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歧義 (1)

第二爻的爻辭是:“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這既是極著名的一句,也是歧義極多的一句。——《易經》裏哪句話歧義都多,是吧?

這句裏的重中之重就是“直、方、大”這三個字,宋朝大儒程顥、陸九淵都對之非常推崇。古人認為這三個字表現的是大地的特性,說大地既直,又方,又大。“方”和“大”還好理解,古人確實認為天圓地方,不知道大地其實是個球體,可“直”在這裏怎麽解釋呢,難道大地是直的不成?古人解釋說:九二爻是陰爻居陰位,不但“得位”,而且“得中”,這就是“直”,還有進一步的解釋說“生物不邪”,這句話很難解釋,所謂“生物”不是biology,也不是creature,而是“生養萬物”,至於和“不邪”怎麽串起來,你自己琢磨吧。

君子要效法大地,所以君子也要“直、方、大”,也就是要做到正直、端方、大度。

聽上去很像回事吧?但這裏邊是有疑點的。我前邊講過,爻辭一般分兩段,前一段是比喻,後一段是判斷,比喻的那一段是押韻的。就拿這個坤卦的爻辭來說:(初六)履霜,(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黃裳,(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除了一個“用六,利永貞”不押韻,前邊講過,乾卦和坤卦的“用九”和“用六”都不押韻,很可疑,而現在坤卦爻辭的六二爻居然也不押韻,這就很奇怪了。各位請看,把(六二)直、方、大放進去,是不是讀起來很別扭?

早有人覺得這很可疑,想來想去,咦,如果把“直、方、大”的“大”字拿掉,隻剩下“直、方”,就和其他爻辭押上韻了:(初六)履霜,(六二)直方,(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黃裳,(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所以,那個“大”字可能是古人抄書的時候抄錯了,多寫了一個字。

這是可以理解的,誰抄書沒個丟字落字啊,現在的正式出版物還號稱“無錯不成書”呢,我就敢說市麵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書我要想挑都能給挑出錯來,何況是古代呢。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就意味著一代代的大儒們都是從一段抄錯了的書上生發出深刻的哲理來的,這可太有諷刺意味了。

不過,沒了那個“大”字,意思似乎也差不太多,正直端方也很好啊,隻少了一個“大度”而已。

別把結論下得太快,想想看,如果沒了那個“大”字,你能說“直方”這兩個字就是形容大地的嗎?一個箱子也可以又直又方啊。(更要命的是,如果是一個大箱子,那連“大”都有了。)可不是嗎,單憑“直方”這兩個字,解釋成什麽不行啊!

有人就說了:這個“方”字不是指四四方方,更沒有“品行端方”的引申含義,它說的其實是船。

奇怪吧,“方”怎麽會是船呢?

一點兒都不奇怪,有沒有想過,《聖經》裏著名的“諾亞方舟”為什麽叫“方舟”呀?難道它是一艘四方形的船嗎?

我可不懂希伯來文,隻能看看英文《聖經》,這裏的“方舟”是ark,就是一種大船,可不是方的,那,咱們為什麽給人家翻譯成“方舟”呢?

《詩經》裏有一首很著名的情詩,叫《漢廣》,有一句是“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說江水又寬又長啊,“方”過不去啊。

這個“方”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筏子,一是指連在一起的船,作為第二種意思講的時候也通“舫”。不管取哪個意思吧,我們現在知道了,“直方”的“方”可能會是指船。

直方=直船?

好像講不通吧?

是講不通,不過呢,這個“直”如果不取方才講的那個意思,還是可以講通的。

再看《詩經》,裏邊還有一首《宛丘》,其中有一句“值其鷺羽”,是說拿著鷺鷥的羽毛,這個“值”就是“拿著”的意思,而“直方”裏的“直”有可能就通“值”,當“拿著”講。

這樣一來,“直方”有可能就從原先的“正直端方”變成了拿槳操舟了。哪個解釋才對呢?這得聯係一下下文。

全句是“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我們得看看“不習,無不利”當什麽講。

這句話也不好解釋啊!

什麽叫“不習”?是“不學習”嗎?

先得知道什麽是“習”。

什麽是“習”?這可是個常用字,誰都認識的,大家也都知道《論語》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聖人教導我們下了課還要回家好好複習,不然的話,學完了是很容易忘記的。

可是,“學而時習之”真是這個意思嗎?

