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由自己 (2)

其實這道理還是王陽明說得實在,他在《悟真錄》裏有一則“諭俗四條”,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說一個人多做好事,不但親戚朋友喜歡他,街坊鄰居也會喜歡他,連鬼神都會喜歡他,而一個人要是盡做壞事,不但親戚朋友討厭他,街坊鄰居也會討厭他,連鬼神都會討厭他,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別看王陽明平時盡說一些玄而又玄的深刻哲理,可這番話卻實在得很,說《周易》裏這句名言沒有那麽玄,說的其實就是老百姓身邊的生活小體會。

你是信袁了凡的,還是信王陽明的,都由你自己。

關於這句名言,最後再說一個讀音問題。我前邊講過,“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話都是押韻的。細心的人應該注意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唯獨這句話押不上韻,從結構上看很不合理。嗯,這是為什麽?

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不過可能性最高的答案是:“慶”字在當時是和“光”、“常”、“殃”它們押一個韻的,隻是後來讀音變了。

這個疑問宋朝人就有,沈括在《夢溪筆談》裏說:音韻的學問是從南朝沈約創建了四聲開始搞起來的,後來隨著佛教的流傳(主要是因為音譯梵文的咒語,想想郭靖背的那個《九陰真經》),這門學問越來越精深,可考察古代的押韻,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沈括舉的例子就有坤卦裏的這幾句話,大家仔細看這裏的“慶”字:

例句一:西南得朋,乃以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例句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沈括隻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沒答案,我就更沒有答案了。

讀音問題看上去是個很小很小的問題,不過它也是一種了解《周易》的可用線索,前邊講過的對乾坤兩卦“用九”和“用六”兩個爻辭的懷疑就部分地因為這兩個爻辭跟其他爻辭不押韻,這就讓人猜了:可能原本《易經》並沒有這兩句爻辭,這是後人出於某種目的給加上去的。

我們接著看《文言》下一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句話暴露了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政治生活,有臣下殺掉君主的,有兒子殺死老爸的,簡直亂到家了。孔子當年對這種狀況深表憂慮,所以一再主張恢複周朝初年的禮製,讓各階層的人各安其位,“正名”也是這個目的,你既然是臣下,那你就做臣下該做的事,如果你僭越君權了,我就會質問一聲:“這些事是你該做的嗎?”如果“名”真的都能“正”了,社會也就安定下來了。孔子當年還沒有太多的曆史可以參考,我們就可以透過兩千多年的史料得出結論:大到治國,小到管理一家公司,如果要搞什麽“德治”,要靠管理者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靠他們自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誰不知道修橋補路是行善,殺人放火是作孽啊,這還用全國上下掀起多大的學習熱潮啊?學歸學,做歸做,如果利益巨大,監督巨鬆,懲罰巨輕,這就是裸地鼓勵大家去殺人放火謀私利呢。我們讀讀《左傳》,會看到那年頭滿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勾當,難道這些“臣”和“子”就不知道自己是在為非作歹嗎?那真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啊!

不過大家也別把以往的時代想得過於恐怖了,牟宗三當年講解《周易》,談“卦之德方以知”的時候說過:“權力鬥爭的時候也要有相當的限製呀。以前的大皇帝政治鬥爭起來誰也不讓誰,但它有一定範圍。李世民爭皇位的時候把他的兄弟都殺掉了,但與老百姓沒有關係呀。這隻與跟他有政治衝突的那幾個人有關係,跟其他人沒有關係,跟儒、釋、道三教也沒有關係呀!他殺他的兄弟,那是爭皇位。現在政治鬥爭牽連很多……”牟老師這話雖然過於樂觀了些,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適用於春秋時期的,越到後來,就越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情了。順便一提,“卦之德方以知”,“知”字通“智”,晚明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其中一人姓方,名字就叫方以智,正是脫胎於此。

再看《文言》,說“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這種重大悲劇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正是坤卦初六爻“履霜,堅冰至”的道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相應地,如果真要解決這種問題,最好別等到冰凍三尺的時候,而是一看到地麵上剛剛結霜就早作準備。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並不見得就是什麽特異功能,或者是靠算卦算出來——你如果走路踩著霜就知道將來會冰凍三尺,那你為什麽就沒可能預知幾十年後的社會發展呢?

這可不是聳人聽聞,具備這手本領的不乏其人,別說中國人行,外國人也行。F.A.Hayek早就做到了,雖然他從來沒研究過《周易》。

回到《文言》,下一句:“‘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這是解釋六二爻的爻辭的,把“直方大”好好發揮了一回。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這是後儒非常推崇的一句話,意思是說,自己的個人修養要做到內心端正(這是對內),待人做事要有原則(這是對外)。“敬”這個字很神奇,不大好解釋,大體來說,就是要有恭敬之心,要拿自己當回事。接下來,做人如果做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的份上,也就不會有太多猶豫不決的問題了,自然“不習無不利”,坦坦蕩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這是闡發六三爻的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說坤卦所象征的陰柔雖然是很好的,但要收斂自己,甘做默默無聞的老黃牛,事要自己來幹,風頭要讓領導去出,這是大地之道,妻子之道,人臣之道,雖然風頭全給了天(丈夫、領導),但自己也能落些好處。

女同誌可能該有意見了:這不是裸的性別歧視嗎?可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男權社會裏就是這個樣子啊。還別說古代中國,就連當代西方,又何嚐真正男女平等了?女作家JaneSmiley問過一個擲地有聲的問題:“在黑暗房間裏獨處的女人是不是女人?”

這話得琢磨一下才能明白,她的意思是,女性是依附男性而存在的,女人隻有作為“男人身邊的女人”時才有意義,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藤纏樹的關係,所以,“在黑暗房間裏獨處的女人是不是女人”這個問題就等同於“沒有纏著樹的藤是不是藤”。

當然,個案並不說明問題,可貝姆性別角色調查表(BSRI)可是心理學的權威工具,它在當代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調查結論是完全支持Smiley的那個問題的。我們還是接受現實吧,直到另一個母係氏族社會來臨。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這是闡發六四爻的爻辭的:天地變化,草木茂盛,天地閉塞,賢人隱居,爻辭所謂“括囊,無咎無譽”,大概是說要謹慎吧。

《文言》的作者很老實,最後一句“大概是說要謹慎吧”(蓋言謹也),意思是說自己對這句爻辭也拿不大準。連《易傳》有時候都拿不準《易經》的意思,兩千多年後的我不就更拿不準嘛。

《易傳》拿不準《易經》的意思,這在《周易》裏可不是絕無僅有的例子,而且,有時候《易傳》明顯把卦爻辭的意思解釋歪了,十篇《易傳》之間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周易》是本很難讀的書啊。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這句是闡發六五爻的爻辭“黃裳,元吉”的,前邊已經介紹過了。回憶一下:“黃中”說的是黃色的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