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六爻之上 (2)

清代汪輝祖寫過一本《雙節堂庸訓》,這是中國曆史上一部著名的家訓,和《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都有一拚,而且大道理講得不多,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這書裏就說過給人看陰宅的風水先生最是可恨,說這些人給你看祖墳的位置,說起道理來一個人一種說法,而且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盡忽悠人家遷墳,要知道遷祖墳在以前可是天大的事啊!汪輝祖說:“積善之家,自獲吉壤。積不善之家,雖有吉壤,而福不足以承之,轉為厲階。”這是說積善之家自然會有好地,積不善之家就算有了好地也無福消受。他接著說:“我親眼見過的因為要選好地段而折騰破產的就有不少人家,最後樂嗬嗬數錢的都是開發商。”(吾目中所見,因求地而破產者,比比也。)——這是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道理非常貼近百姓的解說。

清代著名的人生格言勵誌書《圍爐夜話》也拿這句名言說過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蠢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這是說給兒孫留遺產的時候別留太多錢財,因為,兒孫如果是好樣的,錢太多隻會損害他們的誌向,本來他們可以好好讀書的,結果錢一多,就敞開了打網遊了;如果兒孫是蠢材,那更不能有錢,比如有恐怖分子來遊說:“資助我們偉大的恐怖事業吧!”蠢材一聽,不錯,應該支持——如果沒錢的話,再支持也隻會捐個百八十塊的,隻夠買幾顆子彈的;可要是有了錢,一捐款就捐幾個億,原子彈都能買下來了!所以說,給兒孫留遺產千萬不能多留錢財,那該留什麽呢?很簡單,“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多積一些善就好了。

這話有點兒虛是吧,“善”應該怎麽個“積”法呢?

也很簡單,比如你是個官,不必給兒孫留什麽錢財,隻要把關係網給鋪好了,讓關係網裏的各位大爺都念著你的“善”,等你退了,他們也會多多關照你的兒孫,你的兒孫就可以靠著你積下來的“善”大發橫財了。

啊?有人說我這不叫積善,叫缺德?嗯,那要看你站在什麽立場上了。

看到這裏,有沒有哪位產生這樣一種懷疑: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怎麽越琢磨越像是佛家講的因果報應,倒不像是儒家態度啊!如果這句名言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有的,那還容易理解,可它明明就是《文言》裏的,再晚也晚不過秦朝,這是怎麽回事呢,難道儒家(或者說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古人)也講因果報應嗎?

這也難怪,這句名言實在太像和尚說的話了,但事實上,善惡有報是世界各地哪裏都講的。有古人說過:世上一種顛倒之人,隻信佛門因果報應,不知我儒門因果報應一毫不差,那書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難道不是因果報應嗎?

這話出自明朝周楫編的《西湖二集》,這書是和“三言二拍”一樣性質的,其中一則故事裏說:

話說儒、釋、道三教一毫無二,從來道:“釋為日,儒為月,道為星,並明於天地之間,不可分彼此輕重。就有不同,不過是門庭設法,雖然行徑不同,道理卻無兩樣。”所以王陽明先生道得好,譬如三間房子,中一間坐了如來,左一間坐了孔子,右一間坐了老子,房子雖有三間,坐位各一,總之三教聖人: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披緇,便是釋迦牟尼佛;頂個道冠兒,便是太上老君。世上一種顛倒之人,隻信佛門因果報應,不知我儒門因果報應一毫不差,那書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難道不是因果報應麽?你隻看我孔夫子作《春秋》,那稱讚的自然流芳千載,那責罰的自然遺臭萬年。就把佛門的因果報應來論,我孔子代天從事,那一支筆就是玉帝的鐵案一般,一稱讚決然升於天堂,一責罰決然入於地獄,何消得閻羅天子殿前的判官小鬼、牛頭夜叉。可恨世上不忠不孝、無禮無義之賊,造了逆天罪案,卻都去躲在佛門,思量做個遮箭牌。這樣說將起來,那佛菩薩便是個亂臣賊子的都頭、奸盜詐偽的元帥了。既做了孔夫子的罪人,難道佛菩薩偏饒過了你不成?

