宮。然而據說這位道祖王在為上皇服喪期間私與侍童淫樂,行為舉止極度齷齪並且不敬,於是次年三月即被廢黜了東宮之位。

道祖王是否真的那麽不堪呢?現在普遍認為,那是藤原仲麿的陰謀或者刻意誹謗所致——就像中國漢代被權臣霍光廢掉的昌邑王一樣。總之,為了立新東宮之事,孝謙女帝召集眾臣商議,仲麿力排眾議,擁戴和自己關係親近的舍人親王之子大炊王。最終,大炊王成為儲君,仲麿的權勢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他遂於第二年推動孝謙女帝下詔,施行其父藤原不比等製定但擱置了整整三十九年的《養老律令》。

這是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7年)五月間的事。到了七月,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麿終於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利用百姓苦於寺院佛像建造之機,聯合對藤原仲麿不滿的皇族和大伴、佐伯等氏族,策劃發動政變。當時平城宮正在修繕,孝謙女帝在田村宮議政。橘奈良麿的計劃是,首先在田村宮暗殺藤原仲麿,然後廢黜大炊王的東宮之位,並逼女帝退位,在鹽燒、道祖、黃文、安宿四王中選擇一人繼承天皇寶座。然而組織中出現了叛徒,山背王和中衛府舍人上道斐太先後將政變陰謀密告於孝謙女帝和藤原仲麿,女帝和仲麿先下手為強,火速逮捕了陰謀策劃者,將橘奈良麿和黃文王等首謀者處以極刑,將四百餘協從者悉數流放。

或許是為了紀念平安度過危機,當年八月十八日,下詔改元為天平寶字。天平寶字二年(公元758年)八月,孝謙女帝退位出家,東宮大炊王登基,就是淳仁天皇。這時候,日本仿唐之風達到了頂點,竟然把官名也全都按照中國的習俗加以修改,藤原仲麿就被任命為左大臣,改稱“太保”,還賜了新名“惠美押勝”。兩年後,他又升任為太政大臣,稱“太師”。

太師惠美押勝能夠一帆風、青雲直上,主要靠著兩個大後台的支撐:一個是聖武天皇的皇後藤原光明子,一個就是孝謙女帝。然而光明皇後在公元760年去世了,而孝謙女帝(此時為上皇)也因為僧人道鏡的問題於公元762年開始和淳仁天皇相對立,惠美押勝站在天皇一邊,結果把上皇徹底得罪了。

道鏡為河內國人,出自弓削氏,初從義淵修習法相宗,後長住東大寺。公元752年,他應孝謙女帝之邀入宮做道場,公元761年更借看病之機受到已經退位的女帝的寵信。傳說孝謙上皇和道鏡的關係很不一般,這不免令人聯想起武則天身邊的白馬寺主持薛懷義……然而就算道鏡真是上皇的麵首,以日本的婚姻習俗來說,這也並非十惡不赦的大罪,然而惠美押勝偏偏極端反感道鏡,數次慫恿淳仁天皇向上皇進言,要將道鏡趕出京去。

有傳說惠美押勝也曾是孝謙女帝的入幕之賓,因此當上皇拋棄了他,轉而中意道鏡後,他才會如此憤懣。總之,因為道鏡的問題,上皇和天皇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天平寶字六年(公元762年)六月,上皇從隱居處遷回平城京,並宣布剝奪淳仁天皇的權力,國家大事和人事賞罰都由自己頒詔施行——退位的天皇以上皇之名重掌權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日後“院政”的濫觴。

淳仁天皇和惠美押勝為了反擊上皇的專斷,開始秘密策劃,由押勝一族控製了禁衛軍的指揮權以及近畿地區數國的行政權。天平寶字八年(公元764年)九月,淳仁天皇任命惠美押勝為都督四畿內、三關、近江、丹波、播磨國兵事使,並命令以上地區每國征召二十人以充禁衛。押勝秘密下達了每國征集六百人的動員令,以演習為名聚集和訓練士兵,準備起事。

惠美押勝犯了一個大錯誤,想要打擊上皇勢力,早在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的時候就該動手了,而等到上皇重掌政權兩年以後再想發動政變,時機已經錯失,人心早就轉向。果然,計劃被告發,上皇立刻派山村王到中宮院奪取了禦璽,旋即宣布押勝為逆賊,剝奪其官位和俸祿。這是九月十一日的事情。當晚,惠美押勝逃出平城京,首先想要逃往近江,後又轉道越前,都被上皇派人截斷了去路,他進退失據,最終於十八日在高島郡的勝野鬼江附近被逮捕,就此人頭落地。

押勝一族及其黨羽被孝謙上皇斬殺殆盡,就連淳仁天皇也無法幸免,十月九日遭到廢黜,隨即被流放到淡路島。上皇再次登上天皇寶座,史稱稱德女帝。隨著惠美押勝之死,藤原南家也就此衰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