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外科 (3)

第3章外科(3)

【方名與主治】潰瘍速愈散,主治褥瘡。

【組成與用法】麝香1克,兒茶、玳瑁、、赤石脂各30克,冰片20克,青黛50克。合研極細粉末裝瓶備用。潰瘍創麵先用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消毒後,將藥粉均勻撒入潰瘍麵,每日換藥1次或隔日1次。同時加強護理,每隔2小時翻身1次,骨頭突出部位要加墊圈。

【方解】褥瘡為長期臥床,局部受壓組織缺血所致,潰瘍速愈散中麝香活血消腫,散結止痛之功;兒茶收濕斂瘡、止血;玳瑁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赤石脂生肌收口;冰片消腫止痛,防腐止癢;青黛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固澀斂口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經常讓患者翻身,防止潰瘍麵受壓和摩擦,保持患者被褥清潔,體表衛生,經常消毒滅菌給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條件,使患者心情舒暢,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促使褥瘡早期愈合。

【典型病例】王某,女,86歲。截癱後骶部Ⅱ度褥瘡,麵積達8.0厘米×0.9厘米。周圍局部皮膚發硬,呈黑色,潰瘍深達骨質,滲出物較多,極臭。先用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消毒後投以潰瘍速愈散,每天換藥1次,3天後滲出物明顯減少,5天後周圍紅活肉芽生長。10天後潰瘍周圍及骶部組織肉芽複活並明顯生長,改用隔日換藥1次,1周後潰瘍創麵4.0厘米×4.0厘米,繼續換藥1個月,潰瘍痊愈。(處方來源:山東省菏澤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劉家磊等)

甲狀腺腺瘤

甲狀腺腺瘤多為單發,生長緩慢,無症狀,中醫學稱之為“癭瘤”。由於可引起甲亢和惡變,故宜早期手術切除。

【方名與主治】海藻消癭湯,主治甲狀腺腺瘤,亦稱“癭瘤”。

【組成與用法】海藻、昆布各20克,生牡蠣、海浮石、黃藥子、夏枯草各15克,當歸、炒穿山甲(代)、三棱、莪術各10克,木香6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10劑為1個療程,間隔2天,繼服第2個療程。

【辨證加減】腺瘤疼痛者加製、製沒藥各10克;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各10克,珍珠母15克;氣虛者加黨參15克,炙黃芪20克;血虛者加熟地黃20克,製何首烏15克;氣滯者加青皮8克,枳殼10克;食欲減退者加炒雞內金、焦山楂各10克;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白細胞減少者加生黃芪30~40克,雞血藤20克,鹿角膠、丹參、枸杞子各15克。

【方解】甲狀腺腺瘤現代醫學一般采用手術治療,本方海藻消痰軟堅;昆布消痰結,散癭瘤;生牡蠣軟堅化痰,消散結核;浮海石化痰軟堅;黃藥子化痰消癭;夏枯草清肝火,散鬱結;當歸活血止痛;穿山甲(代)善於走竄,性專行散,能活血化瘀,通行經絡;三棱、莪術破血祛瘀,消積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全方相伍,共奏消痰軟堅,解鬱散結,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前排除其他類似疾病。

【典型病例】林某,女,22歲。症見右側前頸部腫物如雞蛋大,邊緣清楚,與基底部不粘連,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舌苔微黃,脈沉細。診為甲狀腺腺瘤,以海藻消癭湯加減治療,腫物逐日縮小,無任何反應,連服12劑,腺瘤全部消失而愈,經11年隨訪未見複發,亦無後遺症。(處方來源:江西省弋陽縣中醫院歐陽可鈞)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中醫謂之“乳鬁”“乳癖”,好發於25~40歲之女性,症見單側式雙側可捫及串珠狀結節,稍壓痛,邊緣不清,與皮膚和深部組織不粘連,腫塊在經期有所縮小。

方一

【方名與主治】乳癖消煎劑,主治乳腺增生,亦稱乳癖,乳鬁。

【組成與用法】天冬30克,大貝母12克,生牡蠣(先煎)、生麥芽各30克,白芥子、僵蠶、露蜂房、三棱、莪術各10克,昆布、海藻各15克,荔枝核、橘核、鹿角片(先煎)各12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湯,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2個月為1個療程,月經期停服。

