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你能識別出喬裝成困難的機會嗎
托馬斯·愛迪生曾說過:“大部分人與機遇擦肩而過,因為機遇總是隱藏得很深,看上去就像是工作。”
什麽是機遇?就是對人有利的時機、境遇和機會。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把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某項觀察活動、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為機遇,由此可見,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物,它是認識機遇、駕馭機遇的總和。把握時機,那麽你就會不斷獲得事業的成功,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總是一門心思想著要靠機遇成功的人,是看不到真正的機遇的。機遇喬裝而來,有時候像個燙手山芋,人人都不願意接著!當挫折突然降臨,有些人會覺得大地都黯然失色,生活索然無味,恨不得馬上就是世界末日。其實那不是世界末日,而往往是機遇——喬裝打扮的機遇。明天,太陽依舊升起,花香依舊撲鼻。你依然擁有別人奪不走的快樂與幸福,還有為自己爭取更多快樂的機會。有人曾經研究為什麽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無法把握,答案是:因為機會總是喬裝成“麻煩”的樣子。
一個牧師,對上帝非常虔誠。他始終堅信上帝會保佑他,或者給予他好運。
一天,暴雨傾盆,河水暴漲。很快,房簷被淹沒了,眾人想方設法逃命。牧師卻毫不驚慌,他緩慢地爬上屋簷。對麵劃來一個小木舟,上麵的人喊牧師上去。牧師說道:“你們快走吧,上帝會來救我的!”
小木舟劃走了,水也升到了屋頂。牧師也隻好爬到房子的最頂端,此時的水已經淹沒了他的腰部。對麵又駛來一艘快艇,上麵的人請求牧師上去。牧師說道:“你們快走吧,上帝會來救我的!”快艇無奈地開走了。
水越漲越高,隻剩下牧師的頭露在水麵了。此時,上空飛來一架直升機,飛到牧師上方丟下懸梯,要求牧師爬上去。牧師大聲喊道:“你們快去救其他人吧,上帝會來救我的!”直升機旋轉了幾圈,無奈地飛走了。
很快,牧師被水埋沒。
牧師的靈魂找到了上帝,“我對你非常地虔誠,為什麽在我的生死關頭你不救我?”
上帝說道:“你錯了,我救了你三次,你都不接受我。”
“我分別派出小木舟、快艇、直升機,你硬是不肯上來!所以,你該死!”
牧師醒悟了……
當機會來臨時,我們總是不認識它,而是堅守著所謂的“理想”,結果是一敗塗地。
工作中的機會也是會喬裝成“困難”的。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這就是機會。“困難”來了,一般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開,也就是錯過了機會。當別人交給你某個難題,請不要逃避,因為那是給你創造的一個珍貴的機會。誰的問題誰負責、“隻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些是一般員工的想法,這樣的員工充其量叫合格。對於一個聰明的員工來說,他總是很樂意自找“麻煩”、自找“困難”。
有這樣一則故事:
加拿大本迪戈地區發現了金礦,於是想發財的各色人等蜂擁而至。就在將要抵達那塊寶地時,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流擋住了去路。有幾人冒險過河,被河水無情地衝走,連屍骨也沒找到。眾人在河邊犯難了,金礦近在咫尺,可過不了河,怎麽辦?於是很多人想到了放棄,打起了“退堂鼓”:就算發不了財,也不能把命丟了呀!
這時,一個貧窮的中國青年沒有放棄,他靈機一動機走回程路去幾十裏外的小鎮買了一條小木船,作擺渡之用。他向乘船過河的人每人收取3個金幣,雖然價錢夠高,但淘金狂們已顧不了許多,紛紛掏錢過河。一來二去,總有來往過河的淘金人,這位年輕人就專門做起擺渡生意,也不去淘金了。幾年後,淘金人十有空手而歸。可這個年輕人卻漸漸攢足了一筆錢,高價聘請了幾個專業技師來鑽探和開采金礦,終於成為一名華僑富翁。
強者創造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個中國青年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識破了“喬裝”了的“機遇”。這位中國青年,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抓住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然後開始醞釀自己的偉大計劃:攢足第一桶金——聘請專業技師——成就自己的夢想。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認出”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
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因此他很快成為有錢人,這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矗
在一個畫室裏,一個青年站在眾神的雕塑麵前。一尊塑像的麵部被它的頭發遮住了,可在它的腳上還生有一對翅膀。
青年指著那尊塑像好奇地問雕塑家:“這尊神叫什麽名字?”
