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外科 (4)

第3章外科(4)

【方解】急性闌尾炎未做及時診治而致闌尾穿孔、周圍膿腫形成。中醫學認為由於氣滯蘊熱,進而發展為血毒熱壅盛,熱盛肉腐則成膿,故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裏攻下。方中虎杖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現代藥理證明虎杖苷水解後生成大黃瀉素,有瀉下作用,虎杖1∶1的水提取液,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蒲公英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牡丹皮、金銀花、敗醬草、紫花地丁均為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之品,《金匱要略》中薏苡附子敗醬散,即薏苡仁、附子、敗醬草,專治腸癰有膿;冬瓜子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消腫,排膿之功;大黃、芒硝有瀉熱通便之效。大黃牡丹湯為近年來臨床治療急性闌尾炎之要方,方由大黃、牡丹皮、芒硝、冬瓜子所組成。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排膿,通裏攻下之功用。故本方對闌尾周圍膿腫具有顯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在應用上方的同時若配合局部外敷,效果更佳,方法是取大蒜(去皮)250克,芒硝60克,混合搗爛成糊狀,用紗布包好,捏成餅狀,另在患者右下腹部腫塊的皮膚塗上薄層凡士林,再將包好的大蒜糊劑放在腹部的腫塊上麵。每次敷貼30~50分鍾,1~3日,每日敷3~4次,3天以後每日敷2次,一般使用4~7日即可見效。在敷藥期間,如發現局部皮膚有燒灼感時,應即移開糊劑觀察,局部皮膚潮紅時,可暫停敷,或在下次的敷藥時間縮短10~20分鍾,如見有水皰時則應停止使用。

【典型病例】姚某,男,47歲、右下腹疼1周來診,症見右下腹觸及一鵝蛋大小包塊,邊界不清,有壓痛,反跳痛,血檢查:白細胞15.0×109/L,中性8.5×109/L,B超提示右下腹闌尾膿腫包塊,診斷闌尾周圍膿腫。給予腸癰合劑每日2次口服,局部用大蒜糊劑外敷,每日4次,3天後腹痛減,腫塊較前縮小,繼用1周,腹痛消失,腫塊約雞蛋大小,續用腸癰合劑,局部外敷大蒜糊劑每日2次,半個月後右下腹部腫塊明顯縮小約棗大小,共用藥1個月,腫塊消失,治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陳敖忠)

脫肛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即直腸壁部分或全層脫出於肛門外。此病原因頗多,如長期用力過重,長期腹瀉,長期大便秘結或痔漏等疾患均可導致脫肛。治療時應當找出原因,先治本病。

方一

【方名與主治】甲魚頭合補中益氣丸,主治脫肛。

【組成與用法】將甲魚頭1~2個,焙幹,研細末,備用。用上藥加麻油調敷肛門,每天2次,使用7天,再服補中益氣丸,1日2次,每次5克,吞服1周。

【方解】脫肛乃腎氣不足,中氣下陷所致,甲魚益腎收澀,直達病所。輔以補中益氣丸益氣升提。腎氣充,中氣足,脫肛自愈。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需休息,忌食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暢。

【典型病例】周某,男,38歲。3天來用力勞動後,自覺肛門下滯、脫出、行走不便,腰疲肢倦,治擬甲魚頭散外敷,補中益氣丸內服,1周而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醫院陳湧柱)

方二

【方名與主治】升肛洗劑,主治脫肛。

【組成與用法】老棗樹皮、石榴皮各6克,白礬4.5克,將上藥加水煎至300毫升,待溫用。每日1劑,用脫脂棉球蘸藥水洗脫出部分,每日2~3次。

【方解】脫肛之疾多因患者體質瘦弱,中氣下陷,致肛提肌鬆弛,直腸脫出,治宜補中益氣,外治以收斂澀腸為則。方中老棗樹皮、石榴皮、白礬三味均為澀腸止瀉,收斂提肛之品,外洗患處,使藥直達病所。

【注意事項】凡屬脫肛者,多數在腸炎或菌痢後出現,同時患體虛弱,肛提肌已鬆弛,在治療上,仍需結合治療原發病,同時注意加強營養,多方配合,可加速療效。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6例,顯效14例,好轉2例。(處方來源:河南省杞縣梁永安)

肛裂

肛管的皮膚全層裂開並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稱為肛裂。常因糞便幹硬而引起,主要表現為排便時及排便後肛門疼痛,常伴有小量出血,血附在糞便表麵。

