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和的神話體係

出雲神話的輝煌期到此終結,以後要讓位給較後起的大和係神話,即關於天照大神及其子孫的神話。

也不知道怎麽的,天照突然覬覦起地上的國土來了,她對兒子正勝吾勝勝速日天忍穗耳命(天安河立誓時從十握劍中生出的諸子之一)說:“富饒的葦原中國,應該由你來統治。”於是派遣諸神下界去向大國主討取。大國主當然不會答應,幾撥使者都有去無回,直到天照派下了建禦雷和天鳥船兩神前往,事情才終於有了轉機。

建禦雷神本是個大力士,而大國主最有名的兒子——八重事代主沒敢和他正對就認輸了,建禦名方與其打了一場卻大敗而逃,一直逃到日本中東部的諏訪地方,險些被殺,也隻好答應建禦雷的要求。於是大國主提出條件,要天神們為他在出雲國建造宏偉華麗的宮殿,讓他永遠接受祭祀,然後他才體麵地退隱了。

這就是所謂的“讓國傳說”,在此傳說中,大國主往昔的英風俠氣一掃而空,凡事都要聽取兒子們的意見,而他的兒子也都不成器,最終輸掉了國家。這段傳說中會隱藏著真實的曆史嗎?某些學者認為,那是象征著來自北九州的大和族征服出雲地區,而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整段故事都完全是因政治需要而生造出來的西貝貨。

且說建禦雷完成使命,回歸天界匯報戰果,但正勝吾勝勝速日天忍穗耳命卻不肯下凡,他轉而推薦自己的次子天邇岐誌國邇岐誌天津日高日子番能邇邇藝命。於是這位名字冗長的天神之子就來到九州南部的築紫地方,在高千穗峰立都建國,據說這就是大和國的始祖——但他隻被稱為“天孫”或“天神禦子”,還並不是初代天皇。

其實天皇這一名號出現很晚,日本古代君主多稱大王,要到7世紀以後才給古代的大王們上諡號,改稱某某天皇。中國史書中就記載著五位大王,名字分別為讚、珍、濟、興和武,日本學者認為,他們可能分別對應著傳說中的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位天皇——當然,也有學者反對說,五王不過是九州地區某小國的首領而已,和最終統一日本的大和國完全沒有關係。這倭五王時期,大致應為公元413年到500年,正當中國的東晉南北朝時期。

日本從3世紀末進入了“古墳文化期”,以大和地區為代表,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高塚式墳墓,乃是此時期得名的由來。許多古墳占地麵積廣大,殉葬品數量驚人,說明日本的奴隸社會已經邁入了成熟期。

約可對應“古墳文化”前中期,神話中出現了神武天皇東征的故事。這位天皇名叫神倭伊波禮毘古命,他和其兄五瀨命二人決定向東方發展,於是先北上,從北九州渡海到了安藝(日本本州島的西南沿海)地方,在這裏停留了一段時間後,繼續乘船東進,得到吉備地區居民的幫助,駛向本州中部。在與攝津地區的統治者登美能那賀須泥毘古的戰爭中,五瀨命中箭而死,神倭伊波禮毘古命被迫繞路南下,因為得到熊野的高倉下的幫助,才終於從紀伊上岸,進入了內陸地區。

經過一路廝殺——雖然神話傳說中這些廝殺多為古代英雄們的單打獨鬥——最終神倭伊波禮毘古命來到大和地區,就在這裏建都,並且娶妻生子,開始繁衍生息。神倭伊波禮毘古命就是大和王朝的初代天皇,稱“神武天皇”。某些學者認為此神話是來自九州的大和族長途遷徙並且征服本州中部的象征,雖然其間摻雜太多不可解釋甚至不可理解的因素,但遠行路線是基本不差的。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那也是完全的西貝貨,甚至認定大和族的老家根本就不在九州地區,神話就是神話,根本相信不得。

不管大和王朝的來源是北九州、南九州,還是大和本土,以及它與前此的邪馬台女王國是否有某種淵源,總之,這個王朝從此就屹立在日本本州的中部,綿延流傳直到今天。日本人因此經常宣傳自己的天皇血統純正,“萬世一係”——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逐漸不再相信這種天真的謊話了,我們今天唯獨能夠確定的,是大和王朝從4世紀前後崛起,它或者它的繼承者逐步統一了日本列島,以後一直沿用“大和王朝”這個名稱,把各自的係譜篡改縫合到了一起。

