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內科 (7)

第2章內科(7)

【方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炎症性腸病,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有人認為該病與自身免疫有密切關係,多因感染,飲食不節,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誘發。中醫學歸屬於“泄瀉”“久痢”等範疇。以脾胃虛弱,氣血虧損為本,濕熱瘀血內停為標。《景嶽全書》曰:“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治宜健脾益氣,清濁止瀉。本方采用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炮薑炭溫中止瀉;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蒼術燥濕健脾;白術補脾燥濕;厚樸溫燥寒濕,行氣寬中;茯苓益心脾,利水濕;煨木香善於行氣而止痛,主要用於泄痢;延胡索活血利氣而止痛;炒雞內金有運脾消食積的作用;車前子能利水而治泄瀉。全方合用,具有清熱燥濕,健脾和中,理氣止痛,收斂止瀉的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物品,注意勞逸結合。

【典型病例】錢某,男,40歲。平素腹痛泄瀉,大便每天至少2次以上,有時大便中還夾有黏液,已近10餘年之久。服西藥抗生素,雖症狀有所緩解,但仍易發作。經纖維結腸鏡檢查後,確診為慢性結腸炎。給予連薑湯加減治療,服7劑後,腹痛明顯好轉,大便成形,每日2~3次。仍投本方連服2個月,症狀消失。複查纖維結腸鏡提示黏膜炎症病變消失。(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姚芳)

方三

【方名與主治】潰結灌腸湯,主治潰瘍性結腸炎。

【組成與用法】生黃芪30~60克,血竭10克,烏賊骨、赤石脂各15克,大黃6~10克。待膿血便消失後可去大黃。上藥加水煎至100~150毫升,過濾去渣,保持藥液溫度37~38℃。用100毫升注射器,導尿管,於每晚睡前排淨大便,墊高臀部,插入肛門20厘米以上推注藥液,保留時間越長越好,最好過夜,灌腸後均有便意,但多能控製。30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視病情做纖維鏡複查,未愈者繼續下一個療程。

【方解】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症,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確,中醫學屬“泄瀉”“久痢”等範疇。根據本病久瀉久痢,麵黃體瘦,納差乏力的特點,以脾胃虛弱,氣血虧損為本,血瘀腸絡,濕熱留滯為標。故擬用本方治療。方中生黃芪為補氣扶正要藥,《珍珠囊》稱其“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生血,為瘡家聖藥”,藥理研究認為黃芪能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血竭、烏賊骨、赤石脂三藥,均可生肌斂瘡。其中血竭功專活血散瘀,止血止痛;烏賊骨擅長收濕,《別錄》稱其“止瘡多膿汁不燥”;赤石脂擅澀腸止瀉,《本經》言其“主泄痢,腸澼膿血,下血赤白”。藥理證明本品能吸收消化道的有毒物質,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並保護消化道黏膜;大黃清熱導滯,下瘀血,並可防本方斂澀之弊。全方攻補兼施,臨床應用奇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物,適當休息,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張某,男,38歲。反複發作性稀糊狀便10年,近5個月加重,每日5~6次,夾有黏液膿血,伴腹痛,發低熱,診前曾在本市某醫院做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應用抗生素、激素、輸液等治療,療效不佳。予以潰結灌腸湯治療1個療程,臨床症狀和體征全消,大便鏡檢正常,複查纖維結腸鏡,進鏡70厘米,見各處潰瘍愈合,炎症消失,隨訪1年半無複發。(處方來源:陝西省銅川礦務局醫院孟保等)

方四

【方名與主治】健脾斂潰散,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組成與用法】黨參、焦白術、生黃芪各150克,煆石膏、白及、白芍各300克,黃連、血竭、甘草各60克,炮薑、枳殼各50克,石榴皮、烏梅各200克。將烏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幹至焦黃(切勿焦黑),生石膏放在電爐上直接火煆,其餘藥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幹,諸藥研粉過80~100目篩,裝瓶備用。飯前半小時用熱水調成糊狀吞服,每次40克,每日3次,服後可飲幾口稀粥湯,勿飲開水。服30天為1個療程,2~5個療程複查纖維結腸鏡。

