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
第8章辨厥陰病脈證並治(2)
講解:本條所言證治當屬厥陰病。脈細欲絕為血少,血少則手足厥寒,全書僅此處用“厥寒”形容,故可知當歸四逆湯方,既治血少,又治有寒。內補血氣,外和營衛,臨床常用治凍瘡等疾病。方中以桂枝湯為基礎,以細辛易生薑,大溫去寒以通利關節,再加當歸補血而治血少。通草,古時通草即現在的木通,可通利血脈。
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桂枝(去皮)三兩,細辛三兩,生薑(切)半斤,吳茱萸二升,大棗(擘)二十五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講解:本條接上條而言,若當歸四逆湯證內有久寒,則要加入吳茱萸、生薑,此久寒者,因加入吳茱萸、生薑,當知其寒在胃,可見嘔吐、腹痛等症。
本方再加小茴香等溫性藥,臨床可治血少有寒之寒疝、腹痛。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講解:大汗出,當為發汗後大汗出,未至汗出不止,若汗出不止,則為死證。精怯邪盛,則雖大汗出後而其熱不去,汗出傷津,則腹內攣急,四肢疼乃由於陰寒,阻滯氣血,不通則痛,非表邪不解之征。同時下利、厥逆、惡寒一派陰證虛證之候,應急以四逆湯救胃複津,萬不可以陰藥害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講解:大汗、大下利之後,津液欲脫,而手足厥冷,僅有四逆湯之一法可治。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講解:厥冷一證,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本條論胸中實而致厥者。緊者,主實,如太陽傷寒表實證,其脈浮緊,浮主表,緊主實;內有宿食,其脈沉緊,緊主實。邪結實於胸中則心下部滿而煩逆,阻礙胸中大氣則手足厥冷,胃氣尚健則知饑欲食,結實上衝而欲食不能食,欲吐不能吐,當順勢以瓜蒂散吐之。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講解:太陽傷寒,四肢厥冷,而心下悸,為有水之征,《金匱要略》言“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胃中停飲,當先治水,服茯苓甘草湯,方中桂枝甘草湯降衝氣,而止心悸,茯苓利水,生薑健胃,以方推測,本證當嘔。卻治其厥,字麵意思是先治水後治厥,實則治水同時,厥亦隨水而去。若不用此法治療,水飲浸漬於胃,很快就會發生既厥且利。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去心)六銖,桂枝(去皮)六銖,茯苓六銖,甘草(炙)六銖,石膏(碎,綿裹)六銖,白術六銖,幹薑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令盡,汗出愈。
講解:太陽傷寒六七日,多為內傳入陽明之時,服瀉藥大下之後,寸脈沉遲,沉為在裏,遲為有寒,而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即尺脈難以尋得,為大下之後,泄利不止,下虛太甚,咽喉不利而唾膿血,當是熱陷於肺而肺癰作,此病寒熱虛實錯雜,為難治,仲景為文,既言難治,或不出治法方藥,或言“與之”某劑,而未見先言難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者,且方中以麻黃為主,但本證無論就熱盛津虛之肺癰、未見表證之下利,還是寸口脈沉遲之厥逆,都不可發汗,方中麻黃用量甚大,而石膏用量卻極小,用量配比上看亦非仲景原意,恐為訛傳,條文自至“為難治”為止。
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講解:自本條始,論述下利。裏有寒者腹中痛,寒飲刺激腸黏膜也,若感覺轉氣向下,為下利征兆。論中未有太陽傷寒四五日自下利之情形,故此傷寒當為少陰傷寒,四五日傳入太陰,而腹中痛,自下利,何以得知?以第302條言“二三日無裏證”,四五日當傳入裏而知。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幹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講解:胃虛有寒格於心下,其上有熱則心中煩熱,胃寒有水則吐利,此名寒格。“本自寒下”即指心中有熱,寒居其下之寒格,再經吐、下,胃氣更虛,寒氣更上,使原有寒格之嘔吐、下利更加嚴重,以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講解:下利不渴者,為裏有寒,今下利而渴,則為裏有熱甚明。脈弱,是邪已衰、熱漸退的表現,故斷言原有下利將自愈。
