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
第7章辨少陰病脈證並治(1)
(第281條~第325條)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講解:少陰病即表陰證,屬虛,表證類似太陽病,病在外而脈雖浮,但微細,因其虛弱,故病人困倦而喜臥。體虛或年老氣血不足之人,一旦外感,往往發生少陰病。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製水,故令色白也。
講解:少陰病裏有水而欲吐,欲吐不得吐而心煩,但欲寐示其為少陰病,同為表證,太陽正氣不虛,抗邪有力,五至七日傳半表半裏,七至九日傳裏,少陰裏虛且有寒飲,向裏傳變迅速,發為嘔吐下利之太陰病。少陰病津虛血少,傳裏而為太陰後更下利傷津,故而口渴,即“虛故引水自救”而渴欲飲水,補充津液,而非熱證,“小便色白”,而不紅赤即可證明。下焦虛有寒,機能沉衰,不可收持水液,故小便色白。臨床不可一見下利而渴便斷為熱利,當詳審。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複吐利。
講解:病人脈陰陽俱緊,為太陽傷寒之脈,傷寒本應無汗,但表虛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則太陽轉為陰證,傳入少陰。熱邪未卻,加之津液枯燥,不能濡潤而咽痛。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講解:少陰病津液虛,雖有宜發汗者,僅僅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如太陽病以重劑取汗,更不可以火劫,迫使大汗。如裏有水飲,被火邪激動,射於肺則咳,迫於下則利,火氣入胃則譫語,汗後利後,津液大虧,則小便難。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講解:脈細數,主虛而有熱,見之於沉,病為在裏,不可發汗,言外之意,見之於浮,尚可稍稍發汗。少陰為表陰證,曆來注家未有提出者,若非表證,仲景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論及發汗法?少陰為表,但不可以太陽之法汗之,僅可微微發汗,後文再論方藥。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複不可下之。
講解:少陰病,脈微,非提綱證主虛之微,乃脈微欲絕,津液將竭,即亡陽之脈,故不可發汗。津液已虛,尺脈弱澀,尺以候裏,弱者主虛,澀者血不足,裏虛血不足,更不可下。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講解:少陰病脈亦可緊,七八日傳裏為太陰病,脈突然間轉微,胃氣已衰,若手足逆冷,預後不良,若手足不冷反溫,脈緊已解,為胃氣尚強之征,雖煩躁下利,但為胃氣尚可與邪交爭之象,必自愈。本條可與第278條互參。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講解:惡寒即怕冷,蜷腿弓腰即踡臥,為惡寒之甚,陰寒之極。少陰病合於太陰則下利,利止可有兩種轉歸:一是津液盡脫,無物可下,為死證;一是此條所言邪氣盡而利自止,雖見陰寒極甚之踡臥,但胃氣尚存,手足尚溫,故曰可治。胃氣為一身之本,胃氣存者生,胃氣亡者死,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胃氣一敗,必死無疑,可見保胃氣之重要。
289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講解:本條承於上條,同是少陰並於太陰,當也有下利、惡寒而踡臥之症。煩為熱象,陰證見陽者生,乃正邪仍可抗爭之象,相對於煩來說,躁者亂也,正氣不持,不能勝邪,則為躁擾不寧。熱能回複而盛於裏,則欲去衣被,可治。
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講解:由太陽中風轉為少陰病為少陰中風(參見第302條)。脈陽微即寸脈微,寸以候表,寸脈微為表邪已衰。脈陰浮即尺脈浮,尺以候裏,尺脈浮為裏氣漸充,此為邪退正複之象,故少陰中風見此脈者,為欲愈。
少陰病下利可從兩方麵來看:一方麵是少陰與太陰合病可稱為少陰病下利;另一方麵是少陰病傳裏而發生下利,即少陰太陰並病,二者臨床俱可見到。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講解:此為例文,無臨床實際意義。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講解:少陰病轉太陰,而嘔吐下利者,若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為胃氣不衰,故不死。假如脈不至者,可灸少陰太溪2穴灸7壯。
