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外科 (1)

第3章外科(1)

下肢慢性潰瘍

下肢慢性潰瘍俗稱“老爛腳”,中醫稱為“臁瘡”“裙邊瘡”。多見於下肢靜脈曲張和血栓性靜脈炎等引起,表現為潰瘍日久不愈,周圍皮膚變薄色素沉著,創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肉色灰白,膿水臭穢等。本病常以外治為主,輔以內治,先清熱,後益氣活血。

方一

【方名與主治】潰瘍濕敷液,主治下肢慢性潰瘍。

【組成與用法】莪術10克,硼酸25克,陳石灰64克。先取莪術10克研粉後,加水600毫升煎煮去渣,濾汁460毫升;然後取硼酸25克,陳石灰64克,分別加開水500毫升溶化,各取澄清液20毫升,與莪術煎汁混合裝入鹽水瓶,用高壓蒸汽消毒後備用。用滅菌紗布蘸藥液貼敷創麵,稍幹後即用繃帶包紮,每日1次,20天為1個療程。

【方解】下肢潰瘍好發於小腿脛骨下端的內外臁處,患處日久難斂,或雖經收口但易因破傷而複發,中醫學稱為“臁瘡”。本方中莪術具有消腫散瘀,止痛行氣,化腐生新之功;硼酸有防腐解毒之效;陳石灰具有良好的燥濕殺蟲,去腐生肌,清熱解毒,潤澤護瘡麵的作用。全方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去腐燥濕,生肌斂瘡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羊肉類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王某,男,67歲。患者左下肢潰瘍40餘年。症見左小腿中下外側有一3厘米×5厘米感染之創麵,腐爛色紫,足腫且痛。用潰瘍濕敷液濕敷,經治4個月,瘡麵已收縮為2厘米×2厘米,肉芽紅潤,再用潰瘍液濕敷1個月後收口。(處方來源: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曹克強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白礬豬甲膏,主治下肢潰瘍,亦稱臁瘡腿。

【組成與用法】取新鮮豬蹄甲放鍋中炒黃研成粉,按白礬1份,豬甲粉3份,海螵蛸粉1份,冰片少許,用麻油或蜂蜜調成糊狀,備用。創麵用過氧化氫(雙氧水)清洗,去除膿性物,將藥均勻敷於瘡麵上,外用紗布包紮。1個星期後換藥,此時可見新生肉芽組織,第2次3天換藥1次,後每日1次至痊愈。

【方解】方中豬甲性平,味鹹,無毒,《本草綱目》雲:“同赤木燒煙熏,辟一切惡瘡。”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製酸,斂瘡之功;冰片外用有消腫止痛,防腐止癢之效;麻油潤滑護膚。全方合用,共奏消腫止痛,收斂止癢,生肌收口之作用。

【注意事項】首次敷藥後局部可見疼痛,不需做其他處理。

【典型病例】李某,女,42歲。左下肢象皮腫十餘年。潰瘍麵積達20厘米×6厘米,深處達骨膜,腐爛、惡臭、邊緣不整、周圍皮膚變硬呈紫紅色,患者不願手術,經用上法10次痊愈。2年後走訪未見複發。(處方來源:解放軍54423部隊醫院侯誌民)

方三

【方名與主治】蜂蜜紗布條,主治各種開放傷口、長期不愈合的切口及傷口、慢性潰瘍、皮膚潰爛及大麵積皮膚燒傷等。

【組成與用法】將外科應用的紗布條浸入盛有蜂蜜的帶蓋容器裏,行高溫高壓滅菌消毒後備用。做外科常規傷口處理後,保持傷口相對無菌狀態,再將適應傷口大小的蜂蜜紗布條蓋在整個傷口上,外用無菌紗布包紮固定,1~3天換蜂蜜紗布條1次。

【方解】蜂蜜甘,平,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之功效。《本草綱目》載:蜂蜜有“解毒、止痛”之功能,曆代醫家也有外敷治療瘡瘍、燙傷的記載。蜂蜜之所以能加速促進創口愈合,是因為蜂蜜的成分除葡萄糖和果糖(約70%)、水分外,還含有各種糖類、酶類、維生素類等成分,其pH值為3.6,不但本身無菌,且有一種耐熱的物質抑製素,因而可抑製革蘭陽性或陰性細菌生長。使創口愈合的另外一些原因是局部在分解代謝的情況下有極佳的能量來源。蜂蜜還有吸濕作用,可減輕水腫及構成黏膠屏障,以防止傷口被細菌侵犯及體液喪失。