【辨證加減】血便甚者加參三七、地榆炭;納呆加焦山楂、炒麥芽。

【方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屬於“久痢”等範疇。主要原因責之於脾,脾虛為本,瘀血、氣滯為其標,故治宜健脾、斂潰、化瘀,健脾斂潰散方中采用黨參、黃芪、白術甘溫健脾益氣,功治脾虛之本;煆石膏生肌斂瘡;血竭收斂止血,活血消腫,減少炎性分泌物,加速創麵愈合;炮薑溫中止血;黃連清腸消炎;白及含膠質,有覆蓋創麵起保護創麵作用,以利於肉芽組織生長;芍藥、甘草緩急止痛;石榴皮、烏梅酸斂澀腸止瀉;枳殼寬腸行氣。全方合用,共奏益氣健脾,生肌斂瘡,澀腸止瀉,溫中止血,行氣消脹,化瘀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生、冷、酸、辣,硬性食物,戒煙酒。

【典型病例】張某,女,34歲。腹痛腹瀉黏液血便7年餘。每日大便5~6次,纖維結腸鏡提示:乙狀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有1分硬幣大小的潰瘍3處。血紅蛋白6.5克。病理活檢為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曾用偶氮磺胺呲啶,潑尼鬆治療半年,少效。給予健脾斂潰散治之,服藥35日後腹瀉、腹痛、膿血便消失。原方又進1個月,複查纖維結腸鏡,見乙狀結腸和直腸黏膜恢複正常,有瘢痕灶,潰瘍愈合。再用原方鞏固治療1個療程,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杭州楊林)

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習慣性便秘多發於老年人,老年人由於腸道蠕動功能減弱,食欲減退、久坐久臥、活動減少,以及長期用藥和用藥不當等原因,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長,所含水分被吸收,糞便幹硬不能被排出,致正常排便頻率消失。

方一

【方名與主治】調便湯,主治便秘。

【組成與用法】紫菀、玄參、火麻仁各15克,杏仁、柴胡、肉蓯蓉各1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各服1次。

【辨證加減】陰虛者加麥冬、女貞子,有虛火上炎者再加黃柏;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血虛者加當歸、酸棗仁;陽虛者加幹薑、肉桂。

【方解】便秘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出現的排便障礙。中醫學認為排便過程是由大腸的傳導功能來完成,而大腸傳導功能是否正常又取決於腸道的潤澀及與之相關的內髒功能。若脾傳輸和肺宣發布散津液的功能失常及腎精虧虛,則會導致腸道幹澀;若肺失肅降,肝失疏泄及胃失和降,則會導致氣機逆亂,腸道氣機阻滯。這兩者是導致腸道傳導失常而引起便秘的最根本機製。針對這一機製,采用調暢氣機,潤養腸道法進行遣方用藥。方中用柴胡、紫菀、杏仁調暢氣機,用玄參、火麻仁、肉蓯蓉潤養腸道,諸藥合用,再辨證加味,能標本兼顧,臨證具有速效性和鞏固性兩大特點。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食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胡某,男,64歲。因排便困難3年就診,一般情況可,舌赤苔黃膩,脈弦。給予調便湯加當歸、酸棗仁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2日後大便潤滑能解,繼服原方3劑,後大便每日1次。(處方來源: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王晏美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通便地黃湯,主治老年慢性便秘。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熟地黃各50克,火麻仁(打)、黃芪各20克,肉蓯蓉30克,枳殼15克。每日1劑,水煎成湯劑,分早、晚2次口服,10日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氣虛者加黨參20克;血虛者加當歸15克;腎虛者加黃精30克。

【方解】慢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見病,其主要病因,現代醫學認為是膈肌、腹肌、肛提肌及腸壁平滑肌等收縮能力普遍下降,使排便動力減弱所致;中醫學認為是氣虛血少和腎陰不足,大腸津枯所致。《沈氏尊生書》謂:“大便秘結,腎也……老人體弱或虛人髒冷,則陰寒內升,凝結腸胃,使陽氣不通,津液無以下行,致腸道艱於傳送。”故方中地黃、肉蓯蓉、黃芪補氣益腎,養陰潤燥;火麻仁潤腸通便;枳殼行氣消積。全方共奏滋陰,補氣,益腎,潤下通便之功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地黃主要成分中含有甘露醇,火麻仁含脂肪油,內服至腸中遇堿性腸液後產生脂肪酸,能刺激腸壁有緩瀉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囑患者每天堅持適當運動,飲食粗細搭配,定時登廁等。