雕塑家回答道:“機遇之神。”
青年不解地問道:“那為什麽它的臉藏起來了呢?”
雕塑家答道:“因為在它走近人們時,人們卻很少能夠看見它。”
青年又追問道:“那它為什麽腳上還生著翅膀呢?”
雕塑家意味深長地看一眼青年說:“因為它很快就會飛走,一旦飛走了,人們就再也不會看見它了。”
很多人在機遇降臨時,感覺不到機遇的存在,更不消說及時抓住了。這或許就是為什麽許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最終一事無成的緣故吧,一味追求機遇,守株待兔,坐以待斃。凡是靠機遇成功的人,並不都值得羨慕和青睞,被發現的不見得都是人才,可有才華的人卻未被發掘。天賜良機不可失,坐失良機更可悲。一個人要學會創造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才能獲得成功。
當機遇之神出現的時候,從來都是偽裝過的哀傷、悲痛甚至絕望,它不佩戴諸如財富、成功、榮譽等的標誌,因此更加讓人難以捉摸。普拉斯說:“樂觀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悲觀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所以說,隻有保持樂觀心態,才能及時發現機遇之神的喬裝,辨清真偽,大膽進取,竭盡全力,直至成功。歌德說:“誰把握機遇,誰就能心想事成。”機遇是成功的階梯。如果不能把握機遇,就有可能蹉跎一生。機遇,那就是極好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機遇不可能一次也不降臨,人們的生活中間到處存在著機遇,隻要你留心它,就會發現機遇,抓住機遇。記住,當機遇敲門的時候,要是猶豫著該不該起身開門,它就去敲別人的門了!
2.吃虧是一種隱形投資
廣場的長椅上坐著兩位年輕的母親,正幸福地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一個說:“我那寶貝特聰明,在哪兒都不吃虧,我一旦買回他不喜歡吃的零食,他總要帶到幼兒園去,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些他喜歡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書包裏,回家後還向我們炫耀。”
另一個說:“我家那寶寶也是,以前在幼兒園常 被小朋友欺負,每天都哭著回家,但他吃過虧之後,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練,現在在幼兒園,可隻有他欺負別人的份兒。”
有一個老太太在她們旁邊的垃圾桶裏“掏寶”。聽到她倆的談話後插話說:“我那倆兒子小時候跟你們的小孩兒很相像。”兩位媽媽一臉的唐突,但聽到老太太在講兒子的話題,便饒有興致地問:“那現在你的兒子怎麽樣了,為何你落到要靠撿垃圾為生?”
老太太歎道:“就是因為他們倆太聰明,小兒子不願吃虧,打了人後坐牢去了。大兒子不願吃虧,他家裏有錢,可就是一個子兒也不給我。”
吃什麽都成,就是不能吃虧。在如今這個開始正視利益的時代,“我絕不能吃一點虧”成了許多人堅信的理念。於情於理,於公於私,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無可厚非。但是,絞盡腦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虧,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嗎?恐怕不一定。
其實,聰明的人能在吃虧中學到智慧,悟透人生。有位哲人曾說過,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穀當中的喊話,你沒有必要期望要誰聽到,但那綿長悠遠的回音,就是生活對你的最好回報。能夠做到“吃虧是福”,那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這種不在乎一時一刻的吃虧,著眼長遠,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吃虧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投資。
公孫修是魯國的宰相,天生喜歡吃魚。魯國人知道了都爭先恐後送魚給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問:“哥哥,你不是喜歡吃魚嗎?為什麽不接受呢?”公孫修回答:“正因為我很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一個人的魚,那就會感到虧欠於他,如此一來很可能會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會失去宰相的職位,到了那種地步,就算我再喜歡吃魚也沒有人會送了,就連我自己也無力購買!隻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會違法,更不會被免職,愛吃魚時,隨時都可以去買。”
這話,公孫修講得很實在,他是說,與其仰賴他人給予的好處,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齲受人恩惠同時也要受人約束,既然如此,還不如拋棄眼前這一點點小利、吃這一點點“虧”而求長久的安逸。一個古代臣相,能有此種認識,這是極其明智並富有遠見卓識的。這其中看似有些拙愚,卻也著實透著幾分人生真正的灑脫,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吃虧是處世的一種睿智。