361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複緊,為未解。
講解:下利脈數為有熱,但隻微熱汗出,則熱隨汗出而解,邪卻正複利亦自愈;假如脈數而複緊者,為熱猶實,則肯定為未欲解。此承上條說明熱利欲愈或否的脈和證。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講解:下利而手足厥冷、無脈者,為陰極虛欲脫之候,宜急灸之,灸後手足仍不溫、脈不還,而反微喘者,此為生機欲息、氣脫於上的證候,故死。
362(續)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講解:少陰以候腎,趺陽以候胃,少陰脈較趺陽剛脈弱者,為少陰負於趺陽,下利見此脈為順候。因胃屬土,而腎屬水,利之為病,大都胃土虛不能製腎水之故,今少陰負於趺陽,則胃土有權,而腎水歸源,故為順候。此附會五行家言,非仲景本意,不足取。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講解:下利病在裏,脈當沉,今脈反數且浮,為熱邪亢盛之象。澀主亡血,尺中自澀,為血亡失於下,下利見此脈,故知必便膿血。
364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講解:下利清穀,為裏虛寒,即表未解,亦宜先救其裏,不可攻表,若誤攻表,汗出亡津液,益虛其胃,必脹滿不能食。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講解:脈沉為在裏,弦為急,下重即後重。下利脈沉弦,知為裏急後重,即滯下的痢疾也:下利脈大者,為邪盛,故為未止也:脈微弱為邪已衰,即脈還數熱未已,亦可斷言,利為欲止,雖暫發熱,不久當去,必不至於死也。
此述熱利進退的脈應,甚重要,宜細玩,由於脈微弱數,雖發熱不死的說明,則下利發熱,脈大實數者,為凶險之候可知,須注意。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
講解:下利脈沉而遲,為陰寒在裏,但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為陽氣怫鬱在表,已有陰去陽複形象,知病有外解之機,故雖下利清穀,則必鬱冒汗出而解,同時其人必微厥也。所以然者,以其人麵戴陽,當自汗出而解。由於下虛,欲自解,則必作戰汗等瞑眩反應。
麵色赤,身有微熱,為陽氣怫鬱在表,欲得小汗出的為候,太陽病篇屢有說明。下利清穀,脈沉遲的陰寒裏證,見此證候,正是從陰轉陽,病有欲汗自解之機,本條所論正是如此。若胃氣沉衰,手足逆冷者,則麵色赤或身微熱,反為正不勝邪、虛陽外浮之征,又不得以欲自表解論也。此可於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條互參自明。
367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講解:脈數而渴者,為裏有熱,裏熱亦常以自下利而解,故謂今自愈。假如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以熱久不去,傷及陰血,則必致便膿血。
條文前半為有熱下利輕證,後半為先利不愈,續便膿血的重證,此均常見之病。平時不慎飲食,裏有積熱者,往往因得自利而解。俟積熱甚者,必進而便膿血,即先腹瀉不已,後為痢疾是也。
368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講解:本條為虛寒下利之死證。下利已止之後,胃氣沉衰而津液枯竭則手足厥冷,胃氣大敗,無以充實脈道則脈絕。晬時,即24小時,晝夜一周之內脈漸還而手足漸溫,是胃氣回複,津液自生之兆。若脈仍閉絕不出,精氣殆盡,其下利止,乃是由於無物可下,胃氣將絕,故死。
369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講解:傷寒發熱而下利,為熱利,下利日十餘次,耗傷津液,其脈當虛,若脈不虛反實,言其邪氣實,非正氣實,當死。