【方名與主治】裂痛寧,主治肛裂,亦稱“鉤腸痔”“裂痔”。

【組成與用法】白及、薄荷各10克,黃柏、黃芪、鋅氧膏(氧化鋅膏)各15克。將前四種藥共研細末後連同鋅氧膏(氧化鋅膏)放凡士林油中攪拌,配成30%軟膏,冬季可適量加入香油。用裂痛寧外塗裂口,每日2次。

【方解】肛裂是以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為目的。本方中的薄荷葉含揮發油,外用能麻痹神經末梢,可消炎、止痛、止癢,並有清涼之感;黃柏苦寒,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現代藥理研究其具廣譜抗菌之效,可控製局部感染;藥理證明黃芪含糖類、黏液質、膽堿、甜菜堿、數種氨基酸等,具有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及營養作用,用其托毒生肌,活血養血,促使裂口愈合;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並能促進創麵肉芽生長及愈合;微量元素鋅能縮短創口愈合時間,消除皮膚炎症。諸藥並用,共奏消炎鎮痛,祛癢止血,促進創口愈合之效。

【注意事項】在治療期間及愈後,囑患者長期保持大便暢通,肛門清潔,避免飲食辛辣之品。

【典型病例】郝某,男,42歲。症見肛門後正中的肛管皮膚有一新鮮裂口,觸痛明顯。診為肛裂,經便後清潔肛門外塗裂痛寧,次日症狀明顯改善,治療7天複查症狀消失,裂口愈合。囑其保持大便通暢,肛門清潔,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山西省大同市中醫院李裕)

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根據痔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的症狀為大便後出血,呈滴狀或噴射狀,色鮮紅,不與糞便相混,常間歇發作。外痔的症狀為墜脹、疼痛、異物感等。

方一

【方名與主治】便後熏洗方,主治痔。

【組成與用法】黃柏、金銀花、馬齒莧、紫花地丁、艾葉各30克,苦參20克,紅花、防風、花椒、槐花、五倍子各15克,蟬蛻、薄荷各10克,冰片3克。將上藥粉碎成粗粉末,混勻每次用90~150克,用2500~3000毫升沸水浸泡,趁熱氣盛時熏患處,待水溫熱時再入盆中坐浴15~30分鍾,每日熏洗2~4次。

【辨證加減】炎症明顯加蒲公英;水腫甚加白礬、土茯苓;疼痛劇烈加白芷;肛門濕疹加蛇床子,出血較多加地榆、大黃或口服雲南白藥;瘀血較重加赤芍、川芎;濕熱較重加荊芥。

【方解】痔瘡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起居失慎、久坐負重、泄痢便秘等原因致濕熱內生,脈絡回流不暢,氣血淤滯,經脈交錯而成。《內經》中指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中藥煎湯局部熏洗熱敷在曆史文獻中早有述及,如《外科啟玄·明瘡瘍溻浴法論》中說:“凡治瘡腫,初起一、二日之間,宜藥煎湯洗浴熏蒸,不過取其開通腠理、血脈調和,使無凝滯之意,免其痛苦,亦消毒耳。”方中取黃柏、苦參、紫花地丁、金銀花、馬齒莧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佐紅花、槐花、艾葉涼血止血,散結消聚;加五倍子、冰片、薄荷、蟬蛻消風祛濕,收斂止癢,以求腐膿去,新肌生;輔花椒、防風解毒消腫,意在祛風濕,療痔瘡。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交通脈絡之功。加之便後使用時以開水沸泡熏洗法熱敷,不僅消除肛門的病灶毒邪,且由於溫度的刺激,使肛門括約肌鬆弛,患處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新陳代謝旺盛,促進水腫吸收,炎症消退。中藥吸收入內,對人體也可引起到整體性的治療作用。

【注意事項】大便後即洗效果更好。

【典型病例】胡某,男,45歲。症見肛門**截石位3點鍾處,距肛緣15厘米可見一直徑2.0厘米×2.0厘米腫塊,予以便後熏洗方治療,每日4次,2日後局部腫消痛止。再治2日,局部症狀消失,痊愈。(處方來源:山東省煙台市中醫院蔡英奇)

方二

【方名與主治】乙字湯,主治痔瘡。

【組成與用法】當歸6克,柴胡5克,黃芩3克,甘草2克,升麻1.5克,大黃1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痔瘡為常見病,本方中當歸以和血活血,改善其血行不暢情況而達到止痛的目的;柴胡、升麻以提升舉陷,可使其脫出之痔核得以內收;黃芩清熱燥濕瀉火,並能止血;稍用大黃,潤腸通便,清熱涼血;甘草清熱解毒,兼以調和諸藥。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之物,辨證施治,隨證加減用藥。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32例,痊愈24例,好轉8例。(處方來源:山東文成縣林躍進)

