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內科 (4)

第2章內科(4)

【方解】早搏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結性早搏,劇者可伴有激動傳導異常。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慌,心悸,脈搏有規則的或不規則的間歇。屬中醫學“心悸”“怔忡”“脈結代”等範疇。究其病因,臨床上以心的氣陰兩虛為多見,同時可有痰濁、氣滯、血瘀、熱毒等兼夾。《難經》曰:“損其心者,調其營衛。”蓋心髒的搏動,全賴於氣血的推動和濡養。氣血虧虛,心失氣血濡養和推動,則心搏異常,出現早搏。治宜益氣養陰,並顧其兼夾之變化,靈活加減。方中采用太子參補氣養胃;麥冬清心潤肺、養胃生津;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炙甘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小麥養心安神;大棗補脾胃,養營安神,緩和藥性;丹參活血祛瘀,養血安神;苦參清熱燥濕;常山可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證。現代醫學證實,本方具有增強正性肌力,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謝,調整心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單味丹參有“奎尼丁樣反應”,使心肌絕對不應期延長,應激性降低,從而抑製異位起搏;丹參的化瘀作用,又可擴張冠狀動脈,流通氣血;常山有抗早搏的功用。除此,本方還有調節人體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共奏益氣養陰,平搏複律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戒煙忌酒,絕**。

【療效】經臨床驗證,16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轉6例。(處方來源:杭州陳軍)

方二

【方名與主治】三合湯,主治心律失常,亦稱心悸,怔忡。

【組成與用法】酸棗仁15克,知母、川芎各6克,炙甘草10克,茯苓、百合各15克,小麥30克,大棗7枚,生地黃20克。每日1劑,加水煎服,日分2次口服,7天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心悸伴胸悶納呆者加生山楂、青皮、瓜蔞皮、丹參;痰多黏稠,惡心嘔吐者加薑半夏、薑竹茹、葛根;失眠、神疲倦怠者加夜交藤、煆牡蠣、辰燈、黃精、玉竹;心悸不安,頭暈氣短者加龍齒、苦參以益氣養心。

【方解】心悸是患者自覺心跳心慌,驚悸不安的疾患,多為陣發性,每因情誌或勞累而發作,一般因驚而致心動不安者,叫做驚悸;無驚而自覺心跳不安的,叫做怔忡。驚悸較輕,怔忡較重,皆屬心悸範圍。現代醫學的心律失常(室性房性早搏、傳導阻滯、心動過速等)以及部分神經官能症均屬該範疇。《素問·五髒生成》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心髒之所以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全賴於心氣,故心髒正常的生理功能與氣血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方中酸棗仁養血安神,小麥、炙甘草、大棗益氣養心安神;百合、生地黃滋陰養血,共奏酸甘收斂為陰之功;知母、茯苓清熱寧心除煩,川芎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心,養血安神之效。本方性平和,長於益氣養血安神,適合氣陰兩虛患者的長期服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寧心定悸,改善睡眠,增強體質等方麵。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臥床靜養。忌煙酒辛辣之品。本方適用於氣陰兩虛之證,凡伴隨他證,需辨證加減。

【典型病例】宋某,女,48歲。患者自覺心中驚惕不安,夜間不寐2年餘。經西醫診療,效不佳,症狀依存,心電圖提示頻發性室性早搏,麵色白,精神疲乏,舌苔光淨,舌偏紅,脈細而不規則。此屬久病體虛,耗氣傷陰,氣陰兩虛不能養心所致。治宜益氣養心,佐以養血安神,給予三合湯加製玉竹、製黃精、首烏藤各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共服7劑後複診:精神轉佳,麵色紅潤,夜寐好轉,自覺心悸、胸悶減輕,擬前法加龍齒15克,續服20餘劑,自覺心悸胸悶基本消失,心電圖複查為竇性心律失常,隨訪2年,患者自我感覺良好,並參加日常工作。(處方來源:寧波市中醫院王維新)

雷諾現象

雷諾現象又稱肢動脈**症,中醫學屬“痹證”範疇,主要表現為陣發性指、趾蒼白和紺,局部有痙痛或麻木感,遇熱則緩解,寒冷、感冒、疲勞、情緒波動或神經緊張等常為誘發因素。