在清末民初時期,北京城有個有名的綢緞店,突然一場大火把所有的東西燒掉了,其中包括來往的賬目,店老板就貼出一張告示說,因本店的賬目已燒毀,凡欠我的錢可以不還,我欠別人的隻要有憑據照樣兌現。這樣處理,綢緞店明顯的是吃了大虧,然而後來這個綢緞店卻因這事而名聲大震,許多人都慕名而來與他做生意,其中還包括一些外國人。很快這個綢緞店又恢複了生機,生意比失火前還要好得多。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就是說事物的發展能產生兩個極端的轉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這個綢緞店失火後的舉措如同做了一個活廣告,在經濟上暫時吃了虧,但卻贏得了人們的信任,結果東山再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愣”的表麵性吃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
劉項楚漢之爭的初期,劉邦兵疲馬弱,屢戰屢敗,與項羽的正麵交鋒無一不吃虧,卻總能在一次次吃虧後重振旗鼓,籠絡民心,隻圖一擊製敵。而楚霸王占盡上風,卻被一次次小便宜衝昏了頭腦,愈發驕狂,破城必屠,逐漸眾叛親離。果然,垓下一敗,這位常勝將軍便無力回天,隻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個處處吃虧的劉邦。
吃虧是一種投資,劉邦就深諳這個道理。一時的失敗算得了什麽?那些隻不過是為最後的勝利作的鋪墊罷了。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誌向遠大的人,斷不會為蠅頭小利爭破頭皮,也不會因為吃了些小虧而耿耿於懷。人與人相處,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吃虧,隻知道占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吃大虧的人。選擇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那畢竟隻是一時的,並且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吃虧是福”,“虧”是我們走向未來成功的助力劑。
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事事隻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我們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哪一件事,沒有永遠的受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
有一位領導幹部因收受了兩萬元錢,而充當了地方黑勢力的保護桑事發後,這個老幹部被判刑入獄,公職沒有了、工資也沒有了。這個近五十歲的領導幹部,每個月拿三千元的工資,按每年國家發給他的薪水三萬元計算,二十年是多少?三十年是多少?為了區區兩萬元錢,丟掉了一百多萬元,這樣的事情哪個是便宜、哪個是吃虧,還要細細算來嗎?但在收別人兩萬元錢的時候,他卻認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有人說:一個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的確有理!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能吃虧的人。敢於和勇於吃虧的人,才會贏得更多,才會有一份平和、快樂的心境,以後的路會更順暢。相反,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之輩?吃虧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對他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虧者,大都是心胸寬闊者。而這些人呢,就比別人更能為國建功立業。為什麽?因為“吃虧”就是一種投資!
3.不要被眼前利益牽絆
清代有一位叫鄭煊的書法家,據說還是鄭板橋的遠親,他隨家鄉的“經商隊伍”來到洪江後,不禁感歎在五溪“蠻地”竟還有這麽一座繁華的商城,就舉家遷來定居。有一次,鄭煊做木材生意,貨已運到外地,不料價格狂跌,眼看就要血本無歸,鄭煊以為末日來臨,極其沮喪。鄭板橋得知此事,便送給鄭煊一幅“勉詞”,題頭是:“吃虧是福。”內容是這樣寫的:“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繼平且安,福即是矣。”鄭煊帶著這幅“勉詞”,回到洪江。不久木材價格又狂漲起來,鄭煊因此大發了一筆。從此,鄭煊將鄭板橋的題詞作為家訓,刻在牆壁上以示後人。久而久之,“吃虧是福”的壁聯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觀,隨之也成了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語。
