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雜病 (4)

第1章雜病(4)

【組成與用法】菊葉三七(又名見腫消)、金錢草、鬆香各100克,辣蓼草(又名散血草)50克,雄黃20克,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上述藥散以白酒調敷患處,包紮固定,2日1換。

【方解】肌內注射後致局部腫塊硬結,久而不散。散結膏中采用菊葉三七味甘微苦溫,功能散瘀、止血、解毒消腫。外用消腫定痛之效甚佳;金錢草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鬆香外用治癰癤、疥癬、濕瘡、瘙癢等症;辣蓼草有化濕解毒的作用;雄黃有解毒功能,常用於瘡癰腫毒、蟲蛇咬傷等症。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活血、消腫散結、止痛止癢的功效。

【注意事項】本藥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應停止局部肌內注射。

【典型病例】劉某,女,37歲。患肺結核5年餘,長期肌內注射治療,致兩臀部肌肉硬結腫痛。2年來生活起居十分不便,熱敷等處理無效。經用散結膏敷治,連用8次痊愈。(處方來源:杭州黃紀元)

下肢不寧綜合征

下肢不寧綜合征,又稱不安腿綜合征、艾克鮑姆(Ekbom&aposs)綜合征。是一組突出表現為腿的針刺樣或蟲爬、蟻走樣感覺和不安寧、活動後症狀減輕的神經係統病症。男女均可發病,患者白天常無症狀,多在黃昏至睡前發作,常因此而失眠、焦慮、緊張。迄今病因不明,現代醫學除對症治療外尚無特效療法。中醫學多將其歸入痹證範疇。

方一

【方名與主治】寧靜安腿神方,主治下肢不寧綜合征。症狀有肢體麻木,酸困脹痛,不自主抽搐,肢體萎軟無力,功能障礙等。

【組成與用法】黃芪60克,當歸尾10克,地龍、茯苓各15克,桃仁、川牛膝、紅花、赤芍各12克,蜈蚣1條,川芎9克,桂枝、生甘草各6克。上藥混合加水600毫升,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200毫升,待用。將上述藥汁分2次溫服,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配合針刺效果更佳。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並助諸藥之力,為君藥;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血之功,為臣藥;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川牛膝通經活絡,均為佐使之品。諸藥相伍,共奏健脾補氣,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鎮靜安寧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典型病例】孫某,女,41歲。診斷為下肢不寧綜合征,予以寧靜安腿神方,每日1劑,水煎溫服,並配合針刺患肢太衝、三陰交、足三裏。隔日1次,強刺激至抽搐停止,留針20分鍾,經1個星期治療病告痊愈。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葉縣中醫院張海生,河南省中醫學院一附院白滿江整理)

方二

【方名與主治】雞鳴散,主治下肢不寧綜合征。

【組成與用法】木瓜、雞血藤、牡蠣各30克,吳茱萸、桔梗各6克,檳榔、陳皮、紫蘇葉各10克,生薑3片。上藥加水煎成湯。每日1劑,下午1次服完。

【辨證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脾虛加白術、茯苓;血虛加當歸、白芍;血瘀加川牛膝、澤蘭;腎虛加續斷、桑寄生;有濕熱之象者減少吳茱萸用量,加入知母、黃柏。

【方解】下肢不寧綜合征,病因尚未明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中老年人多見。主要表現為夜間或休息時下肢膝至踝關節的酸、麻、脹、痛、發緊和蟲爬、蟻行感等,常難以忍受,且難以準確形容。有人認為可能與休息時機體血流量減少,代謝產物在小腿肌肉內堆積有關,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及活動、加溫、按摩等方法可使症狀減輕或改善,但複發率較高。從中醫角度來看,本病主要表現為下肢肌肉筋脈的感覺異常,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其致病原因,在實多為風、寒、痰、濕、瘀諸邪客於經脈,致脈道不利,氣血運行不暢。虛者多為肝、腎虧損,氣血不足,鼓動無力,血澀而不利,肌肉筋脈失於濡養和溫煦。臨床辨證屬陰者多,屬陽者少,故多交陰而作,於夜間發病。雖病因不同,但局部經氣不利,血行不暢,局部肌肉筋脈失養,則為其共同的發病機製。因屬於輕症,故多隨平旦陽氣升而症狀逐漸緩解。

本方中木瓜為主藥,取其性溫入肝而舒筋活絡,以緩解筋脈之拘急,溫香入脾和胃,以通調肌腠之瘀滯;輔以檳榔,味苦質重而下行,可引諸藥直達下肢,辛散溫通,行氣導滯,以助木瓜通絡之力;陳皮健脾祛濕,且能行氣;妙在少佐吳茱萸,辛散可疏達肝氣,以通氣鬱、痰鬱、濕阻;味苦下行,合檳榔之力,以溫經絡之凝滯;更妙在一味桔梗,宣上焦肺氣,通調百脈,與檳榔相伍,升清降濁,宣暢一身之氣;紫蘇葉色赤氣香,走上焦助桔梗以宣肺氣,入中焦合陳皮以調脾胃之功能,達肌表可通絡脈之瘀阻。因以上諸藥主在氣分,故加入雞血藤以增強補血活血,舒筋活絡之力;牡蠣收斂養陰,可防諸藥之燥性,鎮靜安神,以斂因病擾而渙散之心神。諸藥合力,開之、散之、瀉之、收之,可使瘀滯祛,經氣通,升降有序,血脈流暢,故病之可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8例,有效率達95%。(處方來源:山東陽穀縣中醫院鍾慎清)