【方名與主治】解痙止痛散,主治雷諾現象。

【組成與用法】蜈蚣、全蠍、土鱉蟲、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克,洋金花90克,幹薑、附子各240克。共研為細粉,裝瓶備用。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此外配合外用藥:川烏、草烏、細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紅花、蘇木、桃仁各50克,每日煎湯,先熏後洗,直至水溫將涼時為止,曆時約20分鍾。指端有潰瘍或壞疽者,可用回陽玉龍膏配合提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方解】雷諾現象屬中醫學痹證之範疇。《諸病源候論·疲勞四肢逆冷候》:“經脈所行皆起於手足,虛勞則血氣衰損,不能溫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因而治療宜以溫經通陽,活血化瘀為。解痙止痛散中薑、附大辛大熱,能溫經通陽散寒,鹿角能溫補命門,蜈蚣、全蠍、土鱉蟲、水蛭能搜剔經絡,破血散瘀;琥珀安神鎮驚,散瘀活血;洋金花行血止痛,現代藥理分析該藥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並能改善微循環,解除微動脈和小靜脈**。外用熏洗藥亦有改善血運的作用,故治療本病有顯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防潮、防寒、忌吸煙。由於本藥應用療程較長,故堅持用藥很重要。

【典型病例】王某,女,23歲。雙手十指發紺腫脹,皮膚紋理不顯,按之色不褪,皮膚溫度低,已4年。3個月前左手指第一節端潰破,潰瘍麵0.5厘米×0.5厘米,幹燥無膿,色紫黑,冷水試驗與握拳試驗均陽性,舌質淡,苔薄,脈沉細無力。經皮膚科檢查確診為雷諾現象,證屬脫疽,用解痙止痛散治之,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手指潰**敷以回陽玉龍膏,5日換藥1次,40天後,兩手指端仍發涼、麻木,但發紺明顯變淡,疼痛明顯減輕,潰瘍麵愈合,舌淡苔薄,脈沉。前方再進,外用熏洗藥,每日3次,每次浸泡10~15分鍾。經治3個月後,手指顏色正常,指端變暖。由此停藥,隨訪2年,除冬季手指略有冷感外,餘無不適。(處方來源:杭州姚廣全等)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可能與急性胃炎治療不當,不良飲食習慣或刺激性食物和藥物的長期刺激、膽汁反流,鼻咽部慢性感染性細菌或其他病毒的作用,精神神經功能失調,自身免疫反應以及胃黏膜的慢性充血、缺氧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或脹悶不適並伴有消化功能的紊亂。

方一

【方名與主治】理胃湯,主治慢性胃炎。

【組成與用法】肉桂、廣木香、延胡索、白胡椒、青藤香、香附各10克,厚樸、法半夏各12克,黃連6克,白蘞15克,牡蠣25克,甘草3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慢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的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肝胃不和,血氣運行受阻,引起氣滯血瘀,損傷胃絡而致疼痛。方中采用木香、香附、胡椒,行氣理胃,散寒止痛,解鬱消脹;配以厚樸、法半夏、桂枝、延胡索既有燥濕通陽,活血止痛之功,亦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牡蠣、白蘞的止痛散寒作用甚強;小劑量黃連不僅具有燥濕,調理胃腸功能,配合白蘞亦可消炎、解毒、散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燥濕理胃,活血行瘀,行氣止痛之功用,增強和調整胃腸功能,使病證迅速消除。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一切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張某,男,56歲。胃脘部疼痛不適,脹滿,反複發作6年,多年來采用西藥治療,效果欠佳,稍有飲食不當,即可急性發作。來診給予理胃湯2劑後,感覺脹氣、疼痛全消,但仍有上腹部燒灼感,繼用六君子湯加沙參、山藥各20克,當歸、黃芪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2劑而愈。(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與主治】枳術丸,主治胃脘痛。

【組成與用法】白術60克,枳實30克。將二藥共研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溫水送服,不拘時服。用法:每次吞服6~9克,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解】本證主要是脾胃虛弱,飲食不消,髒腑不調,方中重用白術,其性味苦甘溫,助脾運化為君藥,佐以枳實下氣化滯,消痞除滿為臣使。白術劑量重於枳實1倍,乃補重於消,寓消於補之中。再用荷葉燒飯為丸,取其升養脾胃之清氣,以助白術健脾益胃之功,二藥配伍,一升清,一降濁,正合“脾宜開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清升濁降,脾健積消,則諸證自除。本方具有補不礙邪,消不傷正的作用。