【注意事項】本法適用於各種常規外科換藥方法不能使傷口愈合者。應用中無明顯不良反應。

【典型病例】張某,男,25歲。右下肢大腿內側約有一片10厘米×10厘米且深達3厘米的創口。在外科常規治療月餘仍不愈合,且周圍並發感染,經用蜂蜜紗布條換藥2周,局部傷口未植皮,傷口愈合且無瘢痕,右下肢功能正常。(處方來源: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付文錄)

方四

【方名與主治】外敷瘡瘍散,主治頑固性潰瘍。

【組成與用法】生半夏、樟腦、冰片各20克,麝香10克,血竭25克,珍珠15克。上藥共為細末,過120目篩,裝入瓶內,經高壓消毒備用。珍珠、麝香臨用選配。先用乙醇棉球在傷口周圍常規消毒,然後以生理鹽水棉球拭幹潰瘍麵分泌物,用攝子剔除假膜,但勿來回摩擦創麵,再將藥物薄薄散上,敷上油紗條,後以消毒紗布包紮。每周換藥2~3次,勿予過勤,以免刺激肉芽組織過度生長,延緩愈合時間。

【方解】頑固性潰瘍,多見潰瘍周邊暗紫,肉芽組織不鮮,濃液稀薄,久不收口。其因多為寒、痰、濕膠著凝聚,經絡氣血阻隔、血運不暢,肌膚營運障礙所致。治宜以活血化瘀,通陽散結為主,以消腫止痛為輔,使沉痼凝滯得解,局部血運得行,經脈得通,肌膚正常功能恢複。方中生半夏、樟腦燥濕化痰,溫散止痛,共為君藥;麝香開竅活血消腫,為臣藥;血竭、冰片消炎止痛,散瘀生新,共為佐藥;珍珠解毒消炎,載藥直達病所,為使。諸藥合用,使病變局部瘀祛新生,恢複正常生長功能。

【注意事項】如潰瘍創麵感染嚴重,身體虛弱者可適當應用抗生素以促進愈合。治療期間切忌**及辛辣刺激食物。

【典型病例】邵某,男,58歲。因右小腿外傷致創麵潰瘍一年餘。來診檢查;右小腿中下前外方見一3厘米×2.5厘米潰瘍創麵,周圍皮膚呈暗褐色,予以瘡瘍散外敷,3天1次,半個月後創麵愈合,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山東省永濟縣人民醫院餘成佳)

頸部淋巴結結核

頸部淋巴結結核是發生於頸部淋巴結的慢性特異性感染。多有結核病史,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人,中醫稱之為“瘰鬁”。

【方名與主治】大黃木鱉散,主治頸部淋巴結結核,亦稱“瘰鬁”“鬁子頸”“老鼠瘡”。

【組成與用法】炙穿山甲(代)20克,炒大黃20克,草木鱉(去殼)18克,全蠍15克,山慈菇12克,紅花5克,蜈蚣6條。諸藥焙幹研為細末,瓶裝備用。將上藥分為16等份,每份分別裝入2隻倒出蛋清的雞蛋內,攪勻後用麵粉包裹,煨熱食用,每次1隻,每日服2次。或將上藥裝入膠囊,每次6粒,溫水衝服,一日2次。上藥量為1個療程劑量,兒童酌減。

【方解】頸部淋巴結結核屬中醫學“瘰鬁”之範疇。俗稱“鬁子頸”“老鼠瘡”等。患病以兒童及青年人為多,好發於頸部及耳後皮裏膜外,累累如貫珠。本病多因肝鬱不舒,痰濕凝聚,堅硬成結,日久痰濕化熱潰膿,破潰而成瘡。治以舒肝解鬱,活血軟堅,清熱解毒為原則。方中采用炙穿山甲(代)活血通經,消腫排膿之功;草木鱉性微寒味苦,有毒,有消積塊,化腫毒之效;全蠍功專治瘡瘍腫毒,有解毒散結之能;山慈菇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紅花為活血祛瘀之常藥;蜈蚣功能解毒,對結核杆菌有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炒大黃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藥,並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解鬱散結,活血祛瘀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忌酒,禁**,戒油膩易發之食物。

【典型病例】仲某,女,20歲。半年前左頸側先後出現6枚大小不等的腫塊,經當地醫院確診為“頸部淋巴結結核”。行中西藥多方醫治雖有好轉,但消而又長,反複不已,近日有增大之勢。證見患側耳後淋巴結腫大,大者如銀杏,小者如綠豆,三五成串;局部皮色不變,痛不明顯,推之易動,予大黃木鱉散治療1個療程後,腫塊明顯縮小,續服1個療程,局部漸平如常。隨訪3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市郭廷讚)