社會是需要人們交往才能發展的,而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哪一個人是不曾吃過虧的,有的吃虧是自願的、有的吃虧是樂意的、有的吃虧是被迫的、有的吃虧是不甘心的……但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你都必須吃虧。對甲,你可能吃虧了,卻在對乙的交往中,你又占了便宜。人一輩子總有占不盡的便宜,吃不盡的虧。但是,不屬於自己的便宜還是不占為妙,那麽為了他人,吃些虧也無妨。
吃虧見人品。如果一事不讓,處處逞強,那誰還願意與之為伍?看似爭利,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另有人不計較吃虧,小利樂於相讓,大利也不獨吞,最終的成功,往往屬於他們。在人來人往的生命旅程中,與人擠,與事爭,往往難有好下場;唯有懂得適度地退讓與吃虧,才能在那份海闊天空的淡然中順利駛向遠方。
有一年過年前夕,皇帝下令賞賜朝中每個大臣一頭牛。牛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牛時,負責分牛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麽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牛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牛,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牛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我們在生活中常聽人說:“老實人吃虧”,說的是在當今社會,老實人做不得,大體表現在職務、職稱升遷慢,工作崗位條件差,做事吃力不討好,親戚朋友瞧不起,生意夥伴欺負等等。其實,在人生長河中難免有失敗和挫折,也難免遇到種種暫時的不公平,而且它們還經常以“吃虧”的形式顯現出來,這往往誤導了我們,為避免“吃虧”,放棄自己的勤奮與努力,結果就會越不想吃虧就越吃虧,就會變得越來越糊塗,結果就會失去很多機會,一事無成。
我們應當相信,在適當的時候,老實人肯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報。當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人人都不怕吃虧,願意為了他人或者集體利益寧願自己吃些虧的時候,這個家庭才會是溫暖和睦的,這個群體才會是團結一致的,這個社會必定是日漸和諧向上的,這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必定會變得很強很強。
工作中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工作不是分得很清,誰多做?誰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許多事情就沒有人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這個集體的名譽受到影響,真所謂占小便宜吃大虧。如果大家都不怕吃虧,有什麽事情都搶著做了,也許這次你吃虧了,也許下次他吃虧了,但是,工作都完成了,集體榮譽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圍好了,相比下來,雖然吃點小虧,還是收獲了“福”。
老子說:“少則得,窪則盈。”留出了容納的空間,才能有容。月盈則虧,水滿流溢。提前“吃虧”,可以確保日後不虧。現在想想,為人處世也是這個道理。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比期盼的得到更多。做人要能吃得了虧。過於計較,可能會舍本逐末,丟掉應有的幸福。記住:沒有人願意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沒有人願意和唯利是圖的人共事,沒有人看得上、瞧得起在瑣事上糾纏不清、得禮不讓人的人。選擇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人生的幸福。
明明白白地吃虧,需要心的容量。可以笑納他人之惡、之錯,可以不辨他人的是是非非、包容地對待確實很難,但是如果願意,也是可以做到的。隻要我們能放下自己那顆怕吃虧的心,就能做到。當然心裏沒有吃虧的概念,那又是更高的境界!
有些事情你可能認為是受益了,其實在眾人眼裏你是吃虧的;有些事情你可能是吃虧了,但眾人認為你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說,吃虧和占便宜,其本身並沒有十分嚴格的標準去衡量,沒有嚴格的評定準則去定位。什麽是吃虧,什麽是占便宜?因人、因事、因環境、因社會等因素去定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得到是占便宜嗎?不盡然。有些貪官、有些盜者,得到的或許很多、很多,但他們真的是占便宜了嗎?有些見義勇為者,為了拯救別人的生命,為了集體利益、他人利益而犧牲自己,他失去的太多、太重,但那又是一種完全的吃虧了嗎?誰也不能肯定。因此,究竟吃虧與否,何必斤斤計較,和自己較勁呢?
