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內科 (6)

第2章內科(6)

張某,男,58歲。確診為肝硬化腹水,症見急性重病容,肚大青筋顯露,尿閉,呼吸困難,麵色晦暗,不能平臥,痛苦不堪。前胸、麵部、上肢有10餘個蜘蛛痣。先經使用利尿藥無效而請中醫會診。予以甘遂散0.3克衝服,並調敷臍中及利尿穴,30分鍾後,一次排尿2000毫升,諸症緩解,繼服3日,水腫盡消。後以健脾益氣、軟堅散結、活血調肝經治半年,痊愈出院,至今20餘年未複發。

裴某,男,43歲。因腹痛、嘔吐、便閉、發熱、經X線片透視確診:高位腸梗阻。3天前割草勞累,食冷飲起病。以甘遂散0.2克衝服,一次便通,諸症緩解。繼以健脾開胃,通結止痛調理3日,病愈。(處方來源:河南省洛寧縣中醫院孔聚起)

方三

【方名與主治】黃狗膽丸,主治肝硬化腹水,亦稱臌脹。

【組成與用法】人參、三七、葶藶子、厚樸、鬱金、三棱、莪術、蓽澄茄、瓦楞子、製香附、昆布、海藻、桔梗各30克,黃狗膽3個,檀香、白芥子、、沒藥、砂仁、西紅花、陳皮、血竭、幹漆各15克,炮穿山甲(代)、龜甲膠、益母草、雞內金、青皮、大麥芽各60克,製鱉甲90克,煉熟蜂蜜1250克。上藥製成丸藥,每丸重10克,備用。每日2次,每次1丸,3個月為1個療程。

【方解】肝硬化腹水屬於中醫學“臌脹”範圍,多因飲食不節,長期飲酒,情誌所傷,過度勞累等而致正氣內虛,外邪乘虛而入,蘊結肝膽,致氣滯血瘀,肝病及脾,使脾之運化功能失常,久則及腎,導致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致氣滯血瘀,水停腹中,以致腹部日漸脹大而成。屬本虛標實之證。治宜攻補兼施。黃狗膽丸既有健脾胃,益肝腎,補益氣血之品,又有清利肝膽,理氣活血,軟堅散結,消痰利水之藥,共奏扶正祛邪,攻補兼施之效用,使肝、脾、腎三髒功能協調,氣機通暢,瘀血得除,腹水自消。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應情誌舒暢,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預防感冒等疾病。

【典型病例】張某,男,65歲。有肝炎病史4年。B超提示晚期肝硬化腹水。經用多種藥物治療不效,改服用黃狗膽丸,每日2次,每次1丸,1個療程後,病情基本趨愈,再服2個療程腹脹腹水消失,脾大也縮小,多次生化及B超檢查均正常而獲痊愈。隨訪20年未再複發。(處方來源:杭州曹書和等)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過多的病變。為一種常見的彌漫性肝病,如能及時診治可使其逆轉,反之,部分病人可發展為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方名與主治】軟肝消積飲,主治脂肪肝。

【組成與用法】淡海藻、淡昆布、白花蛇舌草各30克,鬱金、象貝母、丹參各15克,軟柴胡、灸鱉甲、穿山甲(代)各10克,澤瀉、貓人參各30~60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配合“降脂飲”(生首烏、決明子、生山楂各30克)開水衝泡,代茶飲。以15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3~7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方解】脂肪肝乃現代醫學之病名,臨床所見有逐漸增多趨勢。其致病因素有肝炎治療期調攝失當,體重增加過快;過食肥甘之品且多臥少動;糖尿病脂肪代謝紊亂;過長或過量應用對肝髒有損害之激素、抗癆藥物;或長期過量飲酒等。目前對此病尚無特效藥物可治。中醫學中無與此相對應的病名。究其病機,多為濕阻、熱蘊、氣滯、血瘀、食積、痰凝等,致肝膽失於條達,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宜軟肝消積。方中采用海藻、昆布、象貝母軟肝散結消痰;穿山甲(代)、鬱金祛瘀行氣攻堅;鱉甲、丹參和血養血,滋陰柔肝;白花蛇舌草、貓人參清熱解毒消積;柴胡引諸藥以肝經為通道,直達病所;重用澤瀉以滋陰利濕,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降低血脂之功。諸藥配伍,共奏軟堅散結,利濕化痰,活血化瘀之功效。再配以具有降低血脂之生何首烏、生山楂、決明子,臨床應用,療效顯著。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囑患者節製飲食,控製體重,適當活動。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28例,治愈74例,好轉54例。(處方來源:浙江省紹興第二醫院鄭淳理)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是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蛋白異常的現象,與遺傳有關,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脂代謝異常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主要誘因之一。

