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雖名言輩出,請不要曲解 (2)

這可是《文言》的一個核心精神:不再是向老天爺討主意,而是向大自然尋規律。

這規律就體現在卦爻之中。《文言》說:六爻的運動變化包含著萬物的情理,仿佛六龍駕車在天上有規律地奔跑;陰天下雨也都按照季節的規律,天下萬物各得其所。

這裏得注意一個詞,“旁通”,並不是“別有一番心得體會”的意思,而是“遍通”、“匯通”,“旁”字是“普遍”的意思,可別按現代漢語去理解。

《文言》接著又一次全部闡發了乾卦六爻的爻辭含義。

初九爻,“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是要提升道德修養,建立豐功偉業的,如果世道不好,那可別貿然行動,這時候還是找個深山老林,自己修煉九陽神功為好。

九二爻,“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君子應該通過努力學習來增長知識,通過多問問題來辨明是非,通過開闊胸懷來待人接物,以仁德作為行事的準則。九二爻的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所說君子已經具備了君主的潛質。

九三爻,“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現代漢語裏有個詞叫“陽剛”,是形容男子漢的,這詞也是從《周易》來的。乾、健、陽、剛,這些字眼在《周易》裏差不多都是一回事,陽爻是剛性的,連起來說就是“陽剛”,陰爻是柔性的,連起來說就是“陰柔”。再看原文,所謂“重剛”,就是說九三爻的上邊也是剛爻(陽爻),下邊也是剛爻(陽爻);所謂“不中”,是說九三爻從位置上說沒有“得中”;所謂“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是說九三爻處在六爻的中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三個因素——重剛,不得中,上下不挨——聯係在一起看,怎麽看怎麽都不像好事,所以君子要咬緊牙關做事,夾起尾巴做人,這才有望化險為夷。

九四爻,“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和九三爻的評語一樣,也是“重剛”,也是“不中”,也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但還多出一個“中不在人”。前邊講過,六爻可以分為上、中、下三段,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文言》是把九三爻當做“人”的代表,那九四爻就慘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還不是人,所以爻辭說“或躍在淵”,有個“或”字,這是表示“或者這樣,或者那樣”,很猶豫,很謹慎。猶豫和謹慎都是對的,這時候隻有萬分謹慎才能避免災禍的發生。

九五爻,“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九五爻“飛龍在天”的這位“大人”,道德可比天地,賢明可比日月,行事如同四季流轉般有規矩、有信用,還能夠洞悉吉凶如有鬼神相助,既能察知事物的先機,又能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樣的人,天都不會難為他,何況人呢,又何況鬼神呢?

上九爻,“‘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所謂“亢龍有悔”,是說隻知進卻不知退,隻知道現狀不錯卻看不出將會出現的風險,隻知道有所得卻看不出還會有所失。能明白進退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偏離正道的人,一定就是聖人!

《文言》闡釋乾卦的內容到此結束。回頭看看,對這六爻的最近的解說哪一段最精彩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九五爻那段:“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你隻要把原文大聲朗讀幾遍,別管意思能不能明白,單是讀就能體會到那股子牛氣!

這段話看上去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如果你聽傳銷課能聽得心潮澎湃,那你讀這段文字應該也能讀到神采飛揚。

中國是很有這種慷慨激昂說漂亮話的傳統的,你再讀一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再讀宋儒張載的那段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看看,同一種結構,很像吧?

但這些話好聽是好聽,卻禁不起深究。

再看這個“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很玄吧?什麽是“先天”,什麽又是“後天”?這兩個名詞玄妙得不得了,後來又有人推出什麽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和後天八卦方位。其實呢,如果把話說白了,比如張三看到“河開,九九燕來”,看到冬眠的大熊從樹洞裏鑽出來了,他就知道春天馬上就要來了,得趕緊買幾條紗巾準備著——因為張三住在北京,北京的春天多風,出門得用紗巾把臉蒙上。紗巾一蒙臉,老天也奈何不了他了。張三這就叫“先天而天弗違”。

至於“後天而奉天時”,比如李四,刮風了知道買紗巾,夏天了知道換短褲,秋天了知道貼秋膘,冬天了知道穿棉襖。如果你覺得這都沒什麽,你也能做到,那可恭喜你了,這說明你也能“後天而奉天時”。

所以,“先天”和“後天”根本沒什麽玄的,分別是說“先於天時”和“後於天時”而已。

借這個問題多說兩句:讀書可別輕易就被大話嚇唬住。《莊子》裏的《逍遙遊》想必大家都了解吧,看人家文章一開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這是何等的氣勢,何等的逍遙!再往後讀,越來越瀟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可咱們再往後讀,讀讀《莊子》雜篇裏的《外物》(雖然這很可能不是莊子本人寫的),有這麽一段: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憤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憤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我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這個“涸澤之魚”的故事也是個名段,說莊子家裏窮,有一天可能是揭不開鍋了,就去找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很慷慨:“沒問題,不就是一點兒糧食嘛,等我收完了稅,我借你一百萬美元!”

莊子一聽,臉都氣白了,本想破口大罵,可轉念一想:知識分子罵人是不該帶髒字的。嗯,那就講個故事好了。於是,莊子開講:“我昨天走路的時候聽見有人叫我,一看,車轍軋的溝裏有一條魚。魚很著急,對我說:‘我是東海的水官,落難在這裏,快渴死了,你能給我弄一點兒水嗎?’我說:‘好啊,等我到美國轉一圈,引太平洋的水來救你。’魚一下子把臉板起來了:‘等你小子把太平洋的水引來,我就隻剩下太平洋的深深傷心了,你也別來這兒找我了,直接到超市賣魚罐頭的地方找我好了,對了,要想從那麽多魚罐頭裏認出我來,一定注意看標簽上印的生產日期。’”

我們把《莊子》前後這兩篇聯係起來看看,一個人再怎麽“逍遙遊”,到餓肚子的時候畢竟沒法“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啊,還是得向勢利小人低頭借糧食去。

所以呢,不必拿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太當回事,必要的時候你就可以用莊子的肚子來當一塊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