4.多“主動吃虧”,少“被動吃虧”
“吃虧”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吃虧,一種是被動吃虧。
“被動吃虧”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個並不十分願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這種情形,如果發現沒有抗拒的餘地,那更應該“愉快”地接下來。也許你不太情願,但形勢如此,也隻好用“吃虧就是占便宜”來自我寬慰,要不然還能怎麽辦呢?至於有沒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難說的,因為那些“虧”有可能是對你的試驗,考驗你的心誌和能力。姑且不論是否“重用”,在“吃虧”的狀態下,磨煉出了耐性,這對日後做事肯定是有幫助的。此外,“吃虧”也會讓人無話可說。
“主動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勸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願意做的事、困難的事、報酬少的事。這種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人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主動爭取,這是對人際關係的幫助。最重要的是,什麽事都做,正可以磨煉人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的比別人多,也進步得比別人快,這是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主動吃虧是風度。“吃虧”也許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
生活中總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中學到智慧。“主動吃虧”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表現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實際上,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主動吃虧”,這一點你可一定要牢記,因為這是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做事能力、擴張人際網絡最好的方法。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而“主動吃虧”就是智慧的表現。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斯先生有一次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鮮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斯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於是他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了每位顧客,隨之又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做出這樣的舉措之後,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
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斯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內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舉成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龍頭公司”。
吃虧有如此之多的好處,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吃虧的人實在太少。這並不僅僅因為人性的弱點——人們很難拒絕擺在麵前本來就該你拿的那一份;也不僅僅因為大多數人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爭取長遠大利。做人總怕吃虧,總想占便宜,最終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丟掉了人們對你的尊重和信賴,這個“虧”可大了,比天還大!最終結果是你什麽便宜也賺不到,人格沒有了,朋友沒有了,金錢也甭說了,那才真叫虧!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業上的合作夥伴,由於種種原因,後來反目成仇了,雙方都搞得很不開心,甚至是大打出手。
有個人卻不一樣,他與朋友合夥做生意,幾年後一筆生意讓他們將所賺的錢又賠了進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錢的設備。他對朋友說,全歸你吧,你想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留下這句話後,他就與朋友分手了。顯得多有風度啊,沒有相互埋怨,這叫“好聚好散”。生意沒了,人情卻可以賺“一大把”。日後的合作,也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任何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還轉呢,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占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當然,能不能主動吃虧,也和實力有關,因為吃虧以後利潤畢竟少了,而開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現虧空,如果你所吃的虧能夠很快獲得報答,那還挺得住;反之,吃虧就等於放血,對體弱多病的人來說,可能致命。
主動吃點小虧,反而得到更大的好處,得到欣賞,何樂而不為?
在這裏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典範,就是香港富商李嘉誠,李嘉誠曾經對他的兒子李澤楷說: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麽拿六分就夠了。
李嘉誠就是告誡兒子,他的主動吃虧可以讓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是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有過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願意自己少分一點,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什麽也不要了,甘願自己吃虧。這種風度是種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使人樂於和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經驗。
吃虧是福,主動吃虧更是福上加福。
5.吃不吃一塹都要長一智
年輕人少不更事,涉世未深,往往吃虧上當,如果在社會上經過許多曆練,自然就會變得成熟些。所以,在成熟之前,還得向親友、師長,向一切過來人多學習,多讀書,多和人交流,盡量使自己不“吃一塹”也能“長一智”,甚至是長幾智或長成百成千智。
傳統的中國思想一直奉行的是——吃虧是福。中國的哲學家曾經總結出了一套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傳承的人生觀念,其中包括愚昧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等等。這些看起來像是消極的哲學,但仔細分析和回味,就會發現,其實,它比現下大多數所謂的聰明哲學要高明得多。那麽,“吃虧”究竟“福”在哪裏呢?“福”就“福”在人們在一次次“吃虧”中得到了寶貴的教訓。人應該從吃虧中吸取經驗以及智慧,要不斷地從中獲取力量。這便是“吃一塹,長一智”——受一次挫折,長一分見識。進步的過程就是戰勝困難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人們常說的從勝利走向勝利,也就是從遇到一個困難到戰勝一個困難的過程。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都有著無奈的結局,幸而有先人這句成語聊以**,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前人造字造詞的經典深奧之處。人們一般在別人或自己失敗後這樣說,起到安慰的作用,而實際上,聰明的人也會在失敗中成長,從失敗中學習。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在不斷地進步。每一次吃虧都應該給我們簡單的道理。
有些時候,美化挫折甚至是對自己的某種開脫與逃避,明明吃的是“塹”,並且不停地吃,卻忘記了長智,如果不能認真吸取教訓,再多的“塹”,恐怕也是白吃,最後變成白癡。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去破釜沉舟,也許這種精神讓人感動,讓人讚歎,但同時也讓人覺得你是“不長記性”,這樣的吃“塹”就好像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對待事要“吃一塹,長一智”,對待人也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你曾經對一個人說過對方不愛聽的話或是做過不地道的事情,那麽,在日後你再次麵對這個人的時候,讓對方覺得不舒服的話就不要說、讓人家反感的事就不要再做,這也是一種“吃一塹,長一智”!記住某些人的喜與惡絕對會對自己有好處,可以讓自己免遭冷落。每當我們吃“塹”的時候,是一定要長記性的!