【注意事項】表證者慎用。

【典型病例】薛某,女,36歲,上腹疼痛1年,近半年來,飲食稍有不當,即上腹脹痛加劇,噯腐吞酸,吐瀉之後脹痛得減,曾行西藥治療未效,給上方3劑後上腹痛已瘥,繼進3劑,其病基本治愈,患者甚為歡喜,帶回3劑以求鞏固療效。(處方來源:貴州省納雍縣醫院楊翔蘭)

方三

【方名與主治】胃炎寧膠囊,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

【組成與用法】水飛滑石、醋製延胡索、白芍、甘草。以上4味藥,各等份,研細末,過細篩混勻,裝入藥用空心膠囊,每粒0.5克,備用。成人每次3~4克,小兒減量,每日3次,40天為1個療程。

【方解】慢性胃炎是指胃壁的慢性炎症,多由於飲食不節,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維生素C缺乏,或因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所致。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病因關鍵在於脾、胃,因脾主運化,胃主和降,脾胃不和,氣機阻滯,勢必作痛。若情誌失調,憂思傷脾,鬱怒傷肝,肝氣不得疏泄,脾氣失於運化,影響胃氣失調,亦可因飲食不節,氣機不暢,導致胃失和降,從而發生本病。方中水飛滑石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滑石所含的矽酸鎂有吸附和收斂作用,能保護腸壁,止瀉而不引起鼓腸,滑石散布創麵能形成被膜,有保護創麵,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的作用;醋製延胡索有活血利氣,止痛之功用,藥理證實延胡索能顯著提高痛閾,有鎮靜作用;白芍養血平肝,具有對胃及子宮平滑肌鬆弛和抑製運動的作用,白芍煎劑對痢疾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杆菌等都有顯著的抗菌作用;甘草能補脾胃不足而益中氣,與白芍配伍,具有緩解攣急之功。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利氣止痛,收斂養陰,補益脾胃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1個療程後根據臨床症狀改善情況行胃鏡檢查,觀察炎症情況,並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一切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酒等),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王某,男,37歲。胃脘痛、腹脹、噯氣、納差、大便幹結2年餘,反酸、上腹燒灼不適1周。疼痛無規律性,曾間斷治療,時輕時重,反複發作,口幹口苦,以慢性胃炎收入住院。給予口服胃炎寧膠囊,每次4克,每日3次,服藥3天後胃脘部灼痛、反酸、腹脹消失,噯氣減少,大便已通,繼續服藥38天後,臨床症狀全部消失,痊愈出院,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解放軍第64醫院餘澤勳)

胃、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亦稱消化性潰瘍或潰瘍病,是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屬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臨床表現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等症狀,並常反複發作,呈慢性過程。

方一

【方名與主治】複方枳實湯,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組成與用法】枳實40克,厚樸10克,白及30克,呋喃唑酮(痢特靈)0.3克。將前三味中藥混合煎成湯劑。中藥湯劑每日1劑,分2次空腹口服,呋喃唑酮(痢特靈片)每次0.1克,分3次口服。

【方解】胃、十二指腸潰瘍屬於中醫學“胃脘痛”的範疇,多因飲食不節,情誌不調所致,治宜理氣和胃,消瘀止痛。方中枳實、厚樸,均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燥濕散滿,降逆除痞的作用,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白及苦、甘、澀、微寒,入肝、肺、胃經,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白及粉能使血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局部止血作用良好,由於白及含有黏液質和30.5%的澱粉,進入胃內可形成厚厚一層保護膜,有保護潰瘍麵及其穿孔灶;呋喃唑酮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胃潰瘍多有幽門螺杆菌感染。全方合用,共奏燥濕散滿,行氣止痛,消炎護膜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酸及不易消化之物,做到情誌舒暢,安逸結合。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20例,治愈92例,有效28例。(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與主治】胃痛方,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組成與用法】甘鬆、香附、白芍、炙刺蝟皮各9克,高良薑、吳茱萸各4.5克,煆瓦楞子、紫蘇梗各12克,黃連1.5克,金橘餅3個。上方加水煎2次,將2次煎汁混合,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