世上沒有這樣糊塗的佛菩薩。況且從古來決無不忠不孝、無禮無義之賊可以成佛做祖之理。有一等昏迷之人,不論好歹,專好去護那佛門弟子。若是好的,自然該尊禮敬重他,就如我儒門的聖賢一般;若是犯了三皈五戒,擾亂清規,酗酒**,無惡不作,這是佛門的魔頭,敗壞佛法,最為可恨,他還要去蓋護他,這個叫做護魔,不是護法。還要說“僧來看佛麵”,不知儒門弟子做了不忠不孝、無禮無義之事,難免笞、杖、徒、流、絞、斬之刑,難道還說他是儒門弟子,看孔夫子麵上麽?比如那黃巢原是個秀才,及至造了反,難道還是儒門弟子?後來事敗,削發做了和尚,難道便是佛門弟子?敗壞儒門,孔子之所深惡;敗壞佛門,如來之所深惡,總是一樣。還有沒廉恥之人,假以護法為名,與和尚通同作弊,坐地分贓,誆騙十方錢糧,對半烹分,遂將個能言舌辯之僧以為奇貨可居,拱在高座,登壇說法,招集婦女,夜聚曉散。就是楊璉真伽那樣惡禿驢,他卻口口聲聲稱為大菩薩、大羅漢、大祖師,假裝賊形,鞠躬禮拜,做成圈套,誆騙愚民。那愚民哪識真假!隻道是如來出世、彌勒下生,翕然聽信,至於出妻獻子有所不顧,破壞風俗,深可痛恨。隻圖佛麵上刮金,果然是佛頭上澆糞。

這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值得仔細體會。這說的是曾經流行過的一種“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說法,佛教講因果報應,難道儒家就不講嗎?哎,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文言》裏的這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名言在官場一直行之不遠,在民間卻廣為流傳,我們看看古代的一些話本小說,經常會看到它的身影。名言一經流傳,便被不少人闡釋發揮,就像《易經》流傳便有“十翼”一樣,前邊講的《西湖二集》那是一種發揮,《鏡花緣》裏的是另一種發揮,而且還是和占卜、算卦、看風水都有關的。這是書中君子國的高官吳之知對主人公唐敖三人說的一段話,很有批判色彩:

小子向聞貴處世俗,於殯葬一事,做子孫的,並不計及“死者以入土為安”,往往因選風水,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兩代三代之久,相習成風。以至庵觀寺院,停柩如山;壙野荒郊,浮厝無數。並且當日有力時,因選風水蹉跎;及至後來無力,雖要求其將就殯葬,亦不可得:久而久之,竟無入土之期。此等情形,死音稍有所知,安能瞑目!

況善風水之人,豈無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發達,那通曉地理的,發達曾有幾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遲歲月,求我將來毫無影響之富貴,為人子者,於心不安,亦且不忍。此皆不明“人傑地靈”之義,所以如此。即如伏羲、文王、孔子之陵,皆生蓍草,卜筮極靈;他處雖有,質既不佳,卜亦無效。人傑地靈,即此可見。今人選擇陰地,無非欲令子孫興旺,怕其衰敗。試以興衰而論,如陳氏之昌,則有“鳳鳴”之卜;季氏之興,則有“同複”之筮:此由氣數使然呢,陰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見陰地好醜,又有何用。總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轉禍為福,非大惡亦不能轉福為禍。《易經》“餘慶餘殃”之言,即是明證。今以陰地,意欲挽回造化,別有希冀,豈非緣木求魚?與其選擇徒多浪費,何不遵著《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替父母多做好事,廣積陰功,日後安享餘慶之福?較之陰地渺渺茫茫,豈不勝如萬萬?據小子愚見:殯葬一事,無力之家,自應急辦,不可蹉跎;至有力之家,亦惟擇高阜之處,得免水患,即是美地。父母瞑目無恨,人子捫心亦安。此海外愚談,不知可合尊意?

看到這裏有用典故的地方了吧?“如陳氏之昌,則有‘鳳鳴’之卜;季氏之興,則有‘同複’之筮”,這都是《左傳》裏講到的算卦故事,如果你前邊看得仔細,應該已經知道“陳氏之昌,則有‘鳳鳴’之卜”說的是陳完的故事。古人就算寫話本小說這種在當時很不入流的東西,也經常到處含著知識、典故,因為這些典故的出處,“十三經”也好,“四書五經”也好,都是當時社會上讀書人讀得爛熟的東西,大家都有共同語言。我們現代讀者沒受過傳統教育,讀這些書就有不少隔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