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內科 (13)

第2章內科(13)

【方名與主治】消顱痛煎劑,主治血管性頭痛,亦稱偏頭痛。

【組成與用法】黃芪、雞血藤、首烏藤、丹參各30克,蔓荊子20克,當歸10克,川芎、香附、白芷、槁本、酸棗仁、牛膝各15克。一日1劑,煎取450毫升,分3次服用。7天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可連服2~4個療程。

【辨證加減】偏熱者加黃芩12克;偏寒者加吳茱萸10克;肝陽上亢者加鉤藤12克,白芍15克;肝鬱氣滯者加柴胡15克,延胡索12克;氣血虛損者加黨參、何首烏各30克。

【方解】血管性頭痛屬中醫學“偏頭痛”範疇。西醫認為該病是由於頭顱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而出現的發作性**或持續擴張,造成血流障礙所引起的頭痛。研究發現,這種頭痛也與某些體液物質的暫時性改變,內分泌失調或神經緊張等因素有關。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髓海所居之處,既有經絡與髒腑相連,又有諸竅與內外相通。若因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或因七情內傷致髒腑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氣血逆亂,脈絡瘀阻,出現以頭痛為主證的臨床症狀。治宜行氣活血,通竅散結以止痛。方中丹參、川芎、香附行氣活血解鬱;白芷、槁本、蔓荊子疏風止痛;當歸、雞血藤養血益髓;酸棗仁、首烏藤養心安神;黃芪補氣以利血行而瘀通;牛膝引血下行有利降濁升清。諸藥並用,共奏行氣活血,疏風通竅,逐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忌吸煙飲酒,避免情緒激動。

【典型病例】趙某,男,50歲。因頭痛反複發作3年,近日加重,檢查:血壓19/13.5kPa,舌赤,苔薄,脈弦,CT提示顱腦未見異常,腦血流圖檢查兩側波幅不對稱。給予消顱痛煎加鉤藤12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每日1劑,分3次口服,2劑後頭痛減輕,再服7劑,痛消,原方繼續服用7劑,以鞏固療效。查血壓18.5/12kPa,腦血流圖檢查示兩側波幅差明顯改善。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重慶市解放軍324醫院高正今)

方六

【方名與主治】當歸蜈蚣散,主治偏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腦震蕩後遺症所致的頭痛。

【組成與用法】川芎40克,當歸10克,蜈蚣3克。將3味中藥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次6克,每日早晚2次,溫水衝服,3個月為1個療程。

【方解】頭痛一疾中醫書籍早有記載,根據“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之理論,本方采用川芎行氣活血以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芎含有阿魏酸、揮發油狀生物堿、內酯及酚性成分,這些物質可解除平滑肌**,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對大腦有明顯的抑製效應。應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頭痛;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祛瘀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中所含的揮發油有明顯的鎮靜作用。此外,當歸中所含的蔗糖和維生素B12等均有營養神經肌肉的作用;蜈蚣性溫味辛,功在祛風、鎮痙、解毒。現代報道,蜈蚣含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故本品不僅具有抗驚厥作用,更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三者合用,互相協調,增進了止痛效果。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保持精神舒暢,情誌調達。

【典型病例】劉某,男,36歲。經常頭痛8年之久,頭痛發作迅速,與感冒關係不大,疼痛時劇烈難忍,必服止痛藥及臥床休息後方能好轉,情緒激動常為發病的誘因。來院做腦血流圖提示血管緊張性增加,臨床診斷為血管緊張性頭痛。給予當歸蜈蚣散治療,連服10劑後,頭痛發作間隔時間延長,程度減輕,繼續服用3個療程,痛消病愈,隨訪1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七

【方名與主治】頭風方,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及部分腦外傷所致頭痛。

【組成與用法】生石決明(先煎)15~30克,川芎、白芷、補骨脂各9~10克,細辛1~2克,蜈蚣1~2條,全蠍粉(分吞)1~2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