370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講解:下利清穀、手足厥逆可為裏寒,外現無根之火,則或身微熱,或麵色赤,皆非吉兆,裏寒格陽發為脫汗,因其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證當見脈微欲絕。前文皆論下利之生死、進退,自此始論治法。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蘖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講解:本條言熱利治法,下重即裏急後重,白頭翁湯主之。方中盡是苦寒收斂之藥,惟白頭翁《神農本草經》言其“逐血止痛”,故膿血便用其最當。《玉函經》中白頭翁用量與其他三藥等重,同為三兩,為是。臨床用治熱利,再加大黃6克為當;若便中純赤,名為“赤利”可於方中加入阿膠、甘草,若見仍裏急後重,可加大黃;若見少陽證,可以大柴胡加石膏湯治之。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講解:下利腹脹滿,此為虛滿,陰寒下利,痢疾初作,常常可見身疼痛之表證,但表證不顯,雖未言下利清穀,但根據處以四逆湯,當見此證。先以四逆湯溫其裏,再以桂枝湯攻表。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講解:下利欲飲水,即下利而渴,但渴勢不似白虎加人參湯證之劇烈,僅是口幹、口渴,為裏熱上炎之象,白頭翁湯主之。本證除口渴外還可見下利時肛門灼熱,同是熱象。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講解:下利、譫語,說明不僅有熱,且已結實,文中燥屎,當指宿食,與小承氣湯,熱重者與調胃承氣湯,後世注家多以此燥屎為腸中便結,言下利指熱結旁流,但內有燥屎,外見譫語、熱結旁流,定以大承氣湯攻下,斷無僅用小承氣湯之理。
375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講解:下利後,與360條相同,指下利止後,裏實已去,當不應煩而更煩,按心下濡軟,未有燥屎,為無實,其煩為虛煩,梔子豉湯為其正治。
376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講解:自本條始論述嘔證。嘔之一症,既可為髒腑失和氣逆於上的表現,又可為機體調節之手段而吐出病邪。本有癰膿,膿成破潰,不可久積體內,故正氣鼓動而作嘔,嘔出之物夾有膿液,排出體外,故不可一味止嘔,失其良能,膿液排盡則嘔自止。
377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講解:本條應歸屬於太陰病中。胃虛則嘔而脈弱,虛至一定程度,則不能製下,小便反而頻數,裏虛陰寒之極,虛熱反現於外,發為微熱,胃氣沉衰、穀氣不布四末則厥。本病“身有微熱”為餘陽盡現於外,病屬難治,僅有四逆湯溫胃散寒之一法可求。
378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講解:幹嘔,不吐食物,隻吐出胃中停飲而為涎沫。水氣上衝影響腦係,則頭痛,吳茱萸湯主之。方中吳茱萸性溫,去水飲降衝逆極為有效,配伍生薑止嘔去水,人參、大棗健胃補虛。臨床上可見不吐涎沫但口水素多,不頭痛但頭暈等症狀,可辨證治療梅尼埃綜合征。
379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講解:本條在太陽篇已經講過。嘔為小柴胡湯四症之一,且發熱,為陽,故小柴胡湯主之。以上4條論述嘔證。
380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複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講解:《玉函經》“複極汗”後,有“出”字,當是。傷寒應發汗,若吐、下,為誤,大吐大下則更誤,裏無邪而吐下戕伐,致裏極虛,欲轉為太陰病。“複極汗出”指複發汗,但津液虛極,無汗可出,其人外有微熱,麵色紅赤,複發汗而不得汗,使表氣充斥於外而拂鬱不得出,醫者令飲熱水而取汗,津已盡竭,胃氣大敗,寒飲盤踞,必噦逆不止。
381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講解:噦者,幹嘔而不吐,其聲連連,如上條所言胃虛者居多,但亦有實證,氣不得下行而上逆,當視其二便,大便不利通大便,小便不利利小便,利之噦止。
厥陰病小結
厥陰,為半表半裏之陰證,厥陰之提綱證,概括厥陰病的特點,仲景僅列4條冠以厥陰病,而將其證治散布於“厥利嘔噦”篇中,其中厥者28條,利者18條,嘔者4條,噦者2條,其中烏梅丸證、當歸四逆湯證應為厥陰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