小腿肌肉**症

小腿肌肉**症(小腿抽筋)實際上是神經肌肉異常興奮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大多是由缺鈣、受涼、局部神經血管受壓而引起。

【方名與主治】芍藥甘草湯,主治小腿肌肉**症。

【組成與用法】白芍40克,甘草20克,二味合並加水煎成湯劑。隔日1劑,頻頻服下。

【方解】小腿肌肉**,中醫稱為“攣急症”。《傷寒論》中29條記載腳攣急。《類聚方廣義》中用芍藥甘草湯治腹中攣急的小兒夜啼。日本醫學家把芍藥、甘草二藥用來治療橫紋肌或平滑肌的攣急,無論是中樞性或周圍性的攣急均有鎮痛作用。方中芍藥味苦、酸、性涼,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作用,臨床用其治療胸脅腹痛效果很好。民間早有人用大劑量芍藥、甘草治療關節、肌肉攣急症。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患肢注意保暖,並可適當口服葡萄糖酸鈣片。

【典型病例】王某,男,46歲。自訴1年來每夜兩小腿肚抽筋,疼痛不堪,來診見舌質紅,苔不顯,脈弦細數。證屬肝血不足,不能養筋,方用芍藥甘草湯治之,連服2劑而愈。(處方來源:四川江油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總醫院浦安行)

盆腔炎性包塊

急慢性盆腔炎症由於炎性滲出物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盆腔炎性包塊。此症屬於中醫婦科癥瘕範疇。

【方名與主治】除癥湯,主治盆腔炎性包塊(癥瘕)。

【組成與用法】丹參20克,牡丹皮、赤芍、桃仁、鱉甲、海藻、三棱、莪術、貓爪草各15克,桂枝10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60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氣滯血瘀型加延胡索、紅花、香附各15克;瘀毒內結型加夏枯草、川楝子、薏苡仁,天花粉各15克,金銀花25克,敗醬草30克;氣虛血瘀型去牡丹皮,加龍骨、牡蠣、桂枝各15克,黨參25克,黃芪50克。

【方解】婦科炎性包塊是內**的炎症,此症屬於中醫婦科癥瘕範疇。治宜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方中丹參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桃仁活血散結定痛;鱉甲、海藻散結軟堅;三棱、莪術行血活血散結;桂枝行氣通陽;貓爪草活血行氣,散結清熱;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諸藥相伍,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功效。

【注意事項】對於年齡較大或體弱,病程較久者,宜加重黃芪、黨參、桂枝用量,以提高療效。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

【典型病例】範某,女,30歲。因人工流產後少腹疼痛1個月,自訴1個月來發熱、小腹部疼痛拒按、腰酸、納差、大便燥結,白帶有臭味且黃,小便黃而少,查舌質紅,舌邊有瘀點,苔黃膩,脈細數。證屬濕熱下注,瘀毒內結,給予除癥湯加夏枯草、薏苡仁、天花粉、川楝子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10劑後症狀改善,1個療程後痊愈,為鞏固療效,繼服20劑,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鞍山鋼鐵公司立山醫院張素琴等)

心性咳喘

由各種心髒病致左心室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難和較重的氣喘,稱心性咳喘。

【方名與主治】三子一芪湯,主治心性咳喘。包括肺源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等導致的咳喘。

【組成與用法】黃芪40克,製附子(先煎)、葶藶子、紫蘇子各1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待用。每日1劑,分4次口服,直至症消病愈為止。

【辨證加減】肺源性心髒病所致者加五味子、連翹各15克,生薑10克;風濕性心髒病所致者加鬱金20克,枳殼、甘草各10克,生薑4片為引。高血壓性心髒病所致者加五味子10克,三七(研末衝服)6克。

【方解】心性咳喘無論是心病久而累及於肺,抑或肺病久而累及於心,中醫多認為屬心腎陽虛,肺氣耗損,腎不納氣,水飲淩心射肺,肺失肅降,痰濁壅肺,以致上實下虛。三子一芪湯以附子溫心腎,壯元陽而納氣;黃芪補肺益氣升陽,使肺得以肅降;紫蘇子、葶藶子瀉肺止咳平喘而利水濕。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黃芪、葶藶子都具有強心功能;前二者又有擴張動脈和冠狀動脈血管,改善心肌缺血之功效,諸藥相伍,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受寒,忌煙戒酒,禁食生冷易發之物。患者臥床休息。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45例,每次發作即服該方,均獲顯效。(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曹建民)

老年貧血

老年貧血是指60歲以上由於生理老化過程而發生的貧血,其主要原因為骨髓造血功能逐漸衰退、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營養及自身免疫力下降等所致。

【方名與主治】養血健老方,主治老年貧血。

【組成與用法】黃芪30克,黨參(重度貧血用人參3克另兌)、阿膠(烊化)、雞血藤各15克,當歸、蠶沙、大棗各10克,砂仁3克(後下),雞內金、甘草各6克,淫羊藿12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取汁待用。每日1劑,分3次口服,20天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心悸、失眠加酸棗仁10克;頭暈目澀加枸杞子、菊花各10克;血瘀心痛加丹參15克,川芎10克;咯血加仙鶴草15克;嘔血、便血加白及粉10克(分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