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蘇我父子的擅權和覆滅

公元622年,聖德太子沒能戴上自己製定的“天皇”的桂冠,就病歿於斑鳩宮,四年後,蘇我馬子去世,又兩年,推古女王也去世了。繼蘇我馬子為大臣的是其子蘇我蝦夷,他和叔父境部摩理勢商量天皇繼嗣問題,蝦夷主張立敏達大王的孫子田村皇子,而摩理勢則主張立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王。

當時蘇我氏全族都在蘇我馬子的墳前建廬守喪,摩理勢其廬,跑回家去,以示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絕不妥協。蘇我蝦夷派人勸他說:“大家說得都錯,就你說得對,我一定會遵照你的意見辦理;大家說的都對,就你不開竅,我當然要違背你的意見。你不要執迷不悟,咱們兩人若相爭鬥,國家必亂,後人也會說是你我二人敗國,徒留千載惡名,何苦來呢?你別再和族人對著幹了!”

這番話與其說是勸告,倒不如說是威脅,摩理勢當然不肯聽從,就逃到泊瀨王(聖德太子之子)府上藏了起來。不過他也真倒黴,沒過多久泊瀨王也去世了,摩理勢無從依靠,被迫和蘇我蝦夷兵戎相見,兵敗被縊殺。於是蘇我蝦夷擁立田村皇子繼位,即舒明天皇。

舒明天皇在位十三年,沒有多大建樹,而蘇我蝦夷及其子蘇我入鹿則日益囂張跋扈,引發了因聖德太子改革而得以參與朝政的很多中小貴族的不滿,其中,傳說為物部一黨殘裔的中臣鐮足成為反蘇我勢力的首腦,而山背大兄王則是他們的精神領袖。

公元641年,舒明天皇在百濟宮去世,蘇我蝦夷學他老爹馬子的做法,不立天皇之子,而立皇後寶皇女(同時也是舒明天皇的侄女)為天皇,這就是日本曆史上的第二位女主——皇極女帝。

蘇我蝦夷想使蘇我氏的權勢代代煊赫,於是著力培養其子入鹿,自行授予他“大德”的紫冠,使其掌控朝政。蘇我祖孫父子,一個比一個張狂,到了入鹿時代,出入儀仗等同於天皇,蘇我家子女都稱王子,儼然是倭國真正的統治者。為了打擊反對勢力,更為了使具有蘇我家血統的古人大兄皇子可以順利成為下一任天皇,入鹿還派兵襲擊山背大兄王,迫其自殺。

這一舉動,使得皇子們人人自危,認定若不及早誅殺蘇我入鹿,自己的性命也會如同山背大兄王一般不保,於是中臣鐮足等人就與舒明天皇和皇極女帝所生的葛城皇子——又稱中大兄皇子——聯起手來,伺機鏟除蘇我氏一門。

公元645年六月,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派使節來到倭國,與大和朝廷修好,按照禮儀,大臣蘇我入鹿必須出席,同時由倉山田石川麿(“麿”可以寫作“麻呂”,這是日本所獨創的漢字)宣讀表文。這位倉山田石川麿也是中大兄皇子一黨,建議趁此機會誅殺蘇我入鹿。

六月十二日,皇極女帝、古人大兄皇子和群臣都來到太極殿,準備接見三國來使。中臣鐮足設計解除了蘇我入鹿須臾不肯離身的佩劍,而中大兄皇子則命令禁軍鎖閉了十二道宮門,隻等倉山田石川麿宣讀表文時,佐伯連子麿等刺客就衝出去取了入鹿的性命。

然而事到臨頭,佐伯連子麿等人卻膽怯了,倉山田石川麿即將讀完表文,卻不見有人動手,以為陰謀敗露,不禁渾身打戰。蘇我入鹿並非蠢人,看到這種情形,心知有異,假裝詢問說:“何故發抖?”倉山田石川麿支支吾吾地回答說:“因為站在天皇麵前,感覺十分緊張。”

眼看計劃就要破產,隱藏在暗處的中大兄皇子一不作二不休,幹脆親自動手,大吼一聲跳將出來,一劍刺傷蘇我入鹿的肩膀。蘇我入鹿匆忙躲避,但受中大兄皇子這一劍所鼓舞,佐伯連子麿等刺客也勇氣倍增,紛紛躥出,砍傷了蘇我入鹿的腿腳。