不見得。

牟宗三講過“不習”就是“完全是original,從最根本的地方講簡易之道,簡易才能‘直、方、大’,不簡不易,彎彎曲曲,出小花樣,做小手腳,這種人沒有什麽意思,這種生命沒有意思的。”這也是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而且很有哲理,隻是我不清楚牟老師這麽說的依據出自哪裏。

要說這個“習”字,咱們還是看看它的繁體字比較容易明白:“習”,上邊是個羽毛的“羽”,它的本意是小鳥拍著翅膀練習飛行。所以,“習”字引申出來就偏重於“實踐”和“練習”、“訓練”的意思,你可以查查《論語》裏其他地方的“習”字,一比較就明白了。孔子當時的課程裏,書本教學並不占主要位置,他還教射箭呀、開車呀什麽的,所以“時習之”就更不會是回家背書的意思了。“習”字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習慣”,比如“習俗”這個詞,把“習”和“俗”放在一起,這是有原因的。

好了,這樣看來,“不習,無不利”要麽就是說“不練習,不實踐,也能取得好結果”,要麽就是說“雖然不習慣,可也能有好結果”。

再回過頭來,聯係一下前邊那個“直方”。如果“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那麽,全句的意思就是“隻要為人正直端方,那麽做事即便不練習,也不實踐,最後也能取得好結果”,或者是“隻要為人正直端方,雖然不習慣,可也能有好結果”——後一種說法是講不通的;如果“直方”取“操舟行船”的意思,那全句的意思就是“操舟行船,不練習,不實踐,也能取得好結果”——這好像不大可能,開車還得考駕照呢;或者是“操舟行船,雖然不習慣,可也能有好結果”。

到底該取哪個意思呢?老規矩:你自己看著辦!

《象》對這句爻辭的解釋是:“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這肯定是把“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地道光”的“光”字其實是“廣”,全句是說六二爻又正直又端方,“不練習,不實踐,也能取得好結果”,這是因為君子效法了大地。

再看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這句就簡單說說好了,意思是:內心懷有美德,宜於算卦,有可能追隨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業,但也能混個不錯的結果。

《象》的解釋是:“‘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象》是把“貞”都當成“正直”、“堅定”來說的,所以它誤以為“含章可貞”就是“心懷美德,可以堅守正道”,於是推論說這是讓你抓住時機、發揮才幹,如果你能夠“有可能追隨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業,但也能混個不錯的結果”,那就說明你腦子好使,知道金光大道怎麽走。

第四爻的爻辭:“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括囊”,這是說一個袋子被封了口,是個比喻的說法,可比喻的是什麽呢?有人說袋子被封了口之後,外邊的東西放不進去,裏邊的東西也拿不出來;也有人說袋子比喻自己的嘴,嘴被封上也就是告誡“三緘其口”,別到處亂說話。不管怎麽樣吧,反正最後歸結為“無咎無譽”,這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說“不好也不壞”,“沒人誇你也沒人罵你”。《象》的解釋是“‘括囊無咎’,慎不害也”,謹慎小心就能消災避禍。

第五爻的爻辭:“六五,黃裳,元吉。”

六五爻的爻辭就隻有這麽四個字,看上去很簡單,後邊的“元吉”好理解,就是表示吉利,還記得吧,李世民搞玄武門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他弟弟就叫李元吉。“黃裳”看上去是不是也眼熟呢?是不是也很像一個人名呢?——不錯,老作家黃裳,現在一些書店還有他的文集賣呢,好像是六卷本吧。

“黃裳,元吉”,竟然是兩位名人?!

說說黃裳,這兩個字一不小心就會讀成“皇上”,老作家如果生活在古代那就有掉腦袋的危險了,但其實呢,“裳”字本不讀作輕聲的“商”,而是讀作“常”,我們常說的“衣裳”,“衣”和“裳”本是各有所指的。“衣”是上身穿的,“裳”是下身穿的,像是裙子,男女都穿,古人就是這樣,上麵穿的是“衣”,下麵穿的是“裳”。所以呢,唐朝那個“霓裳羽衣曲”該讀作“霓裳(常)羽衣曲”,白發魔女練霓裳也該讀作練霓裳(常)。《離騷》裏有“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屈原穿的也是這麽一身——那時候的人是不穿褲子的,褲子要到漢朝才有。

所以,“黃裳”就是黃裙子,隻不過這種裙子是男人也穿的。

知道了“黃裳”是什麽,可還是搞不清為什麽“黃裳”就意味著吉利。

《象》的解釋是:“‘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好像是說把黃裙子穿在裏邊,裙子上繡著花紋。很奇怪哦,還是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