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奧羽的戰亂

咱們先來說說前麵提到過的幾乎使源氏勢力從關東更擴張到東北地區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且說東北偏遠地區的陸奧國和出羽國中,都拘押著大量囚徒,一部分人是在各場遠征中俘獲的蝦夷人,一部分人是朝廷流放過去的罪犯,安倍家族因為世代管理陸奧國的囚徒,勢力逐漸擴張,同族遍布陸奧六郡,幾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永承六年(公元1051年),朝廷任命源賴信之子源賴義為陸奧守,令其整頓東北局勢,源賴義一到陸奧,安倍氏當主(一族總領)安倍賴時懾於其父子兩代的威名,立刻表示願意服從指揮。

然而到了天喜四年(公元1056年)八月,源賴義在即將任滿離職前,突然上奏說安倍賴時謀反,從而請得了討伐的院宣(院所發出的詔命)——這很可能是賴義想要真正控製東北地區的借口。總之,戰爭由此爆發,新任陸奧守藤原良綱嚇得不敢赴任,朝廷隻好再次把這一職位交給了源賴義。

到了當年十二月,安倍賴時遭到被源賴義策反的同族安倍富忠的襲擊,中箭殞命,他的兩個兒子安倍貞任和安倍宗任代掌其兵,繼續與官軍抗衡,並一度給源賴義以沉重打擊。於是源賴義被迫向出羽國司求援,於康平五年(公元1062年)終於盼來了出羽仙北的俘囚長清原武則的援軍。在清原氏大軍的壓迫下,安倍貞任節節敗退,終於在當年九月戰死,居城鳥海柵也被攻陷。“前九年之役”就此終結——不過實際上,這場仗打了整整12個年頭。

戰後,源賴義進位正四位下伊予守,長子源義家被任命從五位下出羽守,次子源義綱被任命為左衛門尉,而清原武則被破格任命為從五位下鎮守府將軍,基本接管了安倍氏的領土。可以說,源賴義因為準備不足,想要在陸奧國擴展勢力卻最終失敗了,白白便宜了出羽的清原家,想必他是很不甘心的。不過機會還多得是,到了永保三年(公元1083年),其子源義家被任命為陸奧守,再次來到東北地區。

此時正逢清原氏同族內亂,以清原武則的孫子、一門總領清原真衡為一方,以清衡的異母兄弟家衡和異父兄弟清衡為另一方,經常發生武力衝突。源義家趁機介入清原家事,並在清原真衡去世後,主持陸奧六郡的分割,把富饒的南三郡封給清衡,寒冷的北三郡封給家衡,刻意引發兩人之間的矛盾。

此後的事態完全按照源義家的計劃發展,清原清衡和清原家衡兵刃相見,而源義家則站到了清衡一側。最終他經過苦戰,甚至不惜突入出羽國,終於在寬治元年(公元1087年)消滅了清原家衡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後三年之役”。戰後朝廷認為清原氏並無反叛的行為,這是源義家的私戰,不肯予以賞賜,不久後更解除其職務。藤原清衡完全占據了陸奧六郡,並且恢複舊氏藤原,此後開創了半獨立的奧州藤原家族,而源義家雖然被迫拿出自己的家財賞賜有功之臣,卻從此收攏了關東武士之心。

順便提一下,源義家的弟弟新羅三郎義光本在京城擔任左兵衛尉之職,聽說哥哥在奧州一度陷入苦戰,就拋官棄職前往相助。義光就是此後威名赫赫的甲斐武田氏的始祖。

拉回來再說京城的情況,白河院後來出家念佛,也稱為白河法皇,但他一直不肯放下權柄,曆經堀河、鳥羽、崇德三朝,院政時間長達41年。到了大治四年(公元1129年),白河院去世,鳥羽上皇立刻便跳出來行使院權。然而院政時代,藤原氏攝政、關白的勢力並沒有徹底被架空,他們保著天皇,雖然略矮一頭,但基本上和院一道實行雙頭政治。這種雙頭政治導致局勢更為混亂。

一方麵,無論是院還是攝關家,其腐化奢靡的生活不但絲毫不見收斂,反而日顯張狂,歸於其名下的莊園也日益增多。畿內百姓遭受沉重的貢賦壓迫,請願無日停息,“盜賊”也因此紛起不休。另一方麵,為了製衡攝關家的勢力,院更為倚靠“北麵武士”,最終釀成了公元1156年的“保元之亂”。

保元、平治之亂

久壽二年(公元1155年),體弱多病的近衛天皇病歿,年僅17歲。鳥羽院指定由崇德上皇的同母兄弟雅仁親王繼位,是為後白河天皇。且說崇德上皇是被鳥羽上皇逼迫退位的,無日無刻不想著卷土重來。到了次年即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鳥羽院駕崩了,崇德上皇趁機與左大臣藤原賴長(藤原師實的曾孫)密謀,打算複辟。

隨著皇族的一分為二,攝關家也分為兩派,當時的關白、藤原賴長的兄長忠通是站在後白河天皇一邊的。因此崇德上皇想要複辟,必須訴諸武力,他遂於七月十日夜晚召來藤原賴長、平忠正、源為義及其子源為朝,商量應該怎樣發動一場軍事政變。

湊巧的是,已經洞悉上皇陰謀的後白河天皇,偏偏也在同一天召來藤原忠通、平清盛(平忠正的外甥)、源義朝(源為義之子)商議。清盛和義朝等人都是少壯派武士,摩拳擦掌地主張要先下手為強,至於他們竟敢向長輩同時也是一族總領舉起刀劍,是被所謂的“忠誠心”所利用還是被利益所引誘,抑或是野心膨脹使然,那可就誰都搞不清楚了。

