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源平爭亂 (1)

遷都福原

平清盛乃是伊勢平氏的平忠盛之子。傳說白河上皇曾將寵愛的祗原女禦下賜給忠盛,關照說:“如生女兒就是我的,生兒子就是你的。”其後不久,祗原女禦就生下了平清盛,因此當時到處流傳著清盛乃是白河上皇私生子的謠言。

是不是私生子另當別論,清盛的仕途卻幾乎是一帆風順的,12歲時即敘從五位下,任左兵衛佐,18歲時因為跟隨父親忠盛討伐海賊有功,進為從四位下,19歲時任中務大輔,20歲兼任肥後守,29歲敘正四位下,就任安藝守。“保元之亂”後,他又先後擔任過播磨守、太宰大貳、參議、右衛門督等官,並最終爬上了太政大臣的高位——以武士而擔任朝臣的領袖,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

就表麵上來看,平氏政權比藤原氏攝關政權更為穩固,一方麵清盛自己手裏有兵有糧,不需要依靠別的什麽武士集團,另一方麵他不但重視掌握中央政權,還著力加強對地方上的控製,平氏一門掌控著全日本將近半數的國司衙門,並且不僅在自己的領地內,而且在豪門貴族、國衙領地內都派駐地頭,以此作為平氏六波羅政權的支柱。

當然,舊貴族公卿們是不會甘心讓這些粗手粗腳、不夠“風雅”的武士們爬到自己頭上去的,他們費盡心機想要顛覆平氏政權。就在這種背景下,永萬元年(公元1165年)七月二十七日,二條上皇駕崩,南都和北嶺的矛盾激化,終於釀成了一場軒然大波。

所謂南都,就是奈良的興福寺;所謂北嶺,就是比睿山的延曆寺。這兩寺都是在日本國內勢力最雄厚的佛教寺院,不但擁有大批的僧兵和廣闊的領地,還經常參與政治和皇室家事,在貴族中很有影響力。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所謂佛寺,其實和封建莊園毫無兩樣。

六章源平爭亂

二條上皇下葬的時候,興福寺和延曆寺為在上皇墓前立匾一事發生爭執,甚至引發僧兵們的武裝械鬥。平清盛認為這是一樁小事,非但沒有有效的調停,反而指責雙方“大逆不道”,派兵鎮壓,從而引起兩寺的憤怒。就此南都、北嶺與平氏政權,以及平氏設立的地方政府頻繁發生衝突,並最終和不滿清盛所為的公家勢力結合起來。須知這些和尚們與手無縛雞之力的公卿們不同,雖然沒腦子,卻有刀有槍,公家的詭計加上僧兵的武器,平氏天下,從此再無寧日可言了。

可以說,平清盛這個時候已經老朽了,他連出餿招,最終毀掉了自己的天下。比如,為了加強統治,他專門設立了名為“禿童”的特務組織,這個組織的人員共有300人,全都是14歲至16歲的少年,一律齊耳短發,身著紅衣。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京都的各條街道上走動,隻要聽到有人說有關平氏的壞話,立即上報,即將該人扭送六波羅治罪。這種防民之口的做法,其實隻有壞影響,而沒有絲毫好的效果。

仁安二年(公元1167年),平清盛以生病為由辭去太政大臣的職務。半年以後,他受戒出家,法名為清蓮,以後又改名淨海——俗稱為“入道相國”。這位入道相國如同院政時期的上皇、法皇們一般,雖然交卸了名義上的官職,剃了光頭,齋戒禮佛,卻絲毫不肯放棄俗世的權力。他離開京都,前往攝津國的福原地區建構新的城池和龐大的港口,一方麵利用對宋貿易積累財富,另一方麵也打算把這裏當作全日本新的統治中心。

這個時候,後白河院也早已是出家之身,他的院權逐漸被清盛架空,心中大為不滿。於是,這位非常喜歡開會的法皇便將西光、俊寬等親信召來,進行了一次有關討滅平氏的秘密會議。會議的內容不必研究,總之結果是因為與會人員太雜而秘密泄露,西光、俊寬丟了腦袋,法皇則被軟禁——這是治承元年(公元1177年)五月間發生的事情。

平清盛看到危機頻現,正好趁此良機搞場大清洗,就將位高權重的大臣43人扣以亂黨的帽子,免除官職,而以平氏子弟頂替,自此滿朝公卿幾乎盡為平氏黨羽。由於平氏出身伊勢,伊勢盛產瓶子,但質量粗劣,隻可盛醋,而平氏本人是暴發戶,原本沒有資格上殿參政,於是百姓們便取諧音(在日語中,瓶子和平氏為諧音),戲稱平氏的六波羅政權為“醋瓶子朝廷”。

天下日趨不穩,平氏卻更加驕縱跋扈。為了確定自家的世代統治地位,清盛力駁眾議,終於決定將國都遷到平氏根基牢固的福原地區。遷都的工作從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五月開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受到重重阻礙,甚至平氏內部也有人反對,到了這年年末的時候,卻又莫名其妙地遷回了平安京。

這次折騰使平清盛的威望下降,平氏也徹底喪失了人心。當初桓武天皇把都城從奈良平城京遷到山城平安京,削弱了舊貴族勢力,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或許清盛也想起而仿效,但他準備不夠充分,鬧出了一個絕大的笑話,從而最終把自己逼到了懸崖絕路。

源賴朝的舉兵

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四月,首先向平清盛舉起長劍的是其寵臣源賴政。源賴政是攝津源氏多田氏流,論輩分乃是在“平治之亂”中伏誅的源義朝的堂叔(義朝屬河內源氏,兩家同源),但在清盛和義朝的戰爭中,他卻站到了清盛一邊,雖然因此保住了性命,還贏得了富貴,但除清盛外,平氏一門都瞧不起他,而源氏殘黨更以其為敵,生活得極為苦悶。眼看此時平氏遭天下萬人詬罵,時年77歲的源賴政終於憋不住了,於是奉後白河院的第二子以仁王為主,悍然掀起了反旗。

當時平氏在京都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源賴政和以仁王一方麵向各地發布討伐平氏的令旨,一方麵逃出京都,計劃潛往奈良地區去進行長期抗戰,以等待各地源氏一族趕來支援。然而還沒等跑到奈良,就在宇佐地方被平氏追兵趕上,經過激戰,賴政父子戰死,以仁王自殺。

這次政變雖然失敗了,但熊熊烈火就此燃起,很快變成燎原之勢。當年十月,奈良興福、般若等寺的僧兵7千人挖斷道路,構築工事城郭以對抗平氏。平清盛派兒子頭中將重衡率步騎四萬,兵分兩路殺去,很快就踏平了僧兵們的工事,並將寺院燒毀。

名為吃齋念佛,實際舞刀弄槍、貪財好色的那些和尚,當然不是平家武士的對手,然而蟄伏在東國的源氏殘黨們受此鼓舞,加上得到了以仁王的討伐令,自此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當時源氏最大的勢力乃是信濃的木曾義仲和伊豆的源賴朝。源賴朝本是在“平治之亂”中伏誅的源義朝的親子,義朝死後,年僅13歲的賴朝遭擒,被流放到伊豆國,受豪族北條時政的監押。賴朝逐漸長大成人,北條時政看到這位身份高貴的囚徒能力超群、誌向高遠,竟然把女兒政子嫁之為妻,和他暗中勾結起來。在得到對平氏的討伐令以後,賴朝首先樹起反旗,在老丈人的支持下統合附近大小豪族的部隊,揮師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