蘇我入鹿自知無法逃脫,於是跪在皇極女帝麵前,口稱“臣不知罪”。皇極女帝驚慌地詢問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伏地上奏說:“蘇我入鹿謀殺皇子們,想要傾覆帝位,以蘇我氏代替皇統,罪不可赦!”皇極女帝看他從容的樣子,料知是有備而來,此事斷難善罷甘休,於是長歎一聲,轉身退入內宮。女帝才走,中大兄皇子一聲吆喝,眾人亂劍齊下,把蘇我入鹿斬成了肉醬。

中大兄皇子隨即率部入駐法興寺,築城備戰,還把蘇我入鹿的屍體還給其父蘇我蝦夷,等於下了戰書。不滿蘇我氏專權的皇族和貴族們紛紛前來投效,蘇我氏多年構建的宏偉大廈瞬間崩塌,蝦夷知道大勢已去,便於家宅內縱火而死——可惜的是,他當年奉聖德太子之命編纂的史書《天皇記》和《國記》,也就此化為了灰燼。

經此政變,皇極女帝決意退位,讓給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喜出望外,正打算接受,卻受到中臣鐮足的勸阻。鐮足的意思很明確:你發動政變,是為國除奸,不是出於個人的野心,如果就此繼位,後世將說你是逼宮篡位之君。當然他表麵上沒這樣說,他編的說辭是:“古人大兄皇子是您的兄長,輕皇子是您的舅舅,如果越過他們繼承皇位,有悖長幼之序、孝悌之禮。”天曉得,日本中世紀以前的繼承製度可從來不講長幼,所謂孝悌等儒家禮法也隻是剛輸入的舶來品。

中大兄皇子最終接受了中臣鐮足的諫言,推戴輕皇子,輕皇子還想讓給古人大兄皇子,古人大兄皇子一想:當初支持我的是蘇我入鹿,現在入鹿已死,我若繼承皇位,那不是凶險萬分嗎?於是堅辭不受,甚至削發出家以明誌。

輕皇子就此登上禦座,後世稱為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中臣鐮足,或說名為中臣鐮子,然而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當佛教傳入之時,蘇我稻目說必須信奉,物部尾輿和中臣鐮子則堅決反對。如果鐮子即鐮足,那麽他此刻少說也有105歲了,焉有是理!

事實上傳統看法認為中臣鐮足生於公元614年,卒於公元669年,去世時虛歲才56歲。他沒有出國留過學,但和遣唐使以及留唐的學生們關係都很好,虛心向他們學習大陸先進的文化和製度。因為蘇我父子的擅權,中臣鐮足於公元644年辭官歸隱,待時而動——時機何在呢?他很快就瞄上了中大兄皇子。

中臣鐮足足智多謀,他首先想從內部分化瓦解蘇我家族,於是慫恿中大兄皇子納倉山田石川麿的長女為妃,把倉山田石川麿也拉上了自己的戰車——此公本是蘇我馬子的孫子,入鹿的堂兄弟。不過這種政治聯姻本身不應該看得過重,因為當時倭國社會盛行的是“訪妻婚”。

所謂“訪妻婚”,是指男女雙方在結婚後並不組建新的家庭,而是各居母家,婚姻生活也多采取男性走訪女家的形式來實現。這種婚姻關係是相當薄弱的,並且不規定男性隻能走訪一名女性(這是真正的一夫多妻製,沒有妻妾的區分),因此婚姻關係完全比不上血緣關係來得重要。正因如此,與其說倉山田石川麿是因為政治聯姻而倒向中大兄皇子,不如說他是不滿蘇我入鹿掌控整個蘇我家族,想要取而代之吧。

中臣鐮足在爭取到倉山田石川麿以後,通過縝密謀劃和反複遊說,還拉攏了很多不滿蘇我入鹿擅權的有力氏族。蘇我入鹿對此也有所察覺和警惕,加強了自己府邸的守備,中臣鐮足等人沒有辦法,這才等蘇我入鹿離家到太極殿參與外交活動的時機,突然發動了政變。

