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內科 (5)

第2章內科(5)

【辨證加減】若為外寒誘發者,易紫蘇梗為紫蘇葉;夾食加穀芽、麥芽;熱重減吳茱萸,重用黃連;泛嘔痰多加清半夏、陳皮;鬱怒痛劇或兼脅痛加鬱金、青皮;嘔血加伏龍肝;便血加炮薑;體倦納差加黨參、白術。

【方解】胃、十二指腸潰瘍屬中醫學“胃脘痛”範疇。其證多屬虛寒,然疼痛之作總由肝木橫逆,克犯脾胃所致。但見證又有夾氣、夾食、夾熱、夾痰及夾濕之異,且厥陰之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內寓相火,體陰用陽,為病每寒熱錯雜,陰陽並見。故辨治之要,當權衡虛實,寒熱兼顧,陰陽並調,不可概予溫補。針對其合並出血的特點,筆者認為妄投參、芪則鬱遏氣機,非但出血不止,反可致胃痛加劇。故本方以高良薑、香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黃連、吳茱萸、白芍和胃降逆,益陰瀉熱;瓦楞子、甘鬆鎮痛製酸;刺蝟皮斂濕止血,通絡止痛;紫蘇梗、橘餅疏肝理氣,益脾開胃。全方雖以攻邪為主,但攻中寓補,散中有收,是以因證施用屢見效應,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有效良方。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要勞逸結合,禁用生冷、酸、辣、硬等食物。

【典型病例】宋某,男,44歲。胃痛4年餘,屢發屢治,纏綿不愈。3日前因感寒胃痛複作,治以解痙、製酸等西藥療效不顯。診見形瘦麵黃,惡寒體倦,脘痛陣作,吞酸噯腐,嘔惡,不思飲食,大便色黑而溏。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鋇透提示:胃竇部潰瘍。大便隱血試驗:+++。證屬肝鬱脾虛,寒邪束表。治宜疏肝益脾,溫散止痛。予以胃痛方,紫蘇葉易紫蘇梗。服藥3劑,胃痛遂止,惡寒若失,繼服3劑,大便複常,餘症遞除,守方繼與柴芍六君出入化裁,服藥20餘劑體趨強壯。鋇透複查:潰瘍愈合。年餘後隨訪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杭州蔣正文等)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遷延而來,其臨床表現為乏力,納差,肝大及長期肝功能的損害。

方一

【方名與主治】八子養肝湯,主治慢性肝炎。

【組成與用法】五味子、車前子(布包)各15克,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桑椹子、川楝子各10克。上方每日1劑,早、晚各煎服1次。30天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兼肝鬱脾虛者加柴胡10克,白術12克。氣滯血瘀者加鬱金15克、丹參20克;氣虛較顯者加黃芪20克;血虛者加當歸10克;兼肝膽濕熱者加白花蛇舌草20克、炒梔子10克;兼肝脾大者加鱉甲15克,黃疸明顯者加金錢草15克、赤芍10克。

【方解】《內經》雲:“肝欲酸”,《金匱要略》曰:“夫肝之病,補用酸。”全方藥物多偏於酸甘味,多歸肝、腎經。本方采用滋補肝腎之法來治療慢性肝炎。有關動物試驗表明滋補肝腎之陰對損傷性肝炎不但能起到減輕肝細胞壞死變性,抑製纖維組織增生,而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且方中女貞子、五味子、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桑椹子均為滋補肝腎之陰的主藥。“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菟絲子既滋補肝腎又有扶陽之功,全方濕而不燥,陰陽互生。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使之補而不滯。車前子淡滲利濕,以利祛邪,利不傷陰。全方具有滋補肝腎,疏肝利濕作用。

【注意事項】經治療15天複查1次肝功能,蛋白電泳及其他生化指標,HBsAg每月複查一次滴度,同時觀察主要症狀及陽性體征。

【療效】臨床驗證,經治76例,治愈34例,顯效20例,有效22例。(處方來源:江蘇省邳縣中醫院趙學銀)

方二

【方名與主治】養肝飲,主治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等。

【組成與用法】生酸棗仁、茯苓、生麥芽、菟絲子各12克,知母、甘草、茉莉花幹(衝鋦)、蓮須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上藥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二煎同法。每日1劑,分別於上、下午溫服。15劑為1個療程,間隔3天繼服第2個療程。