【方解】乳腺增生屬中醫“乳癖”“乳鬁”之範疇,根據其臨床表現,發現病人多由肝鬱氣滯、腎虛、痰伏、瘀阻等因素所致。本方中荔枝核、橘核疏肝理氣散結;三棱、莪術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鹿角片溫補腎陽,且能活血消腫;大貝母、生牡蠣、昆布、海藻化痰軟堅散結;白芥子消皮裏膜外之痰;僵蠶化痰散結;天冬配鹿角片陰陽兩補;生麥芽可抑製催乳素分泌,而乳腺增生患者中催乳素水平明顯高於正常人。諸藥同用可疏肝理氣,補腎化痰,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恢複卵巢功能,調節性激素間的相對平衡。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倪某,女,35歲。雙腫塊、脹痛半年,診斷為乳腺增生,給予乳癖消煎劑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15劑後自覺痛減腫塊縮小,連服2個月後症狀消失,為鞏固療效,守原方繼服30劑,隨訪3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南京市玄武醫院龍家俊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通乳消癖煎,主治乳腺增生,亦稱“乳鬁”“乳癖”“乳核”。

【組成與用法】當歸、雞血藤各12克,白芍、白術、茯苓、柴胡、王不留行、香附、丹參、路路通、麥冬各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根據乳腺增生的特點,經期前兩乳作脹,脹硬,心煩易怒,月經提前的特有症狀,每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5~7劑,3個月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心煩易怒者加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脹痛甚者加橘核、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腫塊堅硬者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各10克;伴有纖維瘤加夏枯草15克;陰虛者加生地黃15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0克;衝任不調者加淫羊藿、仙茅各10克。

【方解】乳腺增生屬中醫“乳鬁”“乳癖”“乳核”之範疇。本病與肝脾、衝任失調密切相關,治宜疏肝理氣,開鬱散結,滋陰通絡。方中當歸、雞血藤、白芍活血養血;白術培補脾胃;茯苓功在益心脾、利水濕;柴胡、香附疏肝理氣;王不留行有行血通經下乳之效;丹參為活血化瘀之品;玄參、麥冬、路路通均有滋陰通絡的作用,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開鬱散結,養血通絡之功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若經2個療程後仍無明顯療效,建議做手術治療或其他療法。

【典型病例】王某,女,44歲,已婚。自訴近幾個月來,月經前兩脹痛,有硬塊,逐漸增大,每月經潮提前5~7天,經量多,有血塊,色紫紅,經前口幹苦,心煩易怒,少腹部脹,生育3胎,10年前做結紮,舌無苔,脈細弦。診見:兩外上方可觸到雞蛋大小之包塊,觸痛明顯,表麵光滑,無粘連,活動度好。診為乳腺增生,治以疏肝理氣,開鬱散結,以通乳消癖煎加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梔子、淫羊藿各1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10劑後兩脹痛明顯減輕,經量較前減少,包塊縮小變軟,經服藥3個月,包塊消失,諸證悉除,經觀察5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二醫院肖國豪)

肝髒血管瘤

肝髒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髒良性腫瘤,臨床以肝大、腹脹、脅痛、食欲缺乏為主要症狀,B超可明確診斷,屬中醫學“痞塊”“癥積”之範疇,治療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為原則。

【方名與主治】疏肝消積散,主治肝髒血管瘤。

【組成與用法】柴胡、鬱金、赤芍、白芍、枳殼、甘草、丹參、劉寄奴各10克,鱉甲6克。上藥加工成粗末,分2次煎煮,每次40分鍾,二汁混合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同時服用:蜈蚣12條,三七15克,土鱉蟲30克。研細末裝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約1克)。1個月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後,複查B超,休息2周後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辨證加減】肝質硬加三棱、莪術、黃芪各10克;神疲乏力加黨參12克,茯苓、白術各6克;伴有結石加大黃6克,金錢草20克;胸脅脹痛者加絲瓜絡、金橘葉。

【方解】肝海綿狀血管瘤,臨床以肝大,腹脹、脅痛、腹痛、食欲缺乏為主要症狀,B超可明確診斷。中醫文獻中沒有肝血管瘤的記載,但對本病的成因早有論述,《素問·舉痛論》有雲:“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難經·五十五難》對其成因和形態亦有論述:“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屬中醫的“痞塊”“癥積”等範疇。治宜疏肝理氣,軟堅散結。疏肝消積散中用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疏肝理氣,調和肝脾;赤芍、劉寄奴、丹參、鬱金活血祛瘀;丹參兼能溶纖,促進海綿狀物質纖溶;鬱金行血中之氣,為氣中血藥;鱉甲軟堅散積;蜈蚣解毒;三七消瘀止痛;土鱉蟲鹹能軟堅,消癥積腫塊。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散積,消肝海綿狀血管瘤之功。

