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藤原道長的世界
“安和之變”後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狀態來看,應該不是主動退位的),其弟守平親王登上寶座,是為圓融天皇。圓融天皇元服前,擔任攝政一職執掌朝綱的乃是藤原忠平以及其侄藤原伊尹(忠平弟師輔的長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後,恰巧忠平兄弟和伊尹都陸續辭世了,關白一職就落到了藤原師輔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當時北家最有資格出任關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兩人爭鬥得相當激烈。然而兼通搶先一步,據說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後(是他的妹妹)的手諭,要求本家兄弟必須按照長幼順序繼承關白之位。於是圓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為太政大臣、關白,朝政悉以委之。
藤原兼家吃了個啞巴虧,隻好暫時隱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勢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爭權的弟弟,他在貞元二年(公元977年)去世,臨終前竟然找個借口把弟弟兼家從右近衛大將(從三位)的高位上扯下來,左遷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時把關白的位置讓給了堂兄藤原賴忠(藤原實賴的次子)。
藤原兼家雖然遭到暗算,可是並不氣餒,因為他手中還緊捏著一張王牌呢。兼通兄弟,也包括賴忠,都先後把女兒送去宮裏做圓融天皇的嬪妃,可是隻有兼家的女兒詮子生下男孩,封為懷仁親王。於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卷土重來,很快升任右大臣。後來圓融天皇讓位給東宮師貞親王,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僅兩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謀劃下被騙出宮去落發為僧,傳位給兼家的外孫懷仁親王。懷仁親王就是一條天皇,繼位時年僅7歲,於是藤原兼家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攝政的寶座。
且說前一代花山天皇繼位時也不過才17歲而已,此君素與在原業平並稱,都是世所罕見的好色之徒,據說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禦座後去行那之事。不過從來權臣當道的時候,君主尤其是被廢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種種失德之處恐怕都是權臣擅政的借口,未必確實,不可輕信。
而藤原兼家當然沒把寶都押在圓融天皇一人身上,對於那位神經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個女兒過去,生下了居貞親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條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貞親王為東宮,同時還把另外一個女兒綏子送去做了東宮妃。綏子既是東宮的正妻,也是他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輩分,當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隻是和皇室親上加親,使其外戚、攝政的權力更為穩固而已。
藤原氏既然權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為靠山,紛紛“寄進”莊園,於是藤原家族變成了最大的莊園主,到了11世紀,家族名下的莊園已占全日本土地的十幾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說是藤原氏攝關政治進入鼎盛時期的關鍵人物,他的私人機關“政所”成為事實上的政權中心,甚至政所頒發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禦教書)比天皇詔旨和太政官官牒更為有效。
就這樣,天皇徹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墮,據說宮殿朽敗無人修繕,妖狐肆虐無計攘除,盜賊劫掠也無法捕拿……寬弘二年(公元1005年),內裏再次發生大火,神鏡也被燒損,朝廷隻得改鑄一個,並派遣使臣前往伊勢神宮謝罪。
藤原兼家死後,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攝政和關白,道隆死後,換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條天皇在位26年,諸事都不關心,“垂拱而治”,竟被讚譽為“寬弘之聖主”——其實他和蜀漢後主劉禪相仿佛,隻不過沒有當俘虜的糟糕下場而已。寬弘八年(公元1011年),一條天皇退位,居貞親王繼任為三條天皇,立一條天皇之子敦成親王為東宮。
敦成親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長的外孫,道長為了登上攝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條天皇退位。正好三條天皇患有嚴重的眼疾,幾近失明,於是在位僅5年就下了台,敦成親王繼位,就是後一條天皇。後一條天皇年僅9歲,外祖父藤原道長名正言順地登上攝政寶座。
請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後的天皇世係是這樣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圓融、冷泉子花山、圓融子一條、冷泉子三條、一條子後一條,也就是說,政權在冷泉和圓融兩位天皇的後裔中輪替,這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於是在後一條天皇登基後,就立三條上皇的兒子敦明親王為東宮。然而敦明親王沒有藤原道長的血統,這使道長感覺隱含著危機,於是千方百計地逼迫敦明親王,終於使其辭去東宮之位,改立敦良親王為東宮。敦良親王是後一條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說,他們的母親同為藤原道長的女兒彰子——慣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後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統之外。
後一條天皇在位21年,藤原道長及其子藤原賴通先後執政。道長權勢熏天,時人都說他的尊貴與帝王無異,“攝政即天子”、“唯道長之心係天下之興亡”。藤原道長也誌得意滿,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的詩句,驕橫之態,可見一斑。不過此公確實值得驕傲,他擔任朝廷柱石整整30年,直到萬壽四年(公元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62歲。
院政的開端
後一條天皇去世後,傳位於東宮敦良親王,也就是藤原道長的外孫,是為後朱雀天皇。後朱雀天皇在位10年,讓位給東宮親仁親王,就是後冷泉天皇。後冷泉天皇立尊仁親王為東宮。
這一接班人選,讓執政的藤原道長之子賴通、教通非常不滿,因為賴通兄弟都曾把女兒送給後冷泉天皇為妃,卻根本沒能生下龍子,尊仁親王乃是天皇與禎子內親王所生的兒子。儲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親的外甥或外孫呢?因此賴通兄弟想方設法要搞掉尊仁親王。然而所謂藤原氏嫡親的外甥或外孫根本就不存在,就算廢黜東宮,又該由誰來接替呢?