據說神武天皇以後的第十世為崇神天皇,他曾經委派大毘古命征服了北陸地方,派建沼河別命征服了東海道十國,派日子坐王征服了丹波地區,逐步統一除東北部外的本州島。

再傳兩世為景行天皇,他生了兩位皇子,分別叫做大碓命和小碓命(又名倭男具那王)。大碓命得罪了父親,天皇派小碓命去喚他前來責問,結果小碓命卻在廁所裏把哥哥的手腳折斷,裹上草席扔掉了。麵對如此殘忍的次子,天皇大感恐懼,於是派他前去討伐不肯服從朝廷命令的熊曾建兄弟,趁機讓他離開自己身邊。小碓命智勇雙全,他假扮女性,混入熊曾建家的宴會中,尋機把那兩個武勇過人的兄弟都殺死了。事後,他使用敵人的名字為己名(這種風俗在古代並不罕見),稱為倭建命。

倭建命不僅討平了熊曾建兄弟(這很可能是指九州南部的兩個部族或國家),還順路殺死了出雲國的勇士出雲建,他凱旋回京,可是天皇卻說:“東方十二國還有很多凶頑,希望你能前去平定。”倭建命歎息說:“父親的意思,大概是希望我死在外麵吧。”於是遍曆尾張、相模、甲斐、信濃等諸國,連征戰帶討老婆和“播種”,最後積勞成疾,終於在能煩野去世了。據說他死後化為一隻白色的大鳥,衝天而去,後世稱其為“大和武尊”,或者“日本武尊”——大和也就是倭,尊就是命,其意和倭建命是相同的。

對朝鮮半島的首次侵略

根據神話傳說,景行天皇傳成務天皇,再傳仲哀天皇、應神天皇、仁德天皇,其後是履中、反正、允恭、安康、雄略諸天皇。雄略天皇很可能就是中國史書中出現的“倭王武”,他曾上表中國南朝的宋順帝,內有“自昔祖禰,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的語句。這說明其祖先確實經過了長時間的征服戰爭,基本統一了日本列島,然而這種征服是否從代以前的景行天皇就開始了呢?這種基本統一究竟是何時最終完成的呢?目前還找不到絲毫證據可以印證所謂“大和武尊”的征戰故事。

大約4世紀中葉,倭國的大和王朝開始渡海向朝鮮南部伸展其勢力。當時朝鮮半島三國並立,即西南的百濟、東南的新羅,以及控製半島北部的高句麗。百濟為了對抗新羅和高句麗,乃渡海引誘倭國出兵。約4世紀60年代,大和王朝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慶尚南道),稱此地為“任那”,設置“日本府”以統治之。百濟前門拒狼,後門迎虎,也因此被迫向倭國朝貢。

為了援救新羅,高句麗好太王多次親征,進攻百濟和任那日本府。倭國在朝鮮半島南端的統治岌岌可危,被迫渡海向中國朝貢以尋求支持。從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開始,倭五王數度派遣使者向南朝進貢稱臣,希望南朝出麵阻止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擴張態勢。

當然,那時中國正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對於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國,是隻有政治影響力,而毫無軍事威懾力的。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冊封百濟王為鎮東大將軍,爵位在倭王之上。公元438年,倭王珍遣使來貢,表達了他的不滿,希望劉宋封他為“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如果劉宋答應其請求,無疑是承認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合法統治權。宋文帝並不是傻瓜,他隻同意了“安東將軍、倭國王”的封號。而“都督六國諸軍事”的稱號,直到公元451年,倭王濟才終於搞到了手。不過劉宋文帝從中刪除了朝貢國百濟,換上“加羅”地方。南朝希望利用倭和百濟,來牽製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因此倭五王前後13次遣使朝貢,最終倭王武的爵位在梁武帝時被晉升為“征東將軍”,已位列百濟國王之上。(原文見《宋書·倭國傳》)

這些向中國稱臣之事,《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上當然不願記錄,而隻願意把征服任那地區塗抹上種種絢麗的神話色彩。據說仲哀天皇的皇後名叫息長帶比賣,她自稱有神靈附體,慫恿天皇進攻“西邊的國家”。然而仲哀天皇向西一望,隻見茫茫大海,不見陸地,於是惱怒地反問道:“你一定是位說謊的神吧。”