【辨證加減】血管神經性頭痛中若見婦女周期性發作之偏頭痛:加山羊角(先入)20克,製川烏3克,全當歸10克;口幹,舌質紅加牡丹皮6克,生地黃10克;便幹加大黃10克,玄明粉(衝)5克;病久屬肝腎陰虛加枸杞子12克,滁菊花、山茱萸各9克;三叉神經痛,頭痛發作呈劇痛狀,中醫辨證為肝火熾盛時加龍膽草、梔子、知母、黃芩各9克,石膏先入10克,旨在清熱瀉火;便秘加生大黃後入10克,以通便瀉熱;病情穩定,中醫辨證屬腎虛感寒型投以地黃飲子加減:生地黃15克,山茱萸、肉蓯蓉、麥冬、僵蠶各9克,牛膝12克,附子先入6克。外傷性屬血瘀所致者加廣地龍15克,紅花6克,桃仁、赤芍各9克,青蔥3根。

【方解】中醫將頭痛時發時止,引觸易發者,通稱“頭風”。方中川芎、白芷為治太陽,陽明頭痛之主藥。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芎能抑製大腦皮質作用及擴張周圍血管,降低全血黏度,降低血細胞比容使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環;白芷辛溫芳香,溫通上達,祛風通絡止痛,可興奮血管運動中樞,調節血管舒縮功能;生石決明具有平肝鎮靜的功效,對血管性頭痛和高血壓、腦瘤性及炎症性頭痛均有良效,且無副作用;細辛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並有局部麻醉和鎮痛作用;補骨脂為補腎要藥。蜈蚣、全蠍係蟲類藥物,能搜剔絡中伏邪,息風通絡止痛,使藥物直搗病處。藥理研究證實,此二藥具有鎮靜神經和弛緩神經攣急的特殊功效。

【注意事項】本方中細辛有毒,故量宜控製,蜈蚣、全蠍具有毒性,劑量必須嚴格掌握。治療期間分別測甲皺微循環或眼底微循環,發作時及治療後進行對照。

【典型病例】程某,男,35歲。7天前因右側頭痛劇烈,抱頭來求診,訴頭痛如裂,如針灼感,伴視力下降。經CT掃描示“顱腦無異常發現”。測眼底微循環血流慢,見紅細胞聚集;甲皺微循環呈粗發夾樣變化,血流緩慢。曾予以止痛片、麥角胺咖啡因、山莨菪堿(6542)針劑注射等對症處理無效。經用頭風方,5劑後疼痛止,半個月後複查眼底微循環,血流變快,無紅細胞聚集現象。(處方來源:上海仁濟醫院梁瓏)

方八

【方名與主治】通顱湯,主治腦血管**,亦稱頭風。

【組成與用法】當歸、桃仁、梔子、川芎、赤芍各12克,丹參、紅花各15克,地龍、全蠍各10克,鉤藤30克。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3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腹脹者加延胡索12克,柴胡15克;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竹茹、焦山楂各12克,炒麥芽10克;頭暈目眩加生龍骨、菊花各30克;耳鳴加磁石30克,澤瀉12克;失眠多夢加石菖蒲12克,炒酸棗仁30克,便秘加大黃6克。

【方解】腦血管**多由於頭顱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而出現發作性**,造成血流障礙引起頭痛。本病特點是痛有定處,狀如刀割、針刺。根據中醫理論“痛則不通,不通則痛”,采用通顱湯活血通絡,則頭痛自止。方中桃仁、紅花、赤芍、當歸、丹參活血通絡;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氣行則血行;地龍、全蠍有搜逐血絡之功;梔子清三焦火鬱;鉤藤入心、肝二經,息風解痙,為治頭痛之要藥。諸藥配伍,能引起藥到病除之目的。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飲酒吸煙,不能受寒,忌食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女,48歲。來診時雙目緊閉,麵色蒼白,大汗淋漓,語聲低微,不斷呻吟,手足冰冷。家屬代訴患者有頭痛病3年餘,幾次做腦電圖均確診為腦血管**。雖經中西醫治療,但效果不佳。現又頭痛發作,痛如刀割、火燒,伴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舌尖紅有斑點,脈澀稍弦。急投通顱湯3劑,服藥1劑,頭痛減輕;3劑藥服完,疼痛完全消失,微感輕微頭暈惡心。上方加菊花、生龍骨各30克,半夏9克,竹茹12克,續服3劑,病愈。隨訪7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山東省菏澤地區第二醫院朱獻民)