【方解】慢性乙、丙型肝炎等疾患因病程長,特效手段少而難治。本方針對舌紅瘦,脈弦細,肝陰不足者,采用清養肝陰法治之。方中用菟絲子、蓮須、枸杞子、蕤仁肉以滋養肝陰,肝乃陰中之陽,故以知母清熱,茉莉花疏肝達木,甘草甘緩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麥芽兼能疏肝健脾開胃,使後天得健,肝體得養,君以酸棗仁清養肝陰,酸斂安魂。以上諸藥相互協同可肝腎並養,水木同滋,效力更佳,又與麥芽為伍,能食能寐,則各種慢性病證自能日漸好轉。

【注意事項】本方功在清養肝陰,寧心和脾。臨證尚需按中醫辨證而治,效果更佳。乙、丙型慢性肝炎據證可加蒲公英、糯根、桑寄生;高血壓可去茉莉花加草決明、石決明、鉤藤;虛勞之證加懷山藥;不寐可加龜甲。該方不宜用於肝經實熱之證。

【典型病例】蘆某,男,30歲。體倦乏力,作嘔腹脹,大便溏半年。病初在他院檢查:ALT180單位,診斷為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經半年的治療後複查ALT320單位,HAA(+),見右脅下疼痛,不能工作。病程延達1年後,改用養肝飲加減,並囑其食黃花菜煲鴨蛋為助,調治數日,症狀消除,由半休而上全班,康複至今。複查肝功能,全部正常。(處方來源:廣州市中醫院楊幹潛)

方三

【方名與主治】養陰清泄湯,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15克,炒白芍、貫眾、連翹、車前子各10克,丹參20克,敗醬草、生大麥芽各30克。諸藥混合,加水適量,文火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肝鬱氣滯者加柴胡、枳殼各10克;脾虛氣弱者加炙黃芪20克,焦白術10克;肝血不足者加枸杞子、當歸身各10克;血瘀絡傷者加土鱉蟲10克、參三七3克(研末分吞);失眠夢多者加酸棗仁、茯神各10克;腰膝疼痛者加秦艽、懷牛膝各10克;納呆腹脹者去生地黃、白芍、加雞內金、焦山楂各10克;夢遺滑泄者加山茱萸10克、煆龍骨、煆牡蠣各30克;齒衄、鼻衄者加墨旱蓮、仙鶴草各30克,煆牛角腮15克;手足心發熱者加牡丹皮、地骨皮各10克;便溏苔膩者去生地黃、白芍,加焦蒼術、陳皮、半夏各10克;黃疸指數在20單位以上者加虎杖、茵陳各20克;ALT在200單位以上者加白花蛇舌草、垂盆草各20克;無黃疸而ALT在100單位以下者加五味子10克;肝脾大者加石見穿、炙鱉甲各20克。

【方解】慢性乙型肝炎以青壯年為多見,該病多因濕熱疫毒久羈肝脾而致病,濕性黏濁,最易阻遏氣機,使肝失條達而鬱結,肝鬱日久則化火傷陰;熱為陽鬱,經久不解,最易傷津耗液;濕熱膠結,纏綿難祛,久則耗血傷陰,引起肝陰不足。肝腎同源,久病及腎,遂致肝腎陰虧,濕熱稽留,肝脈瘀阻之侵。故臨床以本虛標實的陰虛證型為多見。治宜滋陰清泄。本方中以生地黃、白芍滋養陰血,補益肝腎;丹參涼血補血,活絡化瘀,有利於肝損傷的恢複;敗醬草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防止肝細胞變性,能疏通門脈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因而能降酶、降濁;貫眾、連翹、車前子清泄濕熱,解毒降酶;生大麥芽疏肝健胃。如此補中兼泄,柔中濟剛,促使邪去而正安。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之物。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63例,其中治愈32例,好轉31例。(處方來源:江蘇省張家港市樂餘紅十字醫院陸機)

方四

【方名與主治】乙肝煎,主治乙型肝炎。

【組成與用法】薏苡仁、淫羊藿各15~30克,茯苓、丹參、菟絲子、虎杖各15克,雞血藤、何首烏各12克,桑寄生10~20克,黃柏、焦山楂各15~20克,敗醬草15~25克。每日1劑,水煎成湯,每日分3次口服。10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肝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佛手;納差腹脹加炒麥芽、炒萊菔子、陳皮;肢倦乏力加黃芪、黨參、白術。腰膝酸軟加木瓜、杜仲;溲黃便幹加茵陳、龍膽草、梔子;五心煩熱、舌紅苔少加黃精、石斛、枸杞子、生地黃;大便溏薄加山藥、扁豆、車前子;舌苔厚膩加佩蘭、藿香、白蔻仁。

