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2)

第7章辨少陰病脈證並治(2)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少陰病,始得之二三日,以不傳裏而無裏證為常,則宜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解表。

由二三日無裏證的說明,則少陰病本是表證,不是一清二楚了嗎?以其本虛,維持在表的時間甚暫,四五日即常傳裏,並發嘔吐、下利的太陰病,胃氣衰敗則死。感冒而現少陰病,宜抓緊時機,依法治療,稍有輕忽,極易轉屬太陰或厥陰而死。

由上條脈沉而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則本條脈自不沉可知。麻黃附子甘草湯為少陰病發汗的主方,也即傷寒病無汗這一類型的發汗劑,若中風汗自出的少陰病,當於桂枝加附子湯類求之,以詳於太陽篇,故不重出。少陰病二三日無裏證,明明告人本是表證,以其多虛傳變較速,二三日雖即將傳裏或半表半裏,但並不是說少陰病根本即是在裏的病證。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一雲三挺。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合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而心中煩,不得安臥入睡者,病本血虛,已傳入裏,而為血虛裏熱以致熱擾心煩不得眠,宜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以傳厥陰為常,然亦間有傳陽明者,今於二三日以上,轉屬陽明。以其本血虛,上焦複熱,故使心煩不得眠,宜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本方治心中煩不得臥,頗似梔子豉湯證,不過本方偏於治虛,而咯血、吐血、或下利腹痛便膿血而虛煩者,用之有驗,但梔子豉湯則否。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裏有寒,則口中和。胃中有飲,則背惡寒。少陰病一二日即見此候,當溫中逐飲,緩則必並於太陰而吐利,故當灸之溫補,並以附子湯主之。

《金匱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陰病本虛,雖得之一二日,尚未傳裏,但口中和,背惡寒,裏寒有飲的證候已顯,法當溫中逐飲以救裏,可止吐利於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至於當灸何穴,書中無明文,注家有謂膈關(第七椎下兩旁三寸陷中)及關元(腹中線任脈臍下三寸)各穴,是否,存疑待考。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講解:中氣內虛,則手足寒,以有水氣,則脈沉,以是則身體痛、關節痛,知為濕痹,而無關外邪,當屬太陰裏寒證,故以附子湯主之。

寒濕痹痛而脈沉者,多屬本方證,尤其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更驗。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薑一兩,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講解:下利便膿血,即指今之痢疾,乃黏血便、膿血便。若脈微弱沉細,而無裏急後重,滑泄不止者,可與本方治之。這裏的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是說少陰病轉屬太陰,見以上脈證可與本方。若脈滑數而裏急後重者,為熱實證,非溫澀所宜,不可輕試本方,須知。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講解: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即常傳裏轉屬太陰病,若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承上條,而詳申其證。以上兩條,均指脈微細、但欲寐的少陰病,而並於太陰病,為下利、便膿血不止證,即所謂陰證的下利,故以溫中固脫的本方治之。

308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講解:如上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除以桃花湯主之外,亦可用針刺輔助治療。但刺何穴、如何刺,書中無明文。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人參二兩,生薑(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少陰病中有寒飲,很易轉為太陰病,且見水飲上泛則吐,水盛於裏則利,而以吐為主,寒盛胃氣弱,則手足逆冷,水氣上衝,胸中大氣受阻,亦可致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本方溫中健胃,去飲降逆,有熱者不可服,臨床此方證多見眩暈而吐,如美尼爾氏綜合征等。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

豬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講解:自本條始,論述咽痛證。本條冠以少陰病,實則已傳入半表半裏而為少陽病,咽痛、胸滿、心煩,均為有熱上炎之證,故下利定為熱利,而非寒利,豬膚湯主之。

本方以豬皮一味潤燥解熱,另加白蜜甘味緩痛以利咽,白粉即米粉,安中養胃以治利。

少陰病以傳入太陰、厥陰為常,亦有傳入陽明、少陽之可能,太陽病以傳入陽明、少陽為常,同樣也有可能傳入太陰、厥陰,此條即是一例。

3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湯】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講解:咽痛多見於表證,以發汗解表為常法。若咽痛重者,有“發汗封喉”之忌,當以清涼解熱法治之,故將此不可發汗之表證歸於少陰表陰證,其實孔竅之熱性病當屬少陽。咽痛,多指咽喉一側或某個局部的疼痛,較輕,後文所言“咽中痛”則指咽喉整體疼痛,較重。輕者治以甘草湯,用一味生甘草解毒止痛;若稍重紅腫程度稍甚,當加排痰去膿利咽之桔梗;再重者,可與小柴胡湯加石膏、桔梗;最重者,發為扁桃體膿腫,當選增液湯合白虎湯或玉女煎加馬勃、大青葉之類。

312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講解:咽中痛,而有破潰之處,曰“傷”、曰“瘡”,近似於西醫所言化膿症狀。不能語言,一是由於痛而難言,二是由於黏痰膠著於咽喉,吞吐不出,而不能出聲,苦酒湯主之。

方中雞子去黃,以蛋清、苦酒(醋)、半夏放入殼中,取刀後有環可係絲絛之腰刀一把,將蛋殼架於刀環之中,置於火上,開三開,去滓,少少含咽,使藥液長時間停留於咽中,若服一次不愈,可服至三劑。本方雞子清潤燥清音,醋酸斂瘡瘍,而重用半夏下氣治咽痛。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講解:本條言詞簡略,需以方測證:方中以桂枝甘草湯為基礎,說明其有外邪之證。咽中痛甚,即古人所言“纏喉風”,喉腫特甚,痰涎纏繞,兼有外證,為喉科重證,可危及生命。方中半夏下氣化痰,桂枝除解外證之外,《神農本草經》言其還可治療“喉痹”。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

蔥白四莖,幹薑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講解:本條可與第32條葛根湯證互看,表裏並病而下利見於陽性證者用葛根湯,見於陰性證者用白通湯。

方中蔥白為辛溫發汗藥,且本方中用量較重,以解表陰,配伍溫裏亢奮機能藥幹薑、附子,以溫裏陰。臨床下利,兼見表證者,若無汗脈浮緊,治以葛根湯;汗出脈浮緩,治以桂枝湯;若脈微細,治以白通湯,若無表證,萬不可發汗。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幹薑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