傳說仲哀天皇因不遵神旨而遭到天譴,立刻就停止了呼吸,於是息長帶比賣皇後在重臣建內宿禰的支持下,不顧身懷有孕,親自統兵渡海進攻朝鮮半島。這位皇後後來即被稱為“神功皇後”。關於神功皇後征服三韓(新羅、百濟、任那)的故事,大多是毫無根據的自欺欺人的臆語。

且說神功皇後從朝鮮半島歸來的時候,忍熊王和香阪王發動叛亂,被難波根子建振熊命和建內宿彌討平。某些學者認為,這其實並非是一場內戰,而是日本列島上的國家紛爭,當時大和王朝還並沒有統一日本,忍熊王和香阪王,甚至建內宿彌都不是大和國的臣子,而是別國的國君。

在真實的曆史上,從5世紀後半葉起,大和王朝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殖民勢力急速衰退。公元475年,高句麗攻陷百濟都城漢城,百濟王國遷都熊津。公元512年,百濟請求割占任那四縣,大和王朝被迫應允。公元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就在此種背景下,日本曆史發生了轉折性的“大化改新”和“白村江水戰”。

三神器之謎

日本皇室世傳“三神器”,據說是天孫下界時,天照大神賜予他的至寶,即草薙劍(一名“天叢雲劍”)、八咫鏡和八阪瓊曲玉,簡稱“劍、鏡、璽”。這三種神器,兩千年來一直被當作日本皇室的信物,為民眾所膜拜,而究其實質,其實卻並不神秘。

大約在中國的漢代(日本彌生時代),從三韓渡海泊入的農耕、冶煉、建築、畜牧等技術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已經進入成熟期,日本開始形成許多以大宗族為主體、以宗族中的貴族為首腦的種落國家,國家觀念的形成使得戰爭意義從部族間的仇殺進化到了以統一為目的的兼並戰爭。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為了爭取到強有力的支援,許多靠近西海岸的國家承認了漢朝對日本的合法統治,並派出使節千裏迢迢地渡海赴中國納貢。

漢朝皇帝不好意思讓使節們空手而還,自然要賞賜其首領一些價格低廉的土特產,其中便包括堅硬度超過銅兵器的鐵劍(這時候的日本還處於青銅時代,一柄鐵劍對於他們來說自然是至寶)以及可以照出人影的銅鏡(這“漢鏡”正是漢帝國文化的代表物之一)。兩種不起眼的小物什一出口到了日本可就身價百倍,成為貴族權力的代表,手中有了鐵劍和銅鏡的貴族們便可以得意洋洋地自稱:“俺得到漢皇的冊封咧!不信?你看,這鐵劍和銅鏡就是漢皇賜俺的信物!”沒有鐵劍和銅鏡的貴族眼紅得要噴出火來,於是也有樣學樣,弄套鐵劍和銅鏡來裝裝樣子,久而久之,鐵劍和銅鏡便成為了權力的象征。現在發掘到的彌生時代大貴族墳墓中,大多可以見到這兩種舶來品。

既然鐵劍和銅鏡成為了權力的象征,某些被認為有神奇來曆者便被當作本宗族的聖物,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後來,由於神道的普及,許多種落國家成為神權和俗權並重的宗教國家,於是,國主為了宣揚“王權天授”的思想,便將用於宗教祭祀的祭器——曲玉也列為了王權代表物,右手執劍、左手持鏡、胸前垂璽(曲玉)的王者形象就此流行了開來。直到大和王朝統一日本,仍繼續沿襲以劍、鏡、璽為王者代表的習俗,並將之發揚光大,製造相關的花邊新聞及舊聞、繁雜的傳代交接儀式,使得劍、鏡、璽終於成為了正統皇室獨一無二的象征,流傳至今。

不過,上古時代流傳的草薙劍、八咫鏡和八阪瓊曲玉真品(如果確有真品的話),以及製造於各個時代的諸多贗品,早已由於戰爭、天災、遷徙、盜竊而丟得不知去向,現在流傳下來並一直在天皇繼位儀式上鄭重使用的,不過是依照仿製品而仿製的仿製品的仿製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