6.吃點小虧也許能賺到大便宜
去過山西喬家大院旅遊的人都會知道,走進那深宅大院,會發現裏麵一個鑲嵌在古老青磚牆壁上的條幅:“學會吃虧”。況且,早就聽說清末時山西商人富甲一方,其積累甚至超過了當時清朝的國庫,難道說,吃虧就是山西商人在生意場上的智慧結晶,這裏麵難道沒有什麽玄機奧妙嗎?
是的,的確有玄機。因為,做事“吃虧就是占便宜”。“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能夠吃虧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虧的人,在是非紛爭中斤斤計較,他隻看局限在“不能虧”的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種心理會蒙蔽他的雙眼,勢必遭受更大的災難,最終失去的反而更多。吃虧不但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一種超越。
把吃虧當做一種福氣,是一個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煉到這樣一種境界,也是人生趨向完美的過程。這種偉大的境界並不僅僅表現在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情上,很多情況下,日常的、平凡的、瑣碎的小事,更能體現出這種偉大品格的存在。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與否、思想高尚與否、行為善良與否的寫真。一般的人堅決不吃虧,可聰明的人甘於吃虧,比聰明人更聰明的人樂於吃虧、積極吃虧。
宋朝時,李士衡在館閣任職,一次出使高麗,一名武將擔任他的副使。高麗方麵贈送了許多禮品財物,李士衡並不在意,隻是把它交給副使管理。出發前,副使發現船底有隙縫滲水現象,副使不動聲色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把屬於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麵,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
船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物品拋入大海。大約丟了一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一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其餘完好無損。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士衡原先吃了虧,結果是最終得利者。曆史已經充分證明了,無論是誰,都難以永遠占便宜。有的人現在風頭正盛,似乎是很春風得意。但如果你用長遠的眼光來看的話,或者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看到“盛極必衰”。占盡便宜的往往最終卻不如一開始就樂於吃虧的那些人。我們無法保證不讓別人吃虧,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吃虧,但我們應該盡量做到不讓他人因為和我們交往而感到吃虧。友誼之樹隻有在奉獻的陽光下才能長青,讓利於人,讓利於友,榮辱不驚,得失無悔,放正平和的心態,人生就會擁有無盡的美好。
有這樣一段經典的對話,是唐朝兩位高人寒山與拾得的對話。
某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今天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輕蔑我,傷害我,嫌疑我,憎惡我,欺負我,我應該怎麽辦?”
拾得便對他說:“你就暫時忍耐一下吧,你可以隨著他,忍讓他,對他敬而遠之,躲開他,不要理睬他,等過了幾年,你在去看看他會怎麽樣。”
那些高傲的人、不可一世的人,最終的結果我們應該都見的多了吧。想占盡天地間便宜的人,最終是一無所獲,空著雙手隻有遺憾和憎恨。人總是群居的動物,既然群居,就要有交往、交流、交際,而隻要“交”起來,就可能有的人“吃虧”了,有的人占了“便宜”。在兩個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虧,完全到達“平等”交往,這是不可能的。
“在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部門上班,做著同樣性質的工作,拿同樣的工資,但我的工作量卻比同一個辦公室的小唐多了一半。朋友說我是老實人吃虧了,我也覺得,自己付出的與得到的不成正比,心裏有很多的不平衡。”小夏覺得自己心理不平衡的確有道理。因為,論進公司的時間,小夏比小唐早一年;論工作經驗,小夏自認為比小唐有資曆;論工作能力,小夏也比小唐強。這些種種,公司經理多次在會議上公開表揚小夏就是證明。可能,正是應了“能者多勞”這句話,公司經理總是喜歡給小夏抓差,這可真是讓小夏“受寵若驚”:有時候,上午交辦的工作還沒完成,因有新任務,經理下午又把小夏叫去了……回頭看到同辦公室的小唐清閑無事的樣子,他就感覺心裏別扭得很。有時候,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小夏好不容易忙完手頭的工作,還沒來得及走出辦公室,經理來電話了,要小夏幫忙處理一個報表,很緊急的,小夏心裏縱有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又有什麽辦法呢?隻得悶悶不樂地留下來……也有的時候,經理會叫小夏陪他一起應酬客戶,酒席上,小夏自然少不了要幫經理代酒,為此還吐了好幾次。 本來嘛,年輕人多加點班沒事,說明上司欣賞自己。可是,多勞又不多得!經理光使喚自己幹活,卻沒多發自己獎金,光是口頭上表揚了幾次,小夏心裏很是感到委屈,但臉上又不敢表現出來。他也想過辭職,可如今工作不好找,換個地方工資跟這裏也差不多,而且還要重新適應環境和工作。小夏因此左右不是,感覺自己“吃了大虧”,心裏很不舒服。
