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應天門之變 (1)

文德天皇在位8年,猝然辭世,東宮也就是藤原良房的外孫惟仁親王繼位,是為清和天皇。這位清和天皇被立為東宮的時候才9個月大,登基時也年僅9歲,還什麽都不懂呢,朝政完全由外祖父良房說了算。

天皇雖然還小,藤原良房已經在為他物色妻妾了,人選當然都來自於藤原北家。首先,他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送入宮中,然後,又瞄上了長兄藤原長良的女兒高子。不過這位高子據說已經有了情人,堅持不肯進宮。

高子的情人,乃是號稱當時第一風流美男子的在原業平。在原業平是平城天皇之孫,被賜“在原”氏而降為臣格,他擅長做詩,格調高雅,廣受平安京內貴族女性的仰慕。據說在原業平曾經帶著高子私奔,可是沒能跑了,最終還是被堵截了回來。高子隨即被送入宮中,在原業平則被遠遠地流放到了東國。然而這未必是個哀傷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傳說在原業平一生中先後與3333位女性締結情緣,是個徹頭徹尾的花花公子。

拉回來再說清和天皇,他的年號是貞觀,和我國唐太宗的年號相同。貞觀八年(公元866年)閏三月十日夜間,太極殿前的應天門突然起火,連兩側的棲鳳樓和翔鸞樓也一並被火海吞沒。這或許隻是一場天火,並沒有人為因素存在,不過朝中各派卻借著這個由頭開始互相攻訐,最終導致了一場大清洗。

當時朝中重臣除藤原良房外,還有其弟右大臣藤原良相,除了藤原北家,還有世代豪門伴氏、紀氏(公元823年以後,大伴氏避大伴皇子之諱而改稱伴氏),以及從皇子降為臣格的源氏兄弟。首先,大納言伴善男告發縱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納言源融,並且與藤原良相商議,調左中將藤原基經前往逮捕源信。

藤原基經本是藤原長良之子,過繼給藤原良房做養子,他當然要把此事向良房匯報,聽取太政大臣兼老爹的指示。藤原良房偏袒源氏,上奏清和天皇,請他先派幹員前往責問源信,源信當然矢口否認,於是這件事就此擱置下來。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到了當年八月三日,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突然向朝廷告發,說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朝中因此攻訐又起,人人自危,清和天皇就於十九日正式任命藤原良房為攝政,命其徹查此事。

藤原良房通過拷問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伴清繩,號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開始借此大肆排除異己。九月二十二日,判決大納言伴善男、右衛門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紀豐城、伴清繩、伴秋實共5人為縱火主犯,應處斬刑,減罪一等,沒收財產後流放到邊遠地區,另有10名從犯也陸續被處以流放之刑。

經此事件,累世名門伴氏和紀氏都被徹底從朝廷中驅逐出去了,而藤原良相、源氏兄弟的勢力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藤原良房、基經父子的權勢更加穩固。更重要的是,前此攝政之位隻授予皇後或東宮,從此落到了人臣手裏。攝政就是“總攝庶政”之意,此後藤原氏的家長在天皇幼年時出任攝政,天皇成年後稱為關白(“諸事關白”之意),逐漸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藤原良房死於貞觀十四年(公元872年)九月,被諡為“忠仁”,他的權力由其養子藤原基經繼承下來。藤原基經也不是一個善主,公元876年,清和天皇退位,傳位給年僅9歲的東宮貞明親王,是為陽成天皇,陽成天皇乃是藤原高子所生,基經作為天皇的舅舅,更加權傾朝野。

元慶六年(公元882年),陽成天皇15歲,舉行了元服禮(成人禮),然而據說這個孩子很不成器,成天飛鷹走馬,耽於玩樂,甚至打開裝神器的箱子,抽出草薙劍來舞弄。藤原基經屢次勸說,這個外甥就是不肯稍微像點人樣,於是灰心喪氣後逼迫天皇寫下“朕近身發數病,動多疲頓,社稷事重,神器叵守,所願速遜此位”的話,於公元884年二月宣布退位。

藤原基經的這種行為,也頗類似於我國西漢的權臣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可見其權勢就算比不上霍光,也相距不遠了。至於中國的昌邑王和日本的陽成天皇的所作所為是否真如史料記載的那麽不堪,可就完全無從考證了。