年輕人行事果斷,說動手就動手,於是次日淩晨,清盛、義朝率兵包圍了尚在白河殿爭論不休的上皇一黨,將之一把火燒了個幹淨。亂兵仍不過癮,又點燃了賴長、為義、忠正等人的宅邸——也該著中納言藤原家倒黴,隻因為宅子離得近些,於是也在混亂中化為灰燼。

不過短短半天,崇德上皇派就大敗虧輸,藤原賴長被流矢射死(一說自殺),平忠正、源為義等人先後被殺或被俘。崇德上皇逃到仁和寺躲避,被天皇派搜將出來,遠遠地流放到四國的讚岐去了。這次事件史稱“保元之亂”,它標誌著新興武士階層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揚威,而且已經把勢力延伸到了朝廷內部,公開插手皇室糾紛,公家政權的時代即將結束,武家政權的時代就要到來。

且說院政既然已經成為了傳統,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後白河天皇也就不肯貪戀天皇之位,沒兩年就讓位給東宮守仁親王即二條天皇,自己當更有權力的上皇去了。然而因為此君賞罰不公,填不飽武士們的胃口,才退位就釀出了“平治之亂”。

“保元之亂”後平清盛青雲直上,源義朝卻得不到上皇重用,從而心生怨恨。平治元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趁著平清盛離京前往熊野的機會,源義朝舉兵叛亂,將後白河院囚禁起來,並且殺害了後白河院的寵臣、親清盛的藤原信西。平清盛在途中聞變,匆忙回京,在自己位於京都六波羅的官邸集結重兵,計劃奪回天皇和上皇。大戰一觸即發。

源義朝實在是個粗疏的家夥,如果說後白河院化裝逃亡到仁和寺是個偶然事件的話,那麽其後16歲的二條天皇也男扮女裝逃脫他的掌握,來到平清盛六波羅官邸,就肯定是義朝防範不周所致。總之,上皇和天皇都先後逃脫,源義朝失去了聚攏人心的旗幟,平清盛倒贏得了大義名分,清盛抓住戰機,親率3千兵力攻打皇宮,源義朝戰敗被殺——此即“平治之亂”。

亂後,平清盛被晉升為從三位參議。日本人喜歡將自己的官位對應唐朝的官位,很多官職都有唐名,參議的唐名是宰相或相國,從此清盛就被人尊稱為相國。平清盛功兩次平亂全都有份,功勞顯赫、威風八麵,後白河院也更為寵愛他,繼續利用他來鞏固自己的院政,等到後來感到不妙,想要收手,卻已經來不及了。

平清盛先把養女滋子進獻給後白河院為妻,生下憲仁親王,被立為東宮,借此幫助,於仁安元年十一月(公元1166年)就任內大臣,次年更打破藤原氏把持高級朝官的慣例,榮升為太政大臣,逐漸掌握了政權。當時平氏十六人位列公卿,殿上人30餘名,黨羽遍布全國,國守60餘人中竟有一半是平氏一門。

到了仁安三年(公元1168年),後白河院迫不及待地逼迫年僅5歲的六條天皇遜位,讓自己的兒子、8歲的憲仁親王繼位,就是高倉天皇。清盛一躍而成為天皇的外祖父,並且還把女兒德子嫁給天皇,親上加親,從此平氏更加權勢煊赫,炙手可熱。清盛的堂兄弟、大納言平時忠甚至狂妄地宣稱:“非此一門(平氏),皆不是人!”

平氏本是武家,但其六波羅政權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武家政權,它是依附於攝關政治和院政而存在著的,缺乏獨立性——這也是平氏子弟逐漸公卿化的根本原因。以平清盛本人的意願,他很想把公家政治徹底打倒,從而使六波羅政權脫穎而出,真正君臨天下。然而想要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並非僅靠打壓公卿勢力,甚至幽禁天皇、法皇就能做到,從這個角度考慮,平清盛和被他打倒的源義朝一樣是失敗的。而等到清盛去世後,其繼承人平宗盛更徹底轉向,一切唯後白河院馬首是瞻……

日本佛教的興衰

佛教於6世紀時傳入日本,經過崇佛、排佛兩派的殊死拚鬥,最終在這座島國上站穩了腳跟。逐漸的,再也沒有什麽“國神”和“番神”的區別,神佛緊密地合為一體。為便於統治,日本朝廷一直宣揚天皇乃是天孫後裔,具有神性,原始的諸神崇拜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與諸神崇拜結合為一的佛教,也無可避免地要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日本有學者認為奈良朝的佛教乃是現世佛教,是政治佛教。

從天武朝開始,朝廷就將《金光明經》等佛經頒發各地,教臣民誦讀,後來更在各地修建高達丈六的釋迦牟尼佛像和七層寶塔。到了天平十三年(公元741年)三月,聖武天皇下詔,要各國都建造“國分寺”和“國分尼寺”,也就是朝廷明令在各行政區域內建造官修寺院。統轄各地國分寺的總寺院是東大寺,統轄各地國分尼寺的總寺院是大和法華寺,都在都城附近。

最早傳入日本的是三論宗和成實宗,其後為法相宗、俱舍宗和華嚴宗,唐僧鑒真還傳來了戒律宗。到了平安時代,政權逐漸轉移到藤原氏的手中,佛教勢力略有下降。在這個時代興盛起來的,主要是傳教大師最澄的天台宗和弘法大師空海的真言宗,前者以平安京東寺為中心,後者以比睿山為中心,與被稱為“南都佛教”的舊奈良諸宗派相對立。

最後在日本興盛起來的,是淨土、禪宗、日蓮等宗派,那已經是12世紀以後的事情,公家政權即將讓位於武家政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