【注意事項】肝鬱者要養肝柔肝,受蟲傷者要殺蟲補虛,毒聚者散積解毒,但必須認清本病其根本是氣滯血瘀,治療時隨證加減運用活血化瘀藥。同時要調節情誌,使患者精神舒暢,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劉某,女,35歲。B超確診肝右葉有血管瘤3枚,其直徑分別為5毫米,6毫米和14毫米,病後1個月來診,見精神萎靡,麵色無華,脅痛,脘滿,失眠多夢。口幹苔薄,舌邊尖紅,脈弦細。方擬柴胡、鬱金、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甘鬆10克,小麥50克,大棗5枚。30劑,同時服用蜈蚣15條,三七15克,土鱉蟲30克,共為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1克。1個療程後做B超複查,2枚較小的血管瘤已消失,14毫米的已經縮小至直徑7毫米,精神好轉,食欲好轉,脅痛消失,效不更方,又經治2個療程,再經B超複查,肝右葉血管瘤全部消失,恢複健康。(處方來源:江蘇省鹽城市陳宏生)

胃結石

胃結石是因進食某種物質後在胃內形成的石性團塊狀物,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小的如乒乓球,大者似嬰孩頭。臨床表現為上腹不適、脹滿、惡心或疼痛感,X線片胃造影或胃脘檢查可確診。

【方名與主治】通腑散結湯,主治胃結石。

【組成與用法】枳實、厚樸、雞內金各15克,大黃、三棱、莪術各12克,半夏、芒硝各9克。上藥混合後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直至痊愈。

【辨證加減】若伴有泛酸、嘈雜者加川黃連、吳茱萸、烏賊骨;伴噯氣、納呆者加萊菔子、檳榔;伴惡心嘔吐者加生薑、竹茹;年老體弱者加黨參、白術。

【方解】胃結石是食入過量山柿、山楂等酸澀之品與酒食互結,壅積於胃而形成結石的一種疾病。該病易發於素體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或嗜飲酒茶,濕熱蘊積於胃者。屬於中醫學的“食積”或“果積”之範疇。治宜行瘀,消積,除痞。方中枳實功在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厚樸苦辛而溫,性燥苦散,功能燥濕散滿以運脾,行氣導滯而除脹;雞內金能促進胃腺分泌,消食積的作用較強;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三棱、莪術有破血祛瘀,消積止痛之效;半夏功能散結降逆,燥濕化痰,故為脾、胃兩經的要藥;芒硝具有潤燥通便而瀉實熱的作用。全方合用,相互協作,共奏破氣消積,祛瘀散痞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之食物,多飲開水。

【典型病例】孫某,男,28歲。3天前食生山楂10多枚,次日又飲酒近半斤,至夜間忽覺胃脘部絞痛,陣發性頻繁發作,痛處拒按;伴惡心嘔吐,脘悶納呆,噯氣酸腐,進食後諸證加重。胃腸鋇餐透視:胃腔內見一6厘米×7厘米的圓形充盈缺損,隨體位移動,並見胃黏膜扭曲粗亂。診為胃結石合並胃竇炎。予以通腑散結湯和胃消食。方用枳實、大黃、厚樸、雞內金各15克,延胡索、陳皮各10克,三棱、莪術、萊菔子各12克。服藥3劑後,胃脘疼痛明顯減輕,繼服6劑後,患者已無不適症狀。經胃腸鋇餐複查:胃腔內無結石,病愈出院。(處方來源:杭州牟林茂)

闌尾周圍膿腫

急性闌尾炎未經及時治療並發腹腔膿腫,在闌尾周圍形成的膿腫為闌尾周圍膿腫。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膜刺激征象,壓痛性包塊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狀等,中醫學屬“腸癰”範疇。

【方名與主治】腸癰合劑,主治闌尾周圍膿腫,亦稱“腸癰”。

【組成與用法】虎杖、蒲公英、金銀花、敗醬草、紫花地丁、冬瓜子、芒硝各15克,牡丹皮、大黃各12克。稱取上藥5~10劑,熬成濃縮藥湯,使每劑量達100毫升,加入防腐劑,用鹽水瓶分裝備用。每次50毫升,用開水衝後溫服。1天服2次,小孩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