時光如同流水,眨眼間後冷泉天皇登基已經24年了,藤原一族還沒拿出應對方法來,他就先駕了崩。尊仁親王順理成章登上天皇寶座,就是後三條天皇。藤原賴通灰心喪氣,就把關白之位讓給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線。
從宇多天皇開始,整整170多年了,後三條天皇是唯一沒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時已經35歲了,年富力強,精神旺盛,就想要一腳踢開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後三條天皇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比如發布《延久莊園整頓令》,在中央設立“記錄莊園券契所”,管理和整頓各地的莊園,統一計量標準——當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莊園開刀,這就必然會引發藤原氏群臣的反對。眼看改革阻礙重重,後三條天皇心生一計:如果從皇室中逐漸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統,我看你們還有什麽資格再霸占朝堂!
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後三條天皇退位,在位僅僅4年。他傳位給藤原茂子所生的貞仁親王,貞仁親王的東宮妃乃是藤原賢子,但賢子並未生男,後三條上皇就指定自己與源基子所生的實仁親王為東宮,並且約定等實仁親王繼位後,立其同母兄弟輔仁親王為儲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盤裏,經過一個很短時間的過渡,就會有接連兩位天皇都和藤原氏沒有關係。
安排好這一切,後三條上皇就安心地咽了氣,年僅40歲。東宮貞仁親王登基,就是白河天皇。白河天皇上台後不久,藤原賴通、教通兄弟就相繼去世了,由賴通的長子藤原師實出任關白。不過後三條上皇的夢想也落了空,藤原賢子竟然冷不防地生下了一個兒子,是為善仁親王,而東宮實仁親王卻因病辭世。於是在應德三年(公元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腳踢開異母兄弟輔仁親王,把年僅8歲的親兒子善仁親王扶上了寶座,是為堀河天皇。
不過若因此說後三條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沒能產生效果,也是不對的,在他的時代,天皇終究收回了一部分權力,藤原氏攝關政治有所萎縮,這一點對後世影響甚大。堀河天皇隻是個小孩子,按照慣例,當由藤原師實擔任攝政,總攬朝綱,可是白河上皇當時才不過34歲,正當壯年,雖然退位卻堅持不肯放權。他設置“院廳”,起用身份較低卻有能力的人擔任“別當”、“年預”等官職,執行政務——這就是所謂“院政”的開端,藤原家族的輝煌,至此已如明日黃花。
不過院政之與攝關政治,隻是換湯不換藥而已,它可以解決藤原氏擅權的問題,卻根本無法解決當時日益嚴重的種種社會矛盾。此後“院”也就是把持朝政的上皇或法皇代替藤原氏成為日本最大的莊園主,對百姓的剝削卻一如既往,毫無緩和跡象。
院政之與攝關政治的不同,僅僅表現在對武士集團的拉攏上,這也直接造成了其後武家政權的建立。武士階層在9世紀中期產生時,存在著高、低兩端:低端為地方莊園的莊官及莊官集結起來的戰鬥集團;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軍事貴族,他們本身擁有莊園,並且多次受朝廷詔令平定邊遠地區的叛亂,或者遠征蝦夷,實力逐漸膨脹。最終這高、低兩端結合為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組織結構(家族形式的層級武士團),以及與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節儉、武勇的風尚。當時社會上可以說形成了四個大的權力集團,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漸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為其真正領袖或精神領袖的武士集團。
平氏由高望王擔任上總介開始,在關東擴張勢力,經過“平將門之亂”以及公元1028年爆發的“平忠常之亂”,其在關東的勢力逐漸被源氏所取代,而平貞盛因為平定將門之亂有功受到嘉獎,其子維衡把根據地轉移到伊賀、伊勢等地,稱為“伊勢平氏”,逐漸在近畿站穩了腳跟。而源氏原本是服侍攝關家的“京侍”,後來清和源氏的源賴信平定忠常之亂,趁機攫取了平氏在關東的勢力,繼而還妄圖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把影響力更擴展到東北地方。就這樣,源、平兩氏的勢力來了個大掉個兒。
這兩個最高貴的武士家族,其發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歸京都的平氏開始與院政相結合,成為院用來對抗攝關家的強有力武器。白河院就從伊勢平氏中選拔武士守衛自己的禦所,因為這些武士主要駐紮在禦所北側,故稱“北麵武士”。而源氏則在地方上尤其是關東地區擴展勢力,大量關東地區的名主把土地從寄進給藤原氏轉而寄進給源氏,這種風潮極盛一時,致使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
就這樣,院政促進了武士集團的膨脹和相互對抗,新的時代正在孕育,大亂也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