293少陰病,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必便血也。
講解:少陰病日,傳入陽明,故一身手足盡熱。由於其人便血,知為熱入血室,故謂以熱在**。
陽明病下血,為熱入血室的要征,但一身手足盡熱,確定不了為熱在**,同時有便血才能肯定之。以熱在**,宜讀在必便血之後,此可與陽明病下血譫語互參自明。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講解:血不充於四末則厥,故少陰病厥者,則無汗。若強發其汗,則必動其血,因致口鼻出血,或從目出血等,不一其道。肢厥者血本虛,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為下厥上竭,此證屬難治。
295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講解:少陰病,惡寒身踡,虛寒已甚,若複轉屬太陰而下利,是為重虛,手足逆冷者,則胃氣已衰,故不治。
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講解:少陰病不解,轉屬太陰,則嘔吐、下利,若其人躁煩不寧、四肢厥冷者,為血虛上竭之征,必死。
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冒者,死。
講解:少陰病,並於太陰而下利,胃氣不複,精氣泄盡而利止,頭眩時時冒者,為血虛上竭之征,必死。
頭眩時時冒者,有似今之所謂腦貧血症。本條所述,為胃氣沉衰、精氣虛竭所致。
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講解: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者,虛寒至甚也。脈不至者,血不足而氣衰也。因無熱故不煩。但躁者,神欲離則亂也,故死。
若證見四逆脈細欲絕者,與當歸四逆湯尚可治,但至脈不至,不但血不足而心亦大衰,尤其不煩但躁,死在頃刻矣。
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講解:少陰病,六七日正傳入厥陰,若氣促而息高者,為氣脫於上,此大凶候,主死。
以上兩條為少陰並厥陰的死證。
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複煩躁不得寐者,死。
講解:脈微細,但欲臥,為少陰本有的脈和證,始終之證在表,由於有水飲,故微細之脈反見之於沉。汗出不煩者,暗示除上之脈證外,原來還有發熱心煩,因服過麻黃附子細辛湯微發汗,汗出熱解已而不煩也。但寒飲未除,故自欲吐,則太陰病的為證漸顯,此時急宜與附子湯溫中逐飲,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終因胃虛無力收攝,而致下利,又複煩躁,以致不得寐者,更是生機欲息,難得暫安之象,故不免於死。
少陰病本虛,若裏有伏飲,勢必轉屬太陰,與麻黃細辛附子湯,雖汗出不煩,但自欲吐,明明裏飲未除已有內傳太陰之漸,奈何待至五六日,終至中虛失攝自下利,而成不治死證。此正告醫者,要知防微杜漸。學者宜與後之麻黃細辛附子湯、附子湯、四逆湯等條互參,細研自明。
以上第281~第300條為少陰病的總論,少陰病與太陽病,為同在表位的陰陽不同的兩種證。曆來注家誤於經絡名稱,不承認少陰病亦屬表,但以上即有三條述少陰病不可發汗的禁例,如不是病在表,提示這些禁汗條例,豈非廢話?少陰病傳裏以轉屬太陰為常,與太陽病傳裏常轉陽明病者,亦正相反。其傳半表半裏亦然,多傳厥陰而少傳少陽。少陰病在表本無死證,但其死均在並於太陰或厥陰時見之,最後所提死證諸條均屬其例。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少陰病以不發熱為常,始得之病在表,脈亦不當沉,今反發熱而脈沉者,沉為寒飲在裏,反發熱為邪在表,故以解表而兼溫中逐飲的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在太陽病提到了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故少陰病以不發熱為常。脈沉主裏有寒飲,本不宜發汗,今以始得之而又發熱,則表邪明顯,因以兩解表裏的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金匱要略》曰:“脈得諸沉,當責有水”,水在裏者,熱反外鬱,此少陰病始得之,所以反發熱脈沉也,故以麻黃細辛附子湯解表兼以逐飲也。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