【方名與主治】複方苦丁茶,主治高脂蛋白血症。

【組成與用法】苦丁茶4.5克,生山楂10克,決明子5克,生白礬0.5克。將上藥打成粗末,備用。每日1劑,沏水代茶飲,長期飲用。

【方解】高脂蛋白血症的診斷依據為:膽固醇>250mg/dl,三酰甘油>200mg/dl。中醫認為其病機為痰濁瘀血阻絡,病位在心、血脈、肝腎、脾胃,治當以化痰、活血化瘀為,佐以清熱利濕。本方用苦丁茶為主藥,以清熱利濕,並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輔以生山楂活血化瘀,並有降脂的作用;生白礬為去痰之佳品,且性澀可防苦丁茶之過於寒下。決明子既可清肝通便,又可降脂。組方原則以祛除有形之痰濁瘀血為主,這樣則可清除病因,正本清源,使經絡暢通,氣血環流不息,以治愈高脂蛋白血症,防治冠心病。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定期複查血脂,忌吸煙、飲酒及食辛辣之物。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86例,治愈52例,好轉34例。(處方來源:北京平穀中醫院馬維成)

豬囊尾蚴病(囊蟲病)

豬囊尾蚴病是豬肉絛蟲的幼蟲寄生在人體各組織器官所致的疾病。屬中醫“蟲證”“病”等範疇。

【方名與主治】排囊湯,主治豬囊尾蚴病。

【組成與用法】生桃仁、紅花、竹茹、花椒、蛇床子、幹薑、地膚子、半夏、雄黃各15克,黨參、木瓜各30克,烏梅、鉤藤各20克,南瓜子、檳榔各100克,黃連、商陸、附子各12克,紅芽大戟0.15克。上藥隨證加減成方,加水煎成湯劑,第1次加水2000毫升,第2次1700毫升,分別以文火60分鍾煎取各200毫升。

甲粉:雷丸150克,南鶴虱140克,紅花20克,仙鶴草20克,共合研成細末,每包7克裝之。

乙粉:紅花10克,炙蛇蛻100克,炙紅芽大戟0.15克,檳榔100克,木瓜30克,鉤藤20克。共研細末,每包12克裝之。

早飯前40分鍾服湯液200毫升衝服甲粉7克;晚飯後40分鍾服湯藥200毫升衝服乙粉12克。90天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停藥4天。

【辨證加減】在大腦運動中樞倍增木瓜,並加益智、桔梗;小腦加益智、槁本;眼底加赤芍、菊花、荊芥穗、桔梗、蒼術、槁本;第四腦室倍加鉤藤,加砂仁、槁本;頭部結節多加桔梗、大黃;全身、四肢結節倍加鉤藤、桂枝、螞蟻;咳嗽在肺加百合、大黃,在肝髒治之無效。

【方解】豬囊尾蚴病是一種難治的頑疾,根據治蟲先治血,血清蟲自滅的原則。采用活血化瘀,殺蟲化痰的排囊湯治之。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黨參補氣健脾;烏梅生津、安蛔;南瓜子能使絛蟲麻痹,具有殺蟲作用;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雄黃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含砷約75%,硫24.9%及少數其他重金屬鹽,功在解毒、殺蟲;紅芽大戟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功;檳榔有殺蟲、消積、行水之效。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鉤藤清熱平肝,息風鎮痙;竹茹清熱、化痰、止嘔;花椒溫中止痛、殺蟲;蛇床子溫腎壯陽,燥濕殺蟲;幹薑溫中固陽;地膚子清利濕熱;商陸逐水消腫;附子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殺蟲,健脾祛濕,溫經化痰之功效,兼用甲粉以化瘀殺蟲,乙粉祛瘀通絡。

【注意事項】服藥後出現惡心、嘔吐、眩暈者可暫停藥1~2天後,再繼續服藥直至治愈。治療期間忌服生、冷、硬類食物。

【典型病例】趙某,女,45歲。平素有吃生菜習慣。頭痛頭暈難忍,兩眼脹痛有半年之久。經多處診為豬囊尾蚴病,治療無效而來診。筆者以排囊湯與甲、乙粉常規服之,共服2個療程,藥盡病愈,隨訪2年未複發。(處方來源:遼寧省莊河縣潘德義)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又稱腸阿米巴病,是由阿米巴原蟲侵入結腸壁後所致的以痢疾症狀為主的消化道傳染病。