泌尿係結石

泌尿係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結石和尿道結石。其共同的臨床表現為血尿、陣發性絞痛及脹痛。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砂淋”“石淋”“血淋”的範圍。治療以利尿通淋為則。

方一

【方名與主治】金龍排石湯,主治泌尿係結石,腎絞痛。

【組成與用法】雞內金、滑石、懷牛膝、廣地龍、茯苓、澤瀉、甘草梢各10克,金錢草、白芍各30克,火硝(衝),硼砂(衝),芒硝(衝)各4克。上方加水煎2次,將2次煎汁混合待用。腎絞痛發作時一般每日1劑,分2~4次服,疼痛較甚者,每日連服2劑,分4~8次服,嘔吐較甚者,頻頻少服。

【辨證加減】痛向側腹及腹股溝者加川楝子10~24克,鬱金10~18克;惡心嘔吐者加薑半夏、生薑、竹茹各10克;發熱或尿內有膿細胞者加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大便燥實者加大黃、枳實、厚樸各10克,芒硝增至10克;痛甚白芍增至50克。

【方解】腎絞痛的發生是由於結石向輸尿管移動,引起輸尿管的**或梗阻所致。故解除輸尿管的**和梗阻是治療腎絞痛的關鍵所在。本方中重用白芍以解痙止痛,舒張輸尿管平滑肌;用廣地龍以擴張輸尿管、尿道,從而可使輸尿管,尿道平滑肌鬆弛,以利於結石的排出;茯苓、澤瀉、車前子、滑石等以滲濕、清熱利尿,以達到通力排石之目的;懷牛膝可導引結石下行;火硝、硼砂、芒硝、雞內金、金錢草具有消石排石的作用;若兼腹滿、便燥則加大黃、枳實以導滯祛滿,以增強治療腎絞痛的效力;腎絞痛多放射同側少腹、外陰、側腹,皆處屬厥陰肝經的循經部位,故加川楝子、鬱金以疏肝理氣,對於治療腎絞痛也起到了很好的協同作用。全方止痛及排石力專,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宜多飲水。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62例,痊愈48例,好轉12例,無效2例。(處方來源:浙江陳湧柱)

方二

【方名與主治】溫陽補腎排石湯,主治尿路結石,亦稱石淋、砂淋。

【組成與用法】附子、桂枝各5~10克,肉桂1.5~6克,淫羊藿、補骨脂、牛膝、海金沙、車前子各15克,金錢草30~12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直至石排症消為止。

【辨證加減】伴氣虛者加黃芪15克;血瘀加丹參15克,桃仁10克;濕熱加蒲公英30~60克;合並腎積水加豬苓、澤瀉各15克;血尿重加三七末3克(衝),白茅根30克;結石較大者加炮穿山甲(代)、莪術、皂角刺、雞內金各10克。

【方解】尿路結石包括腎、輸尿管、**及尿道結石,本病屬中醫學“石淋”“砂淋”“血淋”之範疇,大多由於過食肥甘酒熱,以致濕熱積於下焦,複於尿中沉濁物互結,久而成石。石淋日久,以致脾、腎俱虛,脾虛運化無力,腎虛腰背疼痛,腳軟乏力。本方以溫陽補腎為主,輔佐清利排石。方中附子、桂枝、肉桂、補骨脂、淫羊藿等均為溫陽補腎之品,配合金錢草、海金沙、滑石等清利排石。研究證明,溫腎藥物可提高腎髒生理生化功能,能清除結石成因;溫運腎陽可克服陰寒凝滯,提高腎內壓力,增加腎盂及輸尿管蠕動,從而推動結石使之移動下行。全方合用,具有壯元陽以消陰霾,逐流垢以清水源之功效。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多飲開水,並作適當全身活動。

【典型病例】左某,女,37歲。反複發作腰腹疼痛年餘,曾在他院行B超檢查示:雙側腎髒多發性結石,最大者約0.9厘米×0.7厘米,予以溫陽補腎排石湯,水煎服,每日1劑。經上方變通服用30餘劑,先後排出大小結石10餘塊,最大約0.9厘米×0.8厘米。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唐河縣醫院王學平等)

方三

【方名與主治】溶石湯,主治泌尿係結石,亦稱“石淋”“砂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