表麵上看,小夏的心理不平衡是由於同小唐的對比而引起的,實際上,他的不良情緒緣於他對工作意義的理解。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的滿意度,與他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成正比,而與他自己對於工作是否有價值的感覺有很大的關係。而對工作價值的衡量,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以得到的報酬來衡量,有的人以鍛煉了能力來衡量,有的人以獲得成就感來衡量。如果一個人認為工作就是“時間換金錢”的過程,那他就必然斤斤計較,不能從工作中體會到樂趣。
要想工作起來樂在其中,就應該賦予工作積極的心理意義,工作起來才有動力。 比如小夏,如果上司總是毫不體恤地給他加工作量,小夏完全可以對上司說“不”,或者直言不諱地要求上司加工資;如果小夏真的如此重視自己的私人時間,他也可以找理由不去陪酒。但小夏沒有這樣做,由此看來,他的內心其實應該是衡量過的。他選擇了多做、加班和陪領導應酬,說明他更在乎做一個工作敬業的人所帶來的成就感,更在乎與上司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這兩點,小夏從上司對他的表揚中也得到了部分的滿足。所以,小夏為上司多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看似“吃虧”,其實不然。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當然就應該沒有怨言,高高興興地去做,或許,領導正是通過布置額外工作在考察小夏,因此,他的才能發揮得越充分,與小唐的差距越大,將來他得到重用的機會自然也越多。
社會是一個繁雜的社會,人生是一個多元的人生。好多人從來不想吃虧,總是想這兒占點便宜那兒占點便宜,這樣的話他怎麽能使自己成功呢?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必須培養自己養成吃虧的習慣。
7.別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歐洲有四大吝嗇鬼。他們分別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國劇作家莫裏哀的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貢、俄國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和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這四位吝嗇鬼都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簡而言之,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構成了他們各自最耀眼奪目的氣質與性格。但是無論他們的性格有多麽鮮明,他們都有著完全相同又難以抹去的“印記”,那就是“吝嗇鬼”的“稱號”以及令人厭惡的名聲。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這當然好,因為如果回敬十分,也不為過。如果盡想讓人敬你,而你不回敬,這就會遭到“吝嗇”的評價。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聽到“精明與吝嗇”之說詞。精明一般是誇獎某人能幹,但不難從這“吝嗇”中聽出貶義……人人都喜歡豪爽大方的朋友,連吝嗇之人也喜歡這樣的朋友。大方是建立人際信任之源。吝嗇的價值觀是很明確的,尤其是對金錢、財富的一毛不拔。
不管是財物方麵還是情感方麵,吝嗇向來為人所不齒。沒有人願意與吝嗇的人來往。這裏有一個諷刺吝嗇的幽默故事,不妨講給大家聽聽。
有兩個吝嗇鬼互為鄰居。一天,這邊的主人叫仆人到那邊去借錘子。
“對不起,借您家的錘子用一下好嗎?”這家的仆人問道。
“可以,”那邊的主人答道,“不過,你釘的是鐵釘還是木釘?”
“鐵釘。”仆人如實回答。
“呦”,一聽這話,那人連忙改口,“真不湊巧,我家的錘子讓人家借走了。”
仆人隻得回來。這邊的主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後,大為氣憤:“什麽鐵釘木釘,明明是心疼錘子不想借。世界上竟還有這樣小氣的人!”
“那怎麽辦呢?”仆人問。
“算啦算啦,還是把咱家的拿出來用吧!”