【方名與主治】鴉膽赤石丸,主治阿米巴痢疾。

【組成與用法】鴉膽子30克,赤石脂、烏梅各60克,食鹽10克,陳米飯適量。將鴉膽子去油(打碎去殼,用吸水紙反複將油質吸幹),烏梅去核(用溫水泡脹即可去核)打爛備用。赤石脂研成細末,陳米飯適量。將上藥共拌均勻,加陳米飯共搗如泥狀,製成綠豆大小丸粒。成人每次15~20丸,日服2次,飯後溫開水送服。小孩5~10丸。

【方解】阿米巴痢疾是阿米巴原蟲侵入大腸所致的腸道寄生蟲病,病變多在右側結腸,易演變為慢性,且易複發。中醫學將其歸屬於“久痢”“赤痢”“休息痢”之範疇。治療常無理想之方藥。本方鴉膽子性味苦寒,始載於清代《本草綱目拾遺》,為治冷痢久瀉的要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鴉膽子能殺滅阿米巴原蟲,瘧原蟲及滴蟲等,又能驅鞭蟲、蛔蟲、絛蟲等腸道寄生蟲;赤石脂酸澀收斂,有澀腸止瀉之效,藥理研究證實赤石脂有吸收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內有毒物質,並保護消化道黏膜,止胃腸道出血;烏梅味酸,功在澀腸止瀉;食鹽味鹹,具有收斂之效,《本草綱目》記載:“食鹽主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除風邪、吐下來惡物,殺蟲,去皮膚風毒,調和髒腑,消宿物,令人壯健……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陳米飯《本草綱目》記載:“寒食飯,主治……傷寒食複,用此飯燒研,米飲服二、三錢。效。”全方合用,具有殺蟲解毒,澀腸止瀉等功用。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忌食生冷硬類之物。

【典型病例】謝某,男,33歲。因腹痛、大便黏液膿血伴裏急後重而住院。入院按一般菌痢治療無效。大便化驗:隱血試驗(+++),少量白細胞,阿米巴滋養體(+),確診為阿米巴痢疾。用依米丁、卡巴胂等治療症狀末減,出現肝區痛而停藥(有肝病史)。即與鴉膽赤石丸1料,服藥第2天自覺症狀明顯減輕,藥服完症狀即消失,大便化驗:隱血及阿米巴原蟲均陰性,治愈出院。為鞏固療效,囑原藥繼服2料,並以健脾養陰方藥善後,隨訪8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江西省安遠縣葉蔚蘭)

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結腸炎症,病變主要在直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發病原因可能與大腦皮質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

方一

【方名與主治】酢漿克瀉湯,主治慢性結腸炎。

【組成與用法】酢漿草、鐵莧菜、黨參各20~30克,罌粟殼、附子各6~10克,炒白術12克,炒懷山藥30克,炙甘草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直至痊愈為止。

【辨證加減】氣虛者加黃芪;脾陽虛加幹薑;腎陽虛加補骨脂;腹痛甚加白芍;氣滯加木香;食滯加山楂;滑瀉不止加赤石脂、禹餘糧。

【方解】慢性結腸炎屬中醫學“泄瀉”之範疇,其多因濕熱戀腸而致久瀉。方中酢漿草性寒,長於清腸道久戀之濕熱,味酸澀,善澀腸,《滇南本草》謂其“治久瀉滑腸”,故為本方主藥;附子溫補脾腎,益火之源;黨參、懷山藥、炙甘草、白術,健脾化濕,以固中宮;罌粟殼、鐵莧菜澀暢止瀉,並擅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清熱利濕,澀腸止瀉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酸辣之物。

【典型病例】張某,女,37歲。腹瀉遷延不愈6年,大便清稀,每日5~6次,夾有黏液,伴腸鳴腹痛,完穀不化,四肢不溫,納呆口幹,神疲乏力,舌質淡,苔黃厚,脈弦細稍數。予以酢漿克瀉湯去附子、懷山藥,加黃芪、煨葛根各24克,荷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0劑後,泄瀉減至日1~2次,餘症亦瘥。繼守前方,迭服6劑,泄瀉已除,諸恙悉平。囑服四白散,以善其後。(處方來源:福建省惠安縣惠北華僑醫院趙偉強)

方二

【方名與主治】連薑湯,主治慢性結腸炎。

【組成與用法】黃連3克,炮薑炭5克,薏苡仁30克,蒼術、白術、厚樸、茯苓、煨木香、延胡索、炒雞內金、車前子各10克。根據病人情況,通過辨證,再隨證加減,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30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