蘇我蝦夷父子一朝覆滅,中臣鐮足等人彈冠相慶,等不及似的立刻就開始了全麵的改革。孝德天皇即位後,立中大兄皇子為東宮,任中臣鐮足為內大臣,倉山田石川麿為右大臣,阿倍內麿為左大臣,留學生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高級顧問)。就在這些革新派的推動下,於誅殺蘇我父子和孝德天皇即位的同月(六月)即學習中國建立年號,定元“大化”,並於十二月遷都難波。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下達了“改新之詔”——這就是著名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是廢除舊的部民製,模仿中國唐朝的製度,創立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也就是說,全倭國的田地、山澤名義上全都歸於天皇,稱為“公田”,百姓也都名義上歸於國有,稱為“公民”,朝廷每隔六年授給公民口分田(班田),公民有按時繳納地租和服勞役的義務,受田人死後,口分田要重新歸還國家——這就把倭國硬性地從奴隸製社會全麵扭轉向封建社會。大化第六年改元白雉,白雉三年首次營造戶籍,開始班田。

對應經濟製度,朝廷也改革行政製度,在中央集權思想的指導下,學習唐朝的三省六部製,“置八省百官”,製定“冠位七色十三階”(隨即增為十九階),在地方上則設國、郡、裏三級行政區劃,分別由朝廷委派國司、郡司和裏長管轄。官僚製度就此略顯雛形。

日本曆史的發展是跳躍式的,因為接受了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新文化、新技術,日本社會快速由原始社會邁入奴隸製社會,但難免保留了很多原始社會甚至是母係社會的殘餘(訪妻婚就是表現之一)。經此大化改新,又突然跳入封建社會,於是以封建為殼、奴隸為瓤,還夾著原始的種子,形成一種獨特的四不像的社會形態。

當然,舊社會的殘餘終究會逐漸被曆史遺棄,先是原始製度,然後是奴隸製度,日本終將邁入徹底的封建社會,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僅僅“大化改新”一場變革,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且就在改新過程中,新舊勢力的鬥爭依然是無日止歇。

首先是大化改元的三個月後,古人大兄皇子以出家為名逃往吉野,勾結蘇我入鹿的親族和舊臣策劃叛亂,因為消息泄露而被殺。然後到了公元649年,蘇我馬子的另一個孫子蘇我日向誣告倉山田石川麿意圖謀逆,中大兄皇子沒經過縝密調查,就迫使老丈人、誅殺入鹿的功臣倉山田石川麿自盡。據說倉山田石川麿雖然反對蘇我蝦夷父子,可是本人並不讚成改革,在冠製改變後仍然堅持戴古冠上朝,中大兄皇子應該早就對其有所不滿,所以才會借此機會將其鏟除吧。

當時中大兄皇子權勢熏天,根本不把孝德天皇放在眼裏,對於各種改革措施也是獨斷專行,兩人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白雉四年(公元653年),中大兄皇子奏請將都城遷回飛鳥地區,遭到拒絕後竟然挾裹群臣離開難波,自行回歸飛鳥。孝德天皇受此打擊,遂於次年憂憤病死。

孝德天皇去世後,中大兄皇子沒有登基稱帝——大概他攝政王當得蠻有趣味吧——也沒有立孝德天皇的兒子為帝,反而再度扛出自己的老娘來,讓皇極女帝在飛鳥的板蓋宮二度即位,改稱齊明女帝。

公元658年,孝德天皇之子有間皇子勸齊明女帝和中大兄皇子前往紀伊的牟婁溫泉療養,想趁機在飛鳥發動叛亂,但隨即因為黨羽內訌而遭逮捕,被絞死於藤白阪。

新舊勢力連番惡鬥,中大兄皇子雖然穩占上風,也感覺左支右絀,加上老娘齊明女帝又不修德,大興土木,加重百姓的負擔,搞得天怒人怨,中大兄皇子遂想通過對外用兵來轉移國內矛盾,遂於公元661年攜母同赴九州的築紫地區,策劃介入朝鮮半島的戰爭——對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文化交流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白村江水戰”,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

白村江水戰

朝鮮半島三國,北部是高句麗,南部西為百濟,東為新羅。原本高句麗的疆域最為廣大,國力最強,隋煬帝、唐太宗數次發兵前往征伐,都未能使其臣服。唐高宗繼位以後,遂采取遠交近攻之策,聯合新羅,共同對高句麗施壓。為了擺脫這種不利態勢,高句麗也和百濟聯起手來,他們不敢對唐朝動武,卻從北、西兩個方向齊攻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