麵神經麻痹

麵神經麻痹是麵神經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所引起的麵部表情肌癱瘓。可能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受風寒後神經營養血管**,顳骨麵神經管風濕性骨膜炎使神經受壓、水腫、缺氧致麵神經麻痹。

方一

【方名與主治】五香貼方,主治周圍性麵神經麻痹。

【組成與用法】麝香0.5克(可用冰片10克代替),10克,丁香、肉桂各6克,維生素B110毫克×20片。上藥共研成極細粉末,裝入瓶中密封備用。用穴位測定儀檢定翳風、下關、太陽三穴位置,局部消毒後,用經消毒的刀片在穴處皮膚各劃一帶血痕的小“×”,然後將上藥粉少許粘在1.2厘米×1.2厘米見方的麝香止痛膏膠布中心,並分別貼在三個穴位上,一日一換,直至治療結束。

【方解】周圍性麵神經麻痹常由麵部著冷受風後,麵部神經管的骨膜發炎,使麵神經腫脹受壓而致麻痹,造成病側麵部肌肉癱瘓和口眼歪斜。本病屬中醫學的“歪嘴風”“口眼歪斜”之範疇,治宜以理氣通竅,活血祛風為則。本方采用麝香開竅通閉,活血通絡;活血祛瘀;丁香補腎助陽,溫中散寒;肉桂溫中補陽,通利血脈;維生素B1為營養神經之品。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冷風受襲,忌食易發之物,戒**。

【典型病例】龍某,男,16歲。患者因口角向左側歪斜10天,在當地醫院診治未效來診。檢查:口角歪向左側,右眼裂增寬,右側貝耳征陽性。診斷:周圍性麵神經麻痹(右)。采用上方穴位敷貼15天,諸證悉除,隨訪至今未複發。(處方來源:江西省永新縣人民醫院李聖平)。

方二

【方名與主治】麵癱湯,主治麵神經麻痹,亦稱麵癱。

【組成與用法】製白附子、白芷、三棱、莪術、僵蠶、炮穿山甲片(代)、烏梢蛇各10克,石見穿、板藍根、生黃芪各30克,蜈蚣末、全蠍末各3克(均分衝)。將上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

【方解】麵神經麻痹是以顏麵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可能由於某種病毒感染,致周圍性麵神經損害,又稱貝爾氏麻痹,中醫學稱為“口僻”,俗稱“歪嘴風”。《諸病源候論》說:“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於夾口之筋也,是陽明之筋,上夾於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會口僻也。”有人認為本病的病因是由於正氣不足,經脈空虛,口外不固,風毒之邪乘虛入中經脈,導致經脈痹阻,氣血淤滯。治宜扶正祛邪,搜風通絡,行氣活血。

方中白附子性燥而升,善散祛風,能引藥勢上行於頭麵,治中風口,配伍白芷(麝香代用品)祛風效力尤強,能引補氣藥通十二經,更有助於黃芪補氣扶正,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禦病毒,使麵神經麻痹複蘇;板藍根協同石見穿抗病毒;全蠍、蜈蚣、僵蠶善搜經絡內之風邪,具有攻毒祛邪之功,亦為治中風上眼斜上乘之品;烏梢蛇善於搜風通絡,為麵肢麻木、筋脈拘攣,口眼歪斜等症常用藥,而風毒壅於血分之病,常將其用作主藥;穿山甲(代)性善走竄,搜風通絡,散瘀破結,尤善於散血中之瘀滯,使痹阻之經脈氣機暢通;三棱、莪術功能理氣破血,又能協同補氣之黃芪以增強扶正益氣之效力。全方具有扶正祛邪,搜風通絡,活血祛瘀,調暢氣機的作用,使得經氣流注恢複生理常態,麵神經麻痹得以恢複。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要臥床休息,麵部防風保暖。

【典型病例】邵某,女,37歲。發病4天,見右側麵部表情動作及病側前額皺紋消失,眼裂呈兔眼,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左側,笑時更為明顯,鼓腮則漏氣,舌苔薄白,脈弦。證屬正虛邪湊,風邪病毒入中經絡,經脈氣血痹阻之咎,診為“口僻”。投麵癱湯5劑,5天後複診,證情明顯好轉,再服上藥15劑而愈,5個月後隨訪為常人。(處方來源: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陳森)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