皮膚結核

皮膚結核是結核杆菌感染皮膚而引起的,其傳染方式無外乎外感染及內感染,發病誘因是人體抵抗力下降,結核杆菌通過血液和淋巴回流感染皮膚而發生,中醫學屬於“瘰鬁”等範疇,俗稱“鼠瘡”“老鼠串”。

【方名與主治】狼毒白及膏,主治皮膚結核。

【組成與用法】狼毒100克,白及50克共為細末,過120目篩,加凡士林調成30%的軟膏備用。常規消毒皮損部位,視皮損範圍大小將藥膏均勻塗於紗布上約0.2厘米厚,貼敷患處。隔日換藥1次,2個月為1個療程。

【方解】皮膚結核初期多因素體肺腎陰虧,痰火凝結,氣滯鬱阻肌膚而成,後期常為日久氣陰兩虛,營氣不從,衛氣不固,局部失養,經久不愈,亦有因平素氣血虧虛,外感毒邪或創傷,致使“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而發者。局部膿水浸淫,壞死潰爛是瘡麵不能速愈的重要原因。方中狼毒,辛苦有毒,功善殺蟲止癢。古人謂其主治瘰鬁、惡瘡、癬疥等疾,經臨床驗證,本品對淋巴結、骨、附睾等結核性疾病均有可靠療效;白及甘苦寒涼,性澀而收,善生肌斂瘡,主治癆傷咳血、癰疽腫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對結核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二藥為伍,外可祛壞死之腐肉,內可生肌斂瘡,從而促進瘡麵愈合。

【注意事項】敷用本膏期間,部分患者局部皮膚有輕度瘙癢感,但對皮膚無刺激或其他損害作用。

【典型病例】謝某,男,34歲。左耳前下方有約3.0厘米×3.0厘米大小高低不平的暗紅色斑片,其上有數個綠豆大結節,中心部潰爛,有膿性分泌物。診為皮膚結核,以本膏常規外敷,敷藥初期,皮損結節潰爛漸脫,中後期分泌物減少,用藥2周,瘡麵痊愈。隨訪1年未複發。(處方來源: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院喬成林)

慢性淋巴結炎

慢性淋巴結炎發病較急性淋巴管炎緩慢,多由周圍感染病灶所致,屬中醫學“瘰鬁”之範疇,常與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等有關,常見於腋下、腹股溝等處,淺表淋巴結腫大,滯緩時間長。

方一

【方名與主治】化毒散,主治慢性淋巴結炎,亦稱“瘰鬁”。

【組成與用法】黃丹、冰片各等份,備用。將上藥加入單純黃丹與香油熬製的膏藥(或市售普通膏藥)中,點燃貼患處,7~10天1帖。

【方解】慢性淋巴結炎屬中醫“瘰鬁”之範疇,為陽中之陰證,難消、難潰、難斂為其特點。據《本草綱目》所論,黃丹能拔毒、祛瘀,冰片能通諸竅、散鬱火,二者合用化毒消腫止痛迅速,誠不失為價廉效優之驗方。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油膩易發之食物。

【典型病例】張某,男,2個月。家屬訴右腹股溝腫塊疼痛25天,局部腫塊不紅,質硬。給予化毒散外貼腫塊,4天右腿伸屈自如,揭開檢查,腫塊縮小且軟,針抽已見鮮血,7天痊愈。(處方來源:杭州汪道忠)

方二

【方名與主治】黃芪枯草湯,主治慢性淋巴結腫大。

【組成與用法】黃芪、連翹各10~30克,夏枯草、浙貝母各10~15克,陳皮、穿山甲(代)、清半夏各6~10克,煆牡蠣、煆龍骨、白及各10~20克,皂角刺3~10克。諸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口服,30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頸部淋巴結腫大者加柴胡、青皮;質軟者加蒲公英、金銀花;質硬者加三棱、莪術、丹參;體虛者加大黃芪用量。

【方解】慢性淋巴結腫大,屬中醫學“瘰鬁”範疇,包括現代醫學的淋巴結炎和淋巴結核。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好發於頸部和耳後,亦可延及頜下及腋部,病機為脾虛濕阻,氣滯血瘀痰凝。本方中黃芪補氣健脾,為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夏枯草、龍骨、牡蠣清熱散結;陳皮、浙貝母、清半夏健脾化痰,消痞散結;連翹、白及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穿山甲(代)、皂角刺其性銳利,功善通竄活血,引藥直達病所。綜觀全方益氣健脾治本,利濕化痰治標,脾健則濕痰不生,濕利則痰濕不聚,以清、補、消、散貫穿始終,相得益彰,療效更捷。

【注意事項】治療時,腫大的淋巴結質軟、疼痛、病程短時黃芪生用。須遵法守方,效不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