一點點“虧”都不願意吃的人其實是對別人的一種侵害,無論從物質上還是言行上,都是別人不想看到的結果。沒有人喜歡和吝嗇的人來往,因為他們帶給別人的總是傷害,慢慢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吝嗇的人才是最終真正吃虧的人。吝嗇的人的心理滿足是暫時的,在以後長久的日子裏,將看到的是別人的不屑一顧、不理不睬,甚至是鄙視,他們永遠得不到別人善意的笑臉和熱情的問候。
人際交往切忌吝嗇,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私的一麵,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顧並不困難。做人的可貴之處是,要有點樂於虧己。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有個米店老板,雇人給他幹一個月的活,說好付給工資300元,可是,到了月底,老板卻對雇工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取兩樣東西來,否則,你一個工錢也得不到。”
米店老板要的那兩樣東西,別說集市上,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也都弄不到。他就這樣騙了很多人白白給他幹活。
有一次,他雇了一個男孩給他幹活,也答應一個月付給他300元。到了該付工錢的時候,米店老板對這個孩子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找來兩件東西,一件是‘隘,另一件是‘哇’。”
小男孩聽了,心裏一怔。他邊走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裝到市場上去轉了一圈,回來時給老板帶回一條小口袋,裏麵裝了一些蠍子和蜈蚣。
“我把‘隘和‘哇’都給你拿來了,你自己把手伸進口袋裏去拿吧!”
老板非常驚訝,但還是把手伸進了口袋裏。
蠍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慘叫了一聲:“啊!”
孩子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說:“裏麵還有‘哇’呢!你快拿吧!”
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隻好老老實實地把300元錢給了那個小男孩。
還有一則寓言叫“驢死馬悔”,說的是驢馬同行,驢向馬求助分馱一點行囊,馬覺得吃虧不肯。驢累死後,馬不僅馱上了全部載重,還多了一副驢皮。
嚐試著“表現大方”吧0吃虧是福”並不是簡單的阿精神,而是福禍相倚,付出與得到成正比的生活辯證法,是深刻的人生哲學。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觀念、“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做人準則,種在你的心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的互惠行為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如果你在別人眼中是個吝嗇鬼,你不妨嚐試著表現大方些;如果不能表現得大方些,也可以嚐試裝著大方些,這能促進你進入大方、互惠的人際互動的循環中。
有實驗證明,螞蟻群體在被火圍困的時候,會迅速抱成團滾出火堆,以犧牲最外層的螞蟻來保證種族的延伸繁衍。螞蟻如此,人何以堪?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和缺斤少兩之事,也少不了互幫互襯,如果交友帶三分俠氣,做人存一點“吃虧”之心,以寬容、禮讓、理解、自責之心交往,則會減少許多矛盾、埋怨、爭吵和衝突。
有的吝嗇者往往很會算計,自己盡可能少付出,多獲得;有些吝嗇者知道這樣不好,有損於人際關係,因此采勸不付出,也不接受別人的恩賜,隻讓別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於社會生存的習性。有人明白這樣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時就情不自禁地吝嗇起來,顯得處處小氣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為這是應該的為人之道。既不以此為羞,也從不理會他人的議論。無論是明白不明白,那不過是認識上的差距,但這種行為的影響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責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個安逸,我行我素。
吝嗇是社交成功的大敵,與社交的根本原則相違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是“有來有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隻想索取,不願付出,便無法使社交活動繼續下去。吝嗇的人同時必然貪婪。這種人的思想是一個單向係統,對內的大門常開,而對外的門戶緊閉。對於他們來說,財富是越多越好,不是他的,他竭力追求,一旦到了手,就絕不放手,該給別人的,也不願給。這就是吝嗇。說到底,吝嗇的人因為把財富看得太重,覺得財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豪爽大方的人吃虧是一時,喜歡占便宜的人並不會永遠占便宜,互惠行為才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有時吃虧也意味著舍棄,但這需要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氣度、一種品質。
因此,人際交往中,既不要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也不要在滿足他人心理需求方麵當小氣鬼。要認準表現“大方”的時機。在交往之初,相互之間不熟悉,也就很難談得上信任,對對方的大方行為預期也就比較低。如果你在對方存在某種急需的時候滿足了他,就會讓他感到很意外,其腦部“慷慨大方”感應區就會高度興奮,有助於建立對你的信任。
大方不局限於金錢、物質。大方體現在待人接物方麵就是要不吝嗇,除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以外,人們也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讚美、同情、寬容、尊重、理解等。慷慨讚美他人的言行、寬以待人、有來有往、以禮相敬、不斤斤計較等,都是對他人大方的表現。交往是一種交換,合適的交換目的才能使情感友誼天長地久。
五、以情為橋與人交往的“心計”
※本章主要內容※
1.朋友之間不怕自己吃虧
2.同事之間再不對頭,也不要把關係作死
3.你想成為“績優股”還是“潛力股”
4.你能成為眾星捧月的“和事佬”嗎
5.“夾著尾巴做人”是一種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