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優雅的平安朝桓武朝的遷都 (2)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氣息很重的君主,主張無為而治,政事委任給臣下,自己寄情於筆墨和山水,創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並且其書法修為與空海、橘逸勢齊名,並稱為“天下三筆”。此公還極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風,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終創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兩個宗門。

然而,嵯峨天皇並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樣,娶了一大群老婆,養了一大堆兒子(據說他有嬪妃28人,子女數超過50)。皇子太多,竟然導致國庫入不敷出,弘仁五年(公元814年)五月,天皇隻好把母親身份較低的32名皇子降格為臣下,賜予“源”氏——這些人及其子孫,就被稱為嵯峨源氏。

先帝這樣辦了,後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公元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棟王(桓武天皇的孫子),賜以“平”氏,是謂“桓武平氏”。再往後,又有清和天皇後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後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後裔的“村上源氏”等紛紛出現。

拉回來說嵯峨天皇,他在位14年後,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10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躲在幕後操控朝政,弟弟和兒子都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公元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這一段時期內,班田製處於持續崩潰中,原本的律令製也逐漸跟不上曆史發展的腳步了,被迫要在多方麵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設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為天皇的秘書機構,後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諸事。此外,他還發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定。格式這種補丁,後來大和朝廷還陸續頒發過好多回。

嵯峨天皇追求優雅的生活,說不上腐朽,卻著實腐糜,他的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不過誰都終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權威一旦喪失,原本被此權威壓製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泛起。於是,他死後沒兩天,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

君主為了加強集權,抑製朝官的權力,經常采用設置全新的秘書機構的方法。這些新秘書品級不一定高,資格不一定老,然而因為接近權力中心而必然逐漸坐大,甚至取代舊有朝官的位置。我國漢代始設尚書台,其後身尚書省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正式行政機構;明初始設大學士,到了明朝中葉,大學士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雖然結果並沒有如此明顯。那就是嵯峨天皇設置養老令外機構藏人所,以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藏人所的長官為藏人頭,天皇任命寵臣藤原冬嗣擔任此職,冬嗣因此飛黃騰達,最終做到左大臣的高官,可謂人臣之極。藏人所雖然沒有演變成新的行政機構,藏人頭也沒有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卻因藏人所的設置而再度膨脹起來。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孫。他在就任高官以後,為了加強與皇室的聯係,就把女兒順子嫁給嵯峨天皇之子正良親王,並且迎娶女婿的姐妹潔姬為次子藤原良房之妻。這位藤原良房,也是從藏人做起,一步一步爬上中納言高位的。

正良親王後來登基成為仁明天皇,年號承和。仁明天皇本是徹底的傀儡,其父嵯峨上皇和叔父淳和上皇都還沒有死,躲在背後指手畫腳,這使藤原良房非常不滿。因為良房想讓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正位東宮,可惜兩位上皇偏偏吩咐讓淳和上皇之子恒貞親王承嗣大統。藤原良房就任中納言的那一年,正是承和八年(公元841年),恒貞親王的兩個靠山,淳和上皇已於去年五月間過世,嵯峨上皇則纏綿病榻,眼看著即將咽氣,良房覺得時機成熟了,該準備動手廢立東宮。於是在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剛一去世,同月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的過程是這樣的:據說在七月十日,恒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秘密走訪了阿保親王,請求共同奉東宮遠走東國,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亂局。阿保親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當年平城、嵯峨兩位天皇對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藥子的煽動下,也曾想前往東國號召兵馬,以擊敗反對勢力,阿保親王很可能也參與了謀劃。32年一晃眼就過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親王早就沒了當年的雄心壯誌,於是把伴健岑的陰謀密奏給嵯峨上皇的皇後橘嘉智子,嘉智子皇後隨即通知了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駕崩,兩天後,伴健岑與東宮的另一名親信但馬權守(權為額外派員之意)橘逸勢同時因謀反罪而遭到近衛府的逮捕,經過審判後,分別被流放到隱岐和伊豆。親信被捕,不能說主公毫不知情,恒貞親王匆忙上書請罪,並請求辭去東宮之位。仁明天皇好言安撫,說你與此事無關,不必擔憂了。

兩位上皇既然先後去世,仁明天皇就感覺壓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經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嗣,豈有愛於恒貞親王?隻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說設計了這一謀逆案件,東宮辭位則案件必然終止,若不預先深入挖掘,豈不是很可惜嗎?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終於完成了,於是廢黜恒貞親王的東宮之位,同時將東宮妃的父親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東宮大夫文室秋津等60餘人貶職或流放。藤原愛發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們都是恒貞親王派的實力人物,經過此次事件,全被良房一舉鏟除了。

其實關於伴健岑等人的密謀,除了大保親王的告密外,並沒有足夠確實的證據,退一步說,就算證據確鑿,那也未必真與恒貞親王有牽連,再退一步,就算這一切全都經過恒貞親王首肯,前往東國也似是避禍,而非謀反。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這個機會,順利地踢開重重絆腳石,把自己的外甥道康親王扶進了東宮,更給自己鋪平了邁向權力中心的道路。當年八月,他因功晉升為正三位大納言,公元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嘉祥三年(公元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其實體內有3/4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與皇室的親上加親,使良房於公元857年被任命為從一位太政大臣,總攬朝綱。

外戚當政,在日本曆史上並不罕見,但最終把太政大臣之位從皇族手裏奪過來的,第一個是惠美押勝,第二個就是藤原良房。良房是第三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前麵除了惠美押勝外,還有法王道鏡,不過那兩個人的權力並不穩固,最終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藤原良房想要將榮華富貴代代相傳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