【方解】方中薏苡仁性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藥性緩和,是一味清補利濕的藥品。配以茯苓更助利水滲濕,健脾和中之效;雞血藤、丹參活血祛瘀,養血安神;淫羊藿、桑寄生、菟絲子補腎助陽;何首烏、桑寄生為補肝腎,益精血之佳品;黃柏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敗醬草具有活血行瘀之功效。現代藥理證實本品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防止肝細胞變性,其幹燥果、枝能疏通門脈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因而有降酶、降濁之作用。虎杖利濕退黃,活血通經,通絡止痛;焦山楂有助脾健胃,促進消化之功,全方具有健脾益腎,清熱活血之功,以培補脾腎治其本,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治其標。藥理研究證明本方可促進人體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對乙肝血清抗原的抑製作用,同時可促進抗體形成並使其存留時間延長。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定期檢查肝功能及乙肝三係,以便掌握治療效果。

【典型病例】林某,男,47歲。患乙型肝炎1年餘,消瘦體質,疲倦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幹,舌紅苔薄,脈弦澀,乙肝三係示HBeAg陽性,抗HBc陽性,肝功ALT150單位,查肝濁音界右鎖骨中線第5肋間。肋緣下1.5厘米、劍突下2.5厘米,質軟,表麵光滑,稍壓痛,脾未觸及。予原方加茵陳15克,龍膽草12克,5劑後小便清、腹脹消。繼服5劑複診,自覺納好,二便正常,再服10劑,以鞏固療效,1個月後檢查HBeAg、抗HBc轉陰性,ALT正常,肝肋緣下1.0厘米,質軟,無觸痛,隨訪1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安徽省宿縣地區人民醫院孫明輝)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於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素長期損害肝髒組織,引起以門靜脈壓增高和肝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慢性肝病,其主要表現為上腹飽脹、肝區隱痛,肝、脾大,消瘦無力等症狀,後期可見腹水。

方一

【方名與主治】消水湯,主治肝硬化腹水,亦稱臌脹。

【組成與用法】黨參、白術、白芍、當歸各15~20克,黃芪15~40克,茯苓、牛膝、地黃各10~15克,柴胡、赤芍各6~10克,丹參15~3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空腹口服,直至水去脹消為止。

【辨證加減】若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金錢草;轉氨酶高者加生山楂、垂盆草;有肝掌,蜘蛛痣者加鱉甲、土鱉蟲;兩脅疼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腹脹加大腹皮、厚樸;HBsAg陽性者加山豆根、虎杖;齒齦出血者減少丹參用量,加用仙鶴草、茜草;腹水重者加冬瓜皮、澤瀉、豬苓、車前草;清蛋白、球蛋白倒置者加大黃芪、白術、黨參用量。

【方解】肝硬化腹水屬中醫學“臌脹病”之範疇,本病是因肝、脾、腎三髒受損所致,肝受損致疏泄失司,肝鬱氣滯,氣滯而血瘀,導致脈絡受阻;或肝木旺克脾土,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液,水濕內停。病久及腎,腎氣大虧,氣化失司,水濕不行則臌脹日重。其主要病機乃氣、血、水三者為患。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腹水乃標中之標,故臨床以肝、脾、腎三髒論治。方中黨參溫陽扶脾,黃芪補脾氣之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此二藥具有調控免疫,誘生幹擾素,糾正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的作用;白術健脾利水,有消腫之功,藥理實驗證明其具有增加清蛋白,糾正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調的作用,並有持久的利尿作用,又能促進鈉的排出;茯苓健脾滲濕;當歸、白芍、地黃養肝血和營,柔肝斂陰;赤芍涼血又活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赤芍有解痙、擴張血管及鎮靜止痛之效,並有降酶、降血糖的作用;牛膝益肝腎,補精氣,亦有活血利尿之功;柴胡疏肝理氣升陽。全方具有益氣健脾,養血補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疏肝通經,利水消腫之效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加強營養,多服含蛋白質類食物,禁酒絕**。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45例,治愈10例,好轉35例。(處方來源:山西省香中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李玫蓮)

方二

【方名與主治】甘遂散,主治肝腹水,腸梗阻。

【組成與用法】淨甘遂100克(酒甘遂、煮甘遂、煨甘遂效更佳)。碾研粉碎為極細末,儲瓶備用。每日服1~2次,每次白開水送服0.1~0.6克。

【方解】肝腹水、腸梗阻為常見急性病。甘遂為峻下逐水藥,其味苦甘,性寒涼,入肺、脾、腎與大腸經,有較強副作用。其瀉水逐飲、利尿通便、消腫散結之力甚著。

【注意事項】治療中應根據年齡、體質、病情輕重酌量由小至大試用,禁開始即用大量(0.6~1.0克)。如欲速求通便利尿,可內服與外敷臍中、丹田、利尿穴兼治。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