【典型病例】張某,男,72歲。反複便秘12年,短則7天,長則半個月。長期服用瀉藥,甚或灌腸,因近10天又未排大便而來診。診見形體消瘦,腰膝酸軟無力,脈細澀,屬中醫虛、冷秘相兼。用上方1劑,12小時後排出大量糞便,繼服10劑,保持大便通暢,追蹤3個月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廣州軍區第三門診部肖裕光)

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常見腎髒病。起病緩慢,病程長,臨床表現輕重懸殊。初期隻有少量蛋白尿或鏡下血尿和管型尿;以後還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最後出現貧血、嚴重高血壓,並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本病在中醫學中屬於“水腫”“病”的範圍。

方一

【方名與主治】清濁腎複湯,主治慢性腎炎。

【組成與用法】黃芪、巴戟天各30克,白茅根、焦白術、懷山藥各20克,鹿角膠(也可用鹿角霜30克代),山茱萸、萆薢各15克,木通、肉桂各10克,砂仁9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去渣後待用。每周服5劑,停藥2天再服。每周複診1次,(如遇特殊情況則另作處理),3個月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腎陽虛型:水腫期黃芪加大劑量至40~60克,太子參30克,製附子15克,豬苓20克,至水腫消失,蛋白尿好轉,視病情而減。脾腎陽虛型:以該方為主,配合金匱腎氣丸,飯前每日服3丸。需健運脾濕、升陽化濁時則重用蒼術、土茯苓各30克,幹薑15克。如尿中出現紅細胞、膿球者,可加當歸10克,赤小豆30克,減去白茅根、木通。腎陰陽俱虛者:以上方為主,加用枸杞子30克,配六味地黃丸,五子衍宗丸各1丸,每日3次,飯前服。此型在治療中發現病情比較頑固。蛋白尿多停留在(±)或(+),紅細胞少許或(+),延綿難愈。可加核桃仁5枚,血餘炭15克,仙鶴草20克。

【方解】慢性彌漫性腎小球性腎炎,簡稱“慢性腎炎”,多由急性腎炎轉變而成,以成人為多,常反複發作,病情比較複雜,病程常持續數月至數年,晚期常因腎功能減退而發生尿毒症。本病屬於中醫學“水腫”病的和“虛勞”之範疇。治療宜以清利濕熱,補腎壯陽為則。方中黃芪補氣扶陽,利水消腫,現代藥理證明本品有加強心髒收縮,擴張周身末梢血管的作用,黃芪對實驗性腎炎有一定對抗作用,尤其在消除尿蛋白方麵有一定幫助。大白鼠口服大劑量黃芪粉,對血清性腎炎的發病有阻抑作用,並能延遲蛋白尿與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

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黃芪粉恢複比對照組快;巴戟天為補腎壯陽,散風祛寒濕之要藥,藥理證明巴戟天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和降低血壓的作用;白茅根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亦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效;焦白術功在健脾補氣,藥理證實白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出;懷山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胃、益肺腎的作用;鹿角膠為溫補肝腎,強筋骨,活血消腫之品;山茱萸為補肝益腎,澀精斂汗之物;萆薢善走下焦,利濕去濁,故為治小便渾濁的要藥;木通降火利水;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砂仁性味辛溫,有醒脾合胃,行氣寬中的功效。全方配伍,隨證加減,治療慢性腎炎,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過勞及刺激性飲食(如飲酒、吸煙等)。水腫患者限製食鹽。血中非蛋白氮不高而小便中有大量蛋白質者,應多吃含蛋白質比較豐富的飲食。出現尿毒症則應進低蛋白飲食。經上述治療病情痊愈後,仍用治療期最後的方劑,結合症狀,略加增減,以5劑藥的量,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量10克,早、中、晚日服3丸,3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可鞏固治療1至2個療程。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62例,治愈36例,好轉26例。(處方來源:山東省淄博市張金聲)

方二

【方名與主治】三豆冬丁湯,主治慢性腎炎。

【組成與用法】白扁豆、赤小豆、黑大豆各15克,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鳳尾草、芡實各12克,玉米須10克。上藥混合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待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2個月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