此後,藤原基經力排眾議,擁立“容止閑雅、謙恭和潤”同時也是財政拮據、到處舉債的時康親王繼位。時康親王是仁明天皇的兒子,史稱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在位僅4年就病死了,他沒立東宮,還把29名子女全部降格,下賜源氏,最終也是在藤原基經的策劃下,立其第七子源定省為東宮,隨即將其扶上天皇寶座,是為宇多天皇。

學問之神菅原道真

宇多天皇一度被降格為臣籍,無疑內心是存在著一定自卑感的。繼位後他曾路過陽成院,被迫退位的陽成上皇竟然羞辱他說:“當今聖上,原來曾是我的家奴呀。”在這種心態影響下,宇多天皇當然不敢對扶他上台的藤原基經說半個不字,盡管登基時已經成年,依舊把政務全部委托給基經,說“萬事巨細,百官已總,均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然後奏上”——這就是關白稱號的由來。

然而換個角度來觀察,宇多天皇此舉未必完全出於心甘情願。他在位第二年(公元888年)的六月,下詔請藤原基經“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把他比作中國古代的賢相伊尹(傳說伊尹曾被尊為“阿衡”)。然而藤原基經見了此詔卻大為光火,他認為“阿衡”隻是一個尊號而已,並無實權,表示說既然天皇心有此意,那我就幹脆辭職,什麽也不管好了。他這一撂挑子,宇多天皇可嚇壞了,趕緊懺悔和解釋,但是基經不依不饒,堅持要天皇罷免起草詔書的親信橘廣相。關於“阿衡”是否有權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半年,藤原基經也就罷工了整整半年。

寬平三年(公元891年),藤原基經去世。宇多天皇立刻重用橘廣相,以及當年敢為橘廣相辯護的菅原道真,任命道真為藏人頭,以與藤原基經之子藤原時平分庭抗禮。6年後,宇多天皇讓位給年僅13歲的敦仁親王出家仁和寺,潛心撰寫回憶錄《寬平遺誡》。自此以後,天皇退位出家,就被尊稱為“法皇”,宇多法皇是日本曆史上第一位法皇。

敦仁親王登基後,史稱醍醐天皇,他年歲還小,難免受權臣的撥弄,已經升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就因此遭到藤原時平的誣陷,說道真打算擁立自己的女婿、宇多法皇的第三子齊世皇子為天皇,醍醐天皇於是右遷菅原道真為太宰權帥。其實作為太宰府的名額外主官,這個職位也不算小了,但終究遠離京都,遠離統治中心,這使得滿腔抱負,想要做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菅原道真大為憂憤,遂於兩年後(公元903年)客死在九州。

據說宇多法皇在聽聞菅原道真被貶之事後,匆忙驅車前往內裏,想要勸說醍醐天皇收回成命,然而內裏各門都已被藤原時平的親信把守住了,不放法皇進宮。宇多法皇悵然離去,從此專心研究佛學,再不管塵世之事——藤原氏權勢之盛,也由此可見一斑。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曾跟隨遣唐使團西渡,具有相當高的漢學素養。公元886年,他被任命為讚岐守,在偏遠的南海道目睹了貧窮百姓的艱難生活,寫下很多傳誦後世的詩篇。也是在讚岐守任上,他寫了《奉昭宣公書》,勸說藤原基經放下執念和恩怨,專心國事,據說藤原基經看了此文後有所覺悟,停止罷工,也不再堅持讓宇多天皇嚴懲橘廣相,使延續整整半年的朝廷風波暫時得以平息。

公元890年,菅原道真太守任滿,回歸都城,從此受到宇多天皇的重用。公元894年,朝議派發新的一輪遣唐使團,以菅原道真為大使——這很可能是政敵想借此機會把他排擠出權力中心——於是道真寫下《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一文,明確指出唐朝正在發生內亂(黃巢起義),形勢複雜,路途危險,請求暫時停止派發遣唐使團。宇多天皇采納了他的建議。

應該說從此以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雖然並未停頓,但日本人已經不再像奈良時代那樣完全徹底地甘當小學生、處處以中國為師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本土文化重新抬頭,混合土風和唐風的新文化逐漸成形——這也就是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服飾雖有唐人之形,卻兼本土之魂,非如奈良時代那樣渾然唐裝的重要原因。

菅原道真的權勢逐漸成形,醍醐天皇登基後,他被任命為右大臣,與左大臣藤原時平共執朝綱,這當然會引起藤原家族的警惕和不滿。於是藤原時平就造謠進讒,終於迫